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延慶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文本(2006-2020年)延慶縣人民政府2010年11月專心-專注-專業目 錄第一章 前 言為了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切實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實施延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障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按照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的要求,編制形成北京市延慶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本規劃的主要任務是落實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下達的規劃控制目標,調整延慶縣各區域土地利用,科學確定規劃期間延慶縣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等用地的規模、布局、發展重點及建設
2、時序。本規劃是延慶縣統籌城鄉建設和各類用地、實行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綱領性文件,是加強土地宏觀調控和落實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據。本次規劃范圍為延慶縣行政轄區,包括11個鎮和4個鄉,土地總面積.55公頃。本次規劃以2005年為基期年,2009年為規劃更新時點年,2010年為近期目標年,2020年為目標年。第二章 規劃背景第一節 社會經濟概況一、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延慶縣位于首都的西北部,距北京市城區約74公里。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5°44116°34,北緯40°1640°47。延慶縣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地域總面積.55公頃,其中:山區面積占72.8%,平原面積占
3、26.2%,水域面積占1.0%。延慶縣轄11個鎮、4個鄉,376個行政村。全縣人口呈平穩、緩慢增長趨勢。2009年總人口為28.05萬,其中鄉村人口20.87萬萬,城鎮人口7.18萬。2009年,地區生產總值55.9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64億元,第二產業12.48億元,第三產業35.86億元。三產比例為13.6422.2964.07,“三、二、一”的良性產業發展格局已經形成。延慶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385元。二、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到2020年,全縣規劃總人口為38.00萬人,全縣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20,城鎮人口規模24.40萬人;延慶人均財
4、政收入536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700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7800元。第二節 土地利用現狀一、土地利用現狀根據北京市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2009年土地總面積為.55公頃,其中農用地.95公頃,占總面積的90.01%;建設用地13047.83公頃,占總面積的6.54%;其他土地6875.77公頃,占總面積的3.45%。農用地中,耕地29870.20公頃,園地11079.64公頃,林地.45公頃,牧草地105.89公頃,其他農用地2117.77公頃。建設用地中,城鄉建設用地8254.76公頃,交通水利用地3888.61公頃,其他建設用地904.46公頃。其他土地中,水域3557.
5、63公頃,自然保留地3318.14公頃。二、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一)城鄉土地利用缺乏統籌,二元用地結構問題突出城鄉土地缺乏互動的二元結構,整體上城鄉建設用地利用比較粗放。農村居民點布局分散,村莊周圍空閑地較多,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度不高。新城城鎮用地規模與人口規模均偏小,與“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首都國際交往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聯系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和重要門戶,國際化旅游休閑區和服務基地”職能定位不相符。(二)縣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服務設施有待完善延慶縣是北京參與京津冀都市圈發展和大西北區域的重要通道節點和發展門戶,在京津交通體系重構的契機下,延慶縣將承擔北京市與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的
6、經濟聯系功能。延慶縣的交通體系已初具規模,但路網密度不高,與實現“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的定位還有較大差距。延慶縣新的發展定位為“國際旅游休閑名區”,近年來鄉村旅游等旅游業發展迅速,但存在旅游設施檔次不高,旅游用地規模化、特色化程度有待提高,旅游配套設施尤其是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等問題,規劃中需要優化、調整旅游用地的空間布局和利用結構。(三)局部地區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延慶縣的生態環境建設雖然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由于部分土地利用模式不盡合理、土地利用空間布局有待優化等原因,局部地區仍然存在一些生態環境問題,如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水源區及匯水區需加強水源涵養、風蝕沙化問題有待進一步治理
7、、濕地退化、生物多樣性保護任務艱巨等。需要逐步構建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優化土地利用布局,形成與實施生態文明戰略相匹配的土地利用系統。第三節 土地利用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土地供需矛盾將日益尖銳。一方面新城功能的完善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將帶動產業結構加速調整,城鎮建設、基礎設施、環境整治等各類用地的需求將持續增長;另一方面城鄉存量建設用地中低效、閑置土地挖潛難度很大,加大了建設用地供需矛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國家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
