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文心雕龍》“折中”精神的主要體現_第1頁
試論《文心雕龍》“折中”精神的主要體現_第2頁
試論《文心雕龍》“折中”精神的主要體現_第3頁
試論《文心雕龍》“折中”精神的主要體現_第4頁
試論《文心雕龍》“折中”精神的主要體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試論文心雕龍“折中”精神的主要體現    【內容提要】折中論的精神原則在文心雕龍中,具體體現為五個方面的內容,即:1.反“本”以執“中”,在其理論批評體系的構架上,主要從本末觀出發,把文的本體即自然之道與文的現象統一起來。2.察“源”以執“中”,在考察文的生成過程和歷史的發展變化過程時,貫徹了折中論原則,其體現出的具體研究方法是原始要終與變通適會。3.尚“中和”尚“圓覽”尚“中正”以執“中”,對作品文本的構成乃至創作和批評要求,主張圓通的和諧觀,要求立理歸于本正,講究一與多的統一。4.貴“通才”貴“圓照”貴“見異”以執“中”,在其批評理論中,包括對作家和

2、作品的批評方法本身,也貫徹了折中的思想方法。5.求“圓通”求“體要”求“辨正”以執“中”,是指其論述方法、邏輯推理的特征而言的。 【關鍵詞】 折中/本末/本源/圓覽/圓通  一、引言由于對劉勰在序志篇中所表明的“本乎道”的理解,文心雕龍的研究者持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佛家之道”等不同的詮釋,而這不同的詮釋,最終又集中到文心雕龍的思想傾向和“折中”論的研究評述上,前者往往決定了后者論述的傾向。較為強調文心雕龍以儒家思想為主導(或說為根柢)的學者,認為劉勰的“折中”方法,主要是儒家主張的“過猶不及”、“執其兩端”的用“中”方法(注:作如此理解的研究

3、論文和著作中略而提及者甚多,其中研究深入并較為全面的可以周勛初先生的論文劉勰的主要研究方法“折中”說述評一文為代表,該文認為劉勰“折中”論本于儒家學派,但也受到玄學辨名析理的方法的影響,其“折中”的具體做法主要有裁中、比較、兼及三相內容;又認為文心雕龍論文有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割情析采”著重于“橫”而論“通變”著重于“縱”云云;又將劉勰視為折中派,以與當時(齊梁)裴子野等守舊派和蕭子顯、蕭綱等趨新派相區別。這一論說見其另一文梁代文論三派述要,與上文均見其文史探微一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另外,王運熙先生劉勰文學理論的折中傾向一文對當時文論派別也分三派,認為對永明文學及其以后文學“新變

4、”現象,可分為反對派、贊成派與折中派,以裴子野等為反對派,沈約、蕭子顯、蕭綱、蕭繹等為贊成派,而劉勰與鐘嶸、蕭統等為折中派。周、王兩位先生關于齊梁文論三派的論述,雖個人的具體劃分稍異,但基本相同,也就從廣闊的歷史視野中來論述了劉勰的“折中”論。文見饒芃子先生主編的文心雕龍研究會萃論文集,上海書店,1992年。);同時又有學者認為劉勰的“折中”方法,受到龍樹的中論的影響,體現了佛學的“中道”觀(注:指出劉勰的“折中”論受到中論的影響,吸收了佛學“中道”觀的思想,論者也不少,其中可以徐季子劉勰文論中的“中道”觀一文為代表,文載文心雕龍學刊第六輯第6068頁,齊魯書社,1992年。)。我們以為這兩種

5、說法均有一定根據和理由。其實幾乎文心雕龍的研究無不對劉勰的方*問題有所論述,我們在此難以一一評介。但存在問題是明顯的,因為劉勰的“折衷”論,還有道家的“樞中”觀念,而尚“中”思想是我們的重要的文化傳統精神,不能主要從儒道釋三教尚“中”與用“中”之思想的交融會通角度,去深入研究,立論本身就不夠“圓通”,而且也是與劉勰主張“折衷”、“會通”的精神不相符合的(注:張少康先生認為應該從儒道釋三教思想會通的角度看問題,并認為劉勰的“折中”論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的精神內容:一、強調識“大體”、“觀衢路”;二、強調“圓通”、“圓照”;三、強調“善于適要”,“得其環中”。見文心雕龍新探第256、260、265頁

