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器圖譜》和《農器譜》關系試探_第1頁
《農器圖譜》和《農器譜》關系試探_第2頁
《農器圖譜》和《農器譜》關系試探_第3頁
《農器圖譜》和《農器譜》關系試探_第4頁
《農器圖譜》和《農器譜》關系試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農器圖譜和農器譜關系試探        元代王禎農書系由“農桑通訣”、“百谷譜”和“農器圖譜”三部分組成。農史古文獻專家王毓瑚先生提到,王禎農書中“農桑通訣”和“百谷譜”兩個部分,基本上是就以前的幾部農書改寫的,1似乎不包括農器圖譜在內,的確,農器圖譜的寫作常常被認為是王禎農書的最大特色之一。2實際上,王禎農書中的農器圖譜,可能和前兩部分一樣,大部分內容引自南宋曾之謹的農器譜。曾之謹農器譜原書已佚,有關它的內容需借助當時人周必大為該書的題序,周在序中提到,農器譜記述了耒耜、耨镈、車戽、蓑笠、至刈、條簣、杵臼、斗斛、

2、釜甑、倉庾等十項,還附有“雜記”3。從書名到書中所列項目的名稱不難看出,曾之謹的農器譜和王禎的農器圖譜,有許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見表)。因此,雖然曾氏農器圖已失傳,但還是可以根據王禎農書的內容來考察曾氏農器圖的內容。農器圖譜和農器譜類目比較表|農器圖譜|農器譜田制| 耒耜|镢臿| 錢镈|作耨镈铚艾|杷朳| 蓑笠|條簣|杵臼|倉廩|作倉庾鼎釜|作釜甑舟車| 灌溉|車戽利用| 麰麥| 蠶繅| 蠶桑| 織纴| 纊絮| 麻苧| 斗斛|并入倉廩|有跡象表明,王禎在農器圖譜中不僅沿用了曾氏農器譜的名目,而且也大量地保留了曾氏書中的內容。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錢镈門”中的“薅鼓”一節就直接引述了“曾氏薅鼓序”。

3、王禎不僅沿用了農器譜的正文部分,就是宋人周必大為農器譜的題辭,王禎也加以引用。周必大為曾氏農器譜題序中有關于牛耕起源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王禎在稍作刪改之后,悉數收入王禎農書的“農桑通訣”和“農器圖譜”之中,南宋·周必大,曾氏農器譜題辭(文忠集,卷五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 山海經曰:后稷之孫叔均始作牛耕,世以為起于三代,愚謂不然。牛若常在畎畝,武王平定天下,胡不歸之于三農,而放之桃林之野乎?故周禮祭牛之外,以享賓、駕車、犒師而已,未及耕也。不然牽以蹊田,正使藉稻,何足為異,乃設奪而罪之之喻耶?在詩有云:“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又曰:“有略其耜,俶載南畝。”以明竭作

4、于春,皆人力也。至于“獲之”,“積之”,“如墉”,“如櫛”,然后“殺時犉牡,有捄其角”,以為社稷之報。若果使之耕,曾不如迎貓、迎虎,列于蠟祭乎?竊疑耕犁起于春秋之間,故孔子有“犁?!敝?,而弟子冉耕字伯牛。彼禮記、呂氏·月令:季冬“出土?!?,示農知耕早晚。王禎農書·農桑通訣·牛耕起本(王毓瑚校,王禎農書,農業出版社,1981年,4頁)嘗聞古之耕者用耒耜,以二耜為耦而耕,皆人力也。三代以來,牛但奉祭、享賓、駕車、犒師而已,未及于耕也。至于春秋之間,始有牛耕犁用,山海經曰:后稷之孫叔均始作牛耕,是也。故孔子有“犁?!敝?,而弟子冉耕字伯牛。禮記、呂氏月令:季冬“出土牛

