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培養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現狀及展望_第1頁
新型培養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現狀及展望_第2頁
新型培養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現狀及展望_第3頁
新型培養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現狀及展望_第4頁
新型培養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現狀及展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6:223-228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0引言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食用菌以其獨特的口味和較高的營養價值成為典型的小康食品,正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中國食用菌產業形成了蓬勃發展的態勢市場潛力巨大,。在代料栽培食用菌技術中,傳統栽培原料主要有棉籽、甘蔗渣、雜木屑、作物秸稈等,這些原料除了可栽培食用菌外,還有其他用處,而且應用潛力逐漸被挖掘。由于這些原料產量有限,用處廣、銷量大,因此,價格的上漲必然提高食用菌生產成本,不利于食用菌產業的穩步和持續發展。為此,探討新型食用菌培養基質,開辟食用菌栽培原料

2、的來源成為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新課題。食用菌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從總體上來說有碳素營養、氮素營養、維生素及礦物質等1。組成食用菌栽培基質的成分大體分為主料和輔料。主料是指栽培基質中占數量比重大的碳素營養物質。在栽基金項目:廣西高校重點建設實驗室“桂西北特色資源研究與開發實驗室”(桂教科研20064號;河池學院科研立項課題“板栗廢棄物料生產食用菌的實驗研究”(2007A-N005。第一作者簡介:覃寶山,男,1967年出生,講師,主要從事食用菌栽培教學與研究。通訊作者:覃勇榮,男,1963年出生,碩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喀斯特地區生態恢復與資源開發利用。Tel :0778-*,E-mail :hc

3、xyqyr 。收稿日期:2010-04-07,修回日期:2010-05-12。新型培養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現狀及展望覃寶山,覃勇榮(河池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系,廣西宜州546300摘要:對新型培養料栽培食用菌的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討論,指出新型培養料栽培食用菌存在的主要問題,如:生物學效率相對較低、新型氮源研究少、機理探討少、食品安全問題關注度不夠、缺乏系統深入分析、工廠化生產食用菌的工藝尚未確立等,并對新型培養料栽培食用菌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筆者提出,食用菌栽培基質的研究重心應從傳統的可行性研究、配方篩選、成分分析,轉向新型基質適宜食用菌生長的作用機理、菌株篩選、食用菌的營養品質、食品安全、新型

4、基質菌糠的再利用,以及工廠化生產的栽培工藝研究等方面。關鍵詞:食用菌;新型培養料;栽培中圖分類號:S646.9文獻標志碼:A論文編號:2010-1022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n New Kinds of Edible Fungi s Culture MediumQin Baoshan,Qin Yongrong(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Guangxi 546300Abstract:Base on consulting many

5、 works and field survey on the same subjects,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of new kinds of edible fungi s culture medium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Main problems,such as relative low of the biological efficiency,less study of the new nitrogen resource,lack of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mechanism,food

6、security had not been paid great attention to,few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culture medium,industri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edible fungi had not been set up,etc.were pointed out.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he new culture mediums were also prospected by the authors.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

7、search focus on edible fungi s culture medium should be turn from the feasibility study,ingredient,component analysis to the study of mechanism of how it suitable for mushroom growth ,strains filter ,the nutritional qualityof edible fungi ,food safety,reuse of waste material ,the industrial producti

8、on technology,etc.Key words:edible fungi;new kinds of edible fungi s culture medium;cultivation培基質中配量較少、含氮量較高、用來調節培養料的碳氮比的物質則為輔料。在食用菌代料栽培中,傳統主料有棉籽、雜木屑、作物秸稈等,傳統輔料有麥麩、米糠、玉米粉、大豆粉等。所謂新型培養料是指由傳統原料以外的其他物料制成的栽培基質。在新型培養料栽培食用菌的研究中,新原料部分或全部取代傳統的主料(碳源與輔料(氮源栽培食用菌已成為一種共識。1研究現狀1.1主料的選擇及栽培效果2.3%,粗蛋白的含量約占3.2%;茶粕餅是壓

