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學第一章_第1頁
刺法灸法學第一章_第2頁
刺法灸法學第一章_第3頁
刺法灸法學第一章_第4頁
刺法灸法學第一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篇中篇刺灸學刺灸學第四章第四章刺法灸法總論刺法灸法總論 目的目的 掌握刺灸的量學要素、刺灸宜忌熟悉刺法、灸法的概念了解刺法、灸法的起源與發展概況第一節刺灸的起源與發展第一節刺灸的起源與發展一、刺灸學的定義一、刺灸學的定義 刺灸學是以各種針灸技術的操作方法、臨床應用刺灸學是以各種針灸技術的操作方法、臨床應用及作用原理為主要內容的針灸分支學科,是針灸學的及作用原理為主要內容的針灸分支學科,是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內容包括:針法、灸法、腧穴特種治療技術主要內容包括:針法、灸法、腧穴特種治療技術刺灸學:研究刺法、灸法等的理論及其臨床使用方法的學科刺灸學:研究刺法、灸法等的理論及其臨

2、床使用方法的學科二、刺灸學的內容特點二、刺灸學的內容特點(一)刺灸法的技能訓練 刺灸法包括幾十種不同的刺激方法、刺激 強度、刺激部位的腧穴治療技術。 每一種刺灸技術都有各自不同的操作步驟 和實施過程,是必須掌握的重要環節。 需要認真學習和長期訓練,逐步熟練掌握, 靈活應用。 (二)刺灸法的臨床治療內容1 1、基本內容:、基本內容:刺法:刺法:又稱針法,而刺法的意義較廣,是指采用不同針具 或非針具,人體不同的手法,刺入肌腠之間,或叩刺體 表皮部,或刺絡放血等,以激發經絡之氣,調整陰陽, 從而使機體恢復平衡,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方法。灸法:灸法:是采用艾絨等各種施灸材料以燒灼、熏熨體表的 一定部位

3、,或采用其他光、電等刺激體表的一定的部 位,以溫熱或藥性的刺激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2、刺法與灸法關系:、刺法與灸法關系:v相同點:兩者均屬中醫外治法范疇,都是在人體的特定部位 上施術,給予一定的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 的,且常配合應用,相互補充。v不同點:兩者施治的材料不一,施術的方法各異,各有特 點,根據病情靈活運用。 因此靈樞官能篇說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說明了兩者的密切關系。 針 刺:以機械刺激為主,以機械刺激為主,適用于大多數病癥適用于大多數病癥 艾 灸:以溫熱刺激和藥物作用為主,以溫熱刺激和藥物作用為主,主要用于寒癥、血瘀、虛癥主要用于寒癥、血瘀、虛癥三棱針:放血刺激

4、強,適用于青壯年、熱癥放血刺激強,適用于青壯年、熱癥 皮膚針:叩刺刺激較弱,作用與十二皮部,主要宜于老人、叩刺刺激較弱,作用與十二皮部,主要宜于老人、 小孩、小孩、 體弱者體弱者 認真掌握各種刺灸法的治療作用、適應范圍和選穴配方原則,在臨床上隨宜而施。3、具體方法選擇:、具體方法選擇: 三、刺灸學的內容范圍三、刺灸學的內容范圍(一)針刺技術1 1、毫針:、毫針:基本技術方法基本技術方法針具選擇、質量檢查、針刺前準備針具選擇、質量檢查、針刺前準備 進針、行針、留針、出針進針、行針、留針、出針 深淺刺法深淺刺法 毫針刺法毫針刺法 多針刺法多針刺法 臨床操作技術臨床操作技術 操作技術操作技術 透穴刺

5、法透穴刺法 得氣法得氣法 針刺手法針刺手法 行氣法行氣法 相應的單、復式相應的單、復式手法手法 補瀉法補瀉法 2 2、三棱針、皮膚針、皮內針、鍉針、火針和芒針、三棱針、皮膚針、皮內針、鍉針、火針和芒針(二)灸法技術 是采用艾絨和非艾灸材以燒灼、熏熨腧穴和病變部位的技術方法。 1、艾灸法:以艾絨為灸材施灸的方法。 艾炷灸(直接灸、間接灸) 艾條灸(懸起灸、實按灸)艾灸法 溫針灸 溫灸器灸2、非艾灸法 是以艾絨以外的灸材進行施灸的方法。 燈火灸 非艾灸法 藥線灸 藥筆灸(三)耳針、頭皮針、腕踝針 人體某些特定部位 淺刺或沿皮刺(四)腧穴特種治療技術 是采用電、光、聲、磁、熱和藥物刺激腧穴以防治疾病

