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能換種方法讀嗎?──《孤獨之旅》教學案例_第1頁
老師能換種方法讀嗎?──《孤獨之旅》教學案例_第2頁
老師能換種方法讀嗎?──《孤獨之旅》教學案例_第3頁
老師能換種方法讀嗎?──《孤獨之旅》教學案例_第4頁
老師能換種方法讀嗎?──《孤獨之旅》教學案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教師,能換種方法讀嗎??孤獨之旅?教學案例【教學背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在認識上我們似已無爭議,但問題在于:學生是學習主體在教育中是怎樣表達出來的,是通過什么過程得到確保的,還值得研究。我以為,在閱讀教學中,只有當學生能主動地、自主地去體察知識經歷、認識事物并獲得自己的感悟,激發起自己的情感,并以自我的面目參與的時候,才真正是個主體。而這一過程就是學生的體驗過程。【教學設想】?孤獨之旅?是一個小小少年成長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成長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與他跟隨父親到遙遠的蘆蕩放鴨時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難以承受的孤獨。孤獨,是生活給予他的一道美麗又殘酷的人生考題。小說命名為孤獨之旅,蘊含深化意味。

2、孤獨可以說是現代人比較普遍的一種情愫,生活在都市之中的我們不是缺少孤獨而是缺少感悟。因此我在教學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體驗為綱,讀為主線擬定了這樣的思路:一、自讀課文,感知孤獨。二、跳讀課文,感悟孤獨。三、聯絡自身,暢談孤獨。板塊一通過情節復述,關注主人公的心路歷程。板塊二引導學生理解孤獨之旅的含義,打破文章的重點和難點。板塊三那么引導學生關注自我,暢談人生感悟,樹立奮進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于是本著以學生為本,體驗為主的教學原那么,自信滿滿的我踏入了課堂。可當教學進入第二板塊時,卻發生了故障。【情景回放】師:正如大家所說,小說通過杜小康與父親離家到蘆葦蕩放鴨的經歷的表達,描寫了杜小康

3、從幼稚、軟弱、害怕、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心靈成熟、堅強的男子漢的過程。那么在他成長過程中,他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呢?生:是孤獨。異口同聲師:你從哪里感受到了杜小康的孤獨呢?生:文中寫道: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父子倆也一天天地感覺到,他們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師:那么,杜小康遭遇了哪些孤獨呢?生沉默。過了一會兒,還是沉默。師:沒關系,那我們再來讀幾段課文吧!怎么讀?自由讀,齊讀還是請幾個同學讀呢?這是我上課慣用的方法,想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次感知文本,與文本對話,為下面的教學蓄勢。生:自由讀。生:齊讀。生:還是讓幾個人讀吧!學生眾說紛紜。師:我們還是民主表決吧!同意

4、自由讀的請舉手,同意齊讀的請起立,想指名讀的就坐在原位讓我沒想到的是,今天大家的意見很不統一,每種讀法幾乎都有三分之一的同學選擇。選任何一種,都只能滿足三分一同學的要求,那另三分之二呢?怎么辦呢?終究用哪種方法讀呢?我犯了難!這時一位同學站了起來,他的發言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也打破了這一僵局生滿懷期待地站起來說:教師,我們能換種方法讀嗎?生興奮地:好啊,好啊!異口同聲是啊,能換種方法讀嗎?我怎么沒想到呢。那還有哪些讀法呢?我突然靈光一閃,想起了著名特級教師胡明道的假設教學法!,我何不在朗讀上也來個假設嘗試呢?師:好,教師尊重大家的意見!那我們來個創造性的朗讀好嗎?把文中所有的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

5、的他都讀作我,把杜雍和讀作爸爸或是父親。也就是說從如今開始各位就是在蘆蕩放鴨的少年杜小康了。生興奮地:好啊,好啊!師:不過教師有個要求,你們要充滿感情地讀,進入角色地讀,真真切切地把自己當作杜小康來讀。讀了之后,要把你們真實的感受說出來共享!好,開始吧!于是,學生興致勃勃地讀了起來。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我是從來不打斷地,以教室里沒了聲音為準。來分鐘后,我突然發現教室里的氣氛有些不對勁!有幾個同學低著頭,還有的用手擦著眼淚我知道學生已經進入了角色,順勢說道:下面請大家來交流一下吧!生:我想讀讀這一段:油麻地家底最厚實的一戶人家,就是我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突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我,家

6、里的獨生女居然失學了。從前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我,在同齡人中有著無比優越感的我,只好跟著父親去放鴨。讀到這里,我感受到了杜小康對突如其來的變故的恐懼和背井離鄉的孤獨和害怕!這是一位平時大大咧咧的女生,此時眼眶居然潮濕了。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家的遭遇也和杜小康家的遭遇一樣,我父親毫無預兆地在一夜之間破產了,家里幾乎每天都有人來要債!于是父母帶著我來到了杭州!雖然我沒有失學,沒有去放鴨子,但我完全可以感同身受。在這里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人生充滿了變數,但只要有一顆堅強的心,沒有什么可以把你打倒!同學們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這位同學的發言讓我很是吃驚,她在朗讀時不僅改換了人稱,而且還參加了自己的人生體驗。我