9、榨茶油時產生的下腳料,其粗纖維含量約占9.4%,粗蛋白含量約占25.8%。徐爾尼等2以茶籽殼為主料,茶粕餅和米糠為輔料栽培茶薪菇獲得成功,產量高于以棉籽殼為主料的配方,且茶薪菇口味更鮮美,香味更濃郁。花生殼中粗纖維含量為59.9%,粗蛋白為7.7%,無氮浸出物為10.4%1。黃永紅3利用花生殼為主料栽培雞腿菇,菌絲生長快,出菇周期短,產量高。椰果果皮含有豐富的木質素、纖維素等物質,可作為食用菌生長的碳素營養物質。周雯等4用椰子的果皮制作草菇原種、栽培種和栽培草菇,菌絲長勢旺,生長速度快,培養周期短。朱曉琴等5分別以核桃殼和木屑為基質種植平菇,并測定了平菇的主要營養成分和礦質元素,結果發現核桃殼

10、種植的平菇粗纖維和多糖以及礦質元素的含量明顯高于木屑栽培的平菇的含量,從營養學的角度看,核桃殼種植的平菇營養價值較高。板栗苞殼是板栗堅果外面密被針刺的球形總苞,含有豐富的碳素營養物質。覃寶山等6選用板栗苞殼為主料栽培平菇、秀珍菇和靈芝均獲得成功,這三種食用菌的生物學效率較高。孔利華等7采用蓮殼栽培木耳,結果表明,蓮殼完全可以代替棉籽殼作為木耳栽培基質的主料,適當添加棉籽有助于提高木耳的生物學效率。(1以中藥植物莖葉為主料的培養基質。與棉籽殼相比,金銀花莖葉粗蛋白與粗纖維含量高,灰分和總氮含量也較高,但粗脂肪含量較低,其碳氮比為32.9,可滿足食用菌生長發育所需。何培新8以金銀花莖葉為主要原料栽

11、培平菇,并進行培養料配方篩選。結果表明:金銀花莖葉與棉籽殼的混合培養基的產量略高于棉籽殼為基質的培養基。在金銀花莖葉基質上平菇長勢良好,添加10%麥麩能顯著促進平菇菌絲的生長。白芷是一種藥用植物,其秸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纖維素和其他營養物質。梁玉勇9利用白芷秸稈進行生料培養平菇獲得成功,生物學效率高達130%。銀杏葉含有黃酮類化合物,還含有對食用菌生長有抑制作用的酯類、醚類等物質。王延峰等10用石灰水浸泡銀杏葉后,培養平菇獲得成功。厚樸是一種著名的中藥,其藥用部位是樹皮。斯金平等11將剝皮后的厚樸枝干粉碎,以袋栽方式栽培香菇,雖然香菇發菌的速度略慢,但對菇期、產量、香菇商品性狀均無顯著影響,表

12、明厚樸完全適宜栽培香菇。(2以非糧作物秸稈為主料的培養基質。大蒜秸稈含有大蒜素,它能抑制某些雜菌的生長,而不影響食用菌的生長發育,利用大蒜秸稈栽培食用菌可以減少雜菌感染,提高產量。趙秀芳等12以大蒜秸稈為主料采用堆制發酵的方法栽培香菇,生物學效率較高。木薯桿經粉碎后形成的木薯桿屑質地疏松、吸水性好、木薯渣質粘、保水性好。蘇啟苞13把木薯桿屑與木薯渣搭配,并添加一定量的棉籽殼,栽培杏鮑菇和真姬菇,菇的產量高、品質好。香蕉莖葉含有較高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香蕉葉中粗蛋白含量較高,礦質元素含量也非常豐富。李青松等14利用香蕉莖葉栽培猴頭菌獲得成功,在香蕉莖葉中添加棉籽殼,對猴頭菌的菌絲生長

13、速度和產量的影響均達極顯著水平。閆永亮、潘裕添分別利用生姜秸稈和蘆筍莖葉栽培平菇15-16,李彪等17采用苧麻秸稈栽培雞腿菇均獲得較高的產量。(3以外來種或野草莖葉為主料的培養基質。外來種的過度繁殖容易引起區域性的環境問題,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則會造成生態災害。能否將這些植物用于食用菌栽培,是資源合理利用及生態環境管理的一種新思路。國內一些科研工作者在這方面進行了研究與探討,陳若霞等18以加拿大一枝黃花作栽培料,采取生料地栽和熟料瓶栽方式,分別栽培了姬菇、平菇和秀珍菇等食用菌,菌絲生長速度快、出菇早、出菇期短,但生物學效率略低于雜木屑。周浩19-20以大米草作為主料栽培平菇和靈芝并獲得成功。田果

