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管板換熱器的設計與制造_第1頁
雙管板換熱器的設計與制造_第2頁
雙管板換熱器的設計與制造_第3頁
雙管板換熱器的設計與制造_第4頁
雙管板換熱器的設計與制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雙管板換熱器的設計與制造 換熱器是在不同溫度物料之間進行熱量傳遞的設備,其主要作用是維持或轉變物料的工作溫度和相態,滿意工藝操作要求,提高過程能量利用效率進行余熱回收。在換熱器設備中,管殼式換熱器應用最為廣泛。在實際操作中換熱器的換熱管和管板連接處最簡單發生泄漏,從而使殼程物料和管程物料有少許混合,而且這種泄漏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方法完全防止。在有些場合,某些泄漏是允許的,但在以下的場合,這些泄漏是不允許的:1)產生嚴峻的腐蝕;2)使一方物料產生嚴峻的污染;3)產生燃燒和爆炸;4)產生固溶化,形成設備的污垢;5)使催化劑中毒,降低或消退催化劑的性能;6)限制另一程的反應;7)使產品不純。在這些場

2、合,我們通常采納雙管板換熱器,以減小泄漏,能有效防止兩種物料混合, 從而杜絕上述事故的發生。 所謂雙管板換熱器就是在換熱器一端設有肯定間隙的兩塊管板或相當于有肯定間隙的兩塊管板的換熱器。雙管板換熱器的結構一般有兩種。一種為固定管板式換熱器, 一臺換熱器共有四塊管板。這種換熱器的殼程及管程中兩種介質的流淌方向為逆流, 其傳熱系數較高, 傳熱效果較好。另一種為U型管式換熱器, 一臺換熱器共有兩塊管板。這種換熱器有一半管束管內外介質的流淌方向為并流, 另一半管束管內外介質的流淌方向為逆流, 因此其傳熱系數較低。 示例:此再沸器為固定管板式的雙管板換熱器,換熱器的管、殼程物料接觸后會使物料固化,凝聚在

3、管壁上,故選用雙管板結構,詳細參數如下表: 表1 再沸器技術參數 名 稱殼程管程設計壓力/MPa2.7-0.1最高工作壓力/MPa4.0/-0.10.35/-0.1設計溫度/ 265230進口工作溫度/ 236190出口工作溫度/ 230198物料水蒸汽溶劑+順酐管子與管板連接形式強度脹強度焊+貼脹程數11腐蝕裕度/mm00焊接接頭系數0.850.85 由于此再沸器的管、殼程的操作參數比較高,前期設計制造的再沸器使用后一個月左右就泄漏,無法使用,嚴峻影響生產。為此從設計、試驗、制造多方面進行了改進。 設計 鑒于該再沸器的高參數,及雙管板換熱器結構的特別性,在設計時,換熱管與管板的連接則是換熱器

4、平安運行的關鍵。在換熱器的內管板處,兩側均與換熱管連接,必需采納強度賬接的形式,而此處又是密封殼程和固定換熱管的部位,該處強度賬接的質量將直接影響整個設備的使用,尤其是在較高的操作條件下。脹接是靠管子的塑性變形和管板的彈性變形來達到密封和緊固的一種機械連接方法。對于換熱管的賬接通常有兩種,液壓脹和機械脹。 液壓脹管時,脹接區的管子是在高液壓內壓的作用下產生彈性變形,然后產生塑性變形而被擠壓到管板孔壁上。隨著壓力的增加,在管子與管板之間的接觸壓力作用下,管板首先產生彈性變形,然后產生塑性變形。壓力撤消后,假如管板的自由彈性恢復量比管子的大,就會在管子與管板之間產生殘余接觸壓力,實現脹接連接。這種

5、賬接方式適合于操作壓力不高的狀況,當操作壓力大時,賬接的強度不足,并且在賬接的過程中所用的賬接的附件的損壞率也比較高。因此本臺雙管板換熱器采納機械賬。 機械脹接是一種傳統的脹接技術,又稱為滾軋法,實施機械滾脹時,由脹珠脹撐滾壓管內壁,管壁徑向擴大,首先脹滿間隙,之后進行緊脹,脹珠軋碾管內壁,管壁被脹珠和孔壁擠壓,擠壓區中的局部管壁發生塑變;進行徑向擴大的同時,金屬軸向流淌。孔壁在脹率小時,處于彈性狀態;脹率增大,孔端抗擠壓強度小,先塑性變形,成喇叭口;當管外壁被脹珠擠壓,其接觸壓力使得管壁中間接觸區的局部層面開頭塑性變形,產生徑向擴大和軸向流淌。層面之下的孔壁仍處于彈性狀態。施脹中,該層面上的

6、變形伴同脹珠的螺旋運動進行變形過程,但每次重復,層面加深,層層深化。管壁和孔壁的受軋碾層面,晶粒破裂,晶格畸變,而硬度增加。撤去脹管器后,管端和板孔進行回彈,由于管橋厚度遠大于管壁而彈性變形量大,則管孔彈壓管端。此時,實現了以脹接的嚴密性、抗拉脫性的堅固性為目的的脹接要求,完成脹接。現在生產的機械脹管機運用起來便利,并且效率也高。 在GB151-1999 管殼式換熱器中,脹管槽的寬度規定為3mm, 但也指出,依據不同的脹接方法可以適當修改。按通常方式圖樣中的內側管板管孔的脹管槽寬度是3mm, 深度是0.5mm, 脹管槽距管板端面8mm, 脹管槽的尺寸鏈為8mm-3mm-6mm-3mm 如圖3所