5、”,示農耕早晚。其例見于此,后世因之,皆賴其力。然牛之有功于世,反不如貓虎列于蠟祭,典禮實有實闕也。嘗考之,牛之有星,在二十八宿丑位,其來著矣。謂牛生于丑,宜以是月致祭牛宿,及令各加蔬豆養牛,以備春耕。讀書為定式,以示重本。王禎農書·農器圖譜·耒耜門·牛(王毓瑚校,王禎農書,農業出版社,1981年,203頁)山海經曰:后稷之孫叔均始作牛耕;世以為起于三代,愚謂不然。牛若常在畎畝,武王平定天下,胡不歸之于三農,而放之桃林之野乎?故周禮祭牛之外,以享賓、駕車、犒師而已,未及耕也。不然,牽以蹊田,正使藉稻,何足為異,乃設奪而罪之之喻耶?在詩有云:“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

6、耦其耘,徂隰徂畛?!庇衷唬骸坝新云漶?,俶載南畝”;以明竭作于春,皆人力也。至于“獲之”,“積之”,“如墉”,“如櫛”,然后“殺時犉牡,有捄其角”,以為社稷之報。若果使之耕,曾不如迎貓、迎虎,列于蠟祭乎?蓋牛之耕,起于春秋之間,故孔子有“犁?!敝裕茏尤礁植!6Y記、呂氏月令:季冬“出土?!?,示農耕早晚。這也很顯然表明,王禎看過曾氏農器譜。需要指出的是王禎在書中并沒有給出這段文字的出處,如果不加比對,很容易誤認為是王禎自己所作。王禎農書之中,這樣的例子必然還有。從前面農器譜和農器圖譜的類目比較中可以看出,曾氏農器譜中并無“杷朳門”,但據周必大為農器譜的題序來看,書中應該還包括有關于杷朳的內

7、容,其曰:“若杷之屬,揚雄方言往往三名,耒陽既書之矣?!?耒陽就是曾之謹。也就是說,曾之謹的農器譜中寫到過杷這種農器,并且引用了揚雄方言的中的材料。巧的是王禎農器圖譜有關杷的內容,也首先是引用揚雄的方言。因此,我們推測,王禎農器圖譜中有關杷的內容很有可能是直接從曾之謹那里移過來的,也就是說,曾之謹所寫的有關農器杷的內容也被王禎所吸收。王禎的發明在于將“杷朳”另作一門。再從結構、寫作方法、行文中的用語和寫作時的時態上來分析,也能夠判斷一些王書中的內容可能來自曾書。從結構上來說,王禎在農器圖譜中以“田制門”為篇首,其曰:農器圖譜首以田制命篇者,何也?蓋器非田不作,田非器不成。周禮人、凡治野、以土宜

8、教民稼穡,而后以時器勸民,命篇之義,遵所自也。然而,在接下“耒耜門”中,我們又讀到這樣的序言:昔神農作耒耜以教天下,后世因之;佃作之器雖多,皆以耒耜為始。然耕種有水陸之分,而器用無古今之間,所以較彼此之殊效,參新舊以兼行,使粒食之民,生生永賴。仍以蘇文忠公所賦秧馬系之,又為農器譜之始。所有篇中名數,先后秩序,一一用陳于左。前面既言“首以田制命篇”,后面又說以耒耜“為農器譜之始”,前后矛盾,唯一可以解釋的是,王禎在收錄曾氏農器譜的有關內容時,沒有對有關的內容作適當的處理,因為曾氏的農器譜正是以耒耜“為農器譜之始”。這也正好說明,耒耜門等的內容是曾氏舊作。從寫作方法來看,首先,農器譜系采用古今對比

9、的方式來寫作的,用周必大的話來說,即“考之經傳,參合今制”5。在敘述時,先條列經傳中的論述,再把當時的實際情況與之對照。這種方法也是禾譜的方法,從現存禾譜佚文來看,禾譜在介紹某一事物之前,先是引經據典,接著才是注明當時江南(曾氏所在的西昌泰和在宋代屬江南西道)事實,如對于“谷”的解釋,就先引述了尚書、周禮和孟子等經典,接著說:“今江南呼稻之有稃者曰稻谷,黍之有稃者曰黍谷?!痹敒樵仓沟闹秾O,農器譜是禾譜的姊妹篇,它們在寫作方法是應是一脈相承的;周必大所言曾之謹有關杷的內容也可證明這一點。如果前面王禎農器圖譜中有關杷的內容系沿用曾之謹農器譜這種猜測不錯的話,王禎農器圖譜中其他與之相類似的寫法