14、延等21利用紫莖澤蘭作為原料,對平菇、柳松茸、楊樹菇、香菇和金針菇等5種食用菌的15個菌株(系進行栽培試驗,從菌絲生長狀況、菇的商品性狀和產量等方面篩選出適于紫莖澤蘭栽培的專用菌株(系。方白玉等22將香根草與芒萁、象草搭配栽培毛木耳,生物效率達127.5%。蘆葦也可以用于栽培平菇、秀珍菇、竹蓀和雞腿菇等食用菌23。五節芒是常見野草,生物量大,資源充足,其·· 224覃寶山等:新型培養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現狀及展望栽培茶薪菇、毛木耳、姬松茸和杏鮑菇等食用菌的試驗已獲得成功24。方顯出等25以稻草和空心蓮子草作培養料栽培雙孢蘑菇,其產量高出糞草基質的。王振坤等26將黃蒿草粉碎后與

15、棉子殼搭配,設置9個配方栽培雞腿菇,結果發現:黃蒿草粉與棉籽殼各占一半的配方生物學效率最高。(4以樹葉或其他植物葉為主料的培養基質。徐瑞雅等27以楊樹葉為主料,經堆制發酵后,采用箱栽方式栽培姬松茸,生物學效率為89.56%。李洪臣等28利用棗樹葉進行平菇生料栽培試驗,以棗樹葉為純主料的配方A,菌絲慢、纖細、稀薄、產量低。在添加棉籽殼的配方B、C、D中,菌絲濃白、粗壯、產量高。表明利用棗樹葉栽培平菇,要想獲得高產量,可適當添加一些棉籽殼。霍光華等29利用石櫟、苦櫧、板栗、竹子及加拿大楊等樹葉為原料進行平菇栽培的對比試驗,并分析了主料的營養成分與平菇生長的關系。結果表明:主料的粗纖維、粗蛋白均與平

16、菇菌株的生長成正相關,而脂肪和灰分是否促進菌株生長,則因菌株而異。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屬禾本科植物,是中國重要的水生蔬菜,其鞘葉所含的營養成分與稻草相類似,以纖維素為主,是一種潛在的栽培草腐菌的新材料,用于栽培蘑菇、草菇、雞腿菇、大球蓋菇等食用菌的研究均有報道30。2.2%。竹屑向來被用于栽培竹蓀,而很少栽培其他食用菌。李上彬41用竹屑作栽培料種植香菇,產量與雜木屑栽培的相近,但品質優于后者。2.5%、粗纖·· 225維8.70%49。木糖渣與棉籽殼以1:1混合栽培平菇,生物學效率雖然低于對照組(棉籽殼,但差異不明顯。王志軍等50以木糖渣為主料進行白

17、靈菇栽培試驗,篩選出適于以木糖渣為主料栽培白靈菇的理想配方。張丕奇等51利用亞麻屑栽培杏鮑菇,并對杏鮑菇子實體營養成分進行測定,結果表明:以亞麻屑作為主料栽培杏鮑菇,菌絲潔白、濃密、生長速度快,杏鮑菇營養成分與木屑栽培的無明顯差異。此外,木薯酒精廢渣代替棉籽殼或雜木屑生產木耳菌種的研究也有報道52。1.2栽培輔料的選擇1.3存在的主要問題雖然新型培養料栽培食用菌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和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1對新型碳源基質的研究較多,對新型氮源基質的探討較少。新型材料作為碳素營養物質栽培食用菌的研究遠遠多于作為氮素營養物質的研究,這可能與自然界中含碳素營養物質為主的材料種類較多,取材較易有

18、關。(2新型基質栽培食用菌的生物學效率相對較低,對其原因的探討深度不夠。棉籽殼與麥麩分別被視為傳統碳源和氮源的代表,常常作為參照標準應用于食用菌栽培基質的研究。在新型碳源基質的研究中,所栽培的食用菌大多數生物學效率低于以棉籽殼為基質的對照。同樣,大部分新型氮源基質所栽培的食用菌生物學效率也低于以麥麩為基質的對照。對這方面的原因作進一步的探討較少。(3對新型基質栽培食用菌的食品安全問題研究較少。食用菌栽培基質的研究屬于應用性研究,上述研究大部分都是論證新型基質栽培食用菌是否成功,是否可行,都是圍繞食用菌的產量、經濟效益來探討,對于新型基質栽培食用菌的食品安全問題,例如重金屬含量污染、農藥等有害物

