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醫大溫病學重點整理_第1頁
成中醫大溫病學重點整理_第2頁
成中醫大溫病學重點整理_第3頁
成中醫大溫病學重點整理_第4頁
成中醫大溫病學重點整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1、 宋金元時期對溫病學創立做出貢獻的主要醫家及其學術思想朝代醫家學術觀點意義宋代韓祇和變通傷寒論治法;反對墨守經方初步變革龐安時朱肱金代劉河間創新論六經傳受,皆是熱証重大轉折立新法寒涼為主,表里雙解制新方表里雙解劑元代王安道概念溫病不得混稱傷寒脫卻傷寒病機里熱自內外達治則清泄里熱2、 明清時期對溫病學形成做出貢獻的主要醫家及其學術思想醫家代表著作學術成就吳又可溫疫論開專論溫病之先河;立雜氣致病學說;創疏利透達之法葉天士溫熱論創衛氣營學辯證論治體系;闡明溫病病因病機;發展溫病診斷方法薛生白濕熱病篇創濕熱病專論;豐富溫病理論及証治吳鞠通溫病條辨倡導三焦辨證論治體系;規范

2、四時溫病証治王孟英溫熱經緯以經典為經,以后世名著為緯,系統總結溫病學理論體系(溫病四大家: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第二章溫病的概念 1.溫病:由溫邪引起的以發熱為主癥,具有熱像偏重、易化燥傷陰等特點的外感急性熱病。2.新感溫病:指感邪即時而發,病發于表的溫病,初起多見表熱証。如風溫、暑溫、濕溫等。3.伏氣溫病:指感邪后邪氣伏藏,逾時而發,病發于里的溫病,發病初期以里熱証為主,若無外 感引發,一般無表証。如春溫、伏暑等。1、 溫病的特點:1.致病因素的特異性:溫邪的特異性體現在從外侵襲人體,溫熱性質顯著,易消耗人體陰津。2.多數溫病具有傳染性、流行性、季節性、地域性。3.病理演變有一定的

3、規律性4.臨床表現具有特殊性:(急、熱、險、傷津)溫病大多起病急,來勢猛,傳變快,變化多。以發熱為主證。易內陷生變,致迫血發斑、動風閉竅等危重證候。易耗傷陰液。二、溫病的命名方式:1.根據發病季節命名。例如:春溫、冬溫2.根據四時主氣命名 。例如:風溫、暑溫、濕溫3.發病季節與主氣相結合命名。例如:秋燥4.根據臨床表現命名。例如:爛喉痧、大頭瘟 爛喉痧咽喉腫痛糜爛,肌膚布滿丹痧,舌紅絳起刺如楊梅狀 大頭瘟頭面腫大,灼熱疼痛5.根據流行特點命名。例如:溫疫三、溫病的分類1.溫熱類溫病:包括風溫、春溫、暑溫、秋燥、大頭瘟、爛喉痧、溫熱疫、暑熱疫。2.濕熱類溫病:包括濕溫、暑濕、伏暑、濕熱疫。四、溫

4、病與傷寒溫病屬于廣義傷寒;溫病與狹義傷寒是并列關系五、溫病與溫疫 溫疫是溫病中具有強烈傳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類疾病6、 溫病與溫毒(三班)溫毒是感受溫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獨特表現的一類溫病第三章溫病的病因與發病1、 溫邪的共同特性:P15下方5點二、常見溫邪的致病特點 簡答題(課本P1519)好發季節致病特點風熱病邪冬春季節1. 多從口鼻而入,首先犯肺2. 傳變迅速、易逆傳心包3. 易化燥傷陰暑熱病邪夏季1. 傷人急速,先犯陽明氣分2. 暑性酷烈,易耗氣傷津3. 易直中厥陰,閉竅動風濕熱病邪夏秋雨濕季節1. 病變以中焦脾胃為主2. 易困阻清陽,阻滯氣機3. 傳變較慢,病勢纏綿燥熱病邪秋天干燥季

