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學實驗分類匯總_第1頁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學實驗分類匯總_第2頁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學實驗分類匯總_第3頁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學實驗分類匯總_第4頁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學實驗分類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品文檔重力和質量的關系1.下表是研究物體所受的重力跟物體的質量的關系實驗得到的數據:實測物體質量m/kg重力G/N物體10.10.98物體20.21.96物體30.32.94(1)研究過程中,所用的測量工具是 和.(2)分析表中實驗數據,得出的結論是 .(3)在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g=9.8N/kg,但經過科學家的精確測量,發現在不同的地點g值存在微小差異.下表為部分地點的g值大小:地點赤道廣州上海北京莫斯科北極g值大小9.7809.7889.7949.8039.8169.832地理緯度0°23 06' N31° 12' N39° 56'

2、 N55° 45'卜90° N分析表中數據,可以發現:g值最大的位置在 .影響g值大小的原因是 精品文檔測量物體的密度一.測量固體的密度例1小光和小紅同學在實驗室里測某種礦石的密度,選用天平、量筒、礦石樣品、細線、燒杯和水進行實驗.(1)天平調節好后,小光將礦石樣品放在天平左盤,在右盤中增減祛碼并移動游碼直至橫梁平衡,此時右盤中所放祛碼和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如下圖甲所示.接著,他利用量筒和水測量礦石樣品的體積,量筒中放入礦石樣品前后,水面靜止時的位置如下圖乙所示.通過以上測量可知,礦石樣品的質量為g , 體積為 cm , 密度為kg/m 3.(2)小紅想:如果不用量筒

3、.能否測出礦石樣品的體積?她找來一個盛滿水的溢水杯(圖 丙),測出了礦石樣品的體積。 請將小紅的實驗步驟補充完整, 寫出礦石樣品體積的表達式 (用 所測物理量表示)。實驗步驟:用天平測出空燒杯質量m;礦石樣品體積的表達式 .測量液體的密度例2.明想知道醬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華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實驗:(1)將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游碼放在 處,發現指針指在分度盤的右側, 要使橫梁平衡,應將平衡螺母向 (填“右”或“左”)調.(2)用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為17 g,在燒杯中倒入適量的醬油,測出燒杯和醬油的總質量如圖甲所示,將燒杯中的醬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醬油的體積如圖乙所示,則燒杯中醬油的質量為 g

4、 ,醬油的密度為 kg/m3.甲乙(3)小明用這種方法測出的醬油密度會 (填“偏大”或“偏小”).(4)小華不小心將量筒打碎了,老師說只用天平也能測量出醬油的密度.于是小華添加兩個完全相同的燒杯和適量的水,設計了如下實驗步驟,請你補充完整.調好天平,用天平測出空燒杯質量為R將一個燒杯 ,用天平測出燒杯和水的總質量為m.用另一個燒杯裝滿醬油,用天平測出燒杯和醬油的總質量為m2.則醬油的密度表達式 (已知水的密度為p水)變式訓練1 .張勝同學到楚王墓景區游玩,在景區他撿到一個形狀不規則、不溶于水的物體,在 實驗室他進行了如下操作.(1)他將該物體放入裝有適量水的透明玻璃杯中,發現物體下沉至杯底,如

5、圖(甲),說明該物體的密度 水的密度,物體對杯底的壓力 物體的重力(以上兩空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張勝往杯中逐漸加鹽并攪拌,直至觀察到待測到物體懸浮, 隨即停止加鹽,如圖(乙);(3)張勝取出待測物體,用調好的天平測杯子和鹽水的總質量,如圖(丙),天平的讀數為 g;(4)將玻璃杯中的鹽水全部倒入量筒,如圖(丁),量筒內鹽水的體積為 mL ;(5)事先張勝用天平測出了空玻璃杯的質量為63.8 g ,通過以上實驗,可以得到待測物體的密度為 kg/m3 .2 .小紅物理學習小組在“測量物質的密度”的實驗中,所用器材有:天平、小石塊、燒杯、水、細線等,她的實驗過程如下:甲乙(1)調

