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橋梁課程設計畢業設計_第1頁
道路橋梁課程設計畢業設計_第2頁
道路橋梁課程設計畢業設計_第3頁
道路橋梁課程設計畢業設計_第4頁
道路橋梁課程設計畢業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總說明 本方案設計的路線所在地理位置顯示出路線在山嶺重丘區,地形起伏較大,最大高差可達69m,沿線地質狀況良好。路線總長1068.77m,起點高程857.00m,終點高程917.00m。由于地形復雜,沿線共設置6段緩和曲線和7段直線,直線總長549.39m,曲線總長519.38m,圓曲線最大半徑設置為90m,最小半徑為30m,緩和曲線長度均為25m。線路平均坡度為6.46%,最大縱坡7.6%,最小縱坡2.9%,最大坡長308.77m,最小坡長173m。設置豎曲線3個,最大半徑為2560.82m,最小半徑853.24m。本團隊系某211重點高校道路與橋梁專業研究生,長期從事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

2、代做,保證原創,精通畢業設計的各個步驟,講誠信,從開題報告到答辯竭誠為你服務,專業代做道路和橋梁相關方面的畢業設計(論文),QQ1761306145,注明畢業設計2、道路等級確定及主要技術指標 由初始給定條件中的交通量1500輛/晝夜,查閱文獻1確定該道路等級為三級,根據山嶺重丘的地形查閱文獻1、2、3、4和5,找出對應技術標準如下:計算行車速度行車道寬度路基寬度平曲線最小半徑最大縱坡 一般值極限值30km/h6m7.5m65m30m8%行車視距圓曲線部分最大超高緩和曲線最小長度不設超高圓曲線最小半徑停車視距60m8%25m350m30m最大縱坡最大理想縱坡(h=1000m)不限長度最大縱坡(

3、h=1000m)最小坡長最大合成坡度8%3.70%4.1%100m10.0%縱坡坡長限制縱坡<4%4%5%6%7%8%坡長800m700m600m700m500m300m豎曲線最小半徑和長度超高漸變率極限最小半徑一般最小半徑最小長度凹形45070035中線邊線凸形450700351/1251/75公路平面加寬平曲線半徑<150m<100m<70m<50m<30m加寬值0.8m1.0m1.2m1.4m1.8m具體設計過程中還要視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技術標準與規范。3、平面設計 3.1 設計基本思路 3.1.1確定選線方案和控制點由地形圖等高線可以看出,在起點與

4、終點之間的地形高差很大,且高程在850m以上,可以作為山嶺重丘區考慮。再由等高線分布形態,可以將路線沿等高線布置,緩慢上升。從線路經濟性和可能性考慮,線路由起點到終點必須經過一個埡口(高程為926m),故可以將其定為一個活動控制點,線路中線必須達到這一埡口高程,若不能滿足最大縱坡要求,則在高差的要求下,采取合適的平均坡度,定出是采取淺挖埡口、深挖埡口還是采取隧道穿越的方案。 3.1.2圖上放坡選定合適的縱坡坡度(本方案采用7%)進行放坡,具體步驟是用圓規選取與坡度對應的距離,從起點出發依次與各個等高線相交至埡口附近,記下各交點。再從終點用同樣方法選取至埡口附近,計算與埡口的高差,即可定出線路經

5、過埡口所采取的方案(本方案采取深挖)。 3.1.3定平面交點根據放坡展線圖,在圖紙上進行穿線,找出各彎道處的交點。并注意結合現場地形,盡量通過多的放坡點,無法通過時,則盡量靠近放坡點。盡量拉長每條直線,最后定出直線的交點,并計算轉角,為計算平曲線要素、路線里程做好準備。 3.1.4設計緩和曲線在每個交點處,根據相關技術標準選用合適的圓曲線或者標準的帶有回旋線的圓曲線,并計算相應的要素。 3.1.5百米樁號及緩和曲線要素樁計算 從起點開始,計算線路的長度,并記錄20m樁、百米樁號和曲線要素樁,并繪出相應的平面圖。 3.2 計算成果 3.2.1平面交點數據的確定 從起點開始記為K0+000,量測出

6、起點至JD1的長度和方向角,得出JD1的樁號,再依次量測出其他交點的數據。 3.2.2擬訂緩和曲線 根據交點間的距離和夾角,選取合適的圓曲線,對半徑小于文獻1規定的不設超高的圓曲線最小半徑350m的要設置緩和段。以和處為例:先假設處圓曲線半徑,回旋線長度(文獻1所規定的極限最小值),測出夾角;處(同上),測出,且和間距為208.8m。則有:處: 切線長曲線長外距處:本團隊系某211重點高校道路與橋梁專業研究生,長期從事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代做,保證原創,精通畢業設計的各個步驟,講誠信,從開題報告到答辯竭誠為你服務,專業代做道路和橋梁相關方面的畢業設計(論文),QQ1761306145,注明畢業設

