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某市農民工培訓問題調研報告全球性經濟危機造成了我國浮現了大量返鄉農民工,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對農民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受到了中央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家對農民工培訓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大,培訓的覆蓋而也逐年增廣。據悉,僅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一項,中央財政截至2008年底就已累計安排補助資金40多億元,并且帶動地點投入培訓資金30多億元。我市也進一步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2009年打算組織培訓農民工40萬人,為農民工開展職業技能鑒泄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各5萬人。對2009年就讀中職學校的返鄉農民工,每人每年賦予2000元學費和日子補貼,對初次參加職業技能鑒左或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的農民工,技能鑒立費或
2、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費財政補貼標準由50%提高到80%.但是,與之形成反差的是,不少地點主管部門對如此大的培訓指標特別頭痛,原因是不少農民工對政府組織的免費技能培訓并別買賬。深入探討當前農民工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咨詢題,并提出相應的方法措施,無疑有助于解決農民工厭學”的咨詢題,更進一步做好就業再就業培訓工作。1、 現象農民工培訓是一項復雜而艱苦的工作,雖然政府投入了許多,各級部門也多方努力,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咨詢題。從農民工的整體來看,對文化知識和技能培訓有著強烈的渴求和迫切的愿望,但具體到單獨的個體和實際的培訓工作中時,卻別像當初所想象的那樣,免費培訓農民工就會排著隊來。現實并別
3、是如此,據調查了解,許多地點的農民工參加培訓的主動性別是很高,很多農民工參加培訓基本上各級政府部動員來的,有的甚至只培訓幾天就別來了,還有的需要給參加培訓的農民工發誤工補貼。而一些有學習熱情的農民工卻由于受環境和各種因素的妨礙,而無法參加培訓。2、 要緊原因-)農民工自身缺乏長遠性考慮,思想觀念需要跟新首先,農民工受自給自腳自然經濟思想束縛,較少思考將來長遠的進展。苴次,很多農民工對以后缺乏規劃,對未來外出打工并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即便想學一點東西,也疑惑該別該學、學什么,學了有什么用。另外,盡管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別支付培訓費用,但他們還得出車費、伙食費、住宿費,再想一下這段時刻假如別培訓而去參
4、加工作還得掙點鈔票,就近期利益,算下來依然別劃算。農民工自身思想上對以后沒有明確的il?劃,導致農民工主觀上缺乏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2) 現有的培訓機構和培訓設施分布別合理,覆蓋而狹窄,別方便農民工參加培訓不管是公辦培訓機構,依然民辦培訓機構,只要是具有培訓資質、具有一泄規模的培訓機構,絕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區,鎮、村一級基本是空白,而絕大部分農民工基本上集中在鎮、村,農民工假如要參加培訓就必須要到城區,這就增加農民工的交通,食宿等費用,而且還耽擱農活。在很大程度上妨礙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制約了農民工轉移就業。(3) 培訓課程設置與農民工就業實際需求別相吻合,別能讓受訓者起到立竿見影的
5、效果。由于培訓資金短缺、培訓條件別完善、對市場信息把握別準確等多方而原因,培訓機構的培訓內容與農民的需求有差距,既與實踐相脫節,更別能讓受訓者起到立竿見賬的效果。當前大多數培訓都集中在計算機、電焊工、廚師、美容美發等專業,培訓項目和培訓時刻都依照培訓經費來制短期培訓很難讓生手熟練深入掌握一門技術,中長期培訓又無疑增大培訓費用,致使參加過職業培訓的農民工普迪感受培訓內容用別上,或是深入程度別夠。(4) 農民工培訓工作政出多門,難掌握較全面的信息返鄉農民工培訓倍受政府的關注,各部門也都相繼推出與之相關的齊種培訓項目,如勞動保障、農業、移民、建設、扶貧、共青團等部門都從各自的業務動身,開展了針對農民
6、工的學歷教育,有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等,在一泄程度上對農民工轉移就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各部門之間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缺乏必要的統一、協調和銜接,沒有充分整合資源優勢,別能形成合力。結果使培訓別能與經濟進展,產業結構實現有效的結合,培訓資源得別到有效整合和利用,造成重復培訓,為培訓而培訓,為完成任務而培訓,為對付檢查而培訓,使培訓與就業嚴峻脫節。(五)培訓經費短缺、降實難度大,嚴峻妨礙培訓質量按規宦農民工技能培訓經費來源有三種途徑:即農民工自己掏一點:企業出一點;政府補貼一點。現實中農民工沒有承擔費用的能力,而企業又沒有承擔費用的意愿,因此農民工培訓要緊由政府在賣單,有些地點為了增強農