8、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從嚴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提出了實現“城鄉和諧發展、節約集約用地”的土地利用總目標;延慶縣提出了“生態文明發展戰略”。戰略思想的轉變、堅持兩個“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以及延慶縣生態文明發展戰略的實施為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空間布局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第三章 土地利用戰略與目標第一節 規劃指導思想和原則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土地利用全局,認真貫徹土地基本國策,結合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為前提,以控制建設用地總規模為重點,以節約集約用地為核心,統籌協調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的
9、矛盾,正確處理近期與遠期、局部與整體、需求與供給的關系,為全縣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土地保障。二、規劃原則本輪規劃遵循“突出特色、節約集約、統籌兼顧、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關系”的原則。(一)突出特色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背景、社會經濟條件及其發展潛力,確定各區域發展用地類型與結構。從延慶發展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要求,編制符合延慶發展定位的規劃方案。(二)節約集約控制建設用地總規模,轉變土地利用模式,引導城鄉用地存量挖潛。堅持節約集約用地,促進土地利用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挖潛、由粗放低效向集約高效轉變。保障重點基礎設施及近期建設項目用地需求,合理調控城鄉近遠期用地方向。 (
10、三)統籌兼顧按照“五個統籌”發展的要求,統籌考慮延慶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各種因素及土地供需狀況,統籌城市與鄉村發展,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綱要、新城規劃、村鎮體系規劃等各類規劃充分協調,并注重上下級規劃的銜接、反饋和聯動。合理保障各類、各區域、各時期用地需求。(四)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正確處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用地需求與保護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之間的關系。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科學保障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同時,切實加強對生態用地和重要自然、人文遺產的保護,加強對土地退化、土地污染的防范與治理,提高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能力。形成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科學用地模式。第二節 規劃依據中華
11、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及相關政策法規;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關于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32號);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0631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審查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第43號);關于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對照”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182號);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市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指導意見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0951號);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
12、0年);關于加強市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成果核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8號);北京市關于開展區(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工作的通知(京國土規發2005654號);北京市國土資源局關于印發北京市區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審查辦法的通知(京國土規201028號);北京市延慶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延慶新城規劃(2005-2020年);北京市區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成果編制要求;北京市區縣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設指南。第三節 區域發展與土地利用戰略一、區域發展定位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提出了“兩軸兩帶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延慶縣位于西部發展帶上,定位為西部生態涵養發
