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選修蘇教版《史記》《魯周公世家》同步練習_第1頁
語文選修蘇教版《史記》《魯周公世家》同步練習_第2頁
語文選修蘇教版《史記》《魯周公世家》同步練習_第3頁
語文選修蘇教版《史記》《魯周公世家》同步練習_第4頁
語文選修蘇教版《史記》《魯周公世家》同步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時間:45分鐘分值:60分)積累與運用1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3分)A歲則大孰B異母同穎 C武王蚤終 D知小人之依 解析A項“孰”同“熟”;B項“母”同“畝”;C項“蚤”同“早”。答案D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武王有疾,不豫 豫:安適,快樂 B未可以戚我先王 戚:憂愁,悲傷 C發書視之,信吉 發:拿出 D東土以集,周公歸報成王 集:集中 解析B項應為“感動”;C項應為“啟封,打開”;D項應為“安定”。答案A3與“作此以誡成王”中的“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A周公于是乃自以為質 B若爾三王是有負子之責于天,以旦代王發之身 C一飯三吐哺

2、,起以待士D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 解析D項和例句均為“連詞,來”。A項為“介詞,把”;B項為“介詞,用”;C項為“連詞,表順承”。答案D4下面加點的詞語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3分)A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 B周公于是乃自以為質 C惟爾元孫王發,勤勞阻疾 D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國 解析A項指“的原因”;B項“把作為”;D項“散布流言”。答案C5下面句中加點詞與“平易近民”中的“近”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卜居焉,曰吉,遂國之 B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C寧淮夷東土 D諸侯咸服宗周 解析形容詞作動詞。A項為名詞作動詞;C項為使動用法;D項為意動用法。答案B6下面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

3、的一項是()(3分)A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B奸神命者乃旦也C我文王之子 D周公乃奉成王命 解析D項為一般陳述句,其余三項均為判斷句。答案D7下列對課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周公不避嫌疑,攝行朝政,顯示出了他胸懷坦蕩、光明磊落的性格。B管叔及其群弟看出了周公的真實想法,同時也是為了他們自身的利益,才散布流言,誣陷周公。C周公告誡伯禽,禮賢下士,應真心誠意,不可倨傲怠慢。D周公先后輔佐過武王、成王,但無驕橫之志,禮賢下士,深受天下人擁戴。解析B項中“看出了周公的真實想法”不合文意。答案B閱讀與鑒賞一、課內精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題。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

4、豫,群臣懼,太公、召公乃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周公于是乃自以為質,設三壇,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惟爾元孫王發,勤勞阻疾。若爾三王是有負子之責于天,以旦代王發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乃王發不如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孫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無墜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歸。今我其即命于元龜,爾之許我,我以其璧與圭歸,以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發,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發書視之,信吉。周公喜,開籥,乃見書遇吉,周公入賀武王曰:“王其無害,旦新受命三

5、王,維長終是圖。茲道能念予一人。”周公藏其策金縢匱中,誡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強葆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國曰:“周公將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魯。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8下列加點的實詞解釋正確的

6、一項是()(3分)A若爾三王是有負子之責于天責:同“債”,債務B用能定汝子孫于下地 用:任用 C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 攝:代理 D于是卒相成王 卒:終于 解析A項應為“需要”;B項應為“因而”;D項應為“始終”。答案C9下列加點的虛詞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A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呱呱而泣 B王其無害/吾其還也 C我乃屏璧與圭/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D子之魯/佯狂不知所之者解析D項均為動詞,到。A項分別為連詞,表順承/連詞,表修飾;B項分別為副詞,表期望語氣/副詞,表婉商語氣;C項分別為連詞,和/介詞,和。答案D10下列各項中,能夠表現周公深沉果敢的一項是()(3分)周公于是乃自以為質

7、旦新受命三王,維長終是圖誡守者勿敢言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成王少,將以成周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ABCD解析不是表現,是目的;是延攬人才的品質。答案B11翻譯下面的句子。 (10分)(1)惟爾元孫王發,勤勞阻疾。(3分)譯文:_(2)茲道能念予一人。 (3分)譯文:_(3)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4分)譯文:_答案(1)你們的長孫周武王姬發,辛勞成疾。(2)這種方法能從中保佑您。(3)但是我常常洗一次頭發要多次握起頭發,吃一頓飯要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去天下的賢人。二、課外拓展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題。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

8、蓋有許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

9、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由此觀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事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儻所謂

