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_第1頁
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_第2頁
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_第3頁
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_第4頁
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        摘要介紹了生態園林的內涵及設計原則,了其植物種類的選擇方法,對植物配置的方式、手法及應掌握的要點進行了闡述,并分析了生態園林的景觀、生態、社會、效益,以期促進生態園林的。 關鍵詞生態園林;植物配置;設計原則;配置方式;植物選擇 傳統的園林植物造景是“應用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來創造景觀,充分發揮植物本身形體、線條、色彩等美,配置成一幅美麗動人的畫面,供人們欣賞”。生態園林是繼承和發展傳統園林的經驗,遵循生態學的原理(如互惠共生、生態位、物種多樣性、競爭、化學互感作用等),建設多

2、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科學的植物群落,建立人類、動物、植物相聯系的新秩序,達到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 園林植物配置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園林工程的質量及園林功能的發揮。園林植物配置不僅要遵循科學性,而且要講究藝術性,力求科學合理的配置,創造出優美的景觀效果,從而使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并舉。隨著生態園林的深入和發展,以及景觀生態學等多學科的引入,植物景觀的內涵也隨著景觀的概念而不斷擴展,傳統的植物造景概念、內涵等已不再適應生態時代的需求,植物配置不再是僅僅利用植物營造視覺藝術效果的景觀,還應包括各植物之間的藝術配置,與其他園林要素相互之間的結合。充分發揮它們與功能相結合的觀賞特性,創造良好的

3、生態環境,求得植物與植物之間、植物與環境之間的最大協調。 1生態園林的科學內涵 生態園林至少應包含3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具有觀賞性和藝術美,能夠美化環境,創造宜人自然景觀,為城市人們提供游覽、休憩的娛樂場所;二是具有改善環境的生態作用,通過植物的光合、蒸騰、吸收,調節小氣候,防風降塵,減輕噪音,吸收并轉化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凈化空氣和水體,維護生態環境;三是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 2生態園林的設計原則 2.1統一原則 統一原則也稱變化與統一或多樣與統一的原則。植物景觀設計時,樹形、色彩、線條、質地及

4、比例都要體現一定的差異和變化,顯示多樣性,但又要使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統一感,這樣才能既生動活潑,又和諧統一。變化太多,整體就會顯得雜亂無章,甚至會讓人覺得支離破碎,失去美感。過于繁雜的色彩也會使人心煩意亂、無所適從,但太平鋪直敘、沒有變化,就會顯得單調呆板。因此,要掌握在統一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統一的原則1。 2.2調和原則 調和原則即協調和對比的原則。植物景觀設計時都要注意相互聯系與配合,體現調和的原則,給人柔和、平靜、舒適和愉悅的美感。具有近似性和一致性的植物配植在一起才能產生協調感。相反,用差異和變化可產生對比的效果,具有強烈的刺激感,使人形成興奮、熱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

5、物景觀設計中常用對比的手法來突出主題或引人注目。 2.3均衡原則 這是植物配置時的一種布局方法。將體量、質地各異的植物種類按均衡的原則配置,景觀就顯得比較穩定、和諧一點。如色彩太濃重、體量太龐大、數量繁多、質地粗厚、枝葉茂密的植物種類,就會給人厚重的感覺;相反,色彩素淡、體量小巧、數量減少、質地細柔、枝葉疏朗的植物種類,則給人以輕盈的感覺;根據周圍環境,在配置時有規則式均衡(對稱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對稱式)。規則式均衡常用于規則式建筑及莊嚴的陵園或雄偉的皇家園林中。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園、公園、植物園、風景區等較自然的環境中。 3植物種類的選擇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園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和形態特

6、征。進行植物配置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長,充分發揮其觀賞特性。一是對不同的立地光照條件應分別選擇喜陰、半耐陰、喜陽等植物種類。喜陽植物宜種植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如果是群體種植,應將喜陽的植物安排在上層,耐陰的植物宜種植在林內、林緣或樹蔭下、墻的北面。二是多風的地區應選擇深根性、生長快速的植物種類,并且在栽植后應立即加樁拉繩固定,風大的地方還可設立臨時擋風墻。三是根據當地的土壤環境條件配置樹種。例如,杜鵑、茶花、紅花繼木等喜酸性土樹種,適于pH值5.56.5、含鐵鋁成分較多的土質。而黃楊、棕櫚、桃葉珊瑚、夾竹桃、枸杞等喜堿性土樹種,適于pH值7.58.5、含鈣質較多的土質。四是根據