13、展區和國際旅游休閑區;延慶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了發展資源節約型經濟、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生態文明發展戰略;延慶縣耕地資源豐富,占全市耕地面積的13%左右,是北京市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的重要區域。延慶縣發展定位核心可概括為三個方面:首都生態涵養重地、國際旅游休閑名區、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重要地區。二、土地利用戰略針對延慶縣土地利用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提出“統籌區域土地利用、加強生態建設、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土地利用戰略。(一)統籌區域土地利用根據區域土地資源條件、利用狀況,優化區域土地資源配置,協調區域產業發展。合理確定和協調不同區域土地利用主導功能,加強對不同區域土地利用方向
14、、結構和布局的調控與引導,促進產業集聚和用地集約。關注自然資源特點對土地利用的重大影響,構筑“一山一環一川一軸”的產業用地格局。東部山區以生態涵養為主,加強以自然保護區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建設,嚴格控制城鄉建設用地規模,適度配置服務于生態旅游的設施用地;環川區旅游資源豐富,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保障生態型旅游休閑產業的用地需求;川區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發展適度規模化的都市型生態農業,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優質耕地的規模;重點保障以延慶新城為中心,以康莊、沈家營、永寧為節點,依托八達嶺經濟開發區、延慶經濟開發區和永寧農副產品加工園區構成的“制造加工業一軸”的用地需求。(二)加強生態建設戰
15、略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統籌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有效控制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促進生態環境良性發展,構建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推進延慶和周邊區域的首都西部生態屏障建設,優先布設國土生態屏障網絡用地,加強國土資源綜合整治,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土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三)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堅持“保發展,促集約,盤存量”的思想,統籌管理城鄉建設用地,實施城鎮用地增長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推動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統籌城市與鄉村、存量與增量、山區與平原的用地需求,促進各類、各區域用地的高效利用,逐步提高各類用地的產出水平。第四節 規劃目標一、總體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實
16、施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護全縣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按照“有限指標保重點,一般項目靠挖潛”的基本思路,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用地;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則,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的關系,促進生態環境良性發展;以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為主線,統籌各部門和城鄉土地利用。二、具體目標(一)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確實落實上級規劃下達的控制指標到2020年,全縣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8200公頃(42.3萬畝)以上;規劃期內,確保24200公頃(36.3萬畝)的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到2020年,新增建設占用耕地規模控制在1154.69公頃以內;2010-2020年,土地整治補充耕地規模達到18
17、03.21公頃。(二)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規模,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到2020年,延慶縣規劃新增建設用地2349.72公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4700公頃以內,其中: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8800公頃以內;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5900公頃以內。(三)改善生態環境,建設宜居新城加強山區灌木林地和疏林地封育、荒山荒地荒灘綠化,到2020年,山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2%;川區通過對現狀生態廊道修復,構建生態廊道體系,改善川區生態環境;延慶新城綠化覆蓋率達到46%。第四章 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調整第一節 調整原則一、優先布設國土生態屏障網絡用地以山區的自然保護區、縣域西部的官廳水庫為生態
18、基礎源地,依自然地形地貌的連續性,沿媯河等現狀水系、現狀林網、主要道路構建縣域川區生態廊道和游憩廊道,沿長城、殘長城建立文化遺產廊道,構成縣域生態基礎設施網絡,維護和強化延慶縣生態安全格局;保護耕地、園地、林地、草地、水面和自然保留地等基礎性生態用地。二、確保基本農田和耕地保護目標積極完成上級規劃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并根據延慶縣實際情況,按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求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統籌布局耕地、基本農田、園地、林地和牧草地。 布局基礎設施應盡量規避基本農田、生態屏障網絡用地,減少基礎設施對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分割和隔離,降低建設項目實施對生產生活、鄉風民俗、景觀環境和文物保護等
