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抗血小板藥物消化道并發癥的防治_第1頁
重視抗血小板藥物消化道并發癥的防治_第2頁
重視抗血小板藥物消化道并發癥的防治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重視抗血小板藥物消化道并發癥的防治中國專家共識討論會報道         大量循證醫學證據顯示,抗血小板治療對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有益,阿司匹林(75325 mg)已廣泛用于冠心病、腦血管病和外周動脈病患者。尤其對于急性冠脈綜合征(ACS)和置入藥物洗脫支架(DES)的患者,更強調雙重抗血小板治療的重要性。但是,抗血小板藥物是一把“雙刃劍”。阿司匹林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發揮作用,一方面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另一方面則損傷胃腸道黏膜,導致潰瘍形成和出血。其他抗血小板藥物如氯吡格雷也能加重胃腸道

2、出血。臨床醫生掌握長期抗血小板治療的益處和風險至關重要。    為此,中國醫師學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和中華內科雜志共同組織制訂一項專家共識,關注心血管疾病治療中抗血小板藥物消化道并發癥的預防和治療,希望以此更好地敦促心血管內科醫生在處方抗血小板藥物的同時,兼顧預防胃腸道副作用,并與消化科醫生協作,減少胃腸道并發癥,使小劑量阿司匹林為心血管疾病患者帶來更大益處。    2009年3月4日, 來自心血管內科和消化內科領域的20余位專家共聚一堂,在胡大一、林三仁教授的主持下,與會專家肯定了小劑量阿

3、司匹林預防和治療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基石作用,并就如何預防和治療消化道并發癥進行了深入、全面地討論,包括制訂完善的評估、預防和治療方案,使心血管醫生在臨床工作中更好地控制血栓事件的同時,降低消化道出血風險。    平衡獲益與風險,更好地使用抗栓“利刃”    胡大一教授提出,小劑量阿司匹林用于心腦血管事件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的益處肯定。面對我國約2億心腦血管事件高危人群,阿司匹林的使用日益普及,同時,為預防置入DES后支架內血栓形成,聯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情況也越來越多。   

4、0;在接受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患者群不斷擴大的背景下,抗血小板藥物的消化道并發癥問題也引起了廣泛關注。眾所周知,血栓栓塞性事件可以導致死亡,消化道出血也同樣可以導致死亡。消化科醫生更加關注消化道出血風險,而心血管內科醫生更多關注血栓風險。但是,當醫生面對每位患者時,只有兼顧血栓和出血,才能更安全、更有效地使用藥物。    如何識別抗血小板藥物消化道并發癥高危患者,預防并減少這種風險,應引起心血管內科醫生的高度關注。在歐美國家,交叉學科的問題早已受到關注。在我國,通過此次由兩個學會和雜志共同搭建的討論交叉學科問題的平臺,希望能使心血管內科醫生更好地使用手中的這

5、把利刃抗血小板藥物。    肯定療效,正視風險    林三仁教授指出,消化科醫生接觸到的患者往往是發生了消化道并發癥甚至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抗血小板藥物的胃腸道不良反應常為其關注重點。臨床中,醫生為了避免患者胃腸道并發癥復發,往往建議其停用抗血小板藥物。但通過與心血管內科醫生共同討論后,消化科醫生對抗血小板藥物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益處有了更多了解,即抗血小板藥物對心腦血管事件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的益處遠大于風險。消化科醫生應與心血管內科醫生加強溝通,在更好地預防消化道并發癥的同時,不增加患者血栓事件發生風險。 

6、   新共識,新思路    孫藝紅教授指出,既往眾多指南建議,對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采用氯吡格雷替代,包括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現胃腸道副作用的患者。這一建議的證據主要來自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預防缺血事件比較研究(CAPRIE)。該研究中氯吡格雷75 mg組與阿司匹林325 mg組患者因胃腸道出血住院率分別為0.7%和1.1%(P=0.012)。盡管氯吡格雷組胃腸道出血住院率低于阿司匹林組,但臨床推薦的阿司匹林長期使用劑量為75150 mg,并非325 mg。雖然氯吡格雷的作用機制不同于阿司匹林,但一項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顯示

7、,二磷酸腺苷(ADP)受體拮抗劑與阿司匹林(100 mg)所致胃腸道出血并發癥發生危險相似。并且,多項研究(CURE、MATCH、CHARISMA研究)均證實,當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聯用時,胃腸道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單用其中一種抗血小板藥物。    2008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基金會(ACCF)、美國胃腸病學會(ACG)和美國心臟學會(AHA)聯合公布的專家共識對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提出質疑,建議對存在消化道潰瘍復發風險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加質子泵抑制劑(PPI)。    因此,為減少消化道并發癥,心血管醫生在使用抗血小

8、板藥物時,應注意選擇最佳的藥物劑量,對高危患者避免長期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聯合治療,并應合理聯用PPI或H2受體拮抗劑。此外,盡量選擇置入裸金屬支架可縮短雙重抗血小板治療的療程。    心血管內科醫生與消化內科醫生同議共識    事先預防,優于事后補救     陳景文湖教授提出,抗血小板藥物的消化道并發癥除與藥物作用機制有關外,多數還與患者所存在的消化道潰瘍高危因素有關。因此,除了規范抗血小板藥物使用劑量、劑型以及抗血小板藥物聯合治療的療程外,還應該評估消化道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9、#160;    對于需要長期接受抗血小板治療的患者,首先進行消化道出血危險因素評估。對于有潰瘍或潰瘍并發癥病史的患者,應行幽門螺桿菌檢測,若檢測結果陽性,應予以根除治療。     對于有消化道出血史、消化性潰瘍史,接受聯合抗血小板治療,合用抗凝藥物等的患者,應加用PPI治療。而對于65歲以上、使用激素、食欲不振及有腹部不適等癥狀者,應使用有效的抑酸藥,必要時聯用PPI。對于長期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則建議定期檢測便潛血。    阿司匹林PPI優于氯吡格雷替代  

10、  嚴曉偉教授提到,在臨床中,對于出現了阿司匹林消化道并發癥的患者,常見的處理辦法有3種:一是根據既往指南推薦,停用阿司匹林,換用氯吡格雷;二是加用H2受體拮抗劑或胃黏膜保護劑,以緩解患者癥狀;三是在阿司匹林治療基礎上加用PPI。    根據現有臨床證據,最有效的方法是阿司匹林與PPI聯用。前瞻性臨床研究顯示,阿司匹林致胃腸道并發癥的患者治愈后,隨機給予阿司匹林聯合PPI治療或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聯合PPI可顯著降低消化道并發癥復發率。    因此,目前的觀點是,與用氯吡格雷替代或加用H2受體拮抗

11、劑相比,阿司匹林與PPI聯用可將患者消化道出血事件復發危險降到最低。此次交叉學科專家共識的推出,能給心血管醫生提供更多處理抗血小板藥物不良反應的思路和方法。    合理用藥,以保證老年患者安全性    劉梅林教授就老年患者抗血小板藥物消化道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發表了看法。老年患者是心腦血管事件高發人群,也是接受抗血小板藥物二級預防的主要人群,但同時還是抗血小板藥物消化道并發癥的高危人群。目前,雖然沒有較多針對高齡老人的研究,但老年人使用阿司匹林作為一級預防或二級預防還是有臨床證據支持的。    對于老年患者,應根據適應證合理選擇抗血小板藥物,進行個體化治療,將阿司匹林的劑量控制在75100 mg更加合理、安全。對于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聯合抗血小板治療的療程,也應嚴格控制。    同時,對于有消化道并發癥風險的患者,應該更加謹慎。對于長期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