7、環保的要求進行配置樹種。在眾多的樹木之中,有許多不僅具有一般綠化、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且還具有防風、固沙、防火、殺菌、隔音、吸滯粉塵、阻截有害氣體和抗污染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園林、綠地、工礦區、居民區配置林木時,應該根據各個地區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配置適宜的樹木。例如,在粉塵較多的工廠附近、道路兩旁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區,應該多配置一些側柏、檜柏、龍柏、懸鈴木等易于吸帶粉塵的樹木;在排放有害氣體的區特別是化工區,應該盡量多栽植一些能夠吸收或抵抗有害氣體能力較強的樹木,如廣玉蘭、海桐、棕櫚等樹木。五是根據綠地性質進行配置。各街道綠地、庭園綠化中,根據綠地性質,規劃設計時選擇適當樹種。如

8、設計烈士陵園綠化,樹木選擇常綠樹和柏類樹,體現烈士英雄堅強不屈的高尚品德。在幼兒園綠化設計,選擇低矮和色彩豐富的樹木,如紅花繼木、金葉女貞、十大功勞由紅、黃、綠3色組成,帶來活潑氣氛。還要考慮不能選擇有刺、有毒的樹木,如夾竹桃、構骨等樹木。 4植物配置方式 4.1自然式 該配置手法多選樹形或樹體部分美觀或奇特的品種,以不規則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種形式。一是孤植。孤植樹在園林中既可作為獨立的庇蔭樹,也可作觀賞用,或者滿足構圖藝術需要。主要顯示樹木的個體美,常作為園林空間的主景,用于大片草坪上、花壇中心、小庭院的一角與山石相互成景之處。二是叢植。1叢由35株同種或異種樹木或89株樹木不等距離的種植在一

9、起成一整體,是園林中普遍應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用作背景或隔離措施。配置宜自然,符合藝術構圖,既能表現植物的群體美,也能表現樹種的個體美。三是群植。以12種喬木為主體,與數種喬木和灌木搭配,組成較大面積的樹木群體。樹木的數量較多,以表現群體為主,具有成林的效果。四是帶植。林帶組合原則與樹群一樣,以帶狀形式栽種數量很多的各種喬木、灌木。多應用于街道、公路的兩旁。如用作園林景物的背景或隔離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樹屏。 4.2規則式 一是行植。在規則式道路、廣場上或圍墻邊沿,呈單行或多行的,株距與行距相等的種植方法,叫作行植。二是正方形栽植。即按方格網在交叉點種植樹木,株行距相等。三是三角形種植

10、。株行距按等邊或等腰三角形排列。四是長方形栽植。正方形栽植的一種變型,其特點為行距大于株距。五是環植。按一定株距把樹木栽為圓環的一種方式,可有1個圓環、半個圓環或多重圓環。六是帶狀種植。用多行樹木種植或帶狀,構成防護林帶。一般采用大喬木與中、小喬木和灌木作帶狀配置。 5植物配置的藝術手法 一是對比和襯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態特征,運用高低、姿態、葉形葉色、花形花色的對比手法,表現一定的藝術構思,襯托出美的植物景觀。在樹叢組合時,要特別注意相互間的協調,不宜將形態姿色差異很大的樹種組合在一起。運用水平與垂直對比法、體形大小對比法和色彩與明暗對比法3種方法比較適合。二是動勢和均衡。各種植物姿態不同,

11、有的比較規整,如杜英,有的有一種動勢,如松樹;配置時,要講求植物相互之間或植物與環境中其他要素之間的和諧協調;同時還要考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和季節的變化。三是起伏和韻律。韻律有2種,一種是“嚴格韻律”;另一種是“自由韻律”。道路兩旁和狹長形地帶的植物配置最易體現韻律感,但要注意縱向的立體輪廓線和空間變換,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這樣才能產生節奏韻律感,盡量避免布局呆板。四是層次和背景。為克服景觀的單調,宜以喬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進行多層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間分層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觀豐富多彩。背景樹一般宜高于前景樹,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綠色屏障,色調加深,或與前景有較大的色調和色

12、度上的差異,以加強襯托。1         6植物配置應掌握的要點 6.1不同地點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應注意植物高矮順序與游人視線的關系;植物色彩美與季節的關系和顏色相配的協調性。經過筆者幾年工作實踐,植物配置在不同地方應注意掌握以下要點。一是島周邊的植物配置宜增強導向作用,在行車視距范圍內應采用通透式配置。綠島上式配置樹叢、孤植樹,在開敞的綠化空間中,更能顯示出樹形自然形態,與道路綠化帶形成不同的景觀。導向島綠地應配置地被植物2。二是廣場綠化應配合廣場的主要功能,使廣場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廣場綠地布置和植物配置要考