5、節1. 病變以肺為主2. 易致津液干燥3. 易從火化第四章溫病的辯證1、 衛氣營血辯證證型病理辯證要點衛邪郁衛表,肺衛失宣發熱,微惡寒,咳嗽,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氣里熱蒸迫,熱熾津傷壯熱,不惡寒,口渴,苔黃,脈數營營熱陰傷,擾神竄絡身熱夜甚,心煩,時譫語,舌紅絳血動血耗血,瘀熱內阻身灼熱,神昏譫狂,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竅道出血,舌質深絳二、三焦辯證證型證型病理辯證要點上焦溫邪犯肺衛氣受郁,肺氣失宣發熱,微惡風寒,咳嗽,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邪熱壅肺,肺氣閉郁身熱,咳喘,苔黃,脈數濕熱阻肺,肺失清肅惡寒,身熱不揚,胸悶,咳嗽,苔白膩,脈濡緩邪犯心包邪陷心包邪熱內陷,機竅閉阻身濁熱,身昏,肢

6、厥,舌絳濕蒙心包濕熱釀痰,蒙蔽包絡發熱汗出熱不解,神志時清時昧,脘腹脹滿,舌苔垢膩中焦陽明熱熾胃經熱盛,熱熾津傷壯熱,汗多,渴飲,舌苔黃燥,脈洪大而數陽明邪結腸道熱結,傳導失司潮熱,便秘,苔焦燥,脈沉實有力濕熱積滯,搏結腸腑身熱,腹脹甚則痛,大便溏垢,苔膩溼熱中阻溼熱困阻,升降失司身熱不揚,脘痞,嘔惡,苔膩下焦腎精耗損邪熱久羈,耗損腎陰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舌絳不鮮,干枯而萎,脈虛虛風內動腎精虛損,肝失涵養手指蠕動或瘛瘲,舌干絳而萎,脈虛弦第五章溫病診法一、紫舌1. 舌紫起刺,狀如楊梅(楊梅舌):為血分熱毒極盛,常為動血或動風之先兆。2. 舌紫晦而干,色如豬肝(豬肝舌):為肝腎陰竭,預

7、后不良之象。2、 斑疹的鑒別斑疹型態點大成片,有觸目之形,無礙手之質,壓之不退色小而瑣碎,突出于皮面,撫之礙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脫落病機熱邪入營血陽明胃熱熾盛,內迫營血,血從肌肉外漬而成。(陽明熱毒)太陰風熱,竄入營分,血從肌膚血絡發出而成。 (太陰風熱)治法清泄胃熱,涼血化斑宣肺達邪,清營透疹 l 若斑疹并見:治以化斑為主,兼以透疹l 治療禁忌:1.忌妄用辛溫發表升提藥,恐助熱動血。 2.忌壅補,以免戀邪。 3.忌在初透之時,過用寒涼,以使邪熱遏伏,產生變癥。l 臨床意義(1)在溫病過程中出現斑疹,表明邪熱深入營血,但又有外達之機。(2)葉天士說: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故通過觀察其形態,色澤,

8、分布及兼癥,為治療提供依據,幫助判斷預后。3、1. 身熱夜甚定義:指發熱入夜尤甚,灼熱無汗。臨床意義:為熱入營分,邪熱熾盛,營陰受損,邪實夾虛;熱入血分,瘀熱交結亦見。2. 戰汗(系邪正斗爭的轉折點)定義:指在溫病發展過程中突見肢冷爪青,脈沉浮,全身戰栗,繼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現。 臨床意義:為熱邪留連氣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氣奮起鼓邪外出的表現。3. 神昏譫語: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能識人,呼之不應,譫語是指語無倫次,神昏與譫語往往并 見,故昏譫并稱。溫病中的昏譫,多系閉証、實証。可見于營血分、氣分、陽明腑實証。4.昏聵不語:指意識完全喪失,昏迷不語,屬神志異常中最嚴重者,多為痰熱阻閉心包所致。5