10、,也可能是源自曾氏農器譜。因為這正是曾氏的寫法。其次,農器圖譜在寫法上采用了先事后詩的方法,每一種農器都附有一首可若干首詩,以前這些詩作往往被當成王禎的創作,甚至有人認為王禎“詩學勝于農學”。實際上,農器圖譜中的詩正是秉承了前人的一貫做法,且大都可能出自前人之手。何以見得?一則是先事后詩,是宋人的一種寫作方法,宋人陳景沂的全芳備祖就采用了這種方法。二則是農器譜的出籠就與這種寫法結下了不解之緣。農器譜系補禾譜之缺而作,蘇軾在“秧馬歌”中述之甚詳。蘇軾在寫秧馬歌時,除了引述經典之外,還陳述自己見到的事實,并器物的結構和原理,還附上一首詩歌。為了彌補這一缺憾,曾之謹補寫了農器譜一書,寫法上自然也受到

11、了蘇軾寫作秧馬的影響?!稗豆摹币还澗头浅C黠@。王禎農器圖譜中的農器大多也是采用這種寫法,而這種寫法最初便是源于禾譜,源于東坡為禾譜所題,并附于禾譜之末的“秧馬歌”。明末徐光啟曾經批評王禎的詩學勝于農學,殊不知王禎的詩學是對宋人的仿效。如果硬要將王禎詩和宋人詩作比較,則會發現王禎所寫作的一些項目,如田制,所附的詩,篇幅較長,有時甚至長過正文。這也許就是王禎被譏諷為“詩學勝于農學”的原因。真正能將農器譜和農器圖譜區別開來的并不是寫法,而是其中的某些用語。從用語來看,曾氏為江西人,在湖南做官,兩地方言都稱稻為“禾”,禾譜實即“稻譜”。猶如北方人稱粟為谷一般,北方農書中的“種谷”,實即種粟?,F存禾譜佚

12、文中提到一品種稻品種“黃穋禾”,而同一品種在王禎農器圖譜新添的“田制門”中則稱為“黃穋稻”;6“錢镈門”中的耘蕩、薅馬,以及“蓑笠門”中的臂篝,“蓧蕢門”中的篩谷拐、摜稻簞等是幾種典型的稻田中耕農器,但書中在介紹這兩種農具時,都以“禾”字表示“稻”字,因此,它們可能都是原曾氏農器譜的內容。倘若如此,耘蕩出現的時間就不是王禎所在的元代,而是曾之謹生活的南宋。又從“铚艾門”中多用“禾”字這一事實來看,铚艾門可能基本上保留了原來曾書中的內容,且補充的地方也不多。典型的還有“杷朳門”中的“禾擔”,禾擔并非普通的扁擔,而是一種負禾與薪的專用扁擔。主要用于稻禾在收割捆綁之后,從田間挑到谷場。禾擔的形制、用

13、途和名稱,至今還保留在江西吉安一帶的農事和方言之中。種種跡象表明,曾氏農器譜中雖然沒有專列“杷朳”一門,但王禎農器圖譜“杷朳門”中的許多農器卻可能系來自曾氏農器譜。還有一點可以用來考察農器圖譜的某些內容可能出自曾氏農器譜的線索是作者在寫作時所流露出來的時代感。曾和王分屬宋代和元代。曾氏在寫作農器譜時,引用當代人的詩歌,因時間較近,沒有時代感,因此在人前面并不加朝代,而直呼其名,且多用敬詞,這就如同今人在寫作時,提到古人時直乎其名,名前還加上朝代,如宋代王安石,沉括之類,而提到今人則要加上“某先生”、“某同志”、“某教授”之類,以示尊敬。如“耒耜門”中,稱蘇軾為“蘇文忠公”,而沒有加上“昔”或“

