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畢業設計總依據及設計步驟(供參考)框架結構抗震設計步驟: 開始確定結構方案與結構布置初步選定梁柱截面尺寸及材料強度等級 計算各層重力荷載代表值及結構剛度參數 豎向荷載計算 計算結構自振周期及振型 計算多遇地震烈度下的結構彈性地震作用 不滿足 多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結構層間彈性變形驗算 滿足 上述地震作用下結構內力分析 豎向荷載作用下內力分析 內力組合 按組合內力進行梁柱配筋計算 基礎設計 進行重要部位的抗震強度驗算 需要作薄弱層變形驗算否 否 不滿足 按罕遇地震烈度驗算薄弱層彈塑性層間位移角 或 延性構造措施 特殊延性構造 結束第一步、確定結構方案與結構布置一、建筑結構體系選型 (一) 合理選用結
2、構材料建筑結構材料是形成結構的物質基礎,根據不同結構類型的特點,正確選用材料,就成為經濟合理地選型的一個重要方面。按材料分類的結構類型如下: 砌體結構體系 按建筑材料分類的結構類型 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 鋼結構體系 鋼混凝土組合結構體系 (二) 合理選擇結構受力體系現代建筑中,建筑物的造型可劃分為兩大類:多層及高層建筑、單層大跨度建筑,按結構受力形式分類,常用的結構體系大體如下: 混合結構體系 框架結構體系 多層及高層建筑 剪力墻結構體系(包括框架剪力墻、全剪力墻結構) 筒體結構體系(包括框筒、筒中筒、成束或組合筒體結構) 巨型結構體系單層大跨度建筑 平面結構體系:門式剛架、薄腹梁結構、桁架結構
3、、拱結構 空間結構體系:殼體結構、網架結構、懸索結構、膜結構 框架結構體系 多層與小高層常采用框架結構體系。 (1)框架結構體系的特點:框架是由梁、柱構件通過節點連接形成的骨架結構,框架結構的特點是由梁、柱承受豎向和水平荷載,墻僅起維護作用。其整體性和抗震性均好于混合結構,且平面布置靈活,可提供較大的使用空間,也可構成豐富多變的立面造型。框架結構可通過合理的設計,使之具有良好的延性,成為“延性框架”。在地震作用下,這種延性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2)鋼筋混凝土框架:鋼筋混凝土框架按其施工方法可分為:現澆框架、裝配式框架及裝配整體式框架三種。 地震區框架結構宜優先考慮選擇現澆框架結構體系,其
4、次是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體系,現已很少采用裝配式框架結構體系;非地震區的框架結構則可以根據施工條件等因素具體選定。 (3)鋼框架:鋼框架的受力骨架為鋼梁、鋼柱,根據梁柱連接型式可分為半剛接框架和剛接框架。鋼框架的抗震性能優于鋼筋混凝土框架;鋼梁、鋼柱相對混凝土梁、柱截面較小,增大了有效使用面積;鋼框架自重較輕,大大降低了基礎造價;且施工周期短,具有良好的綜合經濟效益。鋼框架多用于辦公樓、旅館、商場等公共建筑。 (4)框架結構體系選用限值:框架結構體系的抗側剛度主要取決于梁柱的截面尺寸,一般梁柱截面慣性矩較小,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的側向變形較大,抗側移能力較弱,屬較柔結構。當層數較多、側向荷載較大時,
5、為滿足側向剛度和強度要求,需加大截面,很不經濟。而且高度增加時,框架結構頂點位移和層間相對位移較大,使得非結構構件(如填充墻、建筑裝飾、管道設備等)在地震時破壞較嚴重。因此,框架結構的最大高度受到限制。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合理層數是615層,最經濟是10層左右;規范規定不超過12層的鋼結構房屋可采用鋼框架結構;框架結構高寬比不宜超過表1-2的限值;抗震等級見表13所示。 表1-1 建筑結構體系適用的最大高度(m)結 構 體 系非抗震設防抗 震 設 防6 度度8 度9 度鋼筋混凝土結構框 架現 澆6060554525裝配整體50503525不應采用框架剪力墻和框架筒體現 /p>