6、,齊魯書社,1987年。)。我們認為所謂方*,主要是從形而上的思想方法觀念去看問題的,它又與形而下的具體方法方式是相互統一的,也就是說,方*是一種思想觀念,而這種“觀念”是統率不同的具體的方法的,是具體體現在特定學科研究方法之中的。對于文心雕龍而言,劉勰說“惟務折衷”,主要是一種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崇尚用“中”或說執“中”的思想方法的觀念和基本精神原則;其作為“折衷”方*的尚“中”的思想方法,與用“中”的具體研究或批評方法,是存在一個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區別的,但同時也是相互統一的。本文試圖從文心雕龍的具體理論批評之中歸納總結其“折中”論的精神原則的具體體現,以便進一步對劉勰“折中”論作一點探源

7、求本的分析。二、文心雕龍“折中”精神體現之分析劉勰在序志篇將文心雕龍五十篇分為上下兩篇四個部分,即第一,前五篇的“文之樞紐”,第二,次二十篇的“論文敘筆”,這屬于上篇的“綱領”內容;第三,自第二十五篇神思至第四十九篇程器,論述“割情析采,籠圈條貫”等內容;第四,序志篇,為“以馭群篇”的全書總序。這是劉勰自己對文心雕龍的理論批評體系一種“形式結構”的劃分,不過這種“形式結構”與其“內在理論體系的邏輯結構”又是統一的;而文心雕龍的理論結構與其“折衷”的研究方法也是相統一的。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劉勰“折中”論在文心雕龍中的具體體現,擬將之簡要概括為五個方面的內容。1.反“本”以執“中”所謂反“本”以執

8、“中”,是指劉勰在建筑文心雕龍的理論批評體系的構架上,在分析“文”的現象時,主要從本末觀出發,把“文”的本體即“自然之道”與“文”(天文地文人文)的現象統一起來,并于其中貫徹了尚“中”之思想方法的精神原則。在這個理論意義上講,劉勰的“折中”之“中”,主要表現的是“中極”或說“極中”的思想觀念。現在讓我們來解剖一下上篇“文之樞紐”的部分,來說明我們為何應該將其本末觀與“折衷”論聯系到一起看問題的理由。序志篇說:“本乎道,師乎圣,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而對勘前五篇篇名相繼卻為原道、征圣、宗經、正緯、辨騷,從這一對勘之中,可以明確見到:原道即本乎道,講的就是文學之本、之原,加以哲學闡釋,就是文學

9、本體論問題;征圣即師乎圣,而宗經即體乎經,蓋認為圣人本自然之道而創“經”,衍生出各種“文體”,故文學創作當師圣體經,宗經之“宗”有“歸源”之義,講的是“文學”本源論或說發生論。這個“宗經”之“宗”,與劉勰滅惑論所謂“至道宗極,理歸乎一”之“宗”的含義顯然有別,“至道宗極”之“宗”與“極”連用,講的也是本體問題,與原道之“原”、“本乎道”之“本”,含義相同。沈約神不滅論所謂“窮其原本,盡其宗極”(注:廣弘明集卷二二。),是“宗極”與“原本”同義之證。正緯即正別緯與經之不同,以備文學創作“酌”而用之,辨騷即辨別騷與經之異同,而究明文學創作之正變源流,所以說“變乎騷”。可見,本末觀和正變觀是這五篇著

10、力為全書建立的兩大思想原則(也是邏輯基點)。文心雕龍的龐大思想體系、周密的文學理論批評,是從原道篇開始建立起來的,先講“原道”而后才講“征圣”與“宗經”的,劉勰認為儒家的“五經”,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弘教也。”(宗經),從本末合一、體用相即的意義上講,“經”便也成為“至道”,然而雖然“經”是“至道”,但畢竟又是“用”,故又說是“不刊之弘教”,即“經”也就是“教”,對劉勰之“宗經”(儒家經典)的觀念,要將“至道”與“弘教”聯系起來看,二者不可偏廢。劉勰的文學觀念就是建立在本末合一、體用相即的本體論的思想基礎上的,其文學觀既強調自然本體論的“神理之數”(情采),也突出地要求“文”要宗經尊體,表現