6、節天平平衡時,應將游碼移至 處,若發現天平的指針偏向分度盤 的右側,應將平衡螺母向 調(填“左”或“右”),直至天平平衡。(2)用天平測出石塊的質量用。(3)如圖甲所示,將燒杯中裝入適量的水,置于天平上,平衡時的讀數為m2 o(4)如圖乙所示,接著用細線將石塊拴住,使之完全浸沒在上述燒杯的水中,天平平衡時的讀數為 m3 (此時手向上拉住細線另一端,石塊不觸杯壁和杯底,水不外溢)。(5)若水的密度為 0水,則石塊排開水的質量為 ,石塊的體積為 (6)石塊的密度表達式為 0石 。(7)此實驗過程中若將(3) ( 4)順序對換,則所測密度的誤差是偏 。3.在實驗條件受限制的情況,創造性地設計實驗能解

7、決一些實際問題。(1)小柯測量食鹽水密度,能找到的器材有:兩個相同的透明杯子、清水( p水=1克 /厘米3)、食鹽水、記號筆和托盤天平。因為沒有量筒,液體體積無法直接測量,小柯想到借助于V食鹽水二V水的方法,用天平測得 m1=52.0克、m2=132.0克、m3=141.6克,利用 三個數據完成了食鹽水密度的測量。他的測量過程與方法如下圖。結合實驗圖解,p食鹽水= 克/厘米3。4.小芳家有一個裝“開心果”年貨用的、瓶身為圓柱體的塑料瓶(質量忽略不計),準備 挪作他用。現要測量其體積(又稱“容積”),請你設計其中一個與小芳不同的實驗方案:(一)你的方案:(1)寫出所需要的物品和除量筒(杯)外的測

8、量儀器;(2)實驗步驟及測量的物理量(用符號表示);(3)體積的表達式 圖25 甲 圖26 乙(二)小芳的方案:(請你幫她完善)(1)實驗所需要的物品和測量儀器:一瓶標注了凈含量 555mL的怡寶純凈水,一把量程為40cm的刻度尺(2)實驗步驟及測量的物理量將純凈水全部倒入塑料瓶,如圖 26甲,瓶內水的體積為 555mL,記為V水 蓋嚴蓋子后倒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圖 26乙,用刻度尺分別量出 和 并用符號a、b表示。體積的表達式。牛頓第一定律阻力對運動的關系1 .圖甲是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影響的實驗,圖乙是探究動能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E巾氐而匚工描材而同一4本從前一例由上的同一離席她由林正素

9、地漕下,竹原田中博承恨工L木樁裊希質上不同的相哮從同-斜的上鶴間一高 度兆喇制止弄華考下,柱去加同本企君.停在圖中所示他道匕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實驗表明: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距離越.聯想到在雨雪天駕駛汽車應適當(選填 增大”或藏小”)汽車之間的距離.(2)在圖乙所示的實驗中通過觀察的大小,來判斷小球動能的大小.實驗表明,鋼球質量越大,動能越.聯想到高速公路的限速牌上同時標明“12麟口 “100字樣,(選填 大客車”或 小轎車”)的限速應該是100km/h . (3)由此看來,無論是保持車距還是限制車速,都是由于汽車具有,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剎車后不能立即停下來,所以要遵守交通規則.2

10、.如圖所示,甲是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的實驗裝置,實驗中讓同一小車從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靜止滑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運動;乙是探究動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裝置,實驗中讓同一鋼球從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靜止滾下,碰到同一木塊上.請回答下列問題:(1)進行甲實驗時,讓小車從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運動,每一次都讓同一小車從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靜止滑下, 其目的是使小車在水平面運動的起始 相同;通過觀察小車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 來判斷不同阻力對小車運動的影響,從而可以推理:如果運動的物體不受力,它將.(2)乙實驗的目的是探究鋼球動能的大小與 的關系;實驗時,它是通過觀察 ,從而判斷鋼球動能的

11、大小,下列研究實例中也用到這種方法的是 .探究電流與電壓關系時,控制電阻不變;探究重力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反復做實驗,通過分析得出結論;探究電磁鐵磁性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3 .“境自遠塵皆入詠,物含妙理總堪尋。”一一物理規律往往隱藏在眾多表象的茫茫迷霧之中,而科學探究就像穿透這迷霧的明燈,引導著探索者到達真理的彼岸。人類對“運動和力的關系”的認識就經歷了一個曲折漫長的探索過程。(1)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 。這一根據生活經驗和事物表象得出的錯誤觀點被人們沿用了近2000年。(2)十七世紀,伽利略通過理想斜面實驗,正確地揭示了 “運動和力的關系”。如圖所示,伽利略的斜

