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論專題復習_第1頁
文論專題復習_第2頁
文論專題復習_第3頁
文論專題復習_第4頁
文論專題復習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僅供個人參考不得用于商業用途文論專題模擬試題及答案一、單選題(每小題2分。共20分。請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內)1梁啟超“薰浸刺提”說對文藝社會作用的闡釋,側重于文藝作品的美感特征與接受者審美需求之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對文藝的審美特征的探討,是對()的一種深入研究。A.莊子“言不盡意”說B孔子“興觀群怨,說C.司空圖“韻味”說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D.嚴羽“妙悟”說2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文論發展的高峰期,其問曾先后岀現過文論史上的若干個“第一”,下面選項中正確的是()。A第一部文

2、論專篇曹丕的典論論文,第一部文論巨制文心雕龍B.第一部詩話曹丕的詩品,第一部創作論專篇陸機的文賦C第一部創作論專篇鐘嶸的文賦,第一部文論專篇曹丕的典論.論文D第一部創作論專篇陸機的文賦,第一部詩話鐘嶸的詩品3滄浪詩話全書由“詩辨”、“詩體”、“詩法”、“詩評和“考證五部分組成,其中, “()”是全書的彈論核。A.詩辨C.詩法B.詩體D.詩評4。才”、“膽”、“識”、“力,是詩人創作必備的主體性要素,葉燮認為,四者之中,“識” 處于()的地位。A.配合和中介B.支配和協領C.從屬和邊緣-D.核心和主宰5金圣嘆學問淵博,通曉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評書,曾將離騷、莊子、史記、杜工部集、()、西廂記合稱

3、作“六才子書并予以評點、批改。讀者接觸文學,往往首先接觸具體的文學文本,文學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語言系統、表意、閱讀期待、開放。A.紅樓夢B.水滸傳C.西游記D.三國演義6郭沫若曾在文藝復興第2卷第3期的魯迅與王國維一文中,肯定王國維“用科學的方法來回治舊學”,將王國維的( )與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稱為“中國文藝研究史上的雙璧”。A.文學小言B.屈子之文學精神僅供個人參考不得用于商業用途C.宋元戲曲考D.人間詞話7.黑格爾說:“藝術之所以異于宗教與哲學,在于藝術用( )形式表現最崇高的東西”。A.科學性B.理性C.感性D.目的性8.韋勒克、沃倫認為文學作品有四個層面:即( )層面、意義層面、意

4、象和隱喻層面以及由象征和 象征系統構成的“世界”或“神話”層面。A.聲音B.畫面C.形象D.歷史9.c表現人的精神生活的藝術”中,尤其是文學中有三組原素,它們是人物性格、遭遇與事故、風格,持這一主張的是法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被老師預言為“為思想生活”的人( )。A.泰納B.伊瑟爾C.孔德D.拉封丹10.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將人的心理狀態或心理結構分為三個層面:意識、前意識、( )。A.理性意識B.無意識C.感性意識D.潛意識二、 簡答題(每小題l2分,共36分)1.司空圖關于詩歌“韻味”的審美內涵具體表現為“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結合下面提供的王維詩歌的 片段,簡單闡釋司空圖的“韻味”說。

5、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終南別業)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輞川閑居)江流天地外,山 色有無中。(漢江臨汛)2.簡要說明李漁“淺處見才”通俗戲曲觀表現在哪些方面?3.韋勒克、沃倫認為日常語言相對于文學語言來說沒有質的差異,但是在量的方面卻顯現出區別,請 簡要說明。三、 論述題(每題22分。共44分)1.教材中關于劉勰的“通變”說,有這樣一部分論述,請結合自己的學習,談談認識。 劉勰“通變”說對今人的文章寫作,究竟留有怎樣的啟迪?筆者以為至少有如下三點值得后人借鑒:首先, 把構成文學作品的內在質素分為“有常之體”和“無方之數”兩方面,這就告訴我們要“因”、“革”結合,在寫作時要學會用因襲與革新