7、計3,反向曲線間直線的最小長度要求為2V),故符合要求。再根據以上算得的各要素值,作出緩和曲線的圓曲線和回旋線:對應圓心位置在內角平分線上距交點處,圓曲線對應圓心角為,得出各要素點的位置,然后依次畫圓弧和回旋線,連接直線即可。同時可以算出個要素樁的樁號(以為例):=,。 3.2.3畫線標樁 定出并畫好緩和曲線后,求出路線的總長其中:相連交點間距離(包括起終點)各段曲線長各段曲線切線長 確定好各段曲線要素樁號后,再沿路線中線標出百米樁號和千米樁號。同時找出各20m樁的位置,以便為縱斷面設計做準備。最終計算成果見平面設計圖和下表。直線、曲線及轉角表(單位為m):交點號交點樁號轉角值曲線要素值(&#

8、176;)半徑緩和曲線長度切線長度曲線長度外距QDK0+000.00JD1K0+075.00128 28 13302574.9791.7339.18JD2K0+258.83-125 27 58302572.3190.6936.85JD3K0+320.71-48 59 57652542.2980.596.87JD4K0+445.9252 00 02652544.3883.997.76JD5K0+649.95-82 00 01652569.34118.0321.66JD6K0+742.3034 35 5990028.0354.352.36ZDK1+068.77交點號曲線要素值直線段長度交點間距ZH

9、HY或ZYQZ或HHYH或YZHZQDJD1K0+000.03K0+025.03K0+045.90K0+066.77K0+091.770.0375.00JD2K0+166.53K0+211.83K0+231.87K0+252.22K0+277.2294.76242.03JD3K0+278.42K0+303.42K0+318.71K0+334.01K0+359.011.20115.80JD4K0+401.54K0+426.54K0+443.54K0+460.53K0+485.5342.53129.20JD5K0+580.61K0+605.61K0+639.73K0+673.64K0+698.64

10、95.08208.80JD6K0+714.27K0+714.27K0+768.6215.63112.99ZD300.16328.194、縱斷面設計 4.1 設計基本思路 4.1.1沿路線中線作地面高程圖 從起點開始,量測出每個20m樁的高程,若20m樁在等高線上就直接標出其高程,若不在等高線上,則要過該樁作等高線的法線,近似計算其高程。完成20m樁的高程計算后,在圖紙上按合適比例連接相鄰點繪出地面高程圖。 4.1.2拉縱坡與定變坡點 計算起點,終點以及控制點的高程,再根據線路等級技術標準,結合地面起伏變化,并考慮平縱組合原則,選出一條合理又經濟的初定坡度線。再將前后坡度線延長交會出變坡點的初步

11、位置。經過調整和核對,按照文獻1規定和實際情況,逐段把直坡線的坡度值、變坡點樁號和標高確定下來。 4.1.3設置豎曲線 根據技術標準,以及平縱組合均衡等確定合適的豎曲線半徑或切線長,計算豎曲線其他要素。 4.2計算成果 4.2.1變坡點位置確定 考慮線路長度與高差,以及地形變化和文獻1的規定,確定縱坡的坡長和坡度,計算變坡點高程。以確定第二變坡點為例: 起點高程,第一段與第二段坡長分別設置為,坡度分別設置為,則第二變坡點高程。則根據坡長與高程可以確定變坡點位置。 4.2.2豎曲線設置 確定變坡點高程后,考慮平縱組合原則,需要設置合適的豎曲線。可以先設置豎曲線半徑或切線長,根據相鄰縱坡坡度計算出

12、對應切線長和豎曲線半徑以及其他要素,最后再檢驗是否符合規范要求(本方案先設置切線長)。以第一變坡點為例: 已知:,設定,則: 為凸型;, . 4.2.3確定路線中線高程 同樣用20m樁的設計高程確定路線中線高程,連接各段即可作出路線中線:在直線段上可采取確定,處于豎曲線上的則高程。以第二變坡點為例:切點樁號=變坡點樁號-切線長=,高程884.64m。則處于豎曲線上的樁號為K0+440的點高程。 4.2.4確定填挖高度 確定地面高程線和路線設計高程線后,兩者高程之差即為填挖高度,正值為填,負值為挖。 最終計算成果見縱斷面設計圖和下表。縱坡及豎曲線表(單位為m):序號樁號高程凹凸RTE變坡點高程直