7、隱隱覺得好戲要開演了。生:讀這段文字讓我深有感觸:我已不可能再去想油麻地了。如今,占據我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東西,似乎更能撩逗我的心思。我盤腿坐在船頭上,望著一片茫茫的水。這段文字讓我感受到了杜小康心靈的孤獨。這時的他已經抑制想家的念頭,開始展望將來。但他對將來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這種感覺就像我如今面對中考這一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感覺是一樣的。我想我只有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學習,才能走好我的人生路。有許多同學不住地點頭,顯然這位同學的發言得到了不少同學的共鳴。生:我想聽到聲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這不可能。讀到這里我似乎看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

8、世界。身處如此孤寂、冷清的環境,杜小康內心的孤獨更是可想而知。生:我和剛剛那位同學有一樣的感受。文中寫道四周只是草灘或凹地,已無一戶人家。飄起第一縷炊煙,它是這里唯一的炊煙。此時,熱氣與炊煙,就再也無法分得清楚了。大自然營造了無邊無際的孤獨,在這樣的環境中,即使是處在順境中的人也會被感染,更何況是當時突遭變故,離鄉背井的杜小康呢?記得有一次我跟父親到外地出差,住在一個很小的招待所里,周圍都是山,荒涼得很。父親出去辦事,我就百無聊賴,聽著那狼吼似的山風,漸漸西落的夕陽,寂寞、孤獨、害怕各種莫明的情緒就涌上了心頭。生:在蘆葦蕩中放鴨的孤獨感強烈地壓迫著杜小康。我開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直

9、至夜里做夢看到母親,哇哇大哭起來,將父親驚醒,我要回家這是小說第二次寫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顯得更加深化。第一次是剛分開家,便產生的一種失去依托的感覺;而第二次那么是在感受到蘆葦蕩放鴨生活的艱辛和孤獨后在夢境中表現出來,這才是刻骨銘心地想家,想母親。生:讀到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因為我也有類似的經歷。初一時從沒分開過父母的我,開始了住校生活。住進來的第一天還對住校生活充滿了新奇,到了第二天就不行了。我很想家,真的很想,想爸爸,想媽媽,想爺爺,想奶奶,想小學的同學,想家里的一切一切,真恨不得能馬上回家。和杜小康一樣,我也經常在做夢,夢見自己回家,夢見媽媽,夢見爸爸!記得那時的隨筆幾乎每篇都在

10、書寫自己的這種強烈的思家情結。這位同學的發言引起了住校生的共鳴,同學們紛紛附和,表示贊同!這里不再展開。師:聽了大家的發言,教師也有一段經歷和大家共享。歲那年,媽媽到云南昆明做生意,家里就剩下爸爸和我。小時候的我留著一頭長發,以前都是媽媽每天早上起來給梳得漂漂亮亮地再去上學。可媽媽走后,爸爸就取代了媽媽,可是還沒等我走到學校,橡皮圈就掉了,總是披頭散發地,留著眼淚去上課。那時每到晚上我就想媽媽,一想就哭。爸爸看到我哭,他總是撫慰著說:媽媽馬上要回來了,乖乖,別哭了!可是有什么用呢,還是想啊!我知道其實爸爸也是想的,他就是在那段時間學會抽煙的!生笑生:說起住校,我還有一個很深的感受,想必大家也有

11、。那就是初一時大家都從不同的學校來到這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彼此不認識,缺乏交流而產生的心靈的寂寞與孤獨。由于我是外地的,這種感受就更深了。我發現這種由于缺少人與人的交流而產生的孤獨也同樣出如今杜小康的身上,與這種孤獨相比,我退學后將自己關在紅門里面產生的那點孤獨,簡直就算不得是孤獨了。我們能一連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我只能與父親說說話。奇怪的是,我與父親之間的對話,也得越來越單調,越來越干巴巴了。除了必要的對話,我們幾乎不知道再說些什么其他什么話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這時有一位同學怯生生地站了起來,這是一位從不發言的女孩,平時也不和大家交流。教室里一下子安靜了下來。生眼