12、面實驗有如下步驟:減小第2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仍然要到達原來的高度。兩個對接的斜面,讓小球沿一個斜面從靜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沒有任何阻力,小球將上升到原來釋放時的高度。繼續減小第2個斜面的傾角,最后使它成為水平面,小球將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續運動上述步驟中,有的屬于可靠事實,有的則是科學推論。將這些事實和推論進行分類排序,以 下正確的是。A.事實一事實一推論一推論B.事實一推論一推論一推論C.事實一推論一推論一推論D.事實一推論一推論一推論(3)伽利略得出:運動物體如果不受其他物體的作用,將會。伽利略由此開創了實驗和推理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4 4) 1687年,牛頓在

13、笛卡爾、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礎上,撰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擺脫舊觀念的束縛,把慣性定律作為第一原理正式提了出來: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他提出了保持勻速 直線運動狀態和靜止狀態是物體的固有屬性的觀點,以及從中得出的慣性參照系的概念。為了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我們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1)、(2)、(3)及推理(4).(5)為了使小車在進入平面時初速度相同,在實驗中應讓小車從同一斜面、 由靜止開始滑下.其目的是.(6)實驗表明表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 選填“遠”、或“近”)這說明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減小得 ( 選填“快”

14、或“慢”).(7)進而推理得出:如果運動物體不受力,它將。二力平衡如圖甲是小華同學探究二力平衡條件時的實驗情景.(1)小華將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計)兩對角的線分別跨過左右支架上的滑輪,在線的兩端掛上鉤碼,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兩個拉力方 向,并通過調整 來改變拉力的大小.(2)當小卡片平衡時,小華將小卡片轉過一個角度,松手后小卡片(選填“能”或“不能”)平衡.設計此實驗步驟的目的是為了探究.(3)為了驗證只有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才能平衡,在圖甲所示情況下,小華下一步 的操作是:(4)在探究同一問題時,小明將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同學們 認為小華的實驗優于小明的實驗.其

15、主要原因是 51aJFJA.減少,摩擦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B.小卡片是比較容易獲取的才料C.容易讓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D.小卡片容易扭轉.5 5) 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實驗目的是探究小車的運動狀態與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兩個拉力Fi、F2的關系.實驗中,小車應該處于 狀態.6 6) 實驗中,保持Fi與F2大小相等,用手將小車扭轉一個角度,松手后,小車將.(7)在探究力的大小對二力平衡的影響時,利用了定滑輪能夠 的特點,并通過調整 來改變Fi和F2的大小.(8)甲、乙兩組同學分別選擇器材后,設計組裝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老師指出乙組同學選擇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 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卜圖所示是“研

16、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i II砂紙面(C )(1)在實驗中,用彈簧測力計拉著木塊時,應 拉動,。根據 條件可知,木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2)將圖(a)和圖(b)的實驗進行比較可知,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 有關。(3)將圖(a)和圖(c)的實驗進行比較可知,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 有關。1.01.52.02.53.00.40.60.81.01.2若小華選用正確的實驗裝置進行實驗得到下表所記錄的實驗數據,請根據數據在所給坐標中作出摩擦力的大小 f與接觸面受到的壓力大小 N之間的關系圖象。根據圖像可以得出 f與N的關系是 。小華和小輝同學在實驗中都應使小車做 運動。(

17、5)小明想驗證“用滾動代替滑動能減小摩擦”的正確性。利用以下一些器材:質量不相 等、帶鉤的木塊 A和木塊B,彈簧測力計,祛碼、棉布、圓柱狀鉛筆若干,進行實驗探究。 請完成以下填空: 實驗步驟一:把木塊 A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彈簧測力計 拉動木塊,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1。根據 知識,可知F1的大小等于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實驗步驟二:把 放在水平桌面上,將 放在其上方,用步驟一的方法拉動木塊,記下彈簧測力計示數F2o實驗分析:當滿足 的條件時,上述結論是正確的。(6)在“探究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同學們提出了以下幾種猜想:A.與物體質量大小有關B.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C.與物體間的接觸面

