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化與傳染病_第1頁
全球氣候變化與傳染病_第2頁
全球氣候變化與傳染病_第3頁
全球氣候變化與傳染病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全球氣候變化與傳染病     【摘要】全球氣候變化將直接或間接影響許多傳染病的傳播過程。積極發展疾病預防戰略,減少氣候變化對傳染病傳播的可能影響,是當前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學任務。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nfectious disease    【Abstract】Global climate change will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influence the transmission of many inf

2、ectious diseases. It is an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task to develop the strategy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o alleviate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Key words】climate change; infectious diseases; disease control  

3、  氣候是傳染病傳播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氣象學家們預測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21。氣候變化將可能干擾地區的天氣形式和生態平衡,從而造成對人體健康的多方面影響2。在由氣候變化產生的健康效應中,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對傳染病傳播的影響3。全球氣候變化將直接或間接影響許多傳染病(尤其是蟲媒傳染病譬如瘧疾、血吸蟲病、病毒性腦炎和登革熱等)的傳播過程。全球趨暖還將使海平面和海表面溫度上升,從而增加經水傳播疾病(例如霍亂和貝類水產品中毒)的發病率2,3。我們應積極發展疾病預防戰略和公共衛生對策,減少氣候變化對傳染病傳播的可能影響。   

4、0;1氣候變化的趨勢    大氣層中有多種溫室效應氣體(例如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和氟氯化物等)。當短波長的太陽射線進入大氣層時,大約三分之一的射線直接反射回空間,另外一小部分被水蒸氣、云層和顆粒物吸收,但大多數被地表面吸收,然后以長波射線的形式輻射回大氣層1。由于大氣層中的溫室效應氣體具有    吸收長波射線(輻射熱)的特性,因而這些氣體就像溫室中的玻璃罩一樣,使得地球保持相對恒溫(目前平均氣溫是15),若大氣層中沒有這些氣體,地表面氣溫將會降至零下18。溫室效應氣體主要有兩大來源:自然界:也就是來自生物、自然

5、環境(例如沼澤地)和自然災害(例如森林火災);人類活動:也就是來自使用燃料(例如石油、天然氣和煤),森林砍伐和工農業生產等。自從工業革命(17501800年)以來,大氣層中溫室效應氣體明顯增加,這主要是由于工農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燃料使用的逐漸增加和對森林破壞的日益加重。舉例來說,工業革命前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是278 mgm-3,現已升至358 mgm-3(上升28.8%),根據南極冰核記錄,從16萬年前到現在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一直與全球氣溫密切相關。聯合國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最近指出:人類活動造成大量溫室效應氣體逸入大氣層,這將會加速全球變暖的趨勢1,到2 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2

6、(變化幅度為13.5)。在大多數地區的不同季節,夜間氣溫的上升要比白天明顯。對有些國家來說(即南緯45°至北緯45°之間),氣溫變暖的同時將伴隨著降雨的增加。但在另一些國家(例如非洲北部),降雨量將減少。這就預示著在有些國家,風暴洪水將更加頻繁,而在另一些國家,干旱將更加嚴重更加持久。此外,全球變暖將使極地冰川融化和使海水熱膨脹,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預計到2100年,海平面將上升50 cm,這將會直接影響有些沿海地區(特別一些島嶼)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    2氣候變化對蟲媒傳染病的影響  &#

7、160; 全球氣候變化將影響蟲媒傳染病的傳播,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改變蟲媒的地區分布,增加蟲媒繁殖速度與侵襲力和縮短病原體的外潛伏期。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的蟲媒傳染病包括瘧疾、血吸蟲病、登革熱和其它蟲媒病毒性疾病24。    2.1瘧疾瘧疾是全球流行最嚴重的蟲媒傳染病。全世界有1/20的人口患有瘧疾,每年有3億5 000萬新病例,約200萬人死于該病2。瘧疾在有些地區原已被消滅或控制,但現呈復發之勢,這主要是由于瘧原蟲和傳播瘧疾的蚊蟲已對殺蟲劑產生抗藥性。氣候因素(如溫度和濕度)直接影響瘧疾的傳播,由于瘧原蟲一般在16以下難以存活,所以瘧疾分布有地

8、區性。溫度可直接影響瘧原蟲的生長和蚊蟲的生命周期。充沛的雨量有利于蚊蟲的滋生,適宜的氣候條件可加強蚊蟲的侵襲力。1987年,瘧疾在盧旺達大流行,主要是由于氣溫(尤其是最低氣溫)升高和連續下雨。計算機模型預測到2100年,世界人口受瘧疾影響的比例將可能由現在45%增至60%,即每年將新增病例5 000萬8 000萬5。    2.2血吸蟲病現場和實驗資料表明,氣溫可影響血吸蟲和釘螺的生長發育、繁殖和死亡,并可影響人群和疫水的接觸情況。一般在低氣溫時(9以下),血吸蟲感染不會發生,但感染機率隨氣溫升高而增加,氣溫在2427時,血吸蟲感染率可達最高。但氣溫過高

