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高產栽培技術_第1頁
紅薯高產栽培技術_第2頁
紅薯高產栽培技術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紅薯高產栽培技術【作 者:陳見林】紅薯又名甘薯、山芋,屬旋花科甘薯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 植物,是一種旱地作物。在過去糧食 供求 緊張時期,不少地方是“一 季紅薯半年糧”,為解決溫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現在隨著科技的進 步和市場農業的發展, 對紅薯的認識又有新的飛躍。 發展紅薯生產既 是調整種植業結構,提高生產效益的需要,也是改善食物結構,提高 生活水平的需要。紅薯含有蛋白質、磷、鈣、鐵、胡蘿卜素、維生素 等多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每 500 克紅薯約可產熱能 635 千卡, 含蛋白質 11.5 克、糖 14.5 克、脂肪 1 克、磷 100 毫克、鈣 90 毫 克、鐵 2 克,胡蘿卜素 0.

2、5 毫克,另含有維生 B1 、B2 、C 與尼克酸、 亞油酸等。其中維生素 B1 、B2 的含量分別比大米高 6 倍和 3 倍。 特別是紅薯含有豐富的賴氨酸,而大米、面粉恰恰缺乏賴氨酸。具有 抗癌、保護心臟、預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等功效。紅薯的鮮莖葉 柔嫩多汁,富含粗蛋白等營養成分,作飼料用價值比一般飼草高。紅 薯鮮莖葉含碳水化合物 9.5% ,粗蛋白質 2.23% ,粗脂肪 0.85% , 是牲畜理想的青飼料,莖葉鮮重一般每畝 1000 1500 公斤,可供 養12 頭成豬。紅薯對土壤及生態環境條件的適應性和抗逆性都強, 需肥較多卻耐脊薄。 在高肥水條件下栽培, 畝鮮薯產量可達 5000

3、公 斤,在土壤條件較差或遇干旱等自然災害的情況下, 也較其它作物穩 產;同時紅薯耐陰蔽,適宜與高桿作物間作套種,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一、紅薯的特征特性。1、根:按來源分為定根和不定根。按形態分為細根(須根、纖 維根)、塊根(可食用的薯塊) 、粗根(大懶根、牛旁根、柴根) 。2、莖(蔓):紅薯的莖通稱蔓或藤,長短、粗細、剛柔、顏色、 節間疏密,分枝多、表面茸毛分布狀況、含乳汁多少,均依不同品種 而異。莖有著地生根的習性, 生產上就是利用這種再生能力進行繁殖 的。3、葉:紅薯的葉為單葉,只有葉片、葉柄、沒有托葉,屬不完 全葉。按形狀分心臟形、掌狀形、戟形、三角形、雞爪形等,按顏色 分綠色、褐色、

4、紫色等。4、花:紅薯花與牽牛花相似,花形較小。開花習性受品種及環 境條件的影響很大, 甘薯是異花授粉作物, 自然雜交率達 90% 以上, 自交結實率極低或不結實。5、果實(種子):紅薯的果實是圓形或扁圓開的蒴果,果皮幼嫩 時為綠色或紫色,成熟時變成枯黃色或褐色。每個蒴果含 1 4 粒種 子(黃褐色或黑色)。種子有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三角形。二、紅薯生長與環境條件的關系1、紅薯生長與溫度的關系: 塊根萌芽與溫度的關系:萌芽最低溫度16 18 C,適宜溫度28 32 C,超過35 C萌芽受抑制。 蔓葉生長與溫度的關系:最適溫度21 26 C,低于15 C生長停止,高于38 C生長受抑制 根生長與溫

5、度的關系:不定根的發生要求地溫15 C以上,在15 30 C的范圍內,溫度越高發根越快。塊根形成的適宜地溫2129 C,低于20 C或高于32 C均不利塊根形成;塊根膨大的適宜 溫度為22 23 C,膨大的最低溫度為16 18 C。2、紅薯生長與光照的關系:紅薯是喜光作物,光照充足有利光 合作用。晴朗天氣多,塊根產量高,陰雨天多、光照不足產量低。3、紅薯生長與水分的關系:紅薯耐旱力較強,蒸騰系數較小。 大田生長期間的耗水動態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在扎根還苗、分枝 結薯階段,生理需水較少,要求田間持水量 6070% ;分枝結薯至 蔓葉生長高峰期間, 生理需水較多, 要求土壤最大持水量 7080%

6、; 進入莖葉衰退期后,以保持土壤含水量 6070% 為宜。4、紅薯生長與養分的關系:紅薯吸肥力強,在瘠薄的土地上也 可獲得相當產量,但紅薯是高產作物,需肥較多,只有供給充足的養 分,才能充分發揮它的高產性能。生產 1000 公斤鮮薯,需施純氮肥 (N)45 公斤、磷肥( P205 )23 公斤、鉀肥( K20 )78 公 斤。5、 紅薯生長與土壤的關系:紅薯耐酸堿能力較強,在土壤 PH 值 4.2 8.3 范圍內均可生長,但以 PH 值 6.57 較為適宜。土層 深厚、通氣爽水、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和壤土有利于紅薯奪取高產。三、紅薯的生長發育時期。紅薯在生物學上屬多年生作物,而生產上都是以莖蔓

7、作為繁殖體 的一年生作物。 根據紅薯生長的特點, 一般把紅薯的生長劃分為四個 時期:(1)發根返青期: 從栽插至根系基本形成時為止, 約需時 20 天;(2)分枝結薯期:從根系基本形成至莖葉有一定數量、有效薯 數基本穩定為止,約需時 30 天;(3)莖葉盛長與薯塊膨大期:從封壟開始至生長最盛,葉面積 指數達到最大,塊根逐漸膨大。約需時 40 50 天;(4 )薯塊迅速膨大與莖葉漸衰期: (指栽植 90 天以后);莖葉緩 慢生長至停滯生長,葉色出濃綠變成淡黃,薯塊迅速膨大,需時 30 天以上。四、紅薯品種。紅心薯,特點是質地松軟,色澤鮮艷;食味松軟香甜,沒有筋; 維生素含量豐富,甜味適中;皮薄,