18、積大小有關D.與物體間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實驗中有一較長的水平粗糙桌面、一個帶構的長方體木塊和一支彈簧測力計可供使用。次數木塊運動快慢彈簧測力計示數/N1較快1.82慢1.83較慢1.8(1)小方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木塊在桌面上進行了三次實驗, 實驗數據如右圖所示,表中數據可以驗證猜想 (填序號),實驗中采用控制變量法,則該實驗注意保持木塊與桌面間的不變,可得到的結論是 (2)用上述器材還可以驗證猜想 (填序號),實驗中要水平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是因為,若實驗中再提供一塊長玻璃板,利用上述器材還可以驗證猜想 (填序號)。(7)為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某中學的小剛和小明兩個同

19、學分別設計了如圖甲和圖乙所示的實驗。按圖甲實驗時,小剛用手通過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A,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即可測出木塊和木板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小明將彈簧測力計一端固定,另一端鉤住木塊B,木塊B下面是長木板.實驗時小明拖動長木板,然后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即可測出木塊 B和木板之間的摩擦力。圖甲圖乙(1)請你畫出木塊 A所受滑動摩擦力的示意圖。(2)你認為誰的實驗設計更好,為什么 ?(8)學校實踐活動小組同學在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時,得到如下實驗數據:長木板不同表向木塊的放置方式彈簧測力計的示數/N一個木塊兩個木塊疊放光滑表面平放1.83.6平放2.93.6粗糙表

20、面平放2.44. 8側放2.44. 8(1)你認為表中哪個數據是不合理的,并指出導致數據不合理的原因 (2)請你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得出實驗結論 固體壓強的影響因素1.在探究 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小明同學用一塊海綿、一張小桌子和一個祛碼,做了如圖所示的一系列實驗,請注意觀察,并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中小明是通過比較海綿的 程度來確定壓力作用效果的大小;(2)分析比較圖 的實驗現象,可以得出結論: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3)分析比較圖甲、乙的實驗現象,可以得出結論: 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甲 乙丙2.為了探究實心圓柱體對水平地面壓力的作用效果

21、與哪些因素有關,某同學用若干個不同的圓柱體豎直放置在同一水平沙面上,進行了三組實驗,并記錄有關數據分別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實驗時,他仔細觀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過比較,發現每一組沙面的凹陷程度 相同,而各組卻不同,第一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組其次,第三組最小.表一(p銅=8.9X103千克/米3)表二(p鐵=7.8X103千克/米3)表三(p銅=8.9X103千克/米3)實驗序號材料高度(cm)底面積(cm2)實驗序號材料高度(cm)底面積(cm2)實驗序號材料高度(cm)底面積(cm2)1銅20104鐵20107銅10102銅20205鐵20208銅10203銅20306鐵20309銅10

22、30(1)本實驗為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是通過觀察 .(2)分析比較實驗序號 的數據及觀察到的現象,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圓柱體的 高度相同時,材料的密度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顯著.(3)分析比較實驗序號 1與7 (或2與8、或3與9)的數據及觀察到的現象,可得出的 初步的結論:.(4)甲、乙兩位同學進一步綜合分析了表一、表二、表三的數據和相關條件,甲同學分析比較了實驗序號1、2、3 (或4、5、6,或7、8、9)的數據及觀察到的現象,由此得出結論:當圓柱體材料的密度和高度相同時,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底面積無關;乙同學計算了三個表中的數據及實驗觀察到的現象,得出結論:當圓柱體的密度和高度的乘積相同

23、時,壓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當圓柱體的密度和高度的乘積越大時,壓力的作用效果越顯著.請判斷,甲同學的結論是 的,乙同學的結論是 的.(均選填 錯誤"或正確”)液體壓強如圖所示,是用壓強計探究內部壓強的情境(1)把探頭放入水中,通過觀察 U型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來判斷探頭處水的壓強的大小, 高度差越大,水的壓強 (選填 越大”或越小”);(2)比較甲圖、乙圖和丙圖,可以得到:在同一深度,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的壓強 (3)在乙圖中把探頭慢慢下移,可以觀察到U型管兩邊液體的高度差增大,從而得到:在同一種液體里,液體的壓強隨 的增加而增大;(4)在乙圖中,若只將燒杯中的水換成鹽水,其他條件不變,則可