19、產生的負面影響。三、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布局堅持內涵挖潛,統籌安排各類、各區域建設用地。在充分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不斷提高集約用地水平的基礎上,合理安排建設用地,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用地保障。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布局,形成新城緊湊發展、建制鎮和農村居民點集聚發展的土地利用格局。在統籌存量土地利用的基礎上,依托城鎮已有的基礎設施布局城鎮新增建設用地,盡量少占耕地和水域,盡量避讓基本農田、地質災害危險區、泄洪滯洪區和重要的生態環境用地區。新增村鎮建設用地主要用于中心村建設、險村搬遷新址和宅基地供需矛盾特別突出的保留村莊建設,并與舊村搬遷、村莊縮并、村莊內空閑地整理相掛鉤,控制自
20、然村落的無序擴張,因地制宜的促進農村居民點適度集中。四、促進土地利用綜合效益的提高在充分考慮全縣土地集約利用潛力情況下,綜合協調農用地、建設用地和生態建設用地的總需求,科學調整各產業、各區域各類用地的規模和布局,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的整體效率,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標。第二節 土地利用結構調整依據土地資源稟賦、環境承載能力、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和土地利用現狀,統籌存量與增量、山區與平原、城鎮與鄉村等各類因素,確定各類用地的結構調整規模。一、農用地結構調整規劃到2020年,農用地.1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9.79。與2009年相比,農用地面積凈減少445.76公頃。(一)耕地嚴格保護現有耕地特別是
21、基本農田。規劃至2020年,耕地面積為28200.00公頃,比2009年減少1670.20公頃。(二)園林草地嚴格保護林木果園、草地資源,規劃到2020年,林地總面積.6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68.52%,較2009年增加302.15公頃;園地總面積12139.9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09,較2009年增加1060.27公頃;牧草地總面積107.6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0.05,較2009年增加1.73公頃。(三)其他農用地遵循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因地制宜的調控其他農用地數量。規劃到2020年,其他農用地1978.06公頃,較2009年減少139.71公頃。二、建設用地結構調
22、整規劃到2020年,建設用地1470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37,較2009年增加1652.17公頃。其中:依比例尺上圖的建設用地13883.57公頃,預留建設用地機動指標816.43公頃。(一)城鄉建設用地嚴格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總量,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規劃到2020年,城鄉建設用地面積880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41%,較2009年增加545.24公頃。依比例尺上圖的城鄉建設用地面積8745.27公頃,預留城鄉建設用地機動指標54.73公頃。機動指標主要用于秸稈氣化站、沼氣站等新農村建設,污水處理廠等市政工程建設,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和千家店鎮、劉斌堡鄉、四海鎮、大
23、莊科鄉等溝域經濟建設的用地需求。城鎮用地面積為4324.20公頃(含機動指標38.64公頃),占城鄉用地總規模的49.14%,較2009年增加1082.91公頃;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為4397.83公頃(含機動指標14.36公頃),占城鄉用地總規模的49.98%,較2009年減少524.06公頃;采礦用地面積為13.37公頃,占城鄉用地總規模的0.15%,較2009年減少61.80公頃;其他獨立建設用地64.59公頃(含機動指標1.73公頃),占城鄉用地總規模的0.73%,較2009年新增48.21公頃。(二)交通水利用地優先保障涉及民生的基礎設施用地。規劃到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4505.2
24、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26%,較2009年增加616.60公頃。其中:依比例尺上圖的交通水利用地3945.77公頃,預留交通水利用地指標559.44公頃。預留的交通水利用地主要用于道路和水務設施建設。規劃實施期間延慶縣擬新(改、擴建)道路清單見附表8。(三)其他建設用地因地制宜,適度增加其他建設用地。規劃到2020年,其他建設用地1394.7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70%,較2009年增加490.33公頃。其中:依比例尺上圖的其他建設用地1192.53公頃;預留其他建設用地指標202.26公頃,主要用于旅游設施、公墓等項目建設。三、其他土地結構調整其他土地包括水域和自然保留地。規劃到20
25、20年,其他土地5669.3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84,較2009年減少1206.41公頃。其中:水域3559.14公頃,規劃期間增加1.51公頃;自然保留地2110.22公頃,減少1207.92公頃。減少的自然保留地主要為分布在川區平原和淺山區的宜耕荒草地。這些荒草地與耕地穿插分布,單個地塊面積較小,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的集中連片程度,將宜耕荒草地開發為耕地。第三節 土地利用布局優化一、生態用地布局充分利用山川、盆地的空間形態,營造山水相間的生態園林新城,提高延慶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產能力、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實現城鄉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平衡。山區加強松山、玉渡山、太安山、白河堡、