6、050裝配整體1001009070不應采用現 澆 剪 力 墻無框支墻14014012010060部分框支墻12012010080不應采用鋼結構框 架1101101109050框架支撐 框架剪力墻240220220200140 表1-2 高寬比限值結 構 體 系非抗震設防抗 震 設 防6、7 度8 度9 度鋼筋混凝土結構框 架5542框架剪力墻和框架筒體5543剪 力 墻6654鋼 結 構 民 用 房 屋6.56.565.5二、結構布置結構體系確定后,應當密切結合建筑設計進行結構總體布置,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造型和合理的傳力路線。建筑結構的總體布置,是指其對高度、平面、立面和體型等的選擇,除應考慮
7、到建筑使用功能、建筑美學要求外,在結構上應滿足強度、剛度和穩定性要求。地震區的建筑,在結構設計時,還應保證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設計要達到先進合理,首先取決于清晰合理的概念,而不是僅依靠力學分析來解決。確定結構布置方案的過程就是一個結構概念設計的過程。(一) 結構總體布置原則1、 控制高寬比 在高層建筑中,結構的位移常常成為結構設計的主要控制因素、而且隨著建筑高度的增加,傾覆力矩將迅速增大。因此,高層建筑的高寬比不宜過大。一般應滿足表1-2的要求。對于滿足表1-2的高層建筑,一般可不進行整體穩定驗算和傾覆驗算。2、減少平面和豎向布置的不規則性 結構平面應盡量設計成規則、對稱而簡單的形狀,使
8、結構的剛度中心和質量中心盡量重合,以減少因形狀不規則產生扭轉的可能性。 結構的豎向布置要做到剛度均勻而連續,避免剛度突變,避免薄弱層。結構上部形成縮小面積的突出部分,這種剛度突變在地震作用下會產生鞭梢效應,要采取特殊的措施加強。 3、變形縫的設置 在多層與高層建筑中,為防止結構因溫度變化和混凝土收縮而產生裂縫,常隔一定距離用溫度縫分開;在高層部分和低層部分之間,由于沉降不同,往往由沉降縫分開;建筑物各部分層數、質量、剛度差異過大,或有錯層時,用防震縫分開。溫度縫、沉降縫和防震縫將高層建筑劃分為若干個結構獨立的部分,成為獨立的結構單元。 (二) 框架結構體系布置 1、結構布置原則 (1)結構平面
9、形狀和立面體型宜簡單、規則,使各部分剛度均勻對稱,減少結構產生扭轉的可能性。 (2)控制結構高寬比,以減少水平荷載下的側移,其高寬比限值見表1-2。 (3)盡量統一柱網及層高,以減少構件種類規格,簡化設計及施工。 (4)房屋的總長度宜控制在最大溫度伸縮縫間距內,當房屋長度超過規定值時,可設伸縮縫將房屋分成若干溫度區段。 2、柱網和層高 框架結構的柱網尺寸,即平面框架的柱距(開間)與跨度(進深)和層高,首先要滿足生產工藝和其他使用功能的要求,其次是滿足建筑平面功能的要求,還要力求做到柱網平面簡單規則、受力合理,同時施工方便,有利于裝配化、定型化和施工工業化。 3、鋼筋混凝土承重框架的布置 柱網確
10、定后,沿房屋縱橫方向布置梁系,形成橫向框架和縱向框架,分別承受各自方向上的水平作用。根據承重框架布置方向的不同,框架承重體系可分為三種。 (1)橫向框架承重方案:橫向框架承重方案是在橫向上布置主梁,在縱向上設置連系梁。樓板支承在橫向框架上,樓面豎向荷載傳給橫向框架主梁。由于橫向框架跨數較少,主梁沿框架橫向布置有利于增加房屋橫向抗側移剛度。由于豎向荷載主要通過橫梁傳遞,所以縱向連系梁往往截面尺寸較小,這樣有利于建筑物的通風和采光。不利的一面是由于主梁截面尺寸較大,對于給定的凈空要求使結構層高增加。 (2)縱向框架承重方案;縱向框架承重方案是在縱向上布置框架主梁,在橫向上布置連系梁。樓面的豎向荷載