24、以觀察到U型管兩邊液體的 .(5) (1)如圖甲用手按壓強計的橡皮膜,U型管內水面出現高度差;將橡皮膜放入酒精中,U型管內水面也出現高度差,這說明 ;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是 法;(2)若在使用壓強計前發現 U型管中有高度差,通過 方法可以進行調節從 U型管內向外倒出適量水;拆除軟管重新安裝;向 U型管內加適量水;(6) (3)其實壓強計里裝的是水,壓強計左右液面高度差比深度小(裝置不漏氣)的原因是 。(4)若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在甲實驗中,金屬盒在水面下5cm,壓強計左右液面高度差為4cm ,則壓強計內液體的密度為 kg/m 3.大氣壓強1 .某科學實驗小組利用注射器、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等器材

25、測量大氣壓強的值,實驗步驟如下:(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這樣做的目的是.(2)如圖所示,用細尼龍繩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頸部,使繩的另一端與彈簧測力計的掛鉤相連,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動注射器筒,當注射器中的活塞剛被拉動時,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29.9N .(3)如右圖所示,用刻度尺測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長度為 cm,計算 出活塞的橫截面積.(4)計算得到大氣壓強的數值為 Pa(5)同學們發現實驗誤差較大,請分析,該實驗過程中導致誤差的因素有(請寫出兩條)2 .做托里拆利實驗時,用一根長約1m、一端開口的玻璃管,充滿水銀后,將開口堵住倒插于水銀槽內,則管中的

26、水銀液面會下降,降到一定高度時水銀柱將 .如果將玻璃管傾斜,管中水銀柱的長度將 ,但水銀柱液面所在的高度將 .若用粗一點或細 一點的玻璃管作這個實驗,水銀柱的高度將 ,這是因為在一定條件下,同一地區的大 氣壓強,如果管頂破一小洞,管內水銀將 .3 .洋洋同學家的衛生間下水道堵塞了,他爸爸利用吸盤很快就將下水道疏通了,如圖所示, 為此他突然聯想到所學過的大氣壓知識,于是,洋洋和瑞瑞同學合作利用吸盤設計了一個估測大氣壓強的實驗方案【方案設計】(1)用刻度尺測出吸盤的直徑 D;(2)將吸盤四周沾上水,擠出里面的空氣壓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3)用力豎直往上拉吸盤柄,直到吸盤脫離地面,根據經驗估測拉托吸

27、盤所需拉力的大小F;(4)計算出當地大氣壓強【評估交流】洋洋同學說:我們的實驗原理是 ,操作過程規范,較方便地估測出 了大氣壓強.瑞瑞同學說:在操作過程中,我發現存在 :等問題,盡管我的操作規范,但估測的結果誤差較大, 洋洋認真思考后,同意了瑞瑞的意見, 然后,他們繼續一起探討如何改進方案,盡量減少測量誤差.根據洋洋和瑞瑞同學的實驗記錄及自我評估情況,請你回答,洋洋和瑞瑞測出的大氣壓強P= (用字母表示);實驗時洋洋同學將吸盤四周沾上水,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準確測量,應該利用課本中介紹的 進行測量.流體流速和壓強的關系閱讀下面短文,并回答問題:我們已經知道靜止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那么,流動著的液

28、體的壓強大小又有什么規律呢?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打開水龍頭,使自來水流過如圖所示的玻璃管,可以看到A、B處豎直玻璃管中的液面高度不同,這說明A、B處的壓強不相同.是什么原因引起 A、B處的壓強不相同呢?逋丸的水我們知道,在相同的時間內,流過 A、B處的水量是相同的.但是由于B處水管的橫截面積比A處小,所以,水在 B處的流速一定比在 A處的流速大由此可見,A、B處壓強不同是由水的流速不同引起的.(1)根據上面的實驗現象.可知 A、B兩處的壓強關系PaPb,其物理依據是:(2)請你總結出流動液體壓強大小規律:(3)根據你得到的規律解釋下面的現象:浮力1 .在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

29、關”的實驗中,某小組同學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將同一物體分別逐漸浸入到水和酒精中,為了便于操作和準確收集數據,用升降臺調節溢水杯的高度來控制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他們觀察并記錄了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及排開液體的體積.實驗精品文檔數據記錄在下表中.液體種類實驗序號物體重力G 物(N)彈簧測力計示數 F (N)物體受到浮力F 浮(N)排開液體體積V 排(cm3)水,-,3p 水=1.0g/cm121.55021.01.010030.51.5150酒精- ,3p 酒精=0.8g/cm421.60.45051.20.810060.81.2150(1)分析表中數據,實驗所用物體的重力為 N,第一次實驗中物體所受的

