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教學設計_第1頁
七年級上冊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教學設計_第2頁
七年級上冊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教學設計_第3頁
七年級上冊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教學設計_第4頁
七年級上冊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七年級上冊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教學設計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 本課是七年級上冊第五課,主題在于使學生對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有比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感受夏、商、西周時期奴隸制文明的輝煌燦爛,體味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本課是在對學生綜合能力不太了解的情況下設計的,我依照教學經驗,首先得出一般初一學生的能力和心理特點:豐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發他們探究的熱情,由淺入深的引導可以推動部分學生在理性認識上有所升華,但是公開課上學生可能出現膽怯心理,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特別考慮到這一點,各教學環節都應為學生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留有一定的變化空間。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夏

2、、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狀況;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通過本課學習和思考本課內容,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的能力;通過了解奴隸的悲慘生活與夏商周奴隸制文明高度發達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揭示奴隸制文明的本質及全面認識歷史發展過程的能力。方法與過程: 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同時組織學生通過課堂活動鞏固所學知識,并對之加以應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乃中華民族之驕傲,今天民族文化的輝煌成就與之一脈相承; 2006年7月13日聯合

3、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決定,安陽殷墟獲準進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3處世界遺產,炎黃子孫更要保護好寶貴的文化遺產。教學重難點: 重 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解決策略:以形象的說明將抽象的描述具體化,通過大量的圖片資料令學生從中自行總結出工藝高超的表現,既實現了認知目標,又進行了能力訓練。難 點:正確理解“青銅文明”的概念解決策略:通過介紹夏、商、西周陶瓷業、玉器制造業等手工業的發展狀況以及農業和畜牧業、商業的進步表現,引導學生得出青銅文明不僅僅表現在青銅器的高超工藝、青銅器鑄造業的興盛上,還表現在社會各個生產部門的發展進步上。這為后來介紹青銅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鋪陳。教學設計:教學步驟

4、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想設計思路引入新課回顧:1簡要回顧原始社會以來,人類使曾用的工具,如:木器、石器、玉器等,各有什么弊端?2引入青銅器的出現:原始社會末期以銅混合少量錫、鉛熔鑄的青銅器出現了。人類使用的第一種金屬便是青銅,它更堅固、更輕便,開始出現在生產生活中。人類由此跨入青銅時代。進行自由發言和討論。(要點:不夠堅硬、不夠輕便、不易成型等)通過這一環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入青銅器新課教學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1青銅器制造業1)     提問:片中介紹了什么青銅器,它有什么用處,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如?影片展示“司母戊鼎”的發掘過程和鼎的介紹,補充說明司母

5、戊鼎重約832公斤,是兩百多個奴隸在奴隸主的指揮下,各司其職合作完成的。2)     展示四羊方尊圖片,提問:此器與剛才的鼎,同屬商朝遺物,在造型風格上有何不同?補充說明四羊方尊暗喻“普天之下,莫為王土”,象征帝王的權力。小結:這兩件青銅器珍品均出自商朝,是商代青銅器制造的代表器物。青銅器制造業發展至商朝,工藝高超、造型多變,充分說明商朝是青銅器制造業最燦爛的時期。3)      除以上兩件青銅器外,人們還發現了眾多青銅珍品。多媒體展示眾多青銅器圖片,學生看圖推測這些青銅器均有何用處?小結:這些

6、青銅器涉及了古人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見青銅器種類多、且使用較為普遍。4)     剛才我們看到的青銅期多發掘于商朝統治區內,是不是青銅制作技術只掌握在中原地區的工匠手中呢?根據地圖提問:80年代考古學者發掘的廣漢三星堆文化在今天什么地區?學生回答后,簡介神樹、立人像及面具,并觀看影片提問三星堆文化青銅器制作的水平。影片展示三星堆文化的發掘過程及簡介。 小結: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告訴我們發達的青銅器制造業同樣存在于古代中國的西南地區,青銅制造業廣泛的存在。回顧前面的影片、圖片和地圖,歸納青銅鑄造業高度發達的四個表現,總結:正是由于青銅器制造業高度發達,青銅器

7、理所當然的成為夏商西周奴隸制文明的典型代表。觀看影片,思考問題:(要點:商朝的司母戊鼎,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重八百多公斤,高1.33米,長1.1米。) 看圖片后回答:(要點:商朝的青銅器不僅能制作得體積龐大,粗獷雄壯,還可以造型奇特,巧奪天工。)看圖討論“猜一猜”:(要點:有樂器、禮器、酒器、食器、兵器、農具等,由此得出青銅器品種繁多、使用普遍的特點)廣漢三星堆發掘于今四川成都平原一帶,商朝疆域未達此處。觀看影片后回答:(要點:制作水平高,出土青銅器具有強烈的地方特點,以人像、面具為代表)歸納:工藝高超、品種繁多、使用普遍、分布廣泛。通過帶著問題看影片,訓練學生從材料中把握重點與關鍵。通過

