文化地理與中國古代文學作業_第1頁
文化地理與中國古代文學作業_第2頁
文化地理與中國古代文學作業_第3頁
文化地理與中國古代文學作業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文化地理與中國古代文學作業 論題:淺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亭”意象的價值 論題:淺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亭”意象的意義價值摘要:“亭”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重要的意象之一,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將從它的文化淵源,實際功用,意象功能,審美意蘊等幾個方面做出具體分析,闡釋“亭”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所起到的功能和其所承載的精神層面的內涵。關鍵字:亭,長亭,亭意蘊,亭之審美其一,亭史淵源。亭:最基本的釋義是亭子。【1】亭的歷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觀賞用的建筑。如周代的亭,是設在邊防要塞的小堡壘, 作用是監視敵情、傳遞烽火,亭設有亭史。到了秦漢,亭的建筑擴大到各地

2、,它成為地方維護治安的基層組織所使用。漢書記載:“亭有兩卒,一為亭父,掌開閉掃除;一為求盜,掌逐捕盜賊”。 魏晉南北朝時,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驛。之后,亭和驛逐漸廢棄。但民間卻有在交通要道筑亭為旅途歇息之用的習俗,因而沿用下來。也有的作為迎賓送客的禮儀場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設置一個,十里為長亭,五里為短亭。同時,亭作為點景建筑,開始出現在園林之中逐步出現。 特別是作為現代意義上作為游覽和觀賞意義于一體的亭,大致最早出現于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園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如楊廣在洛陽興建的西苑中就有風亭月觀等景觀建筑。唐代宮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現,如長安城的東內大明宮中有太液池,中有蓬萊山,池內有太液亭。又

3、興慶宮城有多組院落,內還有龍池,龍池東的組建筑中,中心建筑便是沉香亭。宋代有記載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極精巧。在宋營造法式中就詳細地描述了多種亭的形狀和建造技術,宋代以后,亭的建筑便愈來愈多,形式也多種多樣。其二,實際功用。(1)、軍事作用。亭最早作為國防軍事建筑,皆設置于邊疆要塞,起著監視敵情、傳遞烽火的作用。如:“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為閨門兩扇。” 【2】(2)、行政制度。隨著亭的逐漸增多,亭逐漸演化為秦漢時的一種基本行政制度。如:“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3】(3)、休憩遮擋,如:歐陽修醉翁亭記里的醉翁亭,牡丹亭中的牡丹亭。(4)、觀賞游覽,如:東晉蘭亭,蘭亭集序里

4、,永和九年,王羲之與謝安等文人才子于會稽山陰,修禊事也。(5)、紀念懷古,文物古跡,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里的京口北固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中的子云亭(6)、騎于水上,如太液亭。倚于水旁,樓臺水亭園林建筑中可常見。(7)、文人結交好友、切磋詩藝的交流空間。如:清朝著名詞人納蘭性德行,在自己家中的淥水亭與詩友喝酒作樂,飲酒作詩。其三,意象功能。1、亭與長亭送別。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子中釋“亭”為:“亭,民所安也。”釋名.釋宮室云:“亭,停也,人所停集也”說明它是供人休息的場所。我們知道,長亭、楊柳、美酒、南浦等字眼在古人送別詩詞中是經常出現的,已經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都是送別詩詞中最

5、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字符號。“亭”與“停”諧音。古人為即將遠行的親朋好友送行,一般都要在長亭設宴、飲酒作別,因此“長亭”就與抒發離情別緒相關。正是鑒于這個緣故,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出“長亭”作為一個特殊的意象,傳達著作者的離情別意。比如:漢代卓文君寄司馬相如書:“一別之后,兩地懸念,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唐李白菩薩蠻有詩云:“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4】唐杜牧在題齊安城樓中嘆曰:“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5】唐王初送王秀才謁池州吳都督:“池陽去去躍雕鞍,十里長亭

6、百草干。”【6】再到宋代,長亭在文學作品中更為突出,宋蘇軾東坡詩.卷二十一.送孔郎中赴陜郊中也曾寫道:“十里長亭聞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7】宋姜夔 長亭怨慢詞云:“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8】 晏殊踏莎行詞曰:“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9】柳永雨霖鈴中亦如此:“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10】與柳永同時代的林逋點絳唇詞中寫道:“又是離愁,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11】 宋代周邦彥詞蘭陵王柳:“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12】 南宋辛棄疾賀新郎中云:“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13】

7、張元千石州慢云:“長亭門外上重疊,不盡眼中青,是愁來時節。”【14】再至元代,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今日送張生赴京,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滾繡球】中:“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道?”直至上個世紀初,著名藝術家李叔同(弘一大師)在送別中寫道:“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很顯然,由此觀之,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從秦漢到近代,長亭作為一個特別重要的意象,已經承載了代離別的意蘊,成為了一個代指別離的物質載體。2、亭與懷古抒情。(一),作者緬懷故人,追問歷史,對歷史做出假設和想象,表達出作者對英雄

8、人物的尊敬、仰慕或者惋惜之情。如:唐杜牧題烏江亭里有詩歌云:“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15】因此觀之,作者肯定勝敗乃兵家常事,不應該過于計較每一戰役。并且認為項羽卷土重來也是可以的,其結果可能還難以斷定,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項羽烏江自刎的惋惜,說不定歷史還可以重寫。另外如:宋王安石有烏江亭詩嘆曰:“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這首詩則從歷史的角度出發和分析:經過了很多的戰爭后,戰士們都很悲哀。中原的一次慘敗后,勢頭已經很難挽回。就算江東的老百姓都還在,又怎會愿意與君王一起努力卷土重來呢?因此,這首詩表達了對歷