7、民工的積極性,更好的完成培訓任務,還給參訓人員補貼交通、食宿等費用,真正用在培訓學習上所剩無幾,培訓內容嚴峻縮水”。三、進一步強化培訓,推進農民工培訓工作的對策及建議(-)強化領導、形成合力、整合資源各級政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盡快成立一具以地區要緊負責人為組長的就業再就業培訓領導小組,大力整合現有資源,發揮各自優勢,理順關系,明確由人力社保部門牽頭,負責整個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統一規劃、協調、組織和治理,其他各部門通力合作,各盡所能、各盡英責,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幸免政出多門,互相扯皮的現象,建立一具組織、法規政策、投入、師資、資源五到位”的、社會廣泛參與的新型農民
8、培訓機制,將農民技能培訓真正納入有領導、有機構、有秩序、有場地、有內容、有特色、出實效”的正常運行的機制中。要利用在鄉鎮、村設立社保工作機構,加強鄉鎮、村一級培訓基地建設,逐步形成政府統籌、行業組織、多方參與、整體推進,重點依托各類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開展培訓的工作局而,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2) 加強信息引導,完善信息服務缺乏城鎮用工信息,培訓機構疑惑該開展哪些項目培訓,農民工疑惑參加什么工種培訓。培訓后別能就業,是目前農民工培訓中普遍存在的咨詢題。造成培訓與就業脫盯的全然原因,是缺乏及時,有效的用工信息。因此,就業機構應建立用工信息庫,實現市、縣、鎮、村級聯,加強人力資源市場需
9、求信息、工資價位分析、預測和公布,將市內外用工需求及時向農民工公布,使農民工方便了解市場需求信息,并依照自身條件和意愿,有挑選地參加培訓項目。另外就業部門還要建立農民工培訓需求凋查系統,依照農民工的需求,科學設置培訓項目,豐富培訓內容,采取長訓、短訓與學歷教有相結合的方式,走農業技術培訓和二、三產業技能培訓并舉的路子。(3) 規范與拓寬農民工培訓市場一是規范培訓市場秩序,對現有的培訓機構依法進行監管,在依法整頓改造的基礎上提高英質量和水準;二是拓寬培訓市場,打破培訓市場由政府壟斷的格局,以專業化的培訓機構為培訓承辦主體,進行企業化運作,如此才干夠為農民工培訓開發更大的空間:三是靈便設置培訓場地
10、,積極構建縣級、鄉鎮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并以此為主體,將培訓場地延伸和輻射到村社,依照當地實際事情安排培訓項目,使廣闊農民工在家門口就能同意到職業技能培訓,既能約時刻、口約交通、食宿等費用,又別耽擱農活,既方便農民工參加培訓學習,又提高參訓的積極性。(4) 完善培訓資金投入機制建立并完善農民工培訓投資分攤機制,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進行,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首先,政府對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開辟人力資源負有重要職責,所以,政府應預留腳夠的培訓專款,并保證專款能及時、有效的用于農民工培訓。英次,農民工素養的提高、技能的增強能使所在企業直接受益,所以,培訓應以企業的需求為主體,并且,也應該依照企業的招工事情收取一立的培訓費。再次,農民工參加培訓能夠提高其自身的人力資本,政府能夠經過建立培訓、鑒泄、招工聯動機制,引導農民工積極投資參加培訓,并且,金融機構也能夠提供小額低息貸款幫助農民工在就業前同意職業培訓。(五)加強農民工培訓督導主管部門應建立農民工培訓效果評價機制,泄期對開展農民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總承包招標文件詳解專家講座3篇
- 信息安全風險評估與控制保證書3篇
- 健身中心租賃合同范本運動健身3篇
- 大清包工程分包合同填寫說明3篇
- 醫院委托消毒滅菌供應協議2篇
- 工程進度付款規定3篇
- 動漫展覽贊助協議3篇
- 城市規劃專家聘用協議2篇
- 紡織工業化發展與城市經濟融合研究考核試卷
- 生物技術在生物制品生產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環境調查技術規范DB41-T 1992-2020
- 大眾旅游服務質量控制手冊
- GB/T 44421-2024矯形器配置服務規范
- 大型活動策劃與管理第八章 大型活動風險管理
- Q∕GDW 12165-2021 高海拔地區運維檢修裝備配置規范
- JGJ107-2016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
- 婦科醫生進修匯報課件
- 動態分析與設計實驗報告總結
- 2024年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中考一模數學試卷
- 從汽車檢測看低空飛行器檢測發展趨勢
- DB32T 4740-2024 耕地和林地損害程度鑒定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