11、主要沿縱向傳遞。由于連系梁截面尺寸較小,這樣對于大空間房屋,凈空較大,房屋布置靈活。不利的一面是進深尺寸受到板長度的限制,同時房屋的橫向剛度較小。 (3)縱橫向框架混合承重方案:框架在縱橫兩個方向上均布置主梁。樓板的豎向荷載沿兩個方向傳遞。柱網較大的現澆樓蓋,通常布置成井字形式;柱網較小的現澆樓蓋,樓板可以不設井字梁直接支承在框架主梁上。 由于這種方案沿兩個方向傳力,因此各桿件受力較均勻,整體性能也較好,通常按空間框架體系進行內力分析。 在地震區,考慮到地震方向的隨意性以及地震產生的破壞效應較大,因此應按雙向承重進行布置。高層建筑承受的水平荷載較大,應設計為雙向抗側力體系,主體結構不應采用鉸接
12、,也不應采用橫向為剛接、縱向為鉸接的結構體系。三、繪出框架平面柱網布置標出柱距,對框架進行編號。第二步、初步選定梁柱截面尺寸及材料強度等級一、 初估梁柱截面尺寸(1)框架梁截面尺寸:框架梁的截面尺寸應該根據承受豎向荷載的大小、梁的跨度、框架的間距、是否考慮抗震設防要求以及選用的混凝土材料強度等諸多因素綜合考慮確定。 一般情況下,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可參考受彎構件按下式估算:梁高h=(1/81/12)l,其中l為梁的跨度。梁寬b=(1/21/3)h。在抗震結構中,梁截面寬度不宜小于200mm,梁截面的高寬比不宜大于4,梁凈跨與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2)框架柱截面尺寸:框架柱的截面形式通常大多為
13、方形、矩形。柱截面的寬與高一般取層高的1/151/20,同時滿足、,l0為柱計算長度。多層房屋中,框架柱截面的寬度和高度不宜小于300mm;高層建筑中,框架柱截面的高度不宜小于400mm,寬度不宜小于350mm。柱截面高度與寬度之比為12。柱凈高與截面高度之比宜大于4。 為了減少構件類型,簡化施工,多層房屋中柱截面沿房屋高度不宜改變。 在計算中,還應注意框架柱的截面尺寸應符合規范對剪壓比()、剪跨比()、軸壓比()限值的要求,如不滿足應隨時調整截面尺寸,保證柱的延性。抗震設計中柱截面尺寸主要受柱軸壓比限值的控制,如以表示柱軸壓比的限值,則柱截面尺寸可用如下經驗公式粗略確定: 式中;A柱橫截面面
14、積,m2,取方形時邊長為a;n驗算截面以上樓層層數;F驗算柱的負荷面積,可根據柱網尺寸確定,m2;fc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框架柱最大軸壓比限值,一級框架取0.7,二級框架取0.8,三級框架取0.9。地震及中、邊柱的相關調整系數,7度中間柱取1、邊柱取1.1,8度中間柱取1.1、邊柱取1.2;G結構單位面積的重量(豎向荷載),根據經驗估算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約為1218kNm2。二、 材料強度等級1、 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抗震等級為一級的框架梁、柱和節點不宜底于C30,其他各類構件不應底于C20。2、 鋼筋的強度等級:縱向鋼筋宜采用II、III級變形鋼筋,箍筋宜采用I、II級鋼筋。三、 確定計
15、算簡圖、選取計算單元1、 畫出水平計算簡圖,標注框架編號(橫向為1、2、3-,縱向為A、B、C-)、框架梁編號(材料、截面和跨度相同的編同一號),確定梁的計算跨度。2、 選取計算單元(所需計算的一榀或幾榀框架),畫出計算簡圖,標出計算跨度、柱的計算高度,并對柱編號(材料、截面和高度相同的編同一號)。第三步、計算各層重力荷載代表值及結構剛度參數一、 計算各層重力荷載代表值1、 屋面豎向恒載:按屋面的做法逐項計算均布荷載×屋面面積;2、 屋面豎向活載:屋面雪荷載×屋面面積;3、 樓面豎向恒載:按樓面的做法逐項計算均布荷載×樓面面積;4、 樓面豎向活載:樓面均布活荷載&
16、#215;樓面面積;5、 梁柱自重(包括梁側、梁底、柱的抹灰):梁側、梁底抹灰、柱周抹灰,近似按加大梁寬及柱寬考慮,一般加40mm。混凝土容重:25KN/m3梁柱自重可列表,以方便后面的計算。如:編號截面(m2)長度(m)根 數每根重量(KN)L1寬×高=每層根數×層數=.Z1.6、 墻體自重:(包括女兒墻和各種縱橫隔墻)墻體兩面抹灰,近似按加厚墻體40mm考慮。 黏土磚的容重:19KN/m3同上列表:墻 體每片面積片 數重量女兒墻高×寬=每層片數×層數=底層縱墻底層橫墻其他層縱墻其他層橫墻7、 荷載分層總匯屋面重力荷載代表值Gi=屋面恒載+50%屋面活