11、出一種儒道釋相互結合的文學思想。2.察“源”以執“中”所謂察“源”以執“中”,是指上文說的“本、正、變”三者相互統一的關系中,也就是劉勰在考察“文”、“文學”的生成過程和歷史的發展變化過程時,貫徹了“折中”論原則,其體現出的具體研究方法是“原始要終”與“變通適會”。“原始要終”與“變通適會”,主要體現的是劉勰的文學史觀,同時也是研究文學發展史的方法,但其中同樣貫徹了“折中”論的精神原則。這里從兩方面簡要地論述一下:第一,我們還是再來分析一下文心雕龍前五篇“文之樞紐”所體現的“正變觀”:有本就有末,有“經”就有“權”,“經”為“正”而“權”為“變”(注:論語·子罕記孔子語云:“可與共學

12、,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皇疏引王弼釋疑曰:“權者,道之變。變無常體,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預設,尤至難者也。”王弼集校釋下冊,第627頁,樓宇烈校釋, 中華書局,1980年。),“經權結合”的思想,乃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重要精神之一。到劉勰時,毛詩序中的“變風變雅”論,通過鄭玄等經學大師的箋證和論述,亦已經不是新鮮的思想。但劉勰還是有所發展的,一是劉勰根據文學的發展史實,把離騷列為“變”的典范,二是受到永明文學思潮的“新變”論的影響,特別重視“形文”與“聲文”的美。就文心雕龍而言,劉勰特別重視“正變”的結合,傳統的“典范”與“新變”的結合。文心雕龍開端五

13、篇,即原道、征圣、宗經、正緯和辨騷這五篇,所謂“文之樞紐”,也就是理論綱領、思想綱領,其內在的理論邏輯就是,原道對于宗經來講,是本末體用的關系,又是本源與創生的關系:“道”是本是體,“經”是用是教,而“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原道),所以原道與宗經二篇之間,有一篇必不可少的征圣(對應于下篇看,就是神思篇理論的展開),因為圣人之“經”,是圣人之“心”體“道”的結果,“文”本于“心”而“心”本于“道”,所以原道對于宗經來講,又是“經”的本源與“經”的創生關系。后代文人創作不僅應該宗經尊體,更應該直接效法圣人那樣去體認“自然之道”(原道)、“神理之數”(情采),從而把握“通變之術”(通變)、“

14、情變之數”(明詩)。所以,我們明顯能夠體會到,文心雕龍全書時時把“自然之道”與宗經尊體兩個方面結合起來立論,主張“新變”,但反對“訛體”。在這個理論意義上講,劉勰的“折中”論之“中”,體現的仍然是“中極”的思想,和“自然之道”的“宗極”密切的結合起來。這個“中極”與“終極”、“本端”的意義有關,舉個比喻來講,屋脊之脊,亦是中之極,因為屋脊對于兩邊的屋檐講,就是中極。所謂“太極生兩儀”,太極就也是兩儀的“中”之“極”,從本體與現象角度講,太極是本體;從宇宙生成論(尤其表現為漢代人的思想)講,太極又是抽象的本端。劉勰原道篇表現了把“本體”論與“本源”論結合的傾向。第二,劉勰的文學發展觀,并不完全是

15、“復古”的,不是一味“回歸”到古代的“素樸之美”的“黃唐時代”,因為這不符合劉勰對“情采”和“文質”要相互統一的觀點;同時,劉勰的文學史觀也不是“循環”論,因為這也不符合劉勰自己的觀點。通變篇云:榷而論之,則黃唐淳而質,虞夏質而辨,商周麗而雅,楚漢侈而艷,魏晉淺而綺,宋初訛而新。從質及訛,彌近彌澹。何則?競今疏古,風末氣衰也。今才穎之士,刻意學文,多略漢篇,師范宋集,雖古今備閱,然近附而遠疏矣。夫青生于藍,絳生于茜,雖逾本色,不能復化。桓君山云:“予見新進麗文,美而無采;及見劉揚言辭,常輒有得。”此其驗也。故練青濯絳,必歸藍茜,矯訛翻淺,還宗經誥;斯斟酌乎質文之間,而櫽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