6、的針灸技術。四、刺灸法在針灸學術中的地位四、刺灸法在針灸學術中的地位v 刺法灸法學,是針灸基礎理論與臨床治療之間的橋梁刺法灸法學,是針灸基礎理論與臨床治療之間的橋梁 與經絡腧穴學和針灸治療學一道,共同組成針灸學科與經絡腧穴學和針灸治療學一道,共同組成針灸學科的的 主體內容主體內容v 針灸治療疾病的過程就是刺法與灸法的具體實施過程針灸治療疾病的過程就是刺法與灸法的具體實施過程v 刺灸方法應用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療效的優劣,故如何刺灸方法應用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療效的優劣,故如何 正確并熟練地掌握刺灸方法就成為學習好針灸的關正確并熟練地掌握刺灸方法就成為學習好針灸的關鍵,鍵, 刺灸法是影響針灸效應和提

7、高治療效果的重要手段。刺灸法是影響針灸效應和提高治療效果的重要手段。(一)正確取定腧穴是針灸施術的基礎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氣穴則針游于巷,中肉節則皮膚痛。” 神灸經論:“灸法要在明癥審穴穴不審則多有誤于傷氣傷血。”(二)針灸感應的獲得,是提高臨床療效 的基礎 古稱得氣或氣至 靈樞九針十二原:“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吹云。” (三)不同的針灸方法,可影響腧穴 的主治功用如: 神闕穴、足三里、秩邊、天樞 瀉申脈、補照海治療失眠, 補申脈、瀉照海治療嗜睡(四)針灸處方,以穴法和刺灸法為 主要內容 是在辨證施治指導下的最佳腧穴組合和針灸施術的具體方案。v穴 法:即腧穴的部位、性質、取定和配

8、 伍方法,為針灸處方的第一要素。v刺灸法:即針灸技術的實施和治療方法選 擇的組合,為針灸處方的第二要素。 第二節 刺法灸法學的歷史發展一、針法的歷史發展一、針法的歷史發展(一)針具的研制與改進1.砭石的應用 砭石是最早的針具,起源于新石器時代。 說文解字:“砭,以石治病也。”2. 九針的創制 九針是指九種不同形狀和用途的金屬針具,包括:鑱針、圓針、鍉針、 鋒針、鈹針、圓利針、 毫針、長針、大針。靈樞靈樞 九針十二原九針十二原“九針之名,各有不同:九針之名,各有不同: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圓針,長一寸六分;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圓針,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

9、三曰鍉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圓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六曰圓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 九針的創制與使用,大約開始于青銅器時代,最早記載于內經內經,直至公元1315年在濟生拔粹濟生拔粹中始見圖形。1968年在河北省滿城縣西漢劉勝墓(葬于公元前113年)出土了4根金針和5根殘損銀針,經考證認定是九針中一部分實物。 九針的創制為刺法理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二)針灸手法體系的形成與發展1.內經難經奠定了針刺手法的基礎(

10、1)內經針法 (素問靈樞各9卷81篇) 以大量篇幅論述了針刺手法和操作技術。 靈樞 官針:“凡刺有九,以應九變。” 輸刺輸刺 遠道刺遠道刺 經刺經刺 絡刺絡刺 分刺分刺 大寫刺大寫刺 毛刺毛刺 巨刺巨刺 焠焠刺刺 靈樞 官針:“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 偶刺偶刺 報刺報刺 恢刺恢刺 齊刺齊刺 揚刺揚刺 直針刺直針刺 輸刺輸刺 短刺短刺 浮刺浮刺 陰刺陰刺 傍針刺傍針刺 贊刺贊刺 靈樞靈樞 官針官針:“凡刺有五,以應五臟。凡刺有五,以應五臟。” 半刺半刺 豹文刺豹文刺 關刺關刺 合谷刺合谷刺 輸刺輸刺 素問 寶命全形論:“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首先提出首先提出“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盛則瀉之,