17、荷載+縱橫梁自重+樓面下半層的柱及縱橫墻自重;各樓層重力荷載代表值Gi=樓面恒荷載+50%樓面活荷載+縱橫梁自重+樓面上下各半層的柱及縱橫墻自重; 總重力荷載代表值二、剛度參數計算1、梁的線剛度計算:各層梁分別列表計算:(表的形式根據具體情況合理調整)框架橫梁跨度l(m)截面(m2)E(KN/m2)(m4)中框架左右邊框架左右2、柱的線剛度計算各層柱分別列表計算:層次柱號Z截面柱高H(m)E(KN/m2)底層二層3、橫向框架柱的側移剛度值根據D值法,第i層第j 根柱的側移剛度為: 式中,體現了節點轉角的影響,對于框架一般層的邊柱與中柱和首層的邊柱與中柱的值詳見課本P119表5-4。列表計算:層
18、次柱類型(一般層)(底層)(一般層)(底層)根數底層中柱邊柱其他層中柱邊柱第四步、計算結構自振周期頂點位移法計算基本周期:(課本P114) (5-2)式中,基本周期調整系數,對一般民用框架取0.6。 結構頂點側向位移,即為把集中在各樓層處的重力荷載代表值視為作用在樓面處的水平力時,按彈性剛度計算得到的結構頂點側向位移(m)。 (5-3) (5-4)式中,上述水平力作用下第i層的層間剪力,; 第i層柱的側移剛度之和(前面已算出)。第五步、計算多遇地震烈度下的結構彈性地震作用對滿足底部剪力法適用條件的框架結構,可用底部剪力法求解。列表計算:第六步、多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結構層間彈性變形驗算1、 層間剪
19、力的計算(課本P119) (5-12)2、 層間彈性變形計算 3、 驗算是否滿足。列表計算:層次層高距地面高 頂層第七步、上述地震作用下結構內力分析(§5-4)一、求柱端剪力第i層第k 根柱子的剪力為 (5-14)二、柱的上下端彎矩 式中,y為柱子的反彎點高度比, 柱標準反彎點高度比,標準反彎點高度比是各層等高、各跨跨度相等、各層梁和柱線剛度都不改變的多層多跨規則框架在水平荷載作用下求得的反彎點高度比,查表得。 上下梁線剛度變化時的反彎點高度比修正值;當某柱的上、下梁線剛度不同,柱上、下節點轉角不同時,反彎點位置有變化,應將加以修正,修正值為。 、上下層高度變化時反彎點高度比修正值,
20、框架柱剪力及彎矩計算列表進行:層次層高h(m)左 邊 柱中柱右邊柱同左同左做出框架柱剪力及彎矩圖。三、框架梁端的彎矩 根據節點平衡,求梁端彎矩:對于中柱,左、右梁端彎矩可由上、下柱端彎矩之和按左、右梁的線剛度比例分配 (5-18) (5-19)對邊柱節點: (5-20)列表計算:層號邊柱處中柱處.做出框架梁的彎矩圖。四、框架梁端的剪力計算根據框架梁隔離體的平衡條件,梁端彎矩的代數和除以梁的跨度即可得梁端剪力 (5-21)五、框架柱的軸力計算對于中柱,每個節點左、右梁端剪力之差即為柱的該層層間軸向力;對于邊柱,節點一側的梁端剪力即為柱的該層層間軸向力;從上到下逐層累加層間軸向力,即得柱在相應層得
21、軸力。框架梁端剪力及柱軸力計算表:層號AB跨BC跨柱軸力.做出框架梁的彎矩、剪力圖及柱的軸力圖。第八步、豎向荷載作用下橫向框架的內力分析一、 荷載及計算簡圖、橫向框架梁上的線荷載(恒載和活荷載分別算)a)樓(屋)面均布荷載傳給梁的線荷載(雙向板)短向分配荷載:長向分配荷載:b)梁上的線荷載梁自重樓(屋)面均布荷載傳給梁的線荷載做出框架豎向荷載圖(有關荷載前面已算出)。、各層柱子的集中荷載自重梁傳來的集中荷載二、框架彎矩計算(一)、迭代法(結構力學)(二)、分層法:在豎向荷載作用下框架內力采用分層法進行簡化計算,此時每層框架連同上下層柱組成基本計算單元,豎向荷載產生的固端彎矩只在本層內進行彎矩分