26、大灘、蓮花山等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強山區灌木林地和疏林地封育,改造荒山荒地等措施,將延慶山區現狀灌木林的1/2、全部疏林地和未成林地演替為森林群落;川區加強主要道路防護綠地和現狀水系的防護林帶建設,構建生態廊道體系。二、耕地和基本農田布局結合延慶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求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調整耕地布局。調整后的耕地數量不低于上級規劃下達的指標。耕地分布集中在川區平原和山間溝谷地帶。規劃基本農田主要集中在川區平原和山間溝谷地帶。三、城鄉建設用地布局優先保障“一心、一軸、兩點”重點區域的用地需求。“一心”指以延慶新城為中心;“一軸”指康莊、八達嶺新城永寧、舊縣發展軸;“兩點”指發展具有片區帶動作用的
27、康莊鎮、八達嶺鎮組團和永寧、舊縣鎮組團。非重點區域的鄉鎮保障重點建設項目用地,其他建設用地以內涵挖潛為主。優化產業用地結構。發揮環境與資源優勢,培育休閑產業體系,提升區域服務功能。重點保障都市型工業、高端旅游服務業、技術服務業三大重點優勢產業的用地需求,推進產業發展的集約化和規模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農村居民點用地。對于規劃城鎮建設用地區內的居民點,逐步實行城鎮化改造;對于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高發區、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等生態敏感區的居民點,逐步實行異地遷移;對于其他規模過小、分布不合理的農村居民點,根據經濟發展狀況,逐步向中心村縮并;對于利用比較粗放的現狀保留農村居民點,村莊建設優先利用村內的閑置土
28、地。四、交通水利用地布局根據延慶縣域地形特點,縣道系統采用方格網與放射線相結合的布局。在東部、南部山區采用放射線布局,在盆地平原地區采用方格網布局。規劃期內,延慶縣域內形成由國道、市道以及部分縣道構成的三橫三縱的道路主骨架。其中橫向由北向南依次為:一橫由京包公路、舊小路、八峪路、昌赤路和灤赤路組成;二橫由延農路和延琉路組成;三橫由西官路、營西路和西馬路組成。縱向由西向東依次為:一縱康張路;二縱京包公路;三縱昌赤路。完善旅游交通網絡,形成盆地邊緣、南部山區、東部山區三個相互連接、相切又相對獨立的旅游環線,并以此為骨架與各景區景點、中心服務區相通。以公共交通為主體,優先安排公共交通發展用地,重點保
29、障公共交通樞紐、軌道交通(場)站及其與公共汽車、出租車、社會車輛、行人和自行車接駁換乘設施用地,保障公共汽車(場)站用地。規劃到2020年,形成覆蓋新城、所有鄉鎮、村莊、商品集散地、高速公路入口、經濟開發區和旅游景區等節點,密度適中、布局合理的縣鄉公路網絡。規劃期內,保持區域內官廳水庫、白河堡水庫、古城水庫、佛峪口水庫等水庫水面用地現狀格局,合理增加水工建筑用地需求。第五章 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第一節 嚴格保護耕地嚴格保護耕地,按照不占或少占的原則,嚴格控制各類建設占用耕地的規模,規劃2010-2020年,新增建設占用耕地規模控制在1154.69公頃以內。加強建設項目選址的評價和論證,把是否占用
30、耕地作為評價方案的重要因素,確需占用耕地的應盡量占用質量等別較低的耕地。積極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深化農用地保護的經濟補償政策研究,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引導。重視耕地的生態功能,各類防護林、綠化帶等生態建設應盡量避免占用耕地,確保農業結構調整不破壞土地耕作層,提高耕地轉用的門檻。突出區域特色,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都市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切實提高耕地的產出水平。第二節 基本農田保護一、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上級規劃下達的基本農田保護責任為24200公頃,本輪規劃在完成保護責任的基礎上劃定視作基本農田管理的一般農地1175.75公頃。二、基本農田調入調出(一)
31、基本農田調整原則積極落實市級基本農田集中分布區延慶平原區片。遵循“確保數量、提高質量、尊重歷史、集中連片”的原則,科學劃定基本農田,將基本農田保護目標逐級落實到村和地塊。(二)調出基本農田規劃期間,將地形坡度大于25度或田面坡度大于15度的基本農田、各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基本農田等調出,共調出基本農田5370.45公頃。(三)調入基本農田規劃期間,將與保留基本農田鄰近的優質耕地,特別是市級基本農田集中分布區內的耕地調整為基本農田,共調入基本農田1958.68公頃。三、基本農田空間布局規劃基本農田主要集中在以市級基本農田集中分布區為主的川區平原和山間溝谷地帶。基本農田在永寧鎮和舊縣鎮分布最多,面積分
32、別為3724.14公頃和3375.41公頃,其次為張山營鎮、康莊鎮和井莊鎮,面積均在2000公頃以上。四、基本農田保護措施加強基本農田質量建設。按照整修與新建相結合的原則,對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的供電、排灌、道路、林網等基礎設施進行統一規劃,高標準建設,提高基本農田綜合生產能力。嚴格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基本農田落實到地塊,設立保護標志。積極探索基本農田保護的經濟激勵機制,調動基本農田保護的積極性。第六章 建設用地調控第一節 城鄉建設用地結構與布局調控一、優化縣域城鎮用地結構與布局遵循人口、就業、產業發展和資源配置相適應的原則,引導人口、產業向重點鄉鎮適度集中,合理配置各
33、鄉鎮的各類用地。根據延慶縣各鎮(鄉)發展功能定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環境條件、歷史用地水平等因素,統籌安排“新城-重點鎮-一般鎮-鄉”四級城鎮體系結構用地。(一)延慶新城充分利用河流、林網、農田等自然生態要素作為隔離空間,形成媯河北部綜合功能組團、媯河南部綜合功能組團、高等教育組團、生態示范科研區等多組團構成的城鎮用地格局。規劃安排延慶新城城鎮用地1922.55公頃。(二)重點鎮康莊鎮是以工業、旅游為主的綜合型城鎮。規劃結合現狀建制鎮用地在京包鐵路以南布局居住、行政、辦公、文化教育、商業服務等用地,在鎮區的東北部布局工業用地。規劃城鎮用地859.58公頃,其中八達嶺經濟開發區(康莊鎮
34、部分)331.54公頃。八達嶺鎮是延慶重要的旅游城鎮。規劃以營城子,西撥子村為中心,在現狀鎮政府、國有單位的基礎上,沿京張高速路南側發展。本鎮除安排居住、鎮政府行政辦公及與人口相配套的各項公共設施用地、公共綠地以外,還安排為游人提供商業服務的旅游商服用地。八達嶺鎮共規劃城鎮用地533.81公頃,其中八達嶺經濟開發區(八達嶺鎮部分)114.98公頃。永寧鎮是延慶東部片區的經濟、貿易、文化中心。規劃鎮區保留太平街、和平街、利民街和阜民街組成的永寧老城歷史風貌,適度向東、西、北向擴張建設鎮區。規劃城鎮用地361.30公頃,其中永寧農副產品加工園區55.44公頃。舊縣鎮以傳統的建筑建材產業為基礎,將發