10、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節選自史記伯夷列傳第一)【注】 由、先:人名,指許由、務光。希:稀少。木主:死人的牌位。爰:于是、就。徂:通“殂”,死亡。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扶而去之 去:使離開 B天下宗周 宗:祭祀C我安適歸矣 適:往,到 D儻所謂天道 儻:同“倘”解析B項,宗:歸順。答案 B1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B.C.D.解析A項,均為放在主謂

11、之間,不譯。B項,第一句,如,像,動詞;第二句,比得上、及,動詞。C項,第一句,況且,連詞,表順承;第二句,尚且,連詞,表遞進。D項,第一句,自己,代詞;第二句,難道,副詞。答案A14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能夠表現伯夷、叔齊淡泊名利、堅持操守的一組是()(3分)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A BC D 解析句是孔子對二人的評價;句重在表現西伯昌的品質;句說明二人忠義。答案C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12、(3分)A作者贊揚了許由、務光的高尚氣節,贊美了叔齊、伯夷互讓王位的行為,并含蓄地批評了吳太伯、伯夷這類人的消極避世行為。B武王追尊西伯昌為文王后,向東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認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弒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糧而餓死。C伯夷、叔齊及好學的顏回早早去世,而殘暴橫行、濫殺無辜的盜跖這類人往往壽終正寢,這使作者頗感困惑,因而質疑天道的公正性。D作者認為因為世俗混濁不堪,清高的人才會顯現出來,并不是因為重視富貴就能成為世俗之人,輕視富貴就能成為清高之人。解析A項感情把握不恰當。 答案A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耶?(3

13、分)譯文:_(2)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5分)譯文:_解析(1)句子是個選擇問句,翻譯時要注意將“非耶”的意思翻譯出來。(2)句子是個假設關系句,注意翻譯時要補出其關聯詞。答案(1)像伯夷、叔齊應該說是好人呢,還是不該說是好人呢?(2)假如富貴可以尋求得到的話,即便是作個卑賤的趕車人,我也愿意做:假如尋求不到,那還是依照自己的愛好去做。【參考譯文】太史公說:我登上箕山,它的頂上居然有許由的墓呢。孔子排列論述古代的仁人、圣人和賢能之人,像吳太伯、伯夷一類,記載十分詳盡。我所聽說的許由、務光,他們的德義是極高的,而有關他們的文字在經書里卻連概略的記載也見不到,這是

14、為什么呢?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舊仇,因此很少有怨恨。”“他們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怨恨什么呢?”我悲憐伯夷的心意,讀到他們留下的詩而感到詫異。有關他們的傳記里寫道: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叔齊為君,等到父親死后,叔齊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意愿。”于是就逃開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避了。國中的人就只好立他們的另一個兄弟為君。正當這個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敬養老人,“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們到達的時候,西伯昌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著靈牌,尊他為文王,正向東進發,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拉住武王戰馬而勸阻說:“父親死了尚未安葬,就動起干戈來,能說得上是孝嗎

15、?以臣子的身份而殺害君王,能說得上是仁嗎?”武王身邊的人想殺死他倆。太公說:“這是兩位義士啊。”扶起他們,讓他們走了。武王平定殷亂以后,天下都歸順于周朝,而伯夷、叔齊以此為恥,堅持大義,不吃周朝的糧食,并隱居于首陽山,采集薇菜來充饑。待到餓得快要死了的時候,作了一首歌。歌詞說:“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薇菜。用殘暴來代替殘暴,不知道自己也是一種錯誤。神農、虞、夏早死亡,我到哪里去尋找我的歸宿?可嘆死期近,生命已衰殘!”就這樣餓死在首陽山。依這樣看來,伯夷、叔齊是怨呢,還是不怨呢? 有人說:“天道是沒有偏愛的,常常幫助好人。”像伯夷、叔齊,可以稱得上是好人,還是稱不上好人?這樣地聚積仁德,品行高潔,竟然餓死了!再說孔子的72位賢徒里,孔子唯獨贊美顏淵好學。可是顏回常常鬧窮,連最粗糙的食物都得不到滿足,而最終早死了。上天對于好人的報償,怎么是這樣的呢?盜跖每日殺死無辜的人,烤人肉來吃,放縱暴戾,聚集朋黨幾千人,橫行天下,卻反而能夠以長壽終,這又是依循何種德行的啊?這些都是比較明顯的例子了。像到了近代,行為不循法度、專做犯法壞事的,卻能終身安逸享樂,富貴豐厚,幾代不斷。而有的人小心謹慎,選好了地方才出腳走路,該說話的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