6、兩條腿走路。前面引文已清楚表明,所謂“有常之體”不僅指詩、賦、書、記等各種體裁樣式,同時也包括各種文章的體制規格及寫作原理,兩者是“明理相因”的關 系。各種文體及其體制規格、寫作原理都是在發展進程中歷史地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所以劉勰主張“體必資于故實”,即學習過去的作品,以既有的成例和成法為憑借,也就是贊語中所說的 “參古定法”。所謂“無方之數”,則是指作品的文辭和風格,那是隨時而變、無規僅供個人參考不得用于商業用途則可循的, 所以劉勰 提出“數必酌于新聲”, 即無妨參考新興作品的新鮮經驗, 以便有所酌取, 這也就是贊語中所說的“望今 制奇”。前者淵源于傳統、重在“因”,后者植

7、根于現實、主于“變”,兩方面結合起來,才能使文學創 作“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此不可謂不是一種很好的寫作策略。其次,劉勰“通變”說不僅是寫作策略,同時也是寫作者對文學傳統、文學遺產的一種態度和方法。文學 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一代文學的繁榮,固然首先與特定的時代社會相關,但在文學本身,也有其相承相 續、遞變革新的規律事實證明,文學傳統、文學遺產是文學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必須加以學習和鉆研,有所繼承, 有所發展。如果處理不好“因”與“革”的關系,則勢必對文學創作造成危害。為此,劉勰批評劉宋之后 的“訛濫”文風,認為其癥結在于“競今疏古”,是片面地追求“新變”、拋棄優良傳統的惡果。針對這

8、一時弊,劉勰提出“矯訛翻淺,還經宗誥”。與此同時,劉勰也反對因襲傳統而不思革新的思想,在他看 來,“因”與“革”是辯證統一的,“因”是“革”之前提,而“革”乃是“因”的目的,不可為繼承而繼承,繼承的目的在于求變革求發展。劉勰講“通變”之術,就是講“參伍因革”,正確地處理好文章創 作中古與今、因與革的關系。最后,劉勰提出,作家要貫徹通變思想,就應當掌握一定的原則和方法。作家是自由的創作主體。如 同時代社會等外部條件必須內化為作家的審美個性,才能進入創作過程一樣,盡管通變講的是文學自身的 發展規律,但劉勰認為也需把它落實到作家的修養和創作實踐當中,才能發揮作用。基于這樣的認識,劉 勰對作家提出了兩

9、點要求:一是“宜宏大體”,即通過廣泛的閱讀和深入的鉆研,掌握各體文章的規格要 求和寫作原理;二是“憑情以會通,負氣以適變”,即按照表達情志的需要和根據作家的才性特點貫徹通 變的原則。文學既不能背離優良傳統,又要求應時適變,這中間關鍵靠人、靠作家。無數創作實踐證明,文學的發展離不開作家個性的發展和文學風格的多樣化文學的恒久生命力,正在作家不斷提高人文修 養和寫作技術的過程中,唯其“通變”,作家才能在歷史境遇的不斷挑戰下與時俱進,并最終站在優秀的 文章寫作者之列。?2教材中關于“本文和讀者進行交流活動之基本結構的空白”有這樣一段文字描述,請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談談你的認識。伊瑟爾談道:空白是用來標示

10、“存在于本文自始至終的系統之中的一種空位,讀者填補這種空位就可 以引起本文模式的相互作用。換句話說,在這里,完成作品的需要被聯合本文模式的需要代替了。只有當 本文的圖式被讀者聯系起來時,讀者才開始構造想象性客體,正是空白使這種聯結性運作得以進行。這些空白表明,本文各不相同的部分應當被讀者聯結起來,盡管本文并沒有這樣說明。空白是本文看不見的結合點, 因為它們把本文的圖式和本文的視野互相區分開來,同時在讀者方面引起觀念化的活動。 理所當然,當讀者把本文圖式和本文視野聯結起來時,空白就消失了”。僅供個人參考不得用于商業用途(供參考答案)一、單選題(每小題2分。共20分)1B 2A 3A 4D 5B6

11、C 7C 8A 9A l0D二、簡答題(每小題l2分,共36分)1詩歌的形象要具體、生動、不浮泛,仿佛是讀者可以觸摸得到的,亦即“近而不浮”;(4分)在具體、生動、可感的形象中還要有豐富的蘊藉,所抒發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會而不可言 傳,能讓讀者愈讀愈有發現,愈讀愈有味道,亦即“遠而不盡”。(4分)結合作品4分。2第一,題材的通俗性。(3分)第二,曲文的通俗性。(3分)第三,科諢的通俗性。(3分)一第四,舞臺的通俗性。(3分)3區別主要有三點:第一,文學語言對于語源的發掘更加用心而有系統性。(4分)第二,文學語言的實用意義較為淡薄。(4分)第三,文學語言呈現的是虛構的、想象的世界。(4分)三、