16、矣。或聯系這段論述以及劉勰其他幾處批評他那時的“近代”文學的話語,認為劉勰的文學史觀有保守性、復古性,這是不完全正確的結論,他主張以“商周麗而雅”為文質之標準,商周的文學是否“麗而雅”,是另一個問題,但征圣篇也說:“圣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宗經篇又也說:“是以楚艷漢侈,流弊不還,正末歸本,不其懿歟!”好象劉勰是認為文學的發展“一代不如一代”的。其實,他的意思是要在“宗經尊體”的理論旗幟下,主張文質、雅俗要相互結合的,主張“固銜華而佩實”的,而且還同時主張自然“本色”的,故說:“練青濯絳,必歸藍茜”。自然之道與宗經尊體,始終是劉勰論文的兩個基點,這就是“折中”思想方法的貫徹,表現在審美理想觀念

17、上,就是要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一起來。所以通變篇的“贊”語云:“文律運周,日新其業”,說得鏗鏘響亮;而時序篇分析“十代”文學的發展,認為“故知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原始以要終,雖百世可知也。”其“原始要終”的結論,在這篇“贊”語中說得明確:“蔚映十代,辭采九變。樞中所動,環流無倦。質文沿時,崇替在選”。所謂“樞中所動,環流無倦”二語,表明他的“折中”論,決不是調和論、循環論,而是一種“通變”論,“樞中”,是道家莊子學派的思想,又稱為“圓機”或“道樞”,直白的說,可以理解為事物的關要,劉勰把握文學發展的“關要”,乃是“質文沿時”的理論觀點,這就是發展論。他主張的是“通”中之“變”,反對的是“

18、變”而失“正”。從這個理論意義上講,其“折中”之“中”,表現的是“中正”、“本正”的思想。“本正”、“中正”的思想觀念,不僅僅是儒家的觀念,道家和佛學思想,都有這種看法,只是有所不同而已。3.尚“中和”尚“圓覽”尚“中正”以執“中”所謂尚“中和”尚“圓覽”尚“中正”以執“中”,是指劉勰對作品文本的構成乃至創作和批評要求,主張“圓通”的和諧觀,要求立理歸于“本正”,講究“一”與“多”的統一。用現代文字理論加以論述,就是作品要做到內容與形式上的統一,或者說“文本”本身應該具有一種自足的和諧美,諸如風格、情理、文質、聲律、結構、文字等等方面。同時劉勰論作品,又是與其創作論、表現論乃至作家論等聯系起來

19、討論的,它體現在許多理論批評的層面,是非常豐富多采的, 最能夠表現劉勰的理論批評乃主要是“文學的理論批評”這一特征。因為這些方面的內容體現了劉勰對“文學性”的認識,是注重從審美的角度看問題的,遠非象許多研究者所用的“儒家的文學觀”一語所能包含的。其“折中”之“中”的理論意義,就是一種“和”而“致中”、“圓”而“用中”以及“中正”等多方面不同的尚“中”思想觀念,這也特別能夠反映道家的“圓機”說和佛學的“圓通”說的影響,以及這種道家、佛學的思想與儒家“中正”思想的糅合與會通的傾向。下面試將文心雕龍的一些篇章“打散”,不受其原篇名之“主題”的束縛,略舉劉勰論述的三組例證,不求全面,只求說明

20、問題:原道篇:旁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于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锽。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隱秀篇:故自然會妙,譬卉木之耀英華;潤色取美,譬繒帛之染朱綠。朱綠染繒,深而繁鮮;英華曜樹,淺而煒燁。此處筆者擬從劉勰對“文學性”的認識和崇尚自然的審美理想看問題。這兩段論述,較為充分地體現了劉勰對“文學性”的認識和要求自然美和人工美相結合的審美理想。所謂“旁及萬品,動植皆文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講的是自然之形文和聲文的美,而“有心之器