8、欣賞和比較兩個青銅器皿的不同藝術風格,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對青銅器用途的猜測中,讓學生領略青銅器制造工藝的精湛,增強民族自豪感。2瓷器和玉器制造業1)        夏商西周決不是僅有青銅器這一種手工業,中國古老的手工業還有那些?2)        提示學生河姆渡文化時期便出現的制陶技術和玉器制作技術到這時有何發展,或者先看圖片再展示玉器、瓷器圖片,提問:這些物件是什么材質所制?制作水平如何?說明了什么問題? 補充說明:玉器制作開始于原始社會后期,發展至夏商

9、周雕刻工藝已經相當高。瓷器源自中國的,china一詞正說明了這一點。二、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引入:能不能說發達的手工業就是夏商周社會經濟的全部?如果不是,還包括哪些內容?提問:何為“五谷”何為“六畜”?商朝人已經認識了今天主要的糧食作物“五谷”和主要牲畜“六畜”,農業、畜牧業進步可見一斑。1農業闡述:農作物種類繁多是農業發達的表現之一。除此以外,回顧剛才看的多幅青銅器圖畫,其中有沒有與促進農業發展有關的器物呢?強調一定量的運用于農業。補充:隨著農業的進步,人們還開始育種、施肥和除蟲,這些都是農業發展的表現。在奴隸大規模集體勞動之下,奴隸社會的農業大幅進步。顯示農業發展的表現河姆渡、半坡和大汶口文

10、化都出現了陶器制作,且技術不斷提高,是瓷器制作的先祖。觀看圖片,得出結論:這些是玉器和瓷器。瓷器光亮細致,玉器雕刻精美,光潔圓潤,栩栩如生。說明:玉器雕刻工藝高超、瓷器已經出現。顯然不能,夏商西周乃農業社會,農業、畜牧業也很重要。“五谷”:稻、黍、粟、麥、豆。“六畜”:馬、牛、羊、雞、犬、豬。青銅刀,青銅農具出現,一定程度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回顧舊知,幫助加強知識間的聯系。2.    畜牧業 看動物形態的器物圖片,注意觀察:各種器物均以動物作為造型的對象說明了什么?得出結論,畜牧業發達。總結顯示:夏商西周畜牧業特點3. 商業引入: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會帶來怎樣的

11、結果呢? 概念: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共同繁榮構成了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人們對這些動物非常熟悉,還學會駕馭、使用并出于生產生活的需要圈養它們,如:豬、羊、牛等大型牲畜甚至是大象。生產的能力提高了,產品增多,可以用于交換的物品也大量出現。通過觀察圖片,歸納共同點培養學生使用歷史圖片資料的能力,學會獲取有用的歷史信息。三、奴隸的悲慘生活引入:了解了燦爛的文明成就,接著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文明的締造者們過著怎樣的生活。提問:上面所學習的各種手工業制造、農業生產的任務都由什么人承擔?看 “戴枷奴隸俑”圖,思考“商王大墓圖”中奴隸殉葬于哪一層,結合其他圖片談一談你眼中夏商西周時代奴隸的生活境況。闡

12、述:奴隸完全沒有人生權力和自由,處于社會的最底層,生活異常痛苦。可見,奴隸制度是殘酷的。但是,奴隸在這個時代承擔著幾乎所有的勞動,任何成就的構建都離不開奴隸。燦爛的青銅文明就是建筑在奴隸集體勞動的基礎之上的,是奴隸創造了青銅文明,是勞動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奴隸完成一切體力勞動,奴隸主負責指揮和監視。奴隸俑說明白天要拼命干活,晚上要戴上枷鎖,說明奴隸主既要壓榨奴隸,又要防止其反抗。商王墓中奴隸殉葬放在遠離君王的最上層,既要畢生為奴隸主辛勤勞動,又要隨時做好為奴隸主殉葬的準備,到另一個世界繼續為之當牛做馬。可知,地位非常低下,命運相當悲慘。引導學生認識奴隸制度的殘酷,但是其較原始社會是進步的,沒

13、有奴隸大規模勞動就沒有燦爛的奴隸制文明,使學生初步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小結與活動小結全文,開展活動小結: 回顧全課,通過今天的學習認識到燦爛的青銅文明包含了發達的手工業、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等,這一切主要由奴隸的大規模集體勞動來創造。活動:“青銅文明”我導游要求:向游客介紹青銅文明的歷史、代表器物同時還要宣傳文物保護思想等。學生活動:分四組,分別介紹青銅文明、奴隸制度及文物保護。通過向游人介紹青銅文明等知識,回顧本課所學的內容,同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心,培養民族情感和文物保護意識。探究課后探究想一想,奴隸生活悲慘與燦爛的青銅文明是否矛盾?提示學生:奴隸大規模集體勞動解放了一部分人,令其專門從事腦力勞動,集體勞動創造了大批社會財富等。教學小結:本課是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五課,鑒于初一學生初學歷史,對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還比較陌生,在教學設計的時候,讓學生首先接觸大批的感性材料,再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進行歸納和小結,并對歷史現象進行深入的認識和理解。通過課堂活動來回顧和評價本課學習的內容,幫助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學知識,提高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