12、論述題(每題22分,共44分) 1視學生問題回答的程度與表述給分。2(1)調動和激發讀者的想象;(2)空白是潛在于本文中的結構模式;(3)空白在文學交流活動中發揮著自我調節的結構作用;(4)空白是存在于本文和讀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的一種基本成分。(簡答題與論述題,學生的回答只要能夠圍繞要點組織答案,且能夠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即可以給相應分數。)一、填空題(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逆志 論世 2情 禮義 3疾虛妄 4典論?論文 5. 緣情 體物 6氣盛言宜 不平則鳴 7破碎 鋪敘 8清空 意趣 9獨抒性靈 不拘格套 10在 物 在我 11文界 小說界 二名詞解釋 (每小題 5 分,共 10

13、 分) 1. (曹丕的) “文以氣為主 ” 說 曹丕在典論 ?論文提出了 “文以氣為主 ”的著名論斷。 (1 分)其內涵;首先,所謂 “氣 ” 是指在稟性、 氣度。 感情等方面的特點所構成的一種特殊精神狀態在文章中的體現。文章中的“氣”是由作家不同的個性所形成的。 (2 分)其次,提倡 “文以氣為主 ”,強調作品應當體現 作家特殊的個性,要求文章必須有鮮明的創作個性。(1 分 )另外,由于作家個性的不同, “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文章的風格也必然會不同。這就說明了文章風格的多樣性的 原因。 (1 分)曹丕“文以氣為主 ”說的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參見中國歷代文論精選 “曹丕 典論 ?

14、論文 ”) 2.(李清照的)詞 “別是二家 ”說 李清照在論詞一文里力主嚴格區分詞 和詩的界限,提出了詞 “別是一家 ”的著名觀點 (1 分)李清照批評晏殊、歐陽修、蘇軾等人 的詞不能算是詞,只是 “句讀不葺之詩耳 ”她認為詞和詩的本質區別在于:詩只有較為簡單 粗疏的聲律要求,而詞則特別講究聲律、樂律之規則,她反動以詩的粗疏的格律來破壞詞之 音樂美。(3 分)她的這一觀點可能比較偏激保守,但也確實道出了詩與詞的一些不同之處, 給詞的創作提供了一些可供參考的意見。(1 分 )(參見中國歷代文論精選“李清照論詞 ”)三、單項選擇題(每小題 2 分,共 10 分) 1D 2A 3C 4B 5. B

15、四、閱讀下列文字并回答下 列問題 (每小題 10 分,共 20 分)僅供個人參考不得用于商業用途1把上面這段文字翻譯成白話文。信中的指教,以及詩、賦和雜文,我覽后都能熟知了。 (這些文章 )大體上像行云流水那樣自然流暢,初看起來沒有 一定的形式規則,但是 (它們 )常常在應當行文的地方就自然行文,在不可不停止筆墨的地方 就自然停筆,行文理路自然,描寫的意象層出不窮。孔子說: “語言沒有文采,就不會傳播 得很遠。 ”又說: “文辭能準確表達意思就行了。 ”孔(子)說語言只要能表達意恩, (有人 )就懷 疑好像可以不要文采, 這是大謬不然的。 寫文章追求描寫事物的微妙之處, 就好像想把風栓 住,把

16、影子抓住 ( 那樣難 ),能夠使這個事物的形象清清楚楚地呈現在心里的人,大概千萬人 里也難遇到一個人, 而況且能使事物的形像清清楚楚地表現在語言和文章里的人呢 ?(那更是 少而又少了 )能做到使事物的形像清清楚楚地表現在語言和文章里,這才是叫做(孔于所說的) “文辭能準確表達意思 ”。文辭到了能準確表達意思的地步,文章的用處是說不盡的。 (10 分) 2上面這段文字提出了什么樣的文學理論觀點?蘇軾在這段文字里主要是在說明和解釋孔子的 “辭達而已矣 ”這句話,他要表達的意思是說,孔子不只是要求文辭僅僅是表達意思,實則是要求質樸和文采相得益彰,即孔子曾經說過的所謂 “文質彬彬 ”。在這段文字里蘇軾