21、”的人文,就是一種“情文”,自然之美,本非“外飾”,非人為的,然人文之美,不能不加人工,但應該也要力求“自然”,所以,“情文”與“形文”、“聲文”的完美結合,才是最美的文學作品,“夫豈外飾,蓋自然耳”,還蘊涵另兩層深意:一是講人文要能發自真情,自然而然,應當“為文而造情”(情采)。這其中的理論意義,明顯也就貫徹了一種“折中”的思想,其“中”之思想觀念,就是要求將自然美與人工美統一起來;二是講有的文學作品如謝靈運的詩,如出水芙蓉,以自然美的風格為高;而顏延之的詩,鏤金錯采,以人工美為尚,實也都不妨其為美,只是要適度而不刻求,因為無論是人工美為尚還是自然美為尚,本都應該是自然之道的體現,本都應該是

22、內心自然真情的表達,這其中依然還是存在一個“折中”的問題,“折中”決非是把一件事物“對半開”之意。從這個意義上講,其“折中”之“中”的思想觀念,有以自然為“本”、為“原”、為“宗極”之意,而且其間觸及到“主中有賓”、“偏不離本(正)”這樣極為深層的思辨思想。這或者也得力于“駢文”的妙用吧!因為“駢對”的術語與理論范疇,常常可以作“互文”解,但也可以不作互文解。不作互文解,自有其深意;作互文解,更加義理圓足。風骨篇:若骨采未圓,風辭未練,而跨略舊規,馳騖新作,雖獲巧意,危敗亦多;豈空結奇字,紕繆而成經乎!麗辭篇:若氣無奇類,文乏異采,碌碌麗辭,則昏睡耳目。必使理圓事密,聯璧其章。迭用奇偶,節以雜

23、佩,乃其貴耳。類此而思,理自見也。封禪篇:及揚雄劇秦,班固典引,事非鐫石,而體因紀禪。觀劇秦為文,影寫長卿,詭言遁辭,故兼包神怪;然骨制靡密,辭貫圓通,自稱極思,無遺力矣。典引所敘,雅有懿采,歷鑒前作,能執厥中,其致義會文,斐然余巧。筆者此處擬從劉勰的關于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角度看問題,不舉劉勰在情采等篇中對此問題所集中論述的例證,意在說明劉勰這一思想是一以貫之的。上面列舉劉勰的三段論述,合而觀之,都是講的內容與形式統一的問題,這里也明顯貫徹了“折中”的方法。其“折中”之“中”的理論意義,體現了劉勰所尚之“中”,是與“本”、“正”、“圓”、“通”等不同方面的意義結合在一起的,從而反對過分的奇

24、巧,要能以正馭奇,“新作”要能“通”于“舊規”,但又明顯主張“奇氣”,所謂“若氣無奇類,文乏異采,碌碌麗辭,則昏睡耳目”。在這幾段論述中,偏向于論述表現的手法,重在講遣詞造句的工夫以及體制問題。但即使在這些方面,劉勰也無不貫徹其“折中”的思想方法和尚“中”的意旨。所謂“理圓事密,聯璧其章”,這就把“圓照”到的“理與事”,與“麗辭”結合起來;而所謂“迭用奇偶,節以雜配”,講的是在對句與單句的使用上要雜配,這就可以使前文講的“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的論述,表達得更為全面。另外,這里的論述,還說明劉勰的審美和諧觀,已經大大發展并豐富了儒家文論的“中和”思想,把和諧的審美觀念,灌注到

25、作品的不同層面與層次。后一段論述,筆者特意取自封禪篇之中,目的在于說明兩點,一是劉勰所論之“文”,有不少雖然屬于“應用文體”,但他常從“文學性”的角度看問題,來要求作家注意辭藻的運用,認為班固的典引“其致義會文,斐然馀巧”;二是這段話中,劉勰贊美班固的典引之作,能夠汲取司馬相如的封禪文和揚雄的劇秦美新的優點。所以我們要注意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使用的“折中”、“能執厥中”或“裁中”等術語,和當時同時代人們的作品之中的用法一樣,都具有一般具體的“折中”手法或具體的比較異同、兼采兩方(兩端或兩人等)的思想或長處等意義,但其尚“中”之意念是貫一的。比興篇:贊曰:詩人比興,觸物圓覽。物雖胡越,合則肝膽。擬容