9、時(39或以上),可造成釘螺死亡,血吸蟲感染率反而下降2。此外,釘螺分布還受到降雨量的影響。最近據數學模型預測,到2050年,由氣候變化而增加的血吸蟲病例數可高達500萬5。    2.3登革熱和其它蟲媒傳染病全世界有五百多種蟲媒病毒,其中一百多種可引起人類疾病,在適當情況下,蟲媒病毒可引起相關疾病的爆發流行。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的蟲媒病毒病包括登革熱、病毒性腦炎和黃熱病2,3。    每年全球有25萬到50萬登革熱病例,若不及時治療,病死率高達40%50%,但若及時地補液治療,病死率將顯著下降。目前,登革熱主要分布

10、在一些熱帶地區,但隨著全球趨暖,登革熱分布范圍可能擴大(傳播登革熱病毒的蚊蟲易被霜凍和持續低溫天氣殺死)2。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氣溫是影響登革熱傳播的重要因素,當氣溫升高時,病毒在蚊蟲體內的潛伏期縮短,蚊蟲叮咬人群的頻率加快。此外,傳播登革熱病毒的蚊蟲分布區域也可能擴大2,3。    其它的一些蟲媒傳染病,譬如淋巴絲蟲病和河盲病也可能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2。    3氣候變化對水傳播疾病的影響    霍亂和副霍亂2,3:自1817年至今,世界性霍亂大流行計8次,前6次起源于印度,

11、病原體為古典型霍亂弧菌,主要局限于亞洲。第7次霍亂大流行于1961年起源于印尼的蘇拉威西島,位于該島的EL Tor型霍亂(亦稱為副霍亂),逐漸蔓延擴大到亞洲大部分國家以及中東、非洲和歐洲等國家。第8次大流行起源于非洲,然后逐漸蔓延到南美洲。目前,一種新的毒力更強的O139型霍亂弧菌正從南亞蔓延到東歐等國。氣候變化(諸如氣溫升高,降雨量增加,更頻繁的洪水,風暴和海平面上升等)和環境惡化(如在難民營里)可引起霍亂爆發流行。最近,霍亂流行的生態學觀點越來越受到科學界的重視,即自然生態系統的失衡與霍亂大流行有關。現已知海洋浮游植物為霍亂(或副霍亂)弧菌提供了棲息場所。當海水溫度上升或呈富營養化時(如沿

12、海城市向海洋排污過多),海洋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如海藻泛濫造成“赤潮”)。這將有利于霍亂和其它疾病(如貝類海產品中毒)的爆發流行。    1991年10月,赤潮在智利引起三百多例貝類 海產品中毒,造成11人死亡,并同時在拉美國家引起霍亂流行2。    4氣候變化對其它傳染病的影響    污染的食物能傳播疾病,食物在其制作、儲藏、運輸和銷售過程中均可能被污染。食品被污染大致有三種類型:食品本身帶有病原體(如豬肉帶有旋毛蟲);食品在制作時被病原體污染(如污染的冰淇淋、涼拌菜);食品

13、在儲藏、運輸和銷售過程中被污染(各種傳染病如痢疾、甲型肝炎等病原體均可通過病人、病原攜帶者或蚊蟲污染食品)。氣候變化對以上污染過程可能造成影響,因此,全球趨暖將可能增加經食物傳播疾病的發生。例如,19821991年,英國經食物傳播疾病的發病率與平均氣溫密切相關,而且這種相關尚有閾值,即平均氣溫高于7.5時,這種相關關系才存在。因此,預測到2050年,英國的經食物傳播疾病將增加5%20%。    此外,其它一些傳染病(如腎綜合征出血熱和鉤蟲病)的傳播也可能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3,6,7。    5結論 

14、60;  傳染病的模式和傳播過程受到多因素的影響。不同傳染病對氣候變化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為做好傳染病的控制和預防工作,準確預測傳染病的傳播趨勢極其重要。這需要建立新的,多學科合作的分析方法和積極發展傳染病防治戰略。加強流行病學監測有益于研究傳染病的傳播趨勢,也有助于發展控制和預防疾病傳播的公共衛生措施。全球氣候變化,與其它正在改變的社會環境因素一起,已對傳染病研究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

15、e(IPCC). Climate change 1995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McMichacl AJ, Haines A, Slooff R, et al.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Health R. Geneva: WHO, 1996.    3Patz J, Epstein P, Burke T, et al.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emerging infectious

16、 diseases J. JAMA, 1995,275:217223.    4Tong S, Bi P, Parton K, et al.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transmission of epidemic polyarthirtis J. Lancet, 1998,351:1100.    5Martens WJM.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M. London: Eonthscan, 1998.    6Bi P, Wu X, Zhang F, et al. Seasonal rainfall variability the incidence o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