13、慮廣場規模、空間尺度,使綠化更好地裝飾、襯托廣場,改善環境,利于游人活動與游憩。三是道路綠化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體現一個城市的綠化風貌與景觀特色。園林景觀路的綠化用地較多,具有較好的綠化條件,應選擇觀賞價值高的植物,合理配置,以反映城市的綠化特點與綠化水平。園林景觀路是道路綠化的重點,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網的主體,貫穿于整個城市。主干路植物配置要考慮空間層次,色彩搭配,體現城市道路綠化特色。同一條路段上分布有多條綠帶,各綠帶的植物配置相互配合,使道路綠化有層次、有變化、景觀豐富,也能較好地發揮綠化的隔離防護作用。分車綠帶的植物配置應形式簡潔,樹形整齊,排列一致。四是花壇布置應選用花

14、期、花色、株型、株高整齊一致的花卉,配置協調。花壇、花境的設計應配置合理、主題突出、具有獨創性。 6.2植物群落的配置 每一種植物群落應有一定的規模和面積、并具有一定的層次,來表現群落的種類組成,規范群落的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保證群落的發育和穩定狀態,群落中組合不是簡單的喬、灌、藤本、地被的組合,應從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較穩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尋找生長健康、穩定的組合,在此基礎上結合生態學和園林美學原理建立適合城市生態系統的人工植物群落3-4。應遵從互惠共生原理,協調植物之間的關系。利用2個物種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雙方獲利的特性進行配置。如:蘭科植物、云杉、樺木、雪松、核桃、桑等植物

15、與菌根具有共生關系;一些植物種的分泌物對另一些植物的生長發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莢、白蠟等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則對其他植物的生長不利,如蘋果、松樹與云杉、白樺與松樹等都不宜種在一起;可見在配置植物種類時,也必須考慮到這一因素。 6.3植物配置應突出地方特色 由于各個城市規模都不一樣,也不平衡,自然條件、自然資源、文脈、地域文化差異很大,城市綠化應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要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歷史文脈,體現地域文化特色,體現地方風格才能提高園林綠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氣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園林植物

16、的生長,因此在選擇植物時應以適應性較強的鄉土樹種為主,大量的鄉土樹種不僅能較快地產生生態效益,而且能體現地方特色。 7生態園林效益分析 7.1景觀效益 多層次的植物群落,擴大了綠量,提高了透視率,創造了優美的林冠線和自然的林緣線,比零星點綴的植物個體具有更高的觀賞價值。在不同的環境條件、地理位置,營造多姿多彩的植物群落,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城市居民對綠色的渴求,調和過多的建筑、道路、廣場、橋梁等生硬的人工景觀對人產生的心理壓抑。園林中的植物群落與山坡、建筑、水體、草坪等搭配及易形成主景,山坡上的植物群落可以襯托地形的變化,使山坡變的郁郁蔥蔥,創作出優美的森林景觀;建筑物旁的植物群落對建筑物起到很

17、好的遮擋和裝飾作用,城市建筑也因掩映于充滿生機的植物群落而充滿活力;以草坪為背景和基調營造的植物群落能夠豐富草坪的層次和色彩,提高草坪和植物群落的觀賞價值。 7.2生態效益 城市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是通過園林植物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所產生的生態效益來實現的。生態效益的大小取決于綠量,而綠量的大小則取決于園林植物總葉面積的大小。植物群落增加了單位面積上的植物層次與數量,所以單位面積上的葉面積指數高,光合能力增強,對生態系統的作用比單層樹木大,例如喬灌草結合的群落產生的生態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結構復雜,穩定性強,防風、防塵、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氣體也明顯增強,因此在有限的城市綠地中建立盡

18、可能多地配置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環境、發展生態園林的必由之路。 7.3社會效益 生態園林的社會效益,不僅僅是開展各項有益的社會文體活動,以吸引游客為主,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態園林綠地的觀點,把園林辦成人們走向自然的第一課堂,以其獨特的方式,啟示人們應與自然和諧共處,尊重自然的客觀。創建知識型植物群落,激發人們探索自然的奧秘;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則讓人們同植物和睦相處;生產型植物群落告訴人們綠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觀賞植物群落將激發人們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住宅附近成片的植物群落,有助于消除人們的身心疲勞和精神壓抑,及培養兒童、青少年的公益觀念。通過日常對自然界的榮枯(生長、開花、凋謝、季節變換)和生命活動(鳥類、小動物等動物)的接觸,還可以促進兒童的自覺性、創造力、想象力以及熱愛生活和積極進取精神的培養。人類的生活、生產離不開綠色植物,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也就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因此,生態園林應是人類模擬大自然的縮影,園林不單是游憩場所,而應是人類得諸自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