26、取心,斷辭必敢,攢雜詠歌,如川之澹。體性篇: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討葉,思轉自圓。隱秀篇:故互體變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潛水,而瀾表方圓。議對篇:又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獻說也:言中理準,譬射侯中的,二名雖殊,即議之別體也。奏啟篇云:夫奏之為筆,固以明允篤誠為本,辨析疏通為首。強志足以成務,博見足以窮理,酌古御今,治繁總要,此其體也。是以世人為文,競于詆訶,吹毛取瑕,次骨為戾,復似善罵,多失折衷。筆者此處擬從劉勰的作家論、藝術思維論、創作構思論乃至創作表現與“意象”美與“隱秀”美的理論批評角度,進一步來看問題。這里引用的劉勰的五段論述,可以分為兩組,前三段為一組,后兩段為一組,

27、合兩組觀之,其中所貫徹的“折中”思想觀念,主要體現為從作家論的角度出發來立論,要求審美觀物做到“觸物圓覽”。前一組論述,所貫徹的“折中”之“中”,其理論意義,體現的是“圓”而“用中”、環絡之中的尚“中”思想。“圓”之“中心”,無所不在;能“圓”才能執其“中”(注:錢鐘書先生談藝錄第三一篇說圓,曾引帕斯卡(Pascal)思辨錄云:“譬若圓然,其中心無所不在,其外緣不知所在。”第111頁,中華書局,1984年。 )。劉勰的審美和諧觀與儒家傳統的“中和”觀相比,其美學內涵大大豐富,筆者認為這主要表現為與永明文學新變思潮中重“圓美”的審美觀念的一致性。“永明體”詩人的一大作手謝眺所謂“好詩圓

28、美流轉如彈丸”(注:南史卷二十二王曇首傳附王筠傳記載沈約述謝眺語,第609頁,中華書局,1975年。), 劉勰論“連珠體”所謂“義明而詞凈,事圓而音澤,磊磊自轉,可稱珠耳”,論“聲律”時所謂“聲轉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耳,累累如貫珠”,論述的就是圓美和諧的問題。創作構思與藝術表現是有個“心手之差”的距離,但畢竟又是統一的。作品的圓美和諧,最終需要作家的審美觀物能做到“觸物圓覽”,藝術構思能夠“思轉自圓”。錢鐘書先生曾云:“彥和文心,亦偶有思轉自圓(體性)、骨采未圓(風骨)等語。乃知圓者,詞意周妥、完善無缺之謂。非僅音節調順,字句光致而已。”(注:錢鐘書談藝錄第三一篇說圓,第114頁

29、。)其所謂“必先雅制,沿根討葉,思轉自圓”的論述,說明劉勰講“雅制”、講宗經尊體、講“原始要終”地把握前人之所作,都是基本立足于文學作品的審美創造來看問題的。其所謂“詩人比興,觸物圓覽。物雖胡越,合則肝膽”,這是從作家觀物談到“意象”的構成組合,再談到創作的表現過程。而在表現之時,要能具備把兩種似乎不同、似乎時空距離很遠很大的事物,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之中,這在當時講究駢對的創作風氣中,其創作的例證,是比比皆是的。劉勰特別重視“隱秀”之美,此篇雖殘,但其主要精神內容仍在,所謂“故互體變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潛水,而瀾表方圓”,表現劉勰要求作品要能夠有“環環相扣”、“層層相生”的韻味,已經提出“象外之

