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現代化文化帝國主義一種現代化語境分析_第1頁
文化與現代化文化帝國主義一種現代化語境分析_第2頁
文化與現代化文化帝國主義一種現代化語境分析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化與現代化文化帝國主義:一種現代化語境分析    【內容提要】帝國主義作為一種現象有多種分析面向,如媒介帝國主義分析,文化主義分析等。本文試先就文化帝國主義作一番概念界定,接著從文化帝國主義的現代化語境分析入手,著重考察現代化與文化帝國主義二者之間的關系。作者認為:從16世紀西歐肇始的現代化經過三次波動擴展至全球的過程不僅為文化帝國主義的形成與宣揚奠定了的全球制度性結構背景,造就了西方文明普世論的文化優越感與自戀情結。同時,現代化的全球擴展又催生了批判文化帝國主義的物質與文化條件。最后對文化帝國主義的現代化語境從理論上加以勾勒并予以反思,指出人類的未來

2、取決于不同文化的多元并存和交匯融合。     【關鍵詞】文化帝國主義;現代化;理論反思          文化帝國主義一詞自從20世紀60年代出現以來,人們就對其所指涉的內容、對象、作用等進行了各種視角的探討。有的主張,文化帝國主義就是媒介帝國主義,應對文化交流與的媒介及其相關因素如進行分析和研究;1有的則認為“文化帝國主義是一種民族文化支配了另一種民族文化”,它摧毀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認同,因而主張以民族作為論述文化帝國主義的主軸。2本文則認為,借用歷史的,全球的以及現代化的全

3、球擴展等較為寬廣的術語范疇,才能正確看清文化帝國主義的全貌。     文化帝國主義概念的界定     文化帝國主義由文化和帝國主義兩個詞組成。而這兩個詞本身又極其復雜,并且容易引起疑義。對于什么是文化,雷蒙-威廉士( )曾經指出,文化“是詞匯中數一數二的最為復雜的字眼。”350年代,兩位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 克羅伯()和克拉克洪()首先整理出一份聲名卓著的名單。單是從英美兩國,名單就羅列了150個關于文化的定義。因此,威廉士關于文化復雜一說決非子虛。然而為了使本文批判有所建附,有必要引介威廉士對文化所下的定義:(1)

4、用來“描述知識、精神與發展的一般過程”;(2)用于指涉“一個民族、一個時期、一個團體或整體人類的特定生活方式”;或是(3)用作象征知識、尤其是活動實踐及其成品。4從語義學角度分析,此定義中的第二和第三種用法與文化帝國主義關聯較大。第二種用法設定世界上存有多種文化且這些文化為不同時期、不同人們所共享,從而對彰顯的西方中心論者“普世文明”提出了質疑。這一概念承認各種特定文化均有其“至高無上的權利”(),“到底怎樣生活”這樣的觀點如何才算是合理,必須由生活于特定文化之下的人們自行判斷,“他人不得置喙”。而第三種用法則直接指涉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謂的文化,即“、繪畫、雕刻、戲劇與”等。進一步將其擴充,就會

5、將大眾媒介連接起來,形成所謂的“社會表意過程和行為”()。5“帝國主義”一詞則是在19世紀90年代西方國家對殖民地征伐的討論中首次成為政治與詞匯的。其意指削弱一個國家主權的軍事、政治或經濟組織。隨著本世紀4060年代廣大亞非拉國家擺脫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帝國主義一詞增加了新的內涵。正如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亞諾斯所言,“帝國主義不僅包括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的統治,也包括文化上的統治。”6事實上,帝國主義不僅僅是一整套經濟、政治與軍事殖民現象,它同樣是一種思維習慣,是歐美發達世界中的一種主導觀念,廣泛表現在知識、文化與技術領域里。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界定文化帝國主義:運用優勢的政治和經濟權力,宣揚和普及