14、宋”的字樣,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判斷,農器圖譜的“耒耜門”可能有因襲農器譜的地方,或者說,是從原書中直接移植過來的。王禎在提到前代的史實時,往往要加上“昔”或“宋”這樣的字眼,如可以肯定是王禎農器圖譜中新增類目“田制門”中的“沙田”一節中提到,“昔司馬溫公言,今闕政,水利居其一?!庇终f“宋乾道年間,梁俊彥請稅沙田,以助軍餉。既施行矣,時相葉颙奏曰”,這與王禎在寫作時間上的距離是吻合的,反過來也證明這兩段文字系王禎新寫;又如可以肯定為王禎新添的蠶繅門中,王禎寫道,“昔梅圣俞有蠶具、繭館詩,今不揆,續為之賦曰”。梅圣俞與王安石同時,他們之間有許多唱和之詩,可是在蠶繅門以外的農器圖譜的其它“門”中,

15、如“蓑笠門”、“蓧蕢門” 等在引用了王安石詩時,卻稱為“王荊公”,而不稱安石或介甫,更不加上“昔”字,證明這地方農器圖譜沿襲了農器譜。能否肯定上述篇名相同的內容都是來自曾之謹農器譜嗎?回答是否定的。我們認為,王禎在農器圖譜中雖然保留了曾之謹農器譜原來的篇目,但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并重新加以編排。這從書中引述了農器譜成書之后問世的文獻中可以得到證明。如,“耙”一節引了種蒔直說一書,由于宋代公私書目中都沒有種蒔直說一書的著錄,所以一般認為該書成書元初(滅金后并宋前,12341279),而農器譜則早在1201年以前即已成書。同樣的情況還有“耬鋤”一節,本節中除引用了種蒔直說之外,還引用了韓氏直說,

16、而韓氏直說也是蒙古滅金并宋之前出現的一本農書。文中用語也能反映北方農書的特點,如稱禾谷類作物的為“谷”,植株為“苗”。王禎農器圖譜中的“舟車”和“灌溉”兩門可能系由曾氏農器譜中的“車戽”發展而來,而更為可能的是“舟車門”是新添的內容,“灌溉門”才是由曾氏的農器譜中的“車戽”發展出來的,因為這里的車更有可能是指翻車的車,而非舟車的車。盡管如此,灌溉門中還是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王禎在“灌溉門”的引言中說,“今特多方搜摘,既述其舊以增新,復隨宜以制物?!蔽覀冋J為,灌溉門中的水柵、水閘、陂塘、水塘,以及浚渠、陰溝等,可能是王禎農器圖譜新增的內容,因為他們與嚴格說來的灌溉工具沒有關系。也許正是由于增加了

17、這些內容,使王禎覺得以原有的“車戽”不足以概括全部的內容,因此,便改為“灌溉門”。有跡象表明,水轉翻車、牛轉翻車、水轉高車等都是王禎新加內容。如同舊篇目增加了新內容一樣,新篇目中也保留了一些舊內容。如,“臿門”是王書新添的一個篇目,從其中“劐”一節引用農桑輯要的內容,也可以看出一些痕跡。但“臿門”中的農具,從形制到功用都與耒耜門相同,特別是其中提到的镵、鐴等,原本為江東犁的一個部件,內容也多取自唐陸龜蒙的耒耜經,因此,它可能是從原來曾氏農器譜耒耜類分出來并加以補充而成的。另外,“鋒”一節提到:“農書云:無鐴而耕曰耩?!边@里所說的農書,不見于現存各農書,因此,也可能就是曾之謹的農器譜。7“朳杷門