30、意”的把握和傳達的問題,所謂“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這是唐代“意境”理論的前奏。“互體變爻”說,本于周易,“物雖胡越,合則肝膽”之喻,本于莊子(見天下篇,又淮南子·俶真訓引作“肝膽胡越”,在六朝人的作品中,此典并不少見)。從文學理論批評的意義上審視,所謂“物雖胡越,合則肝膽”,是從“比興”角度來講“藝術時空”的創造問題。可見,劉勰論比興,也不是專用“毛詩鄭箋”的了。后兩段,與上面所舉封禪篇中一段論述有相似之處,筆者著意進一步說明劉勰講“折中”,顯然具有儒家的“折中”、用“中”的思想存在,所謂“言中理準,譬射侯中的”,是古人最常用的典故和比喻,這個“中”,讀為動詞之“中”,有“命中

31、”之意,也由之可以抽象出“符驗”之意,這也是“中”之一義。宋代歲寒堂詩話有“中的”之說,意謂詩之情景交融之境,要能切于事理物境,令人觀之若身處其境。不過,劉勰此處主要是講“射策”之體,即是一種“探事而獻說”的“議”的別體。劉勰把“對策”和“射策”兩種文體,歸入“議”體,又能仔細區別其異同,這其間也貫徹著“折中”的精神,只不過是形而下的一般比較而已。奏啟篇中這段論述,特別能反映劉勰的儒家思想,其批評近代文人有些奏文,“復似善罵,多失折衷”,前文已曾說過,這里的“折衷”的含義,和儒家講的“扣其兩端”的意義較為接近,主要就是“平允、中當”的意思。但追究起來,其中前后之論述,也貫徹了較為抽象的尚“中”

32、的思想,即要以“明允篤誠為本(正)”,這也主要是儒家的思想。然而其間也可以分析出劉勰尚“通”、重“理”(事物之理)為“中之正”的意念,所謂“辨析疏通”、“博見足以窮理”云云。可見,不從儒道釋三教會通的角度去分析劉勰理論批評的思想與觀念,獨主儒家為其宗旨,是很難講通文心雕龍的。筆者以為以上三點,是劉勰“折中”論的精神原則在文心雕龍中體現得最主要的三個方面(主要從文學創作過程、表現過程、作品構成及審美理想方面著眼論述的),其它內容,亦因之而可以推求。下面兩點是從劉勰的批評理論和文心雕龍本身的理論論說(表述)、論證方法及其邏輯特征的角度,來看“折中”論這一精神之體現的問題的,擬簡單地論述一下。4.貴

33、“通才”貴“圓照”貴“見異”以執“中”。所謂貴“通才”貴“圓照”貴“見異”以執“中”,主要是指劉勰在其批評理論中,包括對作家和作品的批評方法本身,也貫徹了“折中”的思想方法。總術篇:夫不截盤根,無以驗利器;不剖文奧,無以辨通才。才之能通,必資曉術,自非圓鑒區域,大判條例,豈能控引情源,制勝文苑哉!指瑕篇:古來文才,異世爭驅;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纖密,而慮動難圓,鮮無瑕病。知音篇:夫篇章雜沓,質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圓該。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形,則優劣

34、見矣。昔屈平有言:“文質疏內,眾不知余之異采”,見異唯知音耳。這里引用的四段論述,從中我們能夠看到其所貫徹的“折中”之“中”的理論意義,至少體現為四個層面的內涵:一是要求批評家能夠博觀,具備豐富的知識修養,是“通才”,所以能夠做到體“要”以執“中”。這個意義上的“中”,與道家講的“樞要”、“樞中”的思想較為接近,與六朝玄學思潮重“得意”的思想觀念,也是一致的;二是觀察事物、批評作品要全面,能夠把握本質,大處著眼,所謂“圓鑒區域,大判條例”;又能小處入手,所謂“將閱文情,先標六觀”,要將批評對象(作品)分析成不同的方面,來仔細研究,最終當然又要能夠上升到“體要”的高度,不執于一端。這個意義上的“中”,就事物的不同層面不同層次的角度來講,實質上就是要會通合一,這個“一”也就是“宗”、“本”的觀念;三是批評作家作品要不帶主觀片面性,不以個人審美嗜好為標準,要能夠持平、公允、客觀,所謂“平理若衡,照辭如鏡”、“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這個意義上所貫徹的“折中”之“中”的理論意義,就是“中正”的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