9、.金囚木旺:因肺金受灼,肝木失制而風從內生,表現為在出現手足抽搐等肝風內動癥狀的同 時,伴有身高熱、咳喘、汗出等肺金邪熱亢盛的癥狀。6.昏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7.肢厥:四肢逆冷或不溫,輕者到踝、腕,重者逆冷可過膝、肘。第六章溫病的治療l 三焦治則 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l 溫病的主要治法(課本P5158)一、清解氣熱法1.輕清宣氣-溫邪初入氣分,熱郁胸隔。 癥狀:身熱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舌苔薄黃,脈數。 代表方:梔子豉湯加竹葉、連翹2.辛寒清氣-陽明氣分邪熱熾盛,表里俱熱。 癥狀:壯熱煩渴,汗出,舌苔黃燥,脈洪數。 代表方:白虎湯3.清熱瀉

10、火-邪熱內蘊、郁而化火。 癥狀:身熱口渴,煩躁不安,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 代表方:黃芩湯、黃連解毒湯二、和解表里法 1.清泄少陽:用辛苦芳化之品清泄少陽熱邪,兼以化痰和胃。 適用于熱郁少陽,兼痰濕犯胃的證候。 癥狀:寒熱往來、口苦喜嘔、脅脘悶痛、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等。 代表方:蒿芩清膽湯。(青蒿、竹茹、半夏、赤茯苓、青子芩、枳殼、陳皮、碧玉散)2.分消走泄:用辛開苦泄之品宣展氣機,輕化三焦氣分痰熱或濕熱。 適用于邪留三焦,氣化失司所致痰熱、濕濁阻遏的證候。 癥狀:寒熱起伏,汗出不解,胸痞腹脹,尿短,苔膩。 代表方:溫膽湯加減,或杏、樸、苓類。 (半夏、竹茹、茯苓、枳實、陳皮、甘草)3.

11、開達膜原:用辛通苦燥之品疏利透達濕濁之邪。 適用于濕熱穢濁之邪郁閉膜原的證候。 癥狀:寒甚熱微,脘痞腹脹,身痛肢重,舌紅絳或紫絳,苔白厚濁膩如積粉。 代表方:雷氏宣透膜原法或達原飲。三、滋陰生津法 1.滋養肺胃-溫病氣分邪熱漸退 肺胃陰液未復 肺胃陰傷。 癥狀:少痰或無痰,口干咽燥,或干嘔不欲食,舌光紅少苔或干。 代表方:沙參麥冬湯、益胃湯2.增液潤腸(增水行舟法)-溫病氣分邪熱漸解,津枯腸躁便秘。 癥狀:大便數日不下,口干咽燥,舌紅而干。 代表方:增液湯(元參、麥冬、細生地)3.滋補真陰-溫病后期,真陰耗損。 癥狀:低熱不退,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顴紅,口干咽燥,神疲欲寐,舌干絳少苔或干絳 枯

12、萎,齒躁,脈虛細或結代。 代表方:加減復脈湯4 固脫救逆法1. 益氣斂陰-溫病氣陰兩傷,正氣欲脫 癥狀:身熱驟降,汗多氣短,體倦神疲,舌光少苔,脈散大無力 代表方:生脈散 (人參,麥冬,五味子)第八章溫熱類溫病1、 風溫:概念:感受風熱邪氣所致的急性外感熱病 病因:風熱病邪 初起:為肺衛表熱證(衛受邪郁:發熱,微惡寒,口微渴;肺氣失宣:咳嗽) 季節:多冬春 性質:新感溫病診斷要點:1. 春冬多發2. 發病較急,初起為肺衛表熱證3. 病程中以肺經病變為主,也有陽明胃腸病變(氣分);傳變較速,易見逆傳心包。4. 后期多見肺胃陰傷治則:以清泄肺熱為中心,兼清胃腸邪熱,重視透達和通腑兩個法則 初起:邪