13、坡段長坡度(%)1K0+000.00857.00 2K0+294.00879.34 凸2560.8250.00 0.49294.00 2447.63K0+467.00885.73 凹1535.7130.00 0.29173.00 933.74K0+760.00908.00 凸853.2420.00 0.23293.00 2437.65K1+068.77917.00 308.77 288.782.95、橫斷面設計 5.1設計基本思路首先根據公路設計規范以及技術標準選取合適的路拱、路肩寬度與坡度,特別要注意平面緩和段的寬度與坡度的漸變。選取一個樁號點,在平面圖上作路線的垂線,與兩側等高線相交,繪出

14、斷面的地面高程圖。再根據道路中線高程,確定道路的位置,繪出兩側的路面和路肩。其次結合地面高程線和道路中線確定需要挖方還是填方,注意兩邊邊坡的處理,必要時還需設置邊溝和落石臺。最后用坐標紙計算挖方與填方的面積,計算挖方量與填方量。 5.2計算成果5.2.1選取典型橫斷面本方案路線橫斷面類型有全填、全挖、半填半挖,還有在直線上、緩和段上和曲線上路線超高設置均不一樣,故根據實際情況選取了k0+100、k0+400、k0+440、k0+540處的斷面。5.2.2繪斷面圖按前述基本思路方法作斷面設計圖,以k0+100為例:該斷面為全填斷面,路線中線設計高程為864.60m,地面高程為863.03m,查閱

15、文獻1、2和3,路面行車道寬為6m,坡度為2%,路肩寬2m,坡度為3%,邊坡坡度設置為1:1。則填挖高度為864.60m-863.03m=+1.57m,用坐標網格紙計算填方量。在平曲線設置超高以后,需要注意合成坡度是否符合規范要求。同時,邊線與原中線產生設計標高偏差,在繪制橫斷面圖時應注意。例:K0+440斷面處于圓曲線段,查閱文獻1,采用繞邊線旋轉方式,查閱文獻1、3,該段圓曲線超高則道路中線設計標高增加高度,即此處設計標高為。再沿道路中線設置6%的橫向坡度。最后合成坡度,滿足規范要求。中樁與設計標高之差為,右邊路面與設計標高之差為施工時中樁高程,則該樁號處路基設計見下表(“+”表示填):地

16、面高度設計高程填挖高度路基寬路邊及中樁與設計標高之差施工時中樁內側中樁外側884.10m884.75m+0.65m7.5m0m0.18m0.54m+0.83m 因為該路段處于山嶺區,及考慮環境氣候條件,為保證路塹地段排水需要,故選取截面積最大的梯形橫截面邊溝。在挖方路段,為保證邊坡穩定及減少邊坡對道路的影響,查閱文獻3、4,選定寬2m,坡度3%的落石臺,邊坡坡度第一級為1:0.5,第二級為1:0.75(每8m為一級)。最后計算成果見橫斷面設計圖。 5.3 視距驗算取K0+440處于第四段曲線上的典型的暗彎橫斷面進行視距驗算。按文獻1和2要求,取會車視距作為視距要求,則視距S=60m。由平曲線設

17、計知:曲線長=83.99m,圓曲線長度=33.99m,>S>,則橫凈距計算公式如下:式中: ,本方案各字母取值為: ,則: , 查閱文獻1、3,司機行駛視線高為1.2m,由橫斷面圖量測出,由汽車行駛軌跡線至道路內側邊坡距離D為7.97m,如下圖(單位m),D>h,故該道路彎道滿足視距要求。其他斷面檢驗方法相同,最終結果也均符合視距要求。1.25.4超高計算 超高計算主要是針對曲線過度段上的路面橫向坡度變化。以計算K0+620處斷面超高為例,查閱文獻1,繞邊線旋轉超高計算公式如下:假設計算斷面距緩和段起點距離為x,則,且該斷面處于臨界斷面()與緩和曲線終點之間,則外緣邊線與原中線設計標高之差:中線與原中線設計標高之差:內緣邊線與原中線設計標高差:。6、結束語 路線是道路的骨架,它的優劣關系到道路本身功能的發揮和在公路網中是否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本條線路由于處在地形比較復雜的山嶺重丘區,各方面指標很難同時滿足標準要求,故選取了主要起決定影響作用的指標作為重點,嚴格按標準設計。 通過一周的課程設計,我從對道路勘測設計的理解由淺入深,全面認識與掌握了平面設計、縱斷面設計的以及橫斷面設計的基本思路與步驟,能夠獨立地完成道路基本設計任務,受益非淺。 當然,在設計工作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一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