12、睛紅紅地:其實我覺得自己比大家更能體會杜小康這種對母親對家的依戀。我曾經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長達年。那三年我每天都在盼望爸爸媽媽來接我回家,每天都在想是不是他們把我忘了,不要我了幾乎每天都做夢,經常在夢中驚醒。當時我真的很不理解父母,甚至恨他們。杜小康那種日甚一日地迫切地想家的心情,我能深化地體會到!我也能深化地感受到杜小康與父親越來越無話可說的境地。大家可能覺得我很自閉。應該說那段寄養生活對我的成長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在無休止的等待中,我學會了沉默。從原先的活潑開朗,變得沉靜無語。我想我應該向杜小康學習,學習他的堅強。其實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這是一位所謂的問題少女,幾乎不和人交流,無論是父

13、母還是教師、同學。今天她能站起來發言,講她的人生經歷和人生經歷,讓我和同學們著實吃驚不已!沒等她說完,教室里就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師:聽了大家的發言,教師很感動。大家的感受很真實,也充分感受到了杜小康的孤獨,人生的孤獨。顯然這篇小說已經觸動了我們的心靈,點燃了我們的情感之火。大家在杜小康身上或多或少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生活的影子。在不自覺中大家已經參與了一種創作活動,這種創作活動就是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去補充和證實作家作品的可信性。看來換種方法讀的魅力可真不小啊!學生們會心地笑了!由于學生對孤獨有了較為深化的體察和感悟,學生的生活體驗被充分地調起,思維的火花也漸呈燎原之勢,后面的教學可謂水到渠成!看

14、來換種方法讀的魅力真正不小!【課后反思】課后,我和同學們一樣還沉浸在這次孤獨之旅中。這時有一個問題引起了我的關注,那就是為什么換一種方法讀的前后差異這么大?翻開?語文課程標準?有兩個詞跳入我的眼簾,那就是感受和體驗。感受一詞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出現了次,體驗一詞出現了次,幾乎分布在各個局部。足見新課標對感受和體驗的重視程度。那為什么換種方法讀就可以喚起學生的感受與體驗呢?反觀這堂課我得到了以下啟示:、創造性的課堂設計可以為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提供契機:?孤獨之旅?這篇小說以第三人稱的形式出現,再加上小說中人物所處的年代和生存環境與如今身處繁華大都市的學生有著天壤之別,學生在朗讀時自然不易引起共鳴。

15、而這些都為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設置了一定的障礙。當我問杜小康終究遭遇了哪些孤獨這個問題時,大多數學生只知道杜小康肯定很孤獨,但終究孤獨在哪里卻感到難以答復。課上到這里我知道學生需要的是進一步和文本對話,于是就要求學生朗讀。自由讀、齊讀或是指名讀,讓其自由選擇。而學生的教師,能換一種方法讀嗎?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既然對話有障礙,為人師者就應該為他們創造契機,引導學生深化體驗。我靈機一動讓大家創造性地朗讀課文,即用我來交換杜小康,把自己當作杜小康進入角色朗讀。本來很客觀的表達,經教者這一創造性的設計,將文本內容變式化、虛擬化,從而激活了文本內容,給朗讀者創設了一個朗讀體驗的情境。這樣的朗讀就好似讓學生

16、和杜小康進展了心貼心的溝通和交流。學生在深化體驗杜小康的心靈的同時,也參與了一種創作活動,這種創作活動就是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去補充和證實作家作品的可信性。于是學生對文本深化的理解在朗讀中生成了,對生活對人生的聯想和感悟也在朗讀中生成了。由此我想到了李鎮西先生的讀出自己,所謂lsquo;讀出自己rsquo;,就是從課文當中,讀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場景,讀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個情節或人物形象,甚至讀出觸動自己心靈的一個時代或一段歷史。同學們在這堂課上的表現可以說是讀出自己了。看來教者千萬不能放過一閃念的想法,完全可以多些創造性的設計,甚至對課文重組,來激發學生的思維,為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創設更好

17、的條件。、只有給足學生時間和空間,才可能有真感受,真體驗:在閱讀教學中,要想學生對文本有真感受,真體驗,我們一定要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立考慮,以獲取極為珍貴的對文本的第一感受和體驗。閱讀教學的理想狀態本來就應該是學生帶著課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與感受走向師與生、生與生的對話的。這也和?語文課程標準?所建議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理論。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考慮,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相一致。因此我以為任何問題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自由閱讀文本。也就是讓學生帶著他們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的體驗直接與文本進展對話,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靈,觸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在對話的過程中獲得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和解構;使文本的意義處于不斷的、被創造的理解流動之中。在這堂課中,假設沒有前面近分鐘的自由選擇語段創造性的朗讀的話,很難有后面學生的真感受和真體驗。、只有創設民主的課堂,才可能有真感受和真體驗:教師,能換一種方法讀嗎?當教師自認為民主地讓學生在自己提供的三種朗讀方法做選擇的時候,居然有人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個時候你會怎么處理呢?是置之不理,大聲呵斥,還是考慮它的可行性,再做定奪?在很多時候教者為了完成教學預設會選擇前二種方法。我建議教師應該停下來,想一想,再做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