17、還 說出了另外兩個文學理論觀點:其一是注重文藝的自然本質,講求創作的自然天成(行文要“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 其二是在主客關系上,認為在藝術思維的過程中,外界的客觀物象 (“物 ”要)轉化為審美主體 心中的審美形象和意象 ( “使是物了然于心 ”,)并最終表現為物態化的圖畫和文字( “使是物了然于口與手 ”)(10 分)。 五、問答題 (三題中任選兩題;每小題 20 分,共 40 分) 1. 試分析孔 子文藝思想的審美特征。 答題要點: (一) 孔子在論語 ?八佾中說: “子謂韶,盡美 矣,又盡善也 ;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 ”就

18、是說要求文藝作品 “盡善盡美 ”,這就是孔子文藝思想的審美特征。 (10 分) (二)怎樣才是 “盡善盡美 ”呢?孔子在論語 ?為政篇里還 說過另一句話:“詩三百,盲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無邪 ”從藝術方面看,就是提 倡一種 “中和 ”之美 論語集解 )引孔安國注所謂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言其和也。”從音 樂上講,中和是一種中正平和的樂曲,也即儒家傳統雅樂的主要美學特征。 從文學作品來說, 它要求從思想內容到文學語言,都不要過于激烈,應當盡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過于直 露(6 分) (三)總之,孔子文藝思想的審美特征就是他所說的“盡善盡美 ”。怎樣才能做到 “盡善盡美”呢?就是要做到孔子所

19、說的 “思無邪”即文學藝術作品要有 “中和”之美!(4 分) (參見 (中國歷代文論精選廣論語選錄 ) 2. 什么是司空圖的 “思與境偕 ”?請簡要說明他的這一理 論觀點的淵源和意義。 答題要點: (一) “思與境偕 ”說是司空圖在與王駕評濤書中提出 的。這是講意境的基本性質, “思 ”可理解為創作中的神思,即藝術思維活動,但側重于創 作主體的情志意趣活動; “境 ”,則是激發詩情意趣并且表現之的創作客體境象。“思與境偕 ” 說的是詩人在審美創造中主體和客體、理性與感性,思想與形象的融合,達到了天衣無縫的 最高水平。 “境 ”與 “思 ”偕往,相互融會,因而產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思與境偕 ”是

20、詩人們理想的,但又難以企及的高境界。 (12 分) (二)這種思想在可以追溯到劉勰的 “神思 ”理論,是 劉勰“神與物游 ”思想的進一步發展,與皎然所說的 “假象見意”和“詩情緣境發 ”的情境論在理 論上也有相承之處。(3分) (三)用“思與境偕 ”來概括詩歌創作的意境理論,表述更為明確簡 潔,是對前人詩歌意境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是對唐代詩歌創作,特別是對陶淵明以來的山水 田園詩創作實踐的總結,對后代詩歌創作和詩歌理論批評的發展, 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和重大 的影響。 (5 分) 參見中國歷代文論精選 “司空圖詩論選錄 ”) 3. 請簡要論述王國維在人 間詞話里所提出的 “境界”的美學特征,并評述它

21、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的重要意義答題要點: (一)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提出了他的理論核心“境界 ”說,他說: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國維所說的文學藝術的 “境界 ”與“意境 ”含義基本 一致, 指的是文學創作中由心物相契、 情景交融的意象特征暗示出的含義深遠、 回味綿長的 審美之境.(3 分)(二)關于 境界”的美學特征,根據王國維的論述,有以下幾點:境界”具有“言外之味, 弦外之響 ”,體現出”言有盡而意無窮 ”的美學特色; 其次, 他指出 “意境”, 境界”具有真實自然之美,由此,他提出了不隔”的美學要求:對于同是體現出自然真切僅供個人參考不得用于商業用途之美的作品之境界,王國維又從美學上根據作者主觀介入程度的差異而區分為“有我之境 ”和 無我之境”并且引用西方美學理論, 區分為 一優美,一宏壯也”。(12 分)(三)以 境界” “意境”評論詩詞,并不自王國維始,唐代以來的許多文學理論家都從不同角度論及意境問題,但惟有到了王國維,有關意境的理論才達到最為完善、系統、深刻的水平,王國維的以 “境 界”說為核心的文藝美學理論對中國古典文藝美學思想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同時又體現山西 方美學思想滲透影響的明顯痕跡,因而標志著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進行現代轉換的開端。(5分)。僅供個人用于學習、研究;不得用于商業用途For 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