13、襲肺衛-辛散涼泄,透邪外達 邪氣順傳氣分: 陽明熱盛:辛寒清氣,達熱外出 邪熱雍肺:清熱宣肺平喘 腸腑熱結:瀉熱通腑 肺衛之邪逆傳心包:清心開竅 熱退肺衛陰傷:甘寒滋肺胃之陰二、暑溫1. 暑厥:暑熱病邪直中心包,出現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甚或神昏譫語表現。2. 暑風:暑熱直入肝經而突發痙厥。3. 暑瘵:暑熱灼傷肺絡而出現的高熱咳嗽咯血,頗似勞瘵之證。4. 暑病的病理特點葉天士:”夏暑發自陽明”,”暑必兼濕”。5. 暑病的治則張鳳逵:”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 辛涼白虎湯、銀翹散;甘寒王氏清暑益氣湯;酸泄酸斂生脈散3、 秋燥(三班說不考) 治法:上燥治氣,中燥增液,下燥治血。四、春溫

14、 P73-75l 溫熱類溫病主要證治(課本P801102,掌握風溫,春溫,暑溫的臨床證候)一、熱在胸膈1. 熱郁胸膈:心煩懊憹,胸悶,身熱不甚梔子豉湯 (梔子,豆豉)2. 熱灼胸膈:煩躁不安,身熱不已,胸膈灼熱如焚,大便干結涼膈散 (大黃、芒硝、甘草、山梔子、薄荷、連翹、竹葉、黃芩、白蜜)2、 熱熾陽明 (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王氏清暑益氣湯生脈散)l 演變過程的癥候,表現,治法,方藥 (課本P87)熱熾陽明暑熱初起,陽明熱盛兼津氣耗傷暑熱津傷證津氣欲脫表現狀熱、多汗、渴飲、脈洪大身熱、體倦少氣、脈虛無力者大汗不止,氣短喘喝,脈虛欲絕或散大無根治法清熱保津清滌暑熱,益氣生津補氣斂津,生脈固脫方藥白

15、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王氏清暑益氣湯生脈散吳鞠通提出白虎湯的使用禁忌:1.脈浮弦而細者,2.脈沉者,3.不渴者,4.汗不出者,不可與也三、邪熱在腸 -熱結腸腑1.病機肺經邪熱不解,傳入腸胃,與腸中積滯互結而致2.治法:攻下軟堅泄熱3.方:*調胃承氣湯 (大黃、芒硝、甘草)4.類方:宣白承氣湯:石膏,大黃,杏仁,瓜蔞(肺腸同治)*導赤承氣湯:赤芍,生地,大黃,黃連,黃柏,芒硝(二腸同治)牛黃承氣湯*增液承氣湯: 大黃,芒硝,生地,麥冬,玄參*新加黃龍湯:大黃,芒硝,生地,麥冬,玄參,人參,甘草,姜汁,海參,當歸(攻下燥結,補氣益陰)護胃承氣湯*承氣合小陷胸湯五仁橘皮湯*有傷寒承氣湯結構的方:涼膈散,和

16、上面有打*的方四、熱陷心包三寶的臨床特點:三方皆性涼而有清熱解毒,開竅止痙之功,屬涼開之劑,是治療溫熱病竅閉神昏之要藥。1.安宮牛黃丸:藥性最涼,長于清熱解毒,多用于高熱神昏證2.至寶丹:藥性偏涼,長于涼肝息風止痙,多用于高熱痙厥證3.紫雪丹:長于芳香辟穢,開竅醒神,多用于竅閉譫語證五、內閉外脫1. 定義:指邪熱內閉心包,兼氣陰外脫或陽氣外脫。2. 臨床表現:身灼熱,神志昏聵不語,汗多,倦臥,氣息短促,舌紅絳少苔,脈細數無力或散大;甚者身熱驟降,煩躁不寧,呼吸淺促,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脈細為欲絕。3. 治法:清心開竅,固脫救逆。4. 方藥:生脈散或參復湯和溫病三寶。六、氣營兩燔 (三