18、”也是王書新添的一個篇目。但從其內容來看,可能大多取自曾氏農書。首先,“朳”一節中直接提到“禾譜字作戛”一句,這一句可能是王書新添,也可能是沿襲了曾之謹農器譜的說法;考慮到王禎農書在引用禾譜內容時,多用“曾氏農書”或“農書”這一事實,這里提到禾譜很有可能是沿襲了曾之謹農器譜的說法; 因為曾之謹的農器譜乃是其祖父禾譜的續作,他在自己有書中不可能稱禾譜為“農書”或“曾氏農書”,而直接稱為禾譜;其次,這一門中大多是與稻作有關農具,如耘稻禾用的“耘耙”,平摩種秧泥的“平板”,均泥的“田蕩”,輥輾草禾的“輥軸”,插秧用的準繩“秧彈”,叉取禾束用的“杈”,晾曬用的“笐”和“喬扦”,收稻用的“禾鉤”、“搭爪

19、”、“禾擔”,脫粒用的“連枷”等,符合曾氏農書的主旨,禾譜是以水稻為主要寫作對象的農書,這從現存禾譜佚文中可以得到反映,作為其補充的農器譜自然也應以稻作農具為主,因此,王禎盡管將農器譜所提到的各種農器門類都收入到他的農器圖譜中,但顯然還覺得不夠,于是又在農器圖譜中增加了“麰麥門”,專敘北方與麥子收獲有關的農具。以此也可證明,原來的農器譜是以稻為主;第三,文中稱稻為“禾”,符合江西、湖南一帶語言特點,和曾氏農書的行文特點;最典型的例子當屬“輥軸”,“輥軸,輥碾草禾軸也。江淮之間,凡漫種稻田,其草禾齊生并出,則用此輥輾,使草禾俱入泥內,再宿之后,禾乃復出,草則不起?!陛佪S的使用與歷史上在江淮地區流

20、行的“火耕水耨”一樣,巧妙地利用了稻和草對于淹水的不同反映,從而達到除草的目的。東漢應劭解釋說:“燒草下水種稻,草與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復下水灌之,草死,稻獨長。所謂火耕水耨。”稱稻為禾,正是江西、湖南方言的一大特點。已如前述。第四,“笐”一節提到“今湖湘間收禾,并用笐架懸之?!备瞥鲎栽數墓P下,沒有證據證明王禎曾到過湖湘一帶,而曾之謹寫農器譜時的身份正是耒陽縣令,這樣的語句出現在他的筆下就很自然。實際上,喬扦和笐架在宋代江浙一帶也有使用。“浙西刈禾,以高竹叉在水田中,望之如群駝”8。樓璹耕織圖詩·登場有:“黃云滿高架,白水空西疇”一句,可以為證。王禎既然到過江浙一帶,9

21、不可能不提到江浙一帶的情況。可是王禎農書中并沒有寫到他可能看到的情況,相反卻寫到了他可能并沒有看到的情況,最好的解釋就是,王禎可能只是沿用了曾氏的文字,加上一段按語而已。(見下)條目可能出自曾氏農器譜的部分可能是王禎新增部分笐架笐,集韻作,竹竿也,或省作笐。今湖湘間收禾,并用笐架懸之,以竹木構如屋狀,若麥若稻等稼,獲而jian之,悉倒其穗,控于其上;久雨之際,比于積垛,不致郁浥。江南上雨下水,用此甚宜;北方或遇霖潦,亦可仿此,庶得種糧,勝于全廢。今特載此,冀南北通用。喬扦喬扦,掛禾具也。凡稻皆下地沮濕,或遇雨潦,不無淹浸;其收獲之際,雖有禾(禾専),不能臥置。乃取細竹,長短相等,量水淺深,每以三莖為數,近上用篾縛之,叉于田中,上控禾把。又有用長竹橫作連脊,掛禾尤多。凡禾多則用笐架,禾少則用喬扦;雖大小有差,然其用相類,故并次之。綜上所述,王禎農書中的農器圖譜中的“耒耜門”,除“?!币还澕尤肓酥鼙卮鬄檗r器譜所題敘詞之外,可能都來自農器譜的“耒耜”目;“臿門”除“劐”一節來自農桑輯要外,其余可能都來自農器譜的“耒耜”和“耨镈”兩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