30、浮力F浮=N .(2)分析比較實驗序號 1、2和3 (或4、5和6)可初步得出結論:當液體的種類相同時, 排開液體的體積越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分析比較實驗序號 可初步得出結論:當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時,液體的密度越大,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精品文檔精品文檔(3)請你計算出第一次實驗中物體排開水受到的重力G排=N.通過比較每次實驗中物體受到的浮力和它排開液體的重力的關系,還可以驗證 原理.(4)本實驗在探究 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選用了不同液體并進行了多次實驗, 其目的是為了()(選填字母序號).A.尋找普遍規律 B.取平均值減小誤差(5)實驗中小明同學觀察到將同

31、一個物體浸沒在密度越大的液體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越(6)于是他靈機一動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個重1.5N的物塊,如圖甲所示;當他把物塊浸沒在水中時,如圖乙所示,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為0.5N,他就在0.5N處對應標上1.0g/cm3的字樣;當他把物塊浸沒在酒精中時,如圖丙所示,應該在彈簧測力計刻度盤的N處對應標上0.8g/cm3字樣,聰明的他就將圖甲所示裝置改裝成了一個能測液體密度的密度 秤.2 .為了探究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跟它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的關系,某同學進行了下圖所示的實驗:(1)你覺得合理的實驗順序是 .(2)選用其他液體多次實驗后,可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_(

32、3)圖乙中,浸沒在水中的合金塊勻速向下運動的過程中,合金塊所受的浮力 (填 變大"、不變”或變小"). (4)合金塊的密度是 .(取g=10N/kg )甲.測出實心合金塊所受的重力.乙.把合金塊浸沒在裝滿水的溢水杯中,測出合金塊所受的浮力,收集合金塊排開的水.丙.測出桶和排開的水所受的重力.丁.測出空桶所受的重力.3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時,同學們提出了如下的猜想:A:可能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B:可能與物體的密度有關;C:可能與物體的體積有關;D:可能與物體浸在中液體的體積有關;E:可能與液體的密度有關.為了驗證上述猜想,小明利用下列器材做了如圖所示

33、的實驗.器材:體積相等的鐵塊、銅塊,彈簧測力計,一杯水,一杯鹽水,細繩.3.0N精品文檔 (1)分析比較實驗,可以驗證猜想 是正確的;分析比較實驗,可以驗證猜想 是錯誤的(選填“A B、C、D、E").(2)分析比較實驗與, 可以驗證猜想 是錯誤的(選填“AB、C、D、E").(3)分析比較實驗 可得: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4)該實驗探究主要運用的科學探究方法是: 一4,王強同學要探究金屬圓柱體受到水的浮力與浸在水中深度的關系,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盛有水的容器放在壓力測量儀上(可以測出容器對它的壓力).分別將橫截面積相同的鋁制、鐵制、銅制圓柱體緩緩

34、浸入水中(水足夠深),記下金屬柱下表面所處的不同深度h和壓力測量儀的示數 F,數據如下表:次數12345678h/cm02468101214F/N (鋁柱)40.040.440.841.241.642.042.042.0F/N (鐵柱)40.040.440.841.241.641.841.841.8F/N (銅柱)40.040.440.841.241.641.641.641.6(1)由表中數據可知:鋁制圓柱體浸入水中4cm時,受到的浮力為 N.(2)分析表中數據可知:金屬柱完全浸沒之前,受到的浮力與浸入的深度 正比(選 填成”或不成”),浸入深度相同時受到的浮力與圓柱體的密度 關;浸沒之后受到

35、的 浮力與浸沒的深度 關.(3)分析表中數據可得:鐵制圓柱體的長度為 m.5 .除圖30中的器材外,還可提供足夠的水(密度為p水),測量漂.浮.在水面的玩具鴨所受重力.簡要寫出合理方案(可用畫圖或文字表述),并用題目所給及所測出的物理量推導出玩具鴨所受重力的表達式(玩具鴨不能放入量筒)實心硬塑料玩具鴨圖306 .浸入水中,你會感受到浮力的作用。你想知道食指所受的浮力大小嗎?請從下圖提供的實驗 器材中選擇合理的實驗器材,設計出兩種測出你的食指受到浮力的實驗方案,并完成填空。(已知水的密度是 p水)萬案一:(1)寫出你需要測量或記錄的物理量及其符號:(2)食指所受浮力大小的表達式:F=萬案(1)寫

