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原始的農業聚落教學設計(共4頁)_第1頁
走訪原始的農業聚落教學設計(共4頁)_第2頁
走訪原始的農業聚落教學設計(共4頁)_第3頁
走訪原始的農業聚落教學設計(共4頁)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走訪原始的農業聚落教學設計 杭州文海實驗學校肖琴課程標準114 概述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過程,認識人類歷史演進的基本脈絡和主要階段。211 知道史前時期的工具制作和使用狀況,說明自然條件對遠古人類生活的制約,明確農耕技術進步的意義。課程標準解讀核心概念:原始農業聚落事實性知識:原始農業畜牧業的出現、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聚落的結構特點,河姆渡與半坡遺址特點概念本質性知識:生產力發展(新石器)對歷史進程的推動作用(聚落定居),自然環境對歷史文明的影響方法性知識:通過歷史圖片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一、教學整體設計 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了解世界主要農作物和馴化動物的起源地。知

2、道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距今的年代、生活的地區、生活的環境、生活和生產方式;知道農耕技術進步的意義。2.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實物資料,感受原始農業聚落產生的基本條件和生活狀況,明確農耕、畜牧、定居是史前時代的巨大進步。通過對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了解自然環境因素、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對人類生活以及歷史進程的影響,理解自然條件對人類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約作用。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出土文物圖片的分析,體會史前時代的歷史是先民不斷努力創造的,從中體會到我們的先民們的勤勞、勇敢和智慧,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分析圖文資料,了解原始的農業聚落的分布情

3、況、生活與生產情況。 教學難點: 理解自然條件對人類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約作用,感受文明的多元化。二、教與學的過程 新課導入展示水稻、狗、牛的來源和現代的圖片。請學生即時做連線題。【提問】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是怎樣產生的?生:環境的變化和人口的增加僅靠采集和狩獵難以滿足人們對于食物的需求,因此在某些條件適宜的地方人們開始對動植物進行馴化,使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產生了。【拓展】:在大約距今1.1萬年前,更新世(類似冰河世紀)末世,氣候漸趨變暖,舊石器時代人類和自然界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人類人口爆炸,過去單純依靠狩獵和采集,食物來源不穩定,難以滿足需求。窮則思變啊,于是某些得天獨厚的地方人們慢慢栽培作物養

4、殖動物,開始自己生產食物代替自然提供的野生食物。【承轉】 新課教學環節一:農業革命出示1.主要農牧業起源地圖【提問】在世界農業、畜牧業起源時期,世界主要農作物和馴化動物的分布有什么特點?生:集中分布在中國、印度、西亞和中美洲墨西哥生:東亞東南亞稻米區,南亞西亞小麥區,中美洲玉米區生提問:為什么會不一樣?【拓展】栽培植物需要滿足兩個條件:高產、適應性強;馴養動物需要這種動物樂于被人類飼養,失去一見人類就逃之夭夭的特性。不同區域的人類在各自生活的自然環境中發現符合這些條件的動植物,加以培養。有什么樣的動植物,是自然賜予的幸運。這幸運能延續多遠,如何延續,這將在后續的學習中呈現出來,大家拭目以待。活

5、動1: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和發展,標志著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這一變化產生了哪些深遠的影響?溫馨提示:時間5分鐘,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討論,推選一位同學用精練的語言歸納呈現。學生:1、生產工具有了明顯改進,出現了磨制石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2、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3、促使農業村落的出現,人類逐步實現了定居生活【承接】生產工具發生了什么變化?環節二:新石器生產工具出示2:各種新石器生產工具圖片【提問】比較石鐮等石器與舊石器時代的石器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優勢?生:工藝上的不同。將打制石器放在礪石上加水夾砂磨光,制成平整光滑刃部鋒利的石器。可以多次利用,方便省力,有助于收獲更多的食物

6、,提高勞動生產率。師:以磨制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的時代新石器時代【拓展】為什么農業生產可以促使人定居,組成農業村落?生:農業屬于生長性產業,要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要求相對穩定的環境和條件。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興起,人類便由動蕩不定的狩獵采集生活轉入定居,村落便隨之而起,代替舊石器時代的流浪團體,成為人類最基本的經濟文化單位。【承接】新石器時代的人定居在哪?定居的狀態是什么樣的?環節三:農業聚落出示3:世界主要農作物和馴化動物的起源地圖【提問】猜一猜,最早的農業聚落會出現在哪里?生:中國、印度、西亞和中美洲墨西哥【拓展】隨著新石器時代的到來,在氣候最適宜的大致北回歸線到北緯35度之間的這十幾個維度

7、的范圍內,形成了這個從東亞到西歐的農業地帶。生:為什么?【拓展】無論這一緯度帶以南的刀耕火種還是以北的游牧,就單位土地面積而言,生產率遠低于大河流域發展起來的灌溉型農業,于是在后者發展出了早期文明區域。【承接】我們選擇其中一個典型,接受先民們的生存考驗。活動2:生存考驗結合西亞文明地圖,與P100圖8-6世界主要農作物和馴化動物的起源地圖、P101圖8-10古代西亞農業聚落想象圖及其旁邊的文字資料,四個大組依次思考解決居民的生產活動、食、住、交往等生存難題。溫馨提示:時間5分鐘,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討論,推選一位同學用精練的語言歸納呈現。生:生產活動人們從事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生產 ;有簡單

8、的石臺,地上鋪草作為床,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生:住村落由長方形厚厚的石墻為外圍,內部分出生活區、生產區生:交往圍墻大門,特制的梯子,馬為畜力生:食小麥等農作物,馬、豬等牲畜【拓展】定居與新石器工具的產生發展、農業革命之間的關系是怎么樣的?生:定居與原始農業畜牧業的產生和陶器的出現密切相關,反之又促進其發展。師:這三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這一過程漫長、漸進。【承接】是否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都是一個樣子的呢?以中國為例活動3:早期文明的差異出示河姆渡、半坡文化遺址地圖要求:根據P101、102內容,對比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人們生產生活的不同,完成書本里的表格。思考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這些不同說明了什么

9、?溫馨提示:時間5分鐘,先獨立思考完成表格,然后小組內討論,推選一位同學用精練的語言歸納呈現。生反饋:生:由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自然環境(氣候、地形等)的不同,導致兩個文明的差異。生:說明不同自然環境下,先民發揮自己的能動性,發展出不同的文明。【拓展】新石器時代各種文化與各特定環境相適應。因此,隨著各環境中耕種和畜牧所居的地位不同,隨著各環境中栽培的植物和畜養的動物的種類的不同,新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也彼此顯著的不同。 (在上冊的山地之國秘魯中我介紹過美洲的土著印第安文化在近代西方的侵略中衰落的原因之一是美洲印第安人畜養的動物屬于半馴化動物,美洲的山地自然條件阻礙了印第安人的發展,印第安人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應對自然的挑戰,比如造不出輪子等。此外美洲孤懸于歐亞非大陸,文明間無法溝通交流)小結:文明的發生發展有哪些要素?生:自然環境變化,農業革命發生,新石器工具出行,人們選擇了定居,人類走向文明。師:農業革命是人類擺脫野蠻走向文明的轉折點,新石器為農業革命提供了動力,先民因為農業生產方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