35、展成為以綠色建筑產業、綠色食品產業和生態旅游業為主導的重點鎮。規劃以舊縣村為中心進行鎮中心區建設,在現狀舊縣村村址的基礎上進行城鎮化改造,同時向西擴大中心區邊界。規劃城鎮用地121.55公頃。(三)一般鎮大榆樹鎮以發展生態農業、教育科研和技術服務為主。規劃在現狀建制鎮基礎上,以延琉公路和110國道為鎮區的北部界限,依托大榆樹村建設中心鎮區。規劃城鎮用地78.64公頃。沈家營鎮是以生態農業,旅游觀光為主的建制鎮。在八峪公路、沈韓公路與現延琉公路路口之間,集中安排鎮區主要公共服務用地,形成公共服務中心;在八峪公路以西和現延琉公路以北地區,形成生態農業深加工型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用地功能片區;在沈韓路以
36、東與沈家營村新農村建設進行空間對接。規劃城鎮用地83.94公頃。張山營鎮是以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和觀光農業為主的建制鎮。結合張山營中心村和下蘆鳳營村形成全鎮公共服務與旅游服務的核心區。規劃城鎮用地185.36公頃。千家店鎮位于延慶縣東北部深山區,將成為以地質考察、休閑體驗為主的旅游鎮。結合山區城鎮特點,采用不規則布局結構,形成三大區:西南部結合現有行政區,形成鎮區公共服務區;利用北面平緩山地,形成居住區;東南部結合規劃景觀綠地和旅游設施,形成旅游服務區。規劃城鎮用地56.11公頃。四海鎮是以文化旅游、休閑體驗、觀光農業為主的建制鎮。規劃商業服務設施用地和行政辦公用地集中在鎮中心廣場的南、北兩側,
37、鎮區東部配套教育用地,鎮區南部結合四海村的現狀建設用地城鎮化改造規劃為居住用地。規劃城鎮用地28.40公頃。井莊鎮是以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為主的建制鎮。規劃在老井路以北圍繞山體與現狀鎮政府建設新鎮區,更新改造井家莊村,遠景納入鎮中心區共同發展。規劃城鎮用地54.32公頃。(四)鄉大莊科、香營、珍珠泉、劉斌堡等4鄉:位于縣域東南部山區,具有山地小氣候,是延慶果品基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山區林果業、觀光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為主的鄉鎮。4鄉分別以大莊科村、香營村、珍珠泉村、劉斌堡村建設鄉中心區,鄉中心區規劃為村鎮建設用地。4鄉沒有建制鎮用地分布。二、規范整合農村居民點用地積極支持新農村建設。圍繞
38、“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合理引導農民住宅的空間布局。到2020年,全縣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4397.85公頃,較2009年減少524.06公頃。合理安排農村宅基地,禁止超標準占地建房;對于人地矛盾突出、確需增加住宅用地的村莊,嚴格按照人均用地標準、戶均用地標準控制新增宅基地規模。規劃城鎮建設用地區內的農村居民點,逐步實行城鎮化改造。延慶新城范圍內的農村居民點,除部分有特殊保留價值的村莊外,均納入新城,其中,北部和西部的村莊結合旅游發展進行舊村改造。對于山區生存及發展條件惡劣的村莊,采取多種措施積極穩妥地開展搬遷安置。必須嚴格按照需安置人數、人
39、均用地標準控制安置面積規模,村莊遷并以后,村莊原址必須因地制宜的復墾為耕地、園地、林地等農用地。第二節 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分區為加強對城鄉建設用地的合理控制和引導,按照保護資源與環境優先、有利于節約集約用地的要求,統籌新增與存量建設用地利用,明確城鄉建設用地空間管制要素,合理調控土地利用布局。將延慶縣域范圍的土地劃分為允許建設區、有條件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和禁止建設區四個區域。一、允許建設區城鄉建設用地規模邊界所包含的范圍,是規劃確定的城鄉建設用地指標落實到空間上的預期用地區。規劃允許建設區面積8800公頃(含機動指標54.73公頃)。管制規則:區內土地主導用途為城鄉建設發展空間,具體土地利用安排
40、應與依法批準的相關規劃相協調;區內新增城鄉建設用地受規劃指標和年度計劃指標約束,應統籌增量與存量用地,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規劃實施過程中,在允許建設區面積不改變的前提下,其空間布局形態可以調整,但不得突破城鄉建設用地擴展邊界。二、有條件建設區城鄉建設用地規模邊界之外、擴展邊界以內的范圍,是為適應城鄉建設發展的不確定性,劃定的規劃期內城、鎮、村建設用地可選擇布局的區域。規劃有條件建設區面積1339.57公頃,主要分布在延慶新城、鄉鎮鎮區、八達嶺經濟開發區、永寧農副產品加工園區等區域。管制規則:區內土地符合規定的,可依程序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同時相應核減允許建設區用地規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
41、的農村土地整治規模已完成,經評估確認拆舊建設用地復墾到位,存量建設用地達到集約用地要求的,區內土地可安排新增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三、禁止建設區指為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景觀等特殊需要,劃定的規劃期內嚴格控制各類城鄉建設開發的區域。禁止建設區總面積為29483.66公頃。禁止建設區主要分布在八達嶺長城兩側500米控制帶、殘長城兩側500米控制帶,延慶縣白河堡自然保護區、太安山自然保護區、金牛湖自然保護區、大灘自然保護區、玉渡山自然保護區、蓮花山自然保護區、松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北京延慶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核心區、龍慶峽自然保護區和官廳水庫。管制規則:區內土地的主導用途為生態與環境保
42、護空間,嚴格禁止與主導功能不相符的各項建設;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規劃期內禁止建設用地邊界不得調整。四、限制建設區延慶縣域范圍內除允許建設區、有條件建設區和禁止建設區外的其他區域。總面積.05公頃。管制規則:區內土地主導用途為農業生產空間,是開展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和基本農田建設的主要區域;區內禁止城、鎮、村新增建設,嚴格控制線型基礎設施和獨立建設項目用地。第三節 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一、重視建設用地規劃管理,避免新的低效用地(一)重視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規劃按照合理布局、經濟可行、控制時序的原則,統籌協調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規劃,避免盲目投資、過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各類基礎