19、質殘留等的研究較少。此外,以中藥材或中藥渣為基質栽培食用菌,基質中藥用成分是否轉移到食用菌中,遷移率有多高,食用菌是否產生有害物質等問題的研究也較少。(4對某一新型培養料的研究缺乏系統性。對于某一新型培養料的研究而言,一般來說,比較系統的研究內容應是:可行性研究、配方篩選、菌株選擇、成分分析、營養價值探究、食品安全的論證、工廠化生產栽培工藝的研究、菌糠再利用研究等。上述研究多數集中·· 226覃寶山等:新型培養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現狀及展望在可行性研究和配方篩選上,對其他內容的研究較少,食用菌適應新型培養料生長的作用機理也沒有作專題研究。(5新型培養料工廠化生產食用菌的工藝有

20、待確立。上述新型培養料栽培食用菌的研究中,多數食用菌的生物學效率相對較低、產量不穩定、產投比不高,未能篩選出適合新型培養料栽培且可以進行工廠化生產的食用菌菌株及培養料配方,相應的工廠化生產的栽培工藝有待確立。2展望隨著科技的進步及科研手段不斷的完善,食用菌栽培基質的研究將向更廣更深的方向發展,研究的重心將從傳統的可行性研究、配方篩選、成分分析,轉向新型基質適宜食用菌生長的作用機理、菌株篩選、食用菌的營養品質、食品安全和新型基質菌糠再利用、工廠化生產的栽培工藝等方面的研究。因為利用新型培養料栽培食用菌可以就地取材,并且所選取的材料,絕大數是農、林、牧、藥等產業生產的下腳料或廢料,其營養成分和理化

21、性狀均比較適合食用菌生長,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變廢(變害為寶,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將投身到食用菌栽培基質研究之中,廣辟食用菌栽培材料的來源,許多新型培養料將會陸續被開發利用,如何建立和完善新型培養料栽培食用菌的技術體系和管理規范,同樣是人們必須認真加以考慮的問題。參考文獻1呂作舟.食用菌栽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48.2徐爾尼,劉文群,鄭輝,等.茶籽殼茶粕餅栽培茶薪菇研究J.中國食用菌,2001,20(5:10-11.3黃永紅.花生殼栽培雞腿菇研究初報J.廣東農業科學,2009(3:54-55.4周雯,杜皓華,張立榮,等.椰果果皮為培養料栽培草菇實驗研究J.生物學

22、通報,2008,43(11:41-46.5朱曉琴,熊智.核桃殼與木屑栽培平菇的營養成分對比分析J.中國食用菌,2007,26(6:38-39.6覃寶山,覃勇榮,杜義,等.板栗苞殼栽培平菇與秀珍菇比較試驗J.中國食用菌,2009,28(3:25-27.7孔利華,李詠梅,劉紅,等.蓮殼栽培木耳的試驗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07(5:82-83.8何培新.金銀花莖葉原料栽培平菇技術研究J.食用菌,2008,30(5:26-27.9梁玉勇.白芷秸稈生料栽培平菇初探J.食用菌,2005,27(5:21-22.10王延峰,黨云萍,郝振榮,等.銀杏葉栽培平菇的試驗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

23、,21(2:51-52.11斯金平,許元科,付敢偉,等.厚樸木屑栽培袋料香菇試驗研究J.浙江林業科技,2003,23(3:16-18.12趙秀芳,趙彥杰.大蒜秸栽培香菇試驗J.食用菌,2006,28(1:18-19.13蘇啟苞.木薯稈屑木薯渣營養成分及栽培杏鮑菇試驗J.食用菌,2008,30(2:30-31.14李青松,蔣毅,曠桂森.香蕉莖葉栽培猴頭菇試驗初報J.廣西農業科學,2009,40(6:742-744.15閆永亮.生姜秸稈栽培平菇試驗初報J.食用菌,2007,29(4:30-31.16潘裕添.蘆筍莖桿產量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循環再利用的研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16(4:81

24、-85.17李彪,陳明靜,王娟.苧麻秸稈栽培雞腿菇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09,(2:21-22.18陳若霞,王揚軍,柴偉鋼,等.加拿大一枝黃花植株屑栽培食用菌試驗J.食用菌,2008,30(1:23-24.19周浩.大米草栽培平菇初探J.食用菌,2008,30(4:33.20周浩.靈芝對大米草利用效果的初步研究J.食用菌,2007,29(6:33.21田果延,高飛,徐學忠.紫莖澤蘭栽培食用菌品種篩選試驗J.食用菌,2006,28(4:10-11.22方白玉,林輝.香根草栽培毛木耳的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6(6:83-85.23張友民,崔學坤,鐘巖.蘆葦及其在食用菌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