6、自身文化的種種價值觀、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制度習俗等的行為和過程,并對其他文化進行滲透和控制,以鞏固和實現自身的利益。     現代化的擴展與文化帝國主義     文化帝國主義自古有之。在羅馬帝國時代,各行省的城市是羅馬在敘利亞人、埃及人、北非人、高盧人、不列顛人和其他臣服民族中傳播羅馬的、宗教、市民文化的基地。然而,這種文化帝國主義的影響僅僅限于羅馬帝國版圖內部,它隨著羅馬文明的衰落而消亡。真正全球性的文化帝國主義卻源于16世紀肇始的西歐現代化歷程。這一歷程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劇烈而深刻的變動,是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

7、知識理念體系和個體群體結構及其相關文化制度方面的全方位秩序轉行,是一場“總體轉變”。7具體來說,16世紀至18世紀中期的西歐在經濟上是各國商業資本和大西洋貿易興起并向海外大肆殖民擴張;政治上是王權興起和隨之而來的重商主義與中央集權化;思想上是宗教改革,以實驗和為基礎的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國際上是群雄并起優勝劣汰的列強爭霸。從這些轉變中孕育出啟動西歐內源型現代化的基本動力和世界性變革的前提條件早期城市化、早期化、早期商業化、海外殖民擴張等。從此以后,正如馬克思所說:歐洲文明的全球擴張是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8     現代化在條件

8、具備的英國啟動后,便迅速向世界擴展。這一擴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波:     第一波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葉,在史無前例的雙元革命()推動下的現代化由英國開端后開始向西歐和北美擴散。西方文明首次作為一個整體大大超過世界其他文明,開啟了武力擴張的新時代,并憑借其在殖民地的統治機構,利用各種渠道和方式如在當地教授宗主國母語、培養第二比照集團、傳教并勸誘“土人”皈依西方教會等對當地文化進行文化殖民。     第二波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這一時期工業化和現代化在歐洲核心地區取得巨大成就,并向周圍地區擴散,越出歐洲

9、向異質文化地區傳播,這一波動使“西化”或“歐化”成為鮮明的歷史發展潮流。在逐步征服世界其他文明之后,西方一改以往對埃及、印度、中國等古老文明的崇敬羨慕之情,取而代之的是對這些古老文明的輕視和對自己文明與種族“優于”異己的自豪,堅信非西方世界只有按照西方文明的發展模式才能獲致救贖之途,并深陷于這種自戀情結不能自拔。非西方文明面對西方氣勢逼人的現代化浪潮及其挾裹而來的文化攻勢也不得不對自身進行反省并通過輸入工業化的方式開始探索防御性現代化的道路。     現代化的第三波始于20世紀下半葉,這一過程仍在繼續。這是真正全球性變革的大浪潮,是新興工業化世界對非工業

10、化世界的全球性大沖擊。在新的工業革命沖擊下,發達工業國家實現工業升級,領先地位更加鞏固,“中心國家”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現代化向全球性擴展,大批邊緣、半邊緣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逐漸被納入全球體系,全球化初顯端倪。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借助源自西方的民族自治、主權平等等觀念在爭得獨立后紛紛將發展目標朝向現代化,試圖能以彼之盾敵彼之矛,從而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在文化上則表現為強烈的文化民族主義傾向。     西方國家利用現代化的先發優勢不僅第一次拉開了與非西方國家的差距,由此奠定了征服非西方國家的物質和技術基礎。更為重要的是,現代化的全球波動將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卷入西方的文化敘事過程之中,為文化帝國主義的形成和宣揚建構了政治-經濟的全球性制度結構。另一方面,現代化的全球擴散也催生了批判文化帝國主義的物質和文化條件。在現代化的三次波動過程中,日本首開非西方國家實現現代化之先河,接著既有像巴西、墨西哥這樣的與歐美文化性質相近的拉美國家初步實現了工業化,又有像亞洲四小龍這樣與歐美文化截然相異的東南亞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步入了新興工業國家之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