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鴻優化系列贏在高考2013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10.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及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_第1頁
志鴻優化系列贏在高考2013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10.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及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_第2頁
志鴻優化系列贏在高考2013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10.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及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_第3頁
志鴻優化系列贏在高考2013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10.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及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_第4頁
志鴻優化系列贏在高考2013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10.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及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十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第一講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及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隨堂演練鞏固2009年12月7 1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領導人會議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10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和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等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了會議。讀”人地關系圖”完成1 3題。 圖甲1人類亂采濫用自然資源屬于哪一個過程的過失行為( ) ABCD 2哥本哈根會議上,多國政府領導人闡述了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立場、主張和舉措。全球氣候變化屬于圖中哪一個過程加劇的過失行為( ) ABCD 3讀下面漫畫圖,有關其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圖乙 A臭氧層破壞,危害人體健康與生態環境

2、 B森林破壞,使地球生態系統受損 C生態破壞引發的水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D環境污染引發的全球變暖問題,使地球生態系統受損 【解析】 本題組考查環境與人類的對立統一關系及環境問題的形成。圖甲中表示人類社會作用于環境;表示環境作用于人類社會;表示人類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表示人類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人類亂采濫用自然資源屬于。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的人為原因在于人類活動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導致溫室效應增強,全球變暖,其在圖中為過程。圖乙中應為環境污染引發的水污染。 【答案】 1C 2D 3C課后作業夯基一、選擇題 1中國古人的行為或主張蘊涵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是 ( ) A以人為本,人定勝天B竭澤而漁,焚藪

3、而田 C封山育林,定期開禁D盛世滋丁,永不加賦 解析: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經濟的發展要與人口、資源、環境等諸多因素相協調。 答案:C 2關于農業社會時期人地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 人與自然的對抗性增強,地理環境趨于惡化 人類對于人地關系的認識有了科學的萌芽 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較強,人類改造環境的作用微弱 大規模的耕作、灌溉和放牧使生態系統日趨復雜穩定 AB C D 解析:在人類社會演變的各個歷史階段,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不同,人地關系、環境問題以及人地關系思想存在很大差異。農業社會時期,人與自然的對抗性增強,生態環境趨于惡化;人類機械地遷徙,逃避自然的懲罰,盡管天命觀和有神論主宰著人們的思想,

4、但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還是有了一些科學的萌芽。 答案:A 下圖為”我國某河流中游水文觀測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徑流量、輸沙量變化圖”。讀圖,完成3 5題。 3該流域( ) A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補給來源 B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節 C徑流量隨降水量同步增減 D枯水期流量小,輸沙量大 解析:讀圖可知徑流量最大值在7 9月,此時也是降水量最大值的時期,因此說”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補給來源”。 答案:A 4該流域的主要環境問題是( ) A土地沙漠化B水土流失 C土壤鹽堿化D地面沉降 解析:從圖上看,7 9月也是河流含沙量最多的時期,說明河流含沙量與徑流量有關,也就是河流侵蝕地面造

5、成了水土流失,河流流量越大其侵蝕能力也越大。 答案:B 5該環境問題易導致下游( ) A徑流量減少,不易決堤泛濫 B徑流量增多,季節變化減小 C輸沙量大,水庫淤積嚴重 D流速減慢,利于內河航運 解析:本題考查了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會導致河流含沙量和輸沙量增大,引起泥沙在下游河道淤積。考慮到水庫具有”蓄洪攔沙”的功能(如小浪底水庫),因此選C項。 答案:C 臭氧層保護是當今全球最重要的環保議題之一。下圖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層臭氧總量多年變化狀況,讀圖,完成6 7題。 6隨年份的推移,臭氧總量( )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隨緯度的升高而遞減 C在高緯

6、地區遞減明顯 D隨大氣CO2濃度增加而增加 解析:用排除法選擇,讀圖可知:1964 1976年時段至1985 1989年時段臭氧總量最大值向北移,排除A項;自30°S50°S臭氧總量隨緯度升高而遞增,排除B項;60°S80°S臭氧總量減少得快,即遞減明顯,C項正確; CO2濃度與臭氧總量無關,排除D項。 答案:C 7臭氧總量減少直接導致( ) A太陽紫外線輻射減少B平流層氣溫降低 C酸雨區面積縮小D地面輻射強度減弱 解析:臭氧主要存在于平流層,能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減少到達地面的紫外線,是地球生命的”保護傘”。臭氧總量減少會使太陽

7、紫外線輻射增多,吸收紫外線能力減弱,導致平流層氣溫降低。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增多,導致地面升溫,從而使地面輻射增強。酸雨與空氣中的酸性氣體有關,與臭氧含量無關。 答案:B (2011河南鄭州高三調考,13 14)讀”某區域示意圖”,完成89題。 8圖示地區存在水資源短缺的現象,主要原因是( ) 人口、城市集中,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 季風氣候區,降水量不足 污染浪費嚴重 沙質土壤,水分滲漏嚴重 AB C D 解析:圖示地區為珠江三角洲,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 答案:D 9該河口段冬季容易發生的生態環境問題是( ) A雪暴B沙塵暴 C咸潮D赤潮 解析:冬季降水少,淡水河流量不足,令