7、示。為解決本雙管板換熱器的操作壓力比較大的難題,我們增加了一個脹管槽,增大拉脫力的承載力量,將脹管槽的尺寸鏈改為8mm-3mm-6mm-3mm-6mm-3mm。 在對該換熱器的管板強度計算時,將固定雙管板換熱器分解成兩個固定管板換熱器,運用SW6 固定管板換熱器模塊分別進行計算。 2.1首先不考慮殼程外管板的加強作用(即去掉殼程外管板) , 看成一個固定管板換熱器, 依據設計條件計算殼程管板的厚度。 2.2 將管程管箱設為一個管箱、聚液殼設為殼程(這里聚液殼作為殼程, 設計溫度取環境溫度、設計壓力按常壓, 取作0. 001MPa 由于取0 無法計算) ,不考慮另一側管箱和雙管板的加強作用, 將

8、剩下的部分設為另一個管箱(設計壓力和溫度按原殼程取) 。依據管程和殼程的不同溫度及壓力,分別計算殼程管板和殼程外管板的厚度。 2.3 (最終, 殼程管板和殼程外管板分別取計算中的較大值,這樣保證固定管板的平安牢靠。 同時,為了改善內管板強度脹的受力,在殼程又設置了兩個波形膨脹節。 這樣在結構的關鍵點處進行優化,達到了提高設備使用力量的要求。 試驗 為了保證脹接質量, 我公司在脹管前做脹接評定試驗。 3.1試驗預備:首先制作模擬換熱器,其管板厚度按產品實際管板厚度確定, 管板間距、管孔排列形式按設計圖紙要求。管殼程管板間距、管孔尺寸、換熱管尺寸、管間距均與產品相符。模擬換熱器殼程筒體厚度應能承受

9、產品雙管板換熱器的殼程試驗壓力。 3.2試驗過程:測量內管板1 管孔尺寸D 和脹前換熱管3 外徑d0 、內徑di 和壁厚t ,見表2 ; 依據要求, 強度脹接率p 應掌握在10 %20 % ,由脹接率公式p = ( d - di) - ( D - d0) / t 100 %推算出脹后換熱管內徑d 的范圍,脹接時,先將外管板4脹焊合格, 再依據d值對內管板進行強度脹接,記錄下脹管儀的扭矩M。 3.3試驗結果:對模擬換熱器進行殼程水壓試驗,試驗壓力5.85MPa, 經檢查, 換熱管與管板連接處無任何泄漏現象,說明此脹接工藝能夠滿意該雙管板換熱器的強度脹接要求。 制造 掌握4塊管板的同心度、平行度、

10、扭曲度及其與殼體軸線的垂直度,可保障設備的制造質量,也可保障換熱管與管板的連接性能。而確保內側管板與換熱管液壓脹接的拉脫力和密封性及其檢驗,是保證再沸器制造質量的關鍵。 4.1管板及折流板 為增加兩塊管板管板管孔及折流板管孔的對中性,在滿意制造力量的前提下,把折流板、兩組管板按工作位置挨次定位焊焊好,再進行劃線鉆孔。采納數控鉆床加工管孔, 以保證管孔直徑、垂直度及管孔間距。鉆孔時, 切削和退刀速度應盡量慢, 以保證管孔的表面粗糙度為Ra3.2Ra6.4, 鉆孔時還應留有0.1mm的鉸孔余量。鉆孔后對管板孔進行鉸孔, 以消退管孔上的縱向劃痕, 保證管孔的表面粗糙度為Ra1.6Ra3.2。每塊折流

11、板正、反面的管孔均要認真倒角,清除毛刺,防止穿管時損傷管子的外表面。把雙管板和折流板按鉆孔的方向挨次疊置,用換熱管逐孔預穿。 4.2管束與殼體組裝 在殼體內組裝拉桿、折流板,并進行穿管。先組對第1組雙管板,調整第1組雙管板與殼體的垂直度和同心度。在殼體內把拉桿裝于內側管板上,按鉆孔的挨次組對折流板。每裝一塊折流板,就從外側管板密封面方向穿入梅花形的數組換熱管。其目的是自然調整折流板與管板的同心度。待用螺母緊固折流板之后,可從折流板朝外側管板方向穿入全部換熱管。最終組裝另一組雙管板,測量外側管板和內側管板的同心度、平行度和扭曲度及雙管板之間距。穿入全部換熱管后,以外側管板面為基準,調整換熱管伸出管板面的長度為23mm。雙管板與換熱管連接的挨次為,先脹接內側管板與換熱管,后焊接外側管板與換熱管。 4.3外側管板與換熱管焊接 按焊接工藝要求,采納氬弧焊,先焊接第1層,進行壓力為0.05MPa的氣密性試驗。然后采納氬弧焊再焊接第2層,進行100%PT檢查。 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