43、設施用地應嚴格執行相應工程項目建設用地標準,避免造成新的土地資源浪費。(二)重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規劃管理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編制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鄉鎮規劃、村莊規劃,劃定村鎮發展和撤并復墾范圍。利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進行非農建設,必須符合規劃,納入年度計劃,并依法審批。嚴格禁止擅自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嚴格禁止“以租代征”將農用地轉為非農建設用地。二、統籌管理城鄉建設用地(一)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和結構安排的調控。以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建設用地的低效擴張促進土地利用模式的創新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2020年全縣城鄉建設用
44、地控制在8800公頃以內,比2009年凈增加545.24公頃。(二)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新增建設用地盡量優先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對于不適宜繼續用于建設的土地,如低效和閑置廢棄的農村建設用地、采礦用地和其他獨立建設用地,應進行整理復墾,促進城鄉建設用地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規劃騰退農村居民點用地、采礦地等低效和閑置廢棄地等共697.15公頃。(三)優化村鎮內部用地功能分區農村居民點內部用地調整時,在合理布局村鎮公共設施用地、道路用地后,科學配置農戶宅基地。一方面要控制農戶住房占地,另一方面要控制庭院、附房等用地規模,在微觀上控制具體的農戶建房用地面積。規劃新增農戶戶均宅基地不超過2
45、00平方米,新增農村人口人均建設用地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內。三、提高項目準入門檻,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項目質量直接關系到開發區經濟的發展前景,也直接關系到開發區及產業集聚地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規劃期內,按照高科技含量、環境友好、附加值高的標準積極引進和培育新興產業。與上級規劃銜接,近期延慶新城的工業項目用地投資強度原則上應不低于3000萬元/公頃。第七章 重點建設項目布局與用地規模第一節 基礎設施工程規劃期內共安排交通運輸、市政、新能源、旅游服務設施等重點建設項目。共安排建設用地面積517.35公頃,其中新增建設用地402.66公頃,建設占用耕地97.60公頃。具體項目見附表5。一、交通運輸工
46、程鐵路。規劃期內,重點建設京張城際鐵路。京張城際鐵路為客運專線,位于北京市與境內,途經北京市、和,由延慶縣康莊鎮入河北省境內,呈東西向溝通兩省市。全長173.90公里,延慶縣境內26公里,占地171.60公頃,全部為新增建設用地。公路。近期重點建設國道110二期(出京方向)、康辛路(康張路-辛莊堡)、昌赤路輔線(香龍路-昌赤路)、千小路二期(滴水壺-小鋪)。占地共194.54公頃,其中新增157.65公頃。二、市政設施工程(一)水務設施及環境保護工程規劃近期重點建設延慶新城第二水廠、延慶第二再生水廠和張山營鎮田宋營污水處理廠。共占地11.93公頃,其中新增10.65公頃。規劃近期重點建設大榆樹
47、鎮建設垃圾填埋場1處和永寧鎮建設垃圾填埋場1處。占地共22.00公頃,其中新增4.75公頃 。(二)供暖工程重點建設八達嶺鎮、井莊鎮、永寧鎮和沈家營鎮集中供暖設施,共占地3.21公頃,全部為新增建設用地。(三)電力工程重點建設變電站3座,分別是延慶鎮西湖變電站、舊縣變電站、永寧變電站。共占地2.00公頃,全部為新增建設用地。三、新能源建設工程八達嶺鎮建設太陽能光熱發電項目1個和光伏發電項目1個;張山營鎮和舊縣鎮建設光伏發電項目1個;大榆樹鎮建設風力發電項目1個;舊縣鎮光伏發電項目1個。共占地13.98公頃,全部為新增建設用地。四、旅游服務設施工程重點建設19座生態旅游接待站點、八達嶺鎮旅游集散
48、中心、中國國際馬球中心、縉陽寺、北京輝煌國際會議度假區、媯河生態走廊旅游服務設施、北山帶國際會議度假區旅游設施、張山營鎮葡萄酒莊園等項目。共占地94.82公頃,其中新增建設用地35.55公頃。五、其他工程重點建設航遙中心。占地3.27公頃,全部為新增建設用地。第二節 重點工業項目積極引導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延慶縣共設立延慶經濟開發區、八達嶺經濟開發區2個市級開發區和永寧農副產品加工園區。工業項目依據不同的專業類型進入不同的專業化產業園區。延慶經濟開發區重點培育科技研發類、總部經濟類、生產性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規劃到2020年用地規模303.73公頃;八達嶺經濟開發區功能定位為新能源和環保產業基
49、地及新能源和環保設施應用示范區,重點培育新能源產業和環保產業。開發區總規模為481.47公頃,其中規劃允許建設區規模442.87公頃,有條件建設區規模29.93公頃,軍事設施用地(940鐵路)和八達嶺高速公路占地8.67公頃。永寧農副產品加工園區服務于東部山區的農產品深加工基地,規劃允許規模55.44公頃,有條件建設區規模155.80公頃。第八章 土地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第一節 構建“一城二環三網多片”的綠色空間格局“一城”指延慶新城的生態用地布局。保護三里河、媯水河十字形城市生態走廊,利用河流、濕地、林帶、農田等自然生態要素作為分解新城南部組團和北部組團的隔離地帶。依托河道的綠化主軸和道路的線
50、狀綠色廊道為紐帶,與新城的公園、游園、街頭綠地等綠地斑塊串聯起來,共同構成城區“生態基質綠色廊道綠地斑塊”的生態綠地系統的格局。“二環”指環城綠帶與山區綠環。環城綠帶主要是指環新城的護城林建設,環城綠帶的建設注意與城區間和組團間的楔形綠地的構建和連通。山區綠環是指周邊山區的生態涵養林建設。“三網”指沿河、沿路林網及農田林網。按照北京市城市綠化條例規定,在不同等級的河道、公路、鐵路兩側及農田周圍劃定不同寬度的綠化帶形成城市和郊區的綠網。“多片”指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鴨湖市級自然保護區,玉渡山、太安山、蓮花山、金牛湖、白河堡等縣級自然保護區八達嶺、龍慶峽松山古崖居等風景名勝區以及朝陽寺木化石市
51、級自然保護區和大灘次生林縣級自然保護區等。第二節 探索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一、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充分發揮延慶縣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提高無公害農產品和安全食用農產品的比重。建立農業新技術試驗示范園區,促進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農產品加工基地,促進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融合。二、積極發展生態友好型工業按照環境友好、附加值高的標準,引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代制造、新型能源、新型建材、旅游工藝品加工等新興產業。充分利用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新型能源工業。以新型建材產業園為依托,積極發展節能環保型新型建材產品。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在改造提升