8、海水倒灌,形成咸潮。珠三角冬季氣溫高于0 ,不會出現雪暴。沙塵暴多發生在北方。夏季水溫高的時候,藻類繁殖快,赤潮嚴重。 答案:C 下圖中,分別代表云南路南石林地區人工草坡、無植被耕地、天然草坡、柏樹林等不同植被條件下土壤空氣中濃度垂直變化曲線。據此完成10 11題。 10據圖分析,為了使當地地下土壤、巖石不易被溶蝕,最適宜的措施是( ) A開墾大量土地為耕地 B積極營造人工草坡 C努力保護和營造柏樹林 D大力保護天然草坡 【解析】 由圖知,柏樹林植被條件下濃度最低,營造柏樹林,可有效減慢石灰巖地區巖石的溶蝕速度。 【答案】 C 11如果當地植被破壞嚴重,最終產生的環境問題主要是( )

9、 A沙漠化B泥石流C石漠化D滑坡 【解析】 該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降水多,流水侵蝕作用強,植被破壞易形成石漠化。 【答案】 C 下圖是”我國某地社會可持續發展示意圖”。讀圖,完成12 13題。 12下列關于該地1985 1995年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描述,正確的是( ) A環境污染水平整體不變 B資源能源消耗維持在較高水平 C經濟發展指數保持在相同水平 D人地關系協調發展 13該地社會可持續發展趨勢最好的時期是( ) A1985 1990年B1990 1995年 C1995 2000年D2000 2005年 解析:第12題,考查三角

10、坐標圖的判讀。1985 1995年資源能源消耗指數保持在0. 550.65,即維持在較高水平,B項說法正確。而此期間,環境污染指數有降低的趨勢,經濟發展水平有上升的趨勢。第13題,1995 2000年,經濟發展迅速,環境污染指數處于最低的時期,資源能源消耗指數下降的速度較快,因此該時期屬于社會可持續發展最好的時期,C項正確。 答案:12B 13C 二、綜合題 14下圖為”我國北方某地區大規模開發礦產資源前后比較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列舉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該地區會出現的主要環境問題。 (2)簡述解決該地區上述問題的主要措施。 【解析】 對比該地區礦產資源開發

11、前后的兩幅示意圖可以得到信息:該地區為我國北方地區的煤炭資源開發區,在煤炭開發和鐵路修建過程中該地區植被減少,極有可能導致該地區大氣環境污染,植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礦產區如果過度開發將會出現地面塌陷,破壞地下含水層結構,污染地下水。針對上述問題從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方面來解決。 【答案】 (1)大氣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態破壞;過度挖煤,地面塌陷;破壞地下的含水層結構,污染地下水。 (2)存放表土,隨時分片回填;土地復墾,植樹種草;加強對污染物排放的治理。 15我國東南部某城市,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些環境問題。根據下述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氣溶膠粒子是指固體粒子、液體粒子或

12、它們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懸浮體。大氣中某些氣溶膠粒子達到一定程度時,可形成混濁天氣現象,造成大氣污染。 材料二:見下圖1 圖1 某城市三監測站各月平均混濁天氣日數圖 材料三:見下圖2 圖2 某城市主要區域污染源排放比例圖 (1)該市混濁天氣出現日數最多的是 月,出現日數最少的是 月。 (2)出現混濁天氣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工業廢氣的排放 B交通運輸工具的增多 C連續的陰雨天氣 D近地面存在逆溫現象 E城市森林覆蓋率高 (3)該市污染源的空間分布特點是 ,原因是 。 (4)防治該市大氣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獲取信息和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第(1)題,甲、乙

13、、丙三個監測站在12月份的混濁天氣日數均最多。7月份均最少。第(2)題,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均會加重大氣污染,逆溫會使大氣運動減弱,污染加重。第(3)題,在甲工業區的排放比例為36%,在乙工業區的排放比例為39%,遠大于其他地區,因為工業生產排放廢氣較多。 【答案】 (1)12 7 (2)ABD (3)空間分布特點:工業區污染源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工業區)。原因:工業區污染源多(主城區和其他工業污染源少) (4)措施:控制污染源;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潔能源;健全環境法規(加強環境執法)。 16讀人類社會演進和人地關系兩幅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甲 乙 (1)甲圖所示三種社會形態中,哪些

14、屬于乙圖所示人地關系原理的范疇? (2)在我國江南丘陵地區廣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態環境變化有哪些? (3)列舉中國古代不利于生態平衡的農業生產活動并分析原因。 (4)影響人地關系演變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1)題,乙圖所示人類開發環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一定的環境問題,這些環境問題已影響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即人地矛盾開始并已激化。在原始社會,由于人口數量少,生產力落后,不會出現此種情況。第(2)題,我國江南丘陵山區,由于降水多,土壤侵蝕嚴重,如果廣泛修建梯田,必然使森林減少、生態系統更脆弱,由于植被破壞還會造成水土流失加劇。第(3)題,古代由于人們不能正確地認識人地關系,為了擴大耕地面積,往往直接放火燒山、圍湖造田,從而導致生態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