17、班) P95961. 證候:壯熱、口渴、心煩、時譫語或斑疹隱隱,舌絳苔黃。2. 病機:氣分邪熱未解,而營血分邪熱已熾盛之候。3. 治法:氣營兩清4. 方藥: P96 加減玉女煎:生石膏、知母、玄參、生地、麥冬七、肺胃陰傷 1. 證候:身熱不甚,干咳或痰少而黏,口舌干燥而渴,舌紅少苔,脈細數。2. 病機:燥熱漸退而肺胃津傷未復3.治法:滋養肺胃,清滌余邪。4.方藥:沙參麥冬湯(沙參、麥冬、玉竹、桑葉、扁豆、天花粉、甘草)八、陰虛火熾證1.證候:身熱,心煩燥擾不寐,口燥咽干,舌紅,苔黃或薄黑而干,脈細數2.治法:泄火育陰3.方藥:黃連阿膠湯(黃芩、黃連、阿膠、白芍、雞子黃)9、 虛風內動證1. 証

18、候:低熱,手足蠕動,甚或瘛瘲,心悸或心中憺憺大動,甚則心中痛,時時欲脫,形消神倦, 咽口齒黑,舌干絳,脈虛細無力。2. 治法:滋陰養血,柔肝息風3. 方藥:三甲復脈湯 (炙甘草、干地黃、生白芍、麥冬、阿膠、麻仁、生牡蠣、生鱉甲、生龜板) 第七章濕熱類溫病一、濕溫 p1141.概念:感受濕熱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熱病。l 薛生白:“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 中氣的盛衰影響(決定)中焦濕熱的轉化:中氣實而陽氣偏旺,邪從熱化,病位偏于陽明胃,發為熱重濕輕證; 中焦陽氣虛弱,邪從濕化,病位偏于太陰脾,發為濕重熱輕證; 中陽之盛衰無明顯偏頗,多發為濕熱并重證。2. 診斷要點:(1) 多發于長夏

19、和初秋氣候炎熱雨濕較多之季,及大暑至白露間。(2) 初起以濕熱郁遏衛氣份見証為特征,亦可見有邪阻膜原之特殊類型,初起溫熱征象不明顯(3) 以脾胃為病變中心,病程中可出現蒙上流下的變化。(4) 起病滯緩,傳變較慢,病勢纏綿,病程較長,愈后易復發。3. 治則:P116117 以分解濕熱,濕去熱孤為原則。(1)辨清濕熱偏勝程度是關鍵。濕重者,則熱勢不顯(第4行)到(第8行).均較著 (2)辨別部位上下淺深4.禁忌:禁汗、禁下、禁潤二、暑濕 p.1171.概念:感受暑濕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熱病。 王綸名醫雜著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2.診斷要點:(1)季節:夏末秋初,氣候炎熱,雨濕較盛之時。(

20、2)起病急,初起以暑濕郁阻肺衛癥候為主,表寒內郁暑濕者亦多見。(3)癥狀:既有發熱,心煩,尿赤等暑熱內盛癥狀,又兼有身重,胸痞,苔膩等濕邪內阻癥狀。3.治則:以清暑熱,化濕濁,調氣機,和脾胃為基本法則。l 濕熱類溫病主要證治(課本P121137,掌握濕溫,暑濕的臨床證候)(一)濕熱蘊毒:1. 證候:發熱口渴,胸悶腹脹,肢酸倦怠,咽喉腫痛,小便黃赤,或身目發黃,苔黃而膩,脈滑數。2.治法:清熱化濕,解毒利咽方藥:甘露消毒丹(滑石,茵陳、黃芩、菖蒲、貝母、木通、藿香、射干、連翹、薄荷、蔻仁)(2) 暑濕彌漫三焦 P1291. 證候:發熱汗出口渴,面赤耳聾,胸悶喘咳,痰中帶血,脘痞腹脹,下利稀水,小

21、便短赤,舌紅 苔黃滑,脈滑數。2.治法:清暑化濕,宣通三焦3.方藥:三石湯(三石湯有哪三石?滑石、石膏、寒水石)(飛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銀花、金汁、白通草)專心-專注-專業條文葉天士 溫熱論1、 溫病大綱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1)大凡看法,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如犀角、玄參、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否則前后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反致慌張矣。(8)2、 邪留三焦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里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證變法,如近時杏、樸、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因其仍在氣分,猶可望其戰汗之門戶,轉瘧之機括。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