36、出你需要測量或記錄的物理量及其符號:(2)食指所受浮力的表達式:F=4#品科力W II裝滿水的世水體 C小怖壯水拈P水)、小石頭等給定的7.請你用細線、彈簧測力計、兩個相同的燒杯、鹽水、水(密度為 器材,測定鹽水的密度。(1)寫出主要實驗步驟:(2)寫出鹽水的密度的表達式杠桿平衡條件1.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如圖甲所示,實驗前,杠桿左端下沉,則應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調節(選填“左” 或“右”,直到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測量 。(2)如圖乙所示,杠桿上的刻度均勻,在 A點掛4個鉤碼,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 在B點掛 個相同的鉤碼;當杠桿平衡后,將 A B兩點下方所掛的

37、鉤碼同時朝遠離支點。方向移動一小格,則杠桿 (選填“能”或”不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3)如圖丙所示,若不在 B點掛鉤碼,改用彈簧測力計在B點向下拉杠桿,使杠桿仍在水平位置平衡,當測力計從 a位置轉動b位置時,其示數大小將 。(4)如圖丁所示,已知每個鉤碼重 0.5N,杠桿上每小格長度為 2cm,當彈簧測力計在 C點 斜向上拉(與水平方向成30°角)杠桿,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 拉力F的力臂大小_cm , 彈簧測力計示數的大小為 N 。精品文檔機械效率1.如圖是某小組同學測量斜面機械效率的實驗裝置.實驗時,用木塊將帶有刻度的平木板墊起,構成一個斜面.A松用彈簧測力計拉著小車從底

38、端位置A沿斜面勻速運動到位置B,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 1.1N ,此時斜面的機械效率為 .精品文檔精品文檔(2)若將木塊向右移,使木塊左端與長木板90cm處對齊,重復(1)中的實驗,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0.8N ,此時斜面的機械效率為 比較(1)、(2)可知,斜面的機械效 率與斜面的 有關.(3)若將小車四輪朝上倒置.重復(2)中的實驗,則彈簧測力計示數變 ,機械效率變.比較(2)、( 3)可知,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接觸面的 有關.2.在影響機械效率的眾多因素中 ,摩擦是一個重要因素.物理老師將 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響 因素”的實驗和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的實驗相結合,進一步探究斜面機械效率與斜面粗糙程

39、度的關系.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請將下列實驗步驟中的空白補充完整.-實驗步驟:(i)彈簧測力計使用前要先觀察量程和、匕巨巨?并且把指針調到 ;己二二工二二一一二二二,二1(2)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木塊的重力G;(3)用彈簧測力計 拉動木塊沿斜面向上運動,讀出彈簧測力計示數;(4)用刻度尺分別測出 和; (5)記錄實驗數據并填入表中;(6)保持斜面的 相同,將棉布鋪在木板上,重復上述實驗步驟.斜面表U木塊重力斜面圖度拉力斜面長有用功總功機械效率面F/N.s /nt木板2.10.41.60.80.841.2865.6棉布2.10.42.00.80.841.60(7)計算斜面表面為棉布時的機械效率為

40、(8)實驗中采用了 的研究方法;(9)分析實驗數據可以得出實驗結論:3 .在“探究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實驗中,某實驗小組用如圖所示的同一滑輪組提升不同鉤碼的方法,分別做了甲、乙、丙3組實驗,實驗數據記錄如下:次數鉤碼重/N鉤碼上升/cm彈簧測力計/N彈簧測力計上升/cm機械效率第1次2511566.7%第2次451.715第3次651583.3%(1)在實驗操作中應該使鉤碼 (選填“快速”或“緩慢”)上升;(2)進行第2次測量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約為 (保留三位有效數字);(3)進行第3次測量時,彈簧測力計示數為N ,滑輪組做的有用功是J(4)分析實驗數據,實驗小組得出的實驗結論是: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 有關。4 .實驗設計(1)圖中測力計示數為 No(2)小明猜測: 圖中滑輪組提升的物體越輕,機械效率越高設計實驗檢驗其猜測,并填寫實驗報告。實驗目的:實驗步驟(若需要可補充器材)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用所測出的物理量表達)精品文檔動能和勢能的影響因素1.小宇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 動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步驟如下:甲乙丙(1)將質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