52、傳統服務業的基礎上,重點發展旅游休閑業、商貿物流業、文化產業等現代服務業。加強配套設施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質量,拓展服務市場,促進服務業的整體發展,提升首都生態休閑商務區的服務功能。第九章 土地用途分區管制為指導土地合理利用、強化土地用途管制,將縣域范圍內的土地劃分為基本農田保護區、一般農地區、城鎮建設用地區、村鎮建設用地區、獨立工礦區、風景旅游用地區、生態環境安全控制區、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區、林業用地區9個土地用途區和市級開發區1個復區。并制定相應的管制規則與措施,對土地利用實行指標和用途雙重管制。第一節 基本農田保護區一、用地區范圍為對基本農田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劃定的區域。主要為延
53、慶平原高質量的耕地以及山間溝谷地帶的農用地。本用地區劃定范圍為36962.47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18.53%。二、管制規則區內土地主要用作基本農田和直接為基本農田服務的農田道路、水利、農田防護林及其他農業設施;區內的一般耕地,應參照基本農田管制政策進行管護;區內現有非農建設用地和其他零星農用地、未利用地應當鼓勵整理、復墾、開發或調整為基本農田;禁止占用區內基本農田進行非農建設,禁止在基本農田上建房、建窯、建墳、挖砂、采礦、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進行其他破壞基本農田的活動;禁止占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第二節 一般農地區一、用地區范圍一般農地區是指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外、為農業生產發展需
54、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除已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建設用地區等土地用途區的耕地外,其余耕地原則上劃入一般農地區。一般農地區還包括:現有成片的果園等種植園用地;畜禽和水產養殖用地;規劃期間通過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和園地;為農業生產和生態建設服務的農田防護林、農村道路、農田水利等其他農業設施,以及農田之間的零星土地。主要分布在延慶縣南、北部淺山帶及延慶鎮。本用地區劃定范圍為14021.84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03。二、管制規則區內土地主要用作耕地、園地、畜禽水產養殖地和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村道路、農田水利、農田防護林及其他農業設施;區內現有非農建設用地和其他零星農用地、未利用地應當優先整理、復墾
55、、開發或調整為耕地、園地;不得破壞、污染和荒蕪區內土地。第三節 城鎮建設用地區一、用地區范圍城鎮建設用地區指為城市、建制鎮、各類開發區建設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包括現有的城市和建制鎮建設發展用地;規劃期間新增的城市和建制鎮建設發展用地;附屬于城鎮的開發區、別墅區、大學城等現狀及規劃建設用地。主要分布在延慶新城、10個建制鎮的鎮區、八達嶺經濟開發區和永寧農副產品加工園區。本用地區劃定范圍為4756.83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38。二、管制規則區內土地主要用于城市、建制鎮建設,包括附屬于城鎮的各類開發區用地;區內土地使用應符合城市總體規劃、新城規劃和鎮域規劃及開發區專項規劃的相關要求;區內建
56、設應優先利用現有建設用地、閑置地和廢棄地;區內農用地在批準改變用途前,應當按原用途使用;區內城鎮建設用地應不突破規劃城鎮建設用地總規模。第四節 村鎮建設用地區一、用地區范圍村鎮建設用地區是指為農村居民點(村莊和集鎮)建設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本用地區面積為5251.78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63。二、管制規則區內土地主要用于村莊、集鎮建設;區內土地使用可參照村莊規劃的相關要求;區內建設應優先利用現有建設用地、閑置地和廢棄地;區內農用地在批準改變用途前,應當按原用途使用;區內村鎮建設用地應不突破規劃村鎮建設用地總規模。第五節 獨立工礦區一、用地區范圍獨立工礦區是指為獨立于城鎮村之外的建設發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包括獨立于城鎮、村鎮建設用地區以外的采礦、能源、化工、環保等建設用地。主要分布在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廠、光伏發電站等獨立選址項目所在區域。本區規劃范圍為76.23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0.04。二、管制規則區內土地主要用于不宜在城鄉居民點內安排,對氣候、環境等有特殊要求的公共設施、工礦建設;區內土地使用應符合相關行業、產業的選址和建設要求;區內建設應優先利用現有低效建設用地、閑置地和廢棄地;區內農用地在批準改變用途前,應當按原用途使用;區內建設用地應滿足建筑、交通、防護、環保等建設條件,與居民點的安全距離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信息處理項目實踐題及答案
- 橋下易燃物火災應急預案(3篇)
- 2025年信息處理技術員備考指南試題及答案
- 機場小型火災應急預案(3篇)
- 班級活動火災應急預案(3篇)
- 2025年游戲開發程序員考試試題及答案
- 涼庫發生火災應急預案(3篇)
- 2025年計算機VB考試課程大綱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軟考設計師學習資源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軟考網絡管理員新法試題及答案
- 心肌病-PPT課件
- 2022年國企集團公司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國企職工代表大會提案
- DB14∕T 1319-2021 公路工程標準工程量清單及計量規范
- 環境土壤學PPT課件
- 痰標本的采集方法PPT課件
- 起重機軌道安裝評定標準
- 劉橋二礦二1水平放水試驗設計
- 軟件系統運行維護流程圖
- 培養基模擬灌裝方案
- 集裝袋噸袋項目建議書范文
- 某紡織廠供配電系統設計(DOC25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