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師范學院教育系《教學論》講稿_第1頁
牡丹江師范學院教育系《教學論》講稿_第2頁
牡丹江師范學院教育系《教學論》講稿_第3頁
牡丹江師范學院教育系《教學論》講稿_第4頁
牡丹江師范學院教育系《教學論》講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牡丹江師范學院教案教研室:教育教研室 教師姓名:于海英 授課時間: 第五周課程名稱教學論授課專業和班級2006級教育專業授課內容第四章 原則論 第二節 教學原則體系(下)授課學時2學時教學目的通過教學原則體系的講解,使學生對各種教學原則的形成正確認識教學重點教學原則體系教學難點各種教學原則的實施要求的把握教具和媒體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問答法教學過程包括復習舊課、引入新課、重點難點講授、作業和習題布置、問題討論、歸納總結及課后輔導等內容時間分配(90分鐘)一、導入新課: 你認為教學原則的性質和特點有哪些?二、講授新課:第二節 教學原則體系(下)五、師生協同原則(略)六、因材施教

2、原則七、積累與熟練原則八、反饋調節原則九、教學最優化原則三、本節課的歸納總結:歸納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重點和難點。10分鐘20分鐘20分鐘20分鐘15分鐘5分鐘板書設計第二節 教學原則體系(下)五、師生協同原則六、因材施教原則七、積累與熟練原則八、反饋調節原則九、教學最優化原則講授新拓展內容課后總結教研室主任簽字 年 月 日講 稿講授內容備注教學目標:1、識記各教學原則的概念2、識記各教學原則的依據和要求3、理解并闡述各教學原則的地位與作用教法選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教學原則體系,可采用問答法提出相關概念及問題,并加以討論法讓學生進行進一步的界定,最后采用講授法讓學生澄清教學概念及問題的正確性。

3、講授內容:第二節 教學原則體系(下)五、師生協同原則(略,后面要具體講授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六、因材施教原則案例分析:我接受了一個差生班以后,對學生的知識進行摸底排隊,發現這24個學生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掌握得比較好,而對另一部分知識掌握的差或尚未掌握。我決定把學生分成兩組,進行了同年級同科目同教材有分有合的單式“復教”的嘗試。單式“復教”在教學中有分(復式教學)、有合(單式教學)。那么什么時候合,什么時候分呢?一般情況下,把兩個組合起來教學。如果有些教材,好組學生已掌握或容易理解,而差組學生需要在教師輔導下才能掌握或理解的,這時候就分組教學;對好組作提高工作,著重培養能力,

4、發展智力,對差組則扎扎實實地講解教材的基本內容,使這些學生達到基本要求。(一)涵義:因根據、適應;材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原則,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實際上出發,根據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 我國古代的孔子善于根據學生的不同特色,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以發揮他們各自的專長。宋代朱熹把孔子這一經驗概括為“孔子施教,各因其人”這是“因材施教”的來源。(二)依據:是教學受制約于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這一規律的反映。它是教育與教育者身心發展相適應的規律在教學工作上的反映,也是長期教學實踐中行之有效的經驗總結。理論依據:首先,依據學生的

5、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學生是正在發展中的完整的人,身心發展帶有普遍性的,具有相對穩定的共同階段特征。其次,依據學生的心理生理之間的個性差異,由于環境、教育、學生本人的實踐、主觀努力和先天遺傳素質的不同,學生間又具有個別差異,身心發展各有特點。尤其在智力、才能等方面更有他們各自的興趣、愛好等等。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揚長避短,促進學生的積極發展。(三)要求:1、深入細致地研究和了解學生 這是因材施教的基礎,教師應當了解每一個學生德智體發展的特點,各學科學習的情況與成績,有何興趣、愛好以及不足等等,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2、把因材施教與統一要求結合起來 3、正確對待學生的個別差異 這是

6、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重要方面,人的智力分布屬于正態,多數屬于中常,超常和低常屬于少數。在教學中,中等成績學生占絕大多數,優差只占少數。教師要正確對待個別差異,善于發現和精心培養具有特殊才能的優秀學生。教師對差生要給與關懷、照顧,通過教育做好轉化工作,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因勢利導。優秀的學生:積極和消極策略相結合,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差生:注意正強化方法,運用對學生微小的進步和正確的反應給與及時的鼓勵,表揚、語言的、物質的,增強自信、興趣發揮自身潛力。不要惡語傷人。4、針對學生個性特點,采取不同的具體措施 (討論)教學要考慮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有區別的進行教學。*反應遲鈍學生-

7、激勵積極進行思考,勇于回答問題和進行爭辯。*能力強而馬虎學生-給一點難度較大的作業并嚴格要求他們精益求精。*對語言表述缺乏條理性的學生-在課堂上作復述、發言以克服不足。*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專心的學生-要多給暗示、提醒、提問培養他們的自控能力。遲緩型:提高速度,增加復習量。做法:*選擇一部分較容易的問題,讓他們做一遍,思維會加快。 *解題提高一定程度時,再出難題練習,效果會更好。 *無需鼓勵學習信心,否則會自卑。好動型:興趣不深,簡單題會厭煩。做法:*出難度較高,答案新穎的練習題 *難作業不會,可以指導一半,“做做看,能完成?”鼓動情緒。缺乏長性的孩子:盡早地讓學生看到學習的成果,體驗成功的