22、配,單元之間不再傳遞。梁的彎矩取分配后的數值;柱端彎矩取相鄰兩層單元對應柱端彎矩之和。1、 求梁的固端彎矩;2、 梁柱的線剛度(前面已算出);3、 分配系數:按與節點連接的各桿的轉動剛度比值計算;4、 傳遞系數:底層柱傳遞系數為1/2,其余各層柱傳遞系數為1/3;梁遠端固定傳遞系數為1/2,遠端滑動鉸支座傳遞系數為-1。5、 彎矩分配:分配23次為宜。6、節點不平衡彎矩的再分配:由于柱端彎矩按1/3 傳遞系數傳遞到遠端(底層按1/2傳遞系數),柱端彎矩取相鄰兩層單元對應柱端彎矩之和,此時原來已經平衡的節點彎矩由于加入了新的彎矩而不再平衡,應將不平衡彎矩再分配。節點不平衡彎矩的再分配表層號軸線號
23、A(邊)B(中)其他軸桿件號上柱下柱右梁左梁上柱下柱右梁分配系數.桿端彎矩不平衡彎矩彎矩分配結果彎矩做出梁柱最終彎矩圖。7、考慮梁端的塑性變形及內力重分布,對梁端負彎矩進行調幅,即人為地減小梁端負彎矩,調幅系數取0.85(用括號在圖上標出),相應跨中彎矩乘1.1。三、梁端剪力及柱軸力計算(1) 梁端剪力: (2) 柱軸力:層號荷載引起剪力彎矩引起剪力總剪力AB 跨BC 跨AB 跨BC 跨AB 跨BC 跨A 柱B 柱第九步、內力組合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構件的承載力按下列公式驗算:非抗震設計: 為結構重要性系數,重要、一般、次要分別取1.1、1.0、0.9。抗震設計: (為了計算比較,在內力組合以獲
24、得荷載效應組合值S的同時,乘上結構重要性系數和抗震承載力調整系數。)因此,內力組合應考慮兩種情況:(1)恒載和活荷載效應的組合; (2)豎向荷載和地震作用效應的組合。(一) 梁的內力不利組合 (1)梁端負彎矩,取下式兩者較大值(2)梁端正彎矩按下式確定 (3)梁端剪力,取下式兩者較大值 (4)梁跨中正彎矩,取下式兩者較大值 注意:上面第一式重力荷載代表值與地震作用組合后的最大值不一定在跨中,其位置和大小由作圖法或解析法求得。作圖法:按同一比例尺作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彎矩圖(乘分項系數)和地震作用下的彎矩圖(乘分項系數),在彎矩圖上作平行與ab的切線,交于m點,作鉛垂線交ab與n點,則mn的長
25、度為。(如右上圖所示)解析法求: (如右下圖所示)。(二) 框架柱的內力組合單向偏心受壓:有三種情形,即在地震作用下大偏心受壓、小偏心受壓和無地震作用的偏心受壓:第組內力組合(大偏心受壓)第組內力組合(小偏心受壓) 第組內力組合(無地震作用)用軸壓比判斷大小偏心,并以大偏心受壓和小偏心受壓分別配筋,取大者。梁 內 力 組 合 表層次梁的位置截面位置內力荷載類別豎向荷載組合豎向荷載與地震作用組合恒載活載地震荷載1.2+1.4 1.2(+0.5)1.3 乘第N層左梁左端MV跨中M右端MV中梁左端MV跨中M右端MV右梁左端MV跨中M右端MV柱 的 內 力 組 合 表(某柱)層次位置內力荷載類別豎向荷
26、載組合豎向荷載與地震作用組合恒載活載地震荷載1.2+1.4 1.2(+0.5)1.3 乘第N層上端MN下端MN.第十步、按組合內力進行梁柱配筋計算為了較合理地控制強震作用下鋼筋混凝土結構破壞機制和構件破壞形態,提高變形能力,抗震規范體現了能力控制設計的概念,并區別不同抗震等級,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強柱弱梁”、“強節點弱桿件”和“強剪弱彎”的概念設計要求。這個概念在設計時用調整內力的方式實現。一、框架梁1、正截面受彎承載力驗算求出梁的控制截面組合彎矩后,即可按一般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計算方法進行配筋計算。2、斜截面受剪承載力驗算1) 剪壓比的限制對梁的剪壓比的限制,也就是對梁的最小截面的限制。梁的
27、組合剪力設計值應符合下列要求:2) 按“強剪弱彎”的原則,調整梁端剪力設計值(注意:調整前內力除于,并將調整后的值放回組合表中備用)調整值: 9度和一級框架結構尚應符合 梁端剪力增大系數,一級為1.3,二級為1.2,三級為1.1。3) 斜截面受剪承載力驗算二、框架柱1、 正截面受彎承載力驗算1)軸壓比的限制軸壓比的限制是為了保證柱具有一定的延性。 要滿足規范要求。2)按“強柱弱梁”的原則,調整柱的彎矩設計值(注意:調整前內力除于,并將調整后的彎矩值放回組合表中備用)框架節點處柱彎矩,除頂層和柱軸壓比小于0.15者外,其設計值應按下列各式調整: 9度和一級框架結構尚應符合 柱端彎矩增大系數,一級