11、虛則補之”的針刺治療原的針刺治療原則則靈樞 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靈樞 終始:“瀉者迎之,補者隨之”還提出針刺補瀉要領還提出針刺補瀉要領靈樞 五亂:“徐入徐出謂之導氣”靈樞 經脈:“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為針刺技術制定了思想原則,奠定了理論基礎為針刺技術制定了思想原則,奠定了理論基礎(2)難經針法 對針刺操作,進一步強調左右手配合行針。難經 七十八難:“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 對營衛補瀉、提插補瀉、子母補瀉等方法的應用,尤有重要闡述。2.針刺手法在金元明時期的昌盛發展(1) 竇漢卿針經指南 提倡寒熱補瀉和手指補瀉、十四字手法等。 “動、 退、 搓、 進、 盤、 搖、 彈、 捻、

12、 循、 捫、 攝、 按、 爪、 切” (2)泉心石金針賦(徐鳳(徐鳳針灸大全針灸大全) 對十四字手法加以總結繼承,提出了一整套的復式補瀉手法,倡導以下方法: 治病八法:燒山火治病八法:燒山火 透天涼透天涼 陽中隱陰陽中隱陰 陰中隱陽陰中隱陽 子午搗臼子午搗臼 龍虎交戰龍虎交戰 進氣法進氣法 留氣法留氣法 抽添法抽添法 飛經走氣法:青龍擺尾飛經走氣法:青龍擺尾 白虎搖頭白虎搖頭 蒼龜探穴蒼龜探穴 赤鳳迎源赤鳳迎源 其后,高武的針灸聚英、汪機的針灸問對記載的針刺手法,都是在金針賦的基礎上發揮撰成。(3)楊繼州針灸大成 采集明代以前有關針灸手法的精華,提出采集明代以前有關針灸手法的精華,提出“刺刺有

13、大小有大小”,有,有“大補、大瀉大補、大瀉”、“平補、平瀉平補、平瀉”、“下針十下針十二法二法”和和“下手八法下手八法”。 (單式手法的歸納總結)(單式手法的歸納總結) 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中氣法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中氣法( (即納氣法即納氣法) )、蒼龍擺尾、蒼龍擺尾( (青龍擺尾青龍擺尾) )、赤鳳搖頭、赤鳳搖頭( (白虎搖頭白虎搖頭) )、龍虎交戰、龍虎升降、五臟交經、通關交經、膈角交經;龍虎交戰、龍虎升降、五臟交經、通關交經、膈角交經; 子午搗臼、子午補瀉、子午傾針、進水、進火、留子午搗臼、子午補瀉、子午傾針、進水、進火、留氣法、運氣法、提氣法等。氣法、

14、運氣法、提氣法等。 楊氏補瀉手法分層而施,結合了徐疾、捻轉、呼吸、楊氏補瀉手法分層而施,結合了徐疾、捻轉、呼吸、進退等操作方法進退等操作方法 。針具發展的歷史沿革針具發展的歷史沿革 砭石(舊石器時代)砭石(舊石器時代) 骨針骨針( (山頂洞人文化時山頂洞人文化時期期) ) 竹針(年代不詳)竹針(年代不詳) 陶針(仰昭文化陶針(仰昭文化時期)時期) 青銅針(夏、商、周時代)青銅針(夏、商、周時代)鐵針(春秋鐵針(春秋時代)時代) 金針、銀針(漢代)金針、銀針(漢代)不銹鋼針(現代)不銹鋼針(現代) 現代針具現代針具 電針儀(電針儀(19341934) 穴位離子導入治療儀(穴位離子導入治療儀(19