8、喜悅。七、鞏固性原則-積累與熟練原則(一)涵義:即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歷代許多教育家都很重視掌握知識的鞏固問題。孔子要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俄國烏申斯基認為復習是學習之母。他形象地把學習中不注意鞏固知識的現象,比喻為醉漢拉貨車,邊拉車、邊丟貨,最后到家時只剩下一輛空車。這個比喻形象而意義深刻。(二)依據:鞏固掌握知識是學生接受新知識、順利進行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熟練地運用知識的條件。要使學生的學習有堅實的基礎,提高學習能力和創造性,必須要求學生牢固而熟練的掌握知識。有的人把知

9、識的鞏固和呆讀死記混為一談,以為提倡鞏固性不利于理解知識和發展能力,這是非常錯誤的。他們不懂得,沒有知識的鞏固就沒有知識的積累,就無法進行復雜的創造性的思維,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我們反對死記硬背,但要求學生記住基本的知識。(三)貫徹鞏固性的基本要求是:1、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理解知識是鞏固知識的基礎。要使學生知識掌握得牢固,首先在傳授時要使學生深刻理解,留下極深的印象。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理解知識和鞏固、記憶知識聯系起來。強調理解記憶,并不否定在教學中還應要求學生對一些知識作機械記憶,如年代、人名、比重、原子量、外文詞匯等。2、重視組織各種復習。復習就是重溫已學過的知識。它可以使知識在

10、記憶中強化、熟練,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所以,復習是鞏固知識的主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教學需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下述各種復習。為了組織好復習,教師要向學生提出復習與記憶的任務,力求具體、明確;要安排好復習的時間,及時進行,不要為考試而復習,不要“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要注意復習方法的多樣化,運用提問、講授、作業、看幻燈片、電視、電影片、進行實驗等各種方法進行復習;要指導學生掌握記憶方法,學會通過整理編排知識、寫成提綱、口訣幫助記憶。3、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復習是通過反復學習領悟已學知識來防止遺忘和進行鞏固的。它是鞏固的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在教

11、學中,許多教師非常重視引導學生通過努力學習新知識、擴大加深改組原有知識和積極運用所學知識于實際來鞏固知識。這種辦法與復習相比較來看,是一種更為積極的鞏固。它不是要求學生原地中踏步、反復溫習,而是在前進中鞏固,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不斷聯系、復習已有知識,在運用知識中不斷鞏固和深化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八、反饋調節原則l l(一)涵義:反饋調節原則,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從教與學的活動中及時獲得反饋信息,以便了解教與學的情況,調節和控制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 l(二)依據:反饋調節原則是教學活動中教與學相互作用與影響規律的反映。 l(三)要求:l1、教師要善于通過多種渠道,及時地獲得學生學習中的

12、各種反饋信息 l2、教師對獲得的反饋信息要及時評價,并對教學活動作出恰當調節 l3、培養學生自我反饋調節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九、教學最優化原則(一)教學最優化的提出1、背景:本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前蘇聯進行教育改革后的新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由于強調"高難度"和"高速度"原則,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使師生普遍感到負擔過重,同時也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勞動訓練,即忽略了對學生的綜合教育。此外,在前蘇聯學校歷史上,曾出現許多這樣的情況,即當出現一種新教學法時,大家都追求這種"時髦"的教學法,而忽視本校學生、教師以及教學條件的可

13、能性。這樣,在評價教師和學生工作時往往出現形式主義。為此,前蘇聯不少教育思想家十分關注如何提高實際效率的問題,他們不斷探索教學與教育的最佳方案,解決怎樣從豐富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中,選擇最適合本身條件的那些形式和方法,也就是說,使大家知道要如何尋求一種能最恰當地考慮到具體教育情境,能在花費最少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取得最好效果的方法。2、提出者巴班斯基從理論上論證了一條新的教學論原則,即教學最優化原則,闡述了現代普通學校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實質、準則和研究方法,并較為系統地指明了將最優化思想貫徹到學校實踐工作中去的途徑。前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K巴班斯基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活動和實驗工作,提出了教學過程

14、最優化理論。1977年以后,他發表了教學過程最優化等書,系統地闡明了他的最優化理論。3、內容:巴班斯基指出,實施最優化教學,關鍵是選擇最優的教學方案,他將如何選擇最優的方案和指導教學全過程的方法體系概括為四個階段:(1)設計教學任務;(2)選擇最合理的解決教學任務的方案;(3)實施所選定的方案;(4)分析教學效果,按最優化標準分析全課題的教學效果。每個階段中都有詳細的步驟和要求。每一個步驟都要以最優化思想為指導,把教學看作是可以調控的活動過程,以按規律來指導教學過程。同時教師的創造才能無論如何不能降低,要求教師提高自己思維的辯證性、靈活性和隨機應變能力以保證教學遵循最優化原則。(二)教學最優化

15、原則1、涵義: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效果起制約作用的各種因素,實際綜合控制,進行最優的教學,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2、依據:主要是依據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學諸因素構成的合力這一規律提出來的。3、教學最優化的標準:效果標準:每個學生于一定時期內,在知識、技能、思想和發展方面達到的水平。時間標準:師生遵守學校有關規定的課堂教學和家庭作業的時間定額。4、要求:(1)綜合地規劃教學任務(2)全面地考慮教學中的各個因素(3)教和學的活動要素要緊密配合總之,教學原則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發揮教學原則的整體作用。結合實際運用教學原則課后思考:如何理解因材施教原則?參考文獻:1、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 劉新科主編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教學論 唐文中主編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3、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 施良方等主編 華東師大出版社4、教學論概要 張楚廷 湖南教育出版社5、教學論基礎 F.W.克羅恩著,李其龍等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6、中國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