9、史問題的清醒認識和評判。(二),作者登高眺望,借古諷今,表達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現狀的擔憂,以及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如:南宋著名文學家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16】等,在此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例分析:辛棄疾調任鎮江知府以后,登臨北固亭,感嘆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于是寫下了這篇傳唱千古之作。這首詞用典精當,有懷古、憂世、抒志的多重主題。江山千古,欲覓當年英雄而不得,起調不凡。開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見而聯想到兩位著名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對他們的英雄業績表示向往。接下來諷刺當朝用事者韓侂胄,又像劉義隆一樣草率,欲揮師北伐,令人憂

10、慮。老之將至而朝廷不會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嘆息。其中“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寫北方已非宋朝國土的感慨,最為沉痛。因此可見,作者表達的壯志難酬之情和借古諷今之意不言而喻。其四,審美意蘊。“亭是中國文學傳統中的重要意象,尤其是六朝以后,亭與文人結緣日深,宴集之樂、逸游之樂、家園之懷、離別之痛、格物之思、登覽之感等,無不與亭息息相關。”【17】因此,亭作為文學作品中的意象,通過對它的研究和闡釋,我們可以從審美角度得出亭文化在在文學作品中的審美意蘊。(一)、外形之美。1、有亭翼然,飄逸之美。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如是描繪醉翁亭:“峰回路裝,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其中“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11、歐陽修以鳥兒飛翔的姿態來描寫醉翁亭,不僅寫出了其外部特征,更加寫出了醉翁亭其靈動以及飄逸之美。另外把亭的這種飄逸寫得洋洋灑灑的就是白居易的題西亭云:“何人造茲亭,華敞綽有余。四檐軒鳥翅,復屋羅蜘蛛。”【18】以鳥的翅膀來形容亭的檐角,言其翹檐就如飛鳥展翅,亭整體的造型“如鳥斯革,如翚斯飛”【19】此比喻不僅僅形似而且神似。2、空靈覽翠,通透之美。李白的獨坐敬亭山詩曰:“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詩人在敬亭山一可關云,二可覽翠,由此可知,

12、亭四面迎風,玲瓏剔透,與封閉的樓閣相比,可覽風景而無礙,可賞通透之美。另外,如唐劉禹錫洗心亭記:“余始以是亭環視無不適,始適乎目而方寸為清,故名洗心。” 【20】因此,亭的空靈能讓人的心洗盡覆蓋在其上的雜塵,這就不僅僅停留于觀賞層面上了,而是由目轉心,亭的通透之美感染了詩人,使得閉塞的內心變得透亮。3、亭亭玉立,挺拔之美。亭由柱子支撐,既顯得小巧玲瓏,又顯得優雅挺拔。唐李白千里思有詩言:“蒼壁孤亭立,凋年獨上時。”這寫出了亭,絕然挺立于絕壁之上的樣子。明劉鈺扶桑亭【21】曰:“虛亭立水面,問樹乃稱奇。”亭在水邊的倒影,加之堤岸的較高地勢,也使得亭秀麗挺拔。因此,亭這種挺拔、孑然直立的樣子常常被

13、詩人借來形容君子卓爾不群、高傲狂放的品質。(二)亭意象與意境之美。意境是指文藝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22】如果典型是以單個形象而論的話,意境則是由若干形象構成的形象體系,是以整體形象出現的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因此可見,亭是一個點景建筑物,多數處于山水林泉的自然環境中,與周圍環境互為襯托,相映成趣,和諧成景。比如:曹丕于明津作詩云:“遙遙山上亭,皎皎云間星。”此處就把亭與天上之星相對比較,亭雖然顯得渺小,形象卻很豁達,給周圍的環境(意境)增添了幾分色彩。又如元湯顯祖牡丹亭中的牡丹亭,一方面牡丹亭是杜麗娘與柳夢梅幽會的場所,起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更為突出,【步步嬌】:“裊晴絲吹

14、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由以上的部分環境描寫可以看出,牡丹亭與周圍環境相互映襯,相映成趣,和諧生成美景,構成了美的意境,杜麗娘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份美麗撩人的春色,才使得春心蕩漾,春情萌動,奠定了這出戲劇的起點,最終才有了與柳夢梅的邂逅。“在優美這種審美形態中,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對稱、均衡、圓潤、柔和、比例協調等特點,與之相適應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適、心靈的共鳴,并且,激發人們產生對于人生美好事物的豐富聯想。”【23】 李叔同(弘一大師)在送別中寫道:“長亭外,

15、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由此可以看出,“亭”這個意象與“古道、芳草、晚風、楊柳、笛聲、夕陽、青山”等眾多意象組成了一幅優美的夕陽西下送別圖,可看出圓潤、柔和是以上意象的顯著特色,且給讀者帶來了高雅卻不落俗套的審美體驗。“亭”意象與其他意象的巧妙連接和整合,使得整首詞的意境自成高格。正如王國維所言:“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24】綜上所述,“亭”意象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起了重要作用,它被文人騷客反復描寫和歌詠,寄托了文人們的思想情懷。其擁有豐富的思想底蘊和美學意蘊,值得我們努力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其所承載的精髓和文化本質。參考文獻:【1】現代漢語詞典 第1361頁 商務印書館.【2】施明譯注M.墨子.廣州出版社(2004).【3】(漢)班固M.漢書.出版社: 中華書局(2005).【4】【15】李靜等選編M.唐詩宋詞鑒賞大全.華文出版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