28、為1.4,二級為1.2,三級為1.1;一、二、三級框架結構的底層,柱下端截面的彎矩設計值,增大系數分別為:1.5、1.25和1.15。調整后的柱端彎矩按原有柱端彎矩之值分配。2、柱斜截面受剪承載力驗算1) 剪壓比的限制對柱的剪壓比的限制,也就是對柱的最小截面的限制。柱的組合剪力設計值應符合下列要求:2) 按“強剪弱彎”的原則,調整柱的剪力設計值(注意:調整前內力除于,并將調整后的值放回組合表中備用) 9度和一級框架結構尚應符合 柱端剪力增大系數,一級為1.4,二級為1.2,三級為1.1。3) 柱斜截面受剪承載力驗算 剪跨比,。當時,取,當時,取。 N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柱軸壓力,當時,取。當柱出
29、現拉力時,應按下式驗算: 當右邊的計算值小于時,取等于,且不應小于。分別列表進行梁柱正截面和斜截面的配筋計算。三、框架節點核芯區驗算節點核心區抗震設計的原則要求是框架節點核心區不先于梁、柱破壞。 框架節點核芯區的抗震驗算應符合下列要求:一、二級框架的節點核芯區,應進行抗震驗算;三、四級框架節點核芯區,可不進行抗震驗算,但應符合抗震構造措施的要求。1、 節點剪壓比的控制 正交梁的約束影響系數。核芯區截面有效驗算寬度 2、核芯區截面有效驗算寬度,應按下列規定采用: a) 核芯區截面有效驗算寬度,當驗算方向的梁截面寬度不小于該側柱截面寬度的12時,可采用該側柱截面寬度,當小于柱截面寬度的12時,可采
30、用下列二者中的較小值: b) 當梁、柱的中線不重合且偏心距不大于柱寬的14時,核芯區的截面有效驗算寬度可采用上式(59)和下式(510)中計算結果的較小值: 3、框架梁柱節點核芯區截面受剪承載力的驗算1)一、二級框架梁柱節點核芯區組合的剪力設計值,應按下式確定: (1-) (523)9度時和一級框架結構 尚應符合式: (1-)2)節點核芯區截面抗震受剪承載力,應采用下式驗算: 9度時應符合: 第十一步、需要薄弱層變形驗算否一、根據梁柱配筋和柱的軸壓力等,計算梁柱各控制截面的屈服彎矩 二、根據梁柱端截面的屈服彎矩,判斷節點處梁柱的破壞狀態,計算柱和層的屈服剪力 三、根據大震作用下按彈性分析的層間彈性地震剪力Ve(i)和層間屈服剪力Vy(i),計算層間屈服強度系數y(i) 四、判斷結構的薄弱樓層,計算結構薄弱樓層最大彈性層間位移p和層間角位移p 五、判斷pp 六、若上式不滿足,則采取構造措施,提高p值,使pp,或改變薄弱層構件配筋。 第十二步、延性構造措施 按抗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濟職面試真題及答案
- 《建筑美學與結構設計》課件
- 巖石力學研究生課件
- 《高級建筑師》課件
- 《并購重組》課件 - 深度解析企業并購與重組策略
- 《消防救援技能培訓課件優化與實踐》
- 《調度通信系統》課件
- 基站代維傳輸技術培訓
- 餐飲單位投訴回復函
- 員工個人工作心得體會
- 2023年資陽中學高一自主招生化學檢測題
- 小學英語湘少版三年級起點《Unit 10 He has two feet.》獲獎教學設計-四年級英語教案
- 化工企業常見安全隱患警示清單
- 中部車場設計
- CMG軟件在稠油油藏的全油藏數值模擬中的應用
- 房地產項目工程管理措施及實施細則3
- 合理歸因 課件(共22張ppt) 心理健康
- 最新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
- 橋梁工程涵背、臺背回填施工方案
- 葛洪義《法理學》(人大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高一政治學情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