15、591959) 穴位磁療儀(穴位磁療儀(2020世紀世紀60 60 年代)年代) 激光穴位治療儀(激光穴位治療儀(19741974)經絡導頻治療儀、微波治療儀、灸療儀(經絡導頻治療儀、微波治療儀、灸療儀(2020世紀世紀70 70 年代)等年代)等刺法發展的歷史沿革刺法發展的歷史沿革 砭石刺病(舊石器時代)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多種補瀉手法(內經)左右手配合行針(難經)子午流注針法(金元時代)針刺十四法(針經指南)催氣手法(神應經)、復式補瀉手法(金針賦)“刺有大小”、“大補大瀉”、“平補平瀉”等(針灸大成)多種現代刺法二、灸法的歷史發展二、灸法的歷史發展(一)灸法的起源1.火的應用是灸法

16、之本 “灸”字說文解釋作“灼”,從火音久 5萬年前火的發現和使用為灸法創造了條件 可能采用樹枝、柴草取火來作熏、熨、灼、燙 以消除病痛2.灸以艾火為源 選用“艾”為主要灸材。艾,作為一種野生植物,因其氣味芳香,性溫易燃,且火力緩和,于是便取代一般的樹枝燃料,成為灸法的最好材料。 用艾作材料點燃,熏、熨、灼、燙以消除病痛為灸法的本原(二)灸法的盛行1.先秦時代的灸法 “灸”字在現有文獻里,以莊子盜跖篇最早提及。據載孔子勸說柳下跖曾說:“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 孟子離婁篇:“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從中可推斷出春秋戰國時代灸法是頗為盛行的。 2.黃帝內經中的灸法 在醫學專著中,灸法最

17、早見于黃帝內經。 素問湯液醪醴論:“必齊毒藥攻其中,镵石針艾治其外。” 靈樞官能:“針之不為,灸之所宜。” 素問異法方宜論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者,亦從北方來”3.魏晉至唐宋是灸法盛行的時期 (三)灸材的多樣性1. 摻藥的艾灸法2. 其他灸材為主的灸法 (1 1)硫黃灸)硫黃灸: : 用于干瘡,瘺用于干瘡,瘺 (2 2)黃臘灸)黃臘灸: : 用于治狂犬咬傷,發背,對口,用于治狂犬咬傷,發背,對口, 無名腫毒無名腫毒 (3 3)桑枝灸)桑枝灸: : 用治瘡瘍,背癰,陰瘡,流注,用治瘡瘍,背癰,陰瘡,流注, 臁瘡臁瘡(4)桃枝灸: 治心腹冷痛,風寒痹痛,附骨疽治心腹冷痛,風寒痹痛,附骨

18、疽(5)藥捻灸: 治風痹,水脹,膈氣,胃痛治風痹,水脹,膈氣,胃痛 (6)藥錠灸: 用于氣滯血瘀病癥用于氣滯血瘀病癥(四)灸法的多樣性1. 艾炷直接灸(1)艾炷的形狀: 常以圓錐形為主常以圓錐形為主 (2)艾炷的計量方法: 壯壯 (3)施灸的壯數: 因人、因病、因穴而施;因人、因病、因穴而施; 一次灸完的稱一次灸完的稱“頓灸頓灸”,分幾次施灸的稱,分幾次施灸的稱“報灸報灸” ” 2. 艾炷間接灸:隔物灸(隔姜、隔蒜、隔物灸(隔姜、隔蒜、 隔蔥、隔附隔蔥、隔附子、隔鹽)子、隔鹽) 3. 艾條灸法:(雷火針、太乙針、三氣合痹針、雷火針、太乙針、三氣合痹針、 百發神針、治薜神火針)實按灸;百發神針、治薜神火針)實按灸;懸起灸懸起灸4. 灸器灸法: 瓦甑,葦管,銅錢,泥錢,瓦甑,葦管,銅錢,泥錢, 灸板,灸罩,灸板,灸罩,面碗面碗5. 天灸:旱蓮草,石龍丙,毛莨葉旱蓮草,石龍丙,毛莨葉 灸法發展的歷史沿革:灸法發展的歷史沿革: 火的應用火的應用“灸法的萌芽灸法的萌芽”(年代不詳)(年代不詳)艾灸(先秦時代)灸法與針刺、藥物舉重,艾灸(先秦時代)灸法與針刺、藥物舉重, 灸法的主治范圍和作用性質初步明確(灸法的主治范圍和作用性質初步明確(內經內經)禁灸、誤灸的記載、艾炷大小與療效關系和灸治取穴法禁灸、誤灸的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