8、易剝離,品質好,單個肉質根重 150 克左右,每畝地產量 3000 公斤左右, 成長期為 90-120 天,適 應各種土壤,易管理,可種兩茬。紫心薯,特點是抗癌物質硒、碘和花青素含量高,香、粉型(低 糖),帶有香芋味;皮薄,易剝離,品質好,單個肉質根重 150 克左 右,每畝地產量 2500-4000 公斤,成長期為 90-120 天,適應各種 土壤,易管理,此品種不可種兩季。白心薯,特點是淀粉含量高,粗纖維少,含維生素,外觀漂亮, 營養均衡,風味獨特的“天然面包” ;皮薄,易剝離,品質好,單個 肉質根重 150 克左右,每畝地產量 3000-4000 公斤,成長期為90-120 天,適應各種

9、土壤,易管理,可種兩茬。黃金薯, 特點是胡蘿卜素含量高, 軟甜型, 略帶胡蘿卜味; 皮薄, 易剝離,品質好,單個肉質根重 150 克左右,每畝地產量 5000 公 斤左右,成長期為 90-120 天,適應各種土壤,易管理,可種兩茬。粉香薯,特點是皮紅色,薯肉微黃,食味香甜、質地細膩,粗纖 維少,口感粉糯香甜,風味佳、濃;該產品淀粉含量較高,栗香味濃 厚;單個肉質根重 150 克左右,每畝地產量 5000 公斤左右,成長 期為 90-120 天,適應各種土壤,易管理,可種兩茬。五、紅薯的栽培技術。(一)培育嫩壯苗。許多紅薯產區的農民習慣采用莖蔓多年連續繁苗的方式種植甘 薯,這是造成甘薯品種種性退

10、化和產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薯苗素質與 產量關系很大。苗壯,則薯苗插后早發根、結薯早、抗逆性強、生長 快;而老蔓、弱苗遲發根,莖葉生長慢、抗逆性差。據試驗,壯苗與 弱苗分別采用相同的栽培技術, 不管是在肥力中等田塊還是肥力較好 的田塊中種植時,壯苗比弱苗增產均在 20% 以上。因此,培育壯苗 是取得紅薯高產的關鍵性技術之一。 薯塊育苗的苗床地應選擇背風向 陽、排灌良好,管理方便的地方。在苗床管理上要做好剪苗假植,施 肥催苗等工作,以培育出莖粗、節短,無病蟲害、頂葉平齊、葉片厚 綠的嫩壯苗。1、排種:薯塊育苗時宜選用大小適中(單薯重以 200 300 克 為宜)、整齊均勻,無病蟲、無傷口,無冷害的

11、薯塊作種。育苗床寬 為 1 1.2 米,長度視需要而定,一般每育 50 公斤種薯可供苗 0.9 1.5 萬株,栽插 34 畝,平均每畝大田用種量約 10 25 公斤, 排種期掌握在插植前 100 天左右。2、育苗:當薯種長出的苗長度達 25 30 厘米時即進行假植繁 苗,并在假值苗節數達到 6 10 個節位時進行摘心打頂促分枝。3 、施肥促壯苗:在計劃采苗期(種植前) 5 8 天薄施速效氮 肥培育嫩苗壯苗,并在薯苗長度達 25 30 厘米及時采苗種植。(二)選地、整地與起畦。1、選地。宜選用肥力中等以上,排灌方便的沙壤土或壤土。紅 薯高產土壤的特點是土質疏松、土層深厚、養分充足,通氣性強。2、

12、科學施肥。(1)土壤肥力中等以上耕地:畝施尿素 25 30 公斤(N : 12 14 公斤),普磷 30 50 公斤(P205 : 4.0 6.5 公 斤),硫酸鉀30 40公斤(K20 : 20 25公斤);(2) 土壤肥力一 般的耕地:畝施尿素 3045 公斤( N:1421 公斤),普磷 35 55 公斤(P205 : 4.6 7.0 公斤),硫酸鉀 40 50 公斤(K20 : 25 30 公斤)。掌握“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底肥為主,追肥為輔”的施肥原 則。試驗表明,畝產 3000 公斤鮮薯需施優質農家肥 3000 公斤,過 磷酸鈣 2025 公斤,硫酸鉀 1015 公斤,碳酸氫銨

13、25 公斤作底 肥,追肥則以氮素肥為主。根據長勢長相分期施用。一般栽后 57 天追施促苗肥,畝施碳銨 5 8 公斤, 30 40 天后追壯株肥,畝施 碳銨 80100 公斤;后期看苗追施促薯肥,畝施水糞 1015 擔。 提倡根外噴肥,畝用尿素 0.5 公斤,磷酸二氫鉀 0.2 公斤兌水 30 40 公斤在傍晚噴施。施足基肥。整地時應施足基肥(約 30% 的總施 氮量、 20%的總施鉀量和 100% 的磷肥),并結合畝施用 3.6% 殺蟲 顆粒劑 2.5kg 防治地下害蟲。3、起畦。起畦種植既有利于雨季排水,還有利于有機物質分解, 并且能使白天吸熱快,提高地溫,夜間散熱快,晝夜溫差大,利于紅 薯

14、生長和根系積累養分。 好的土地還要結合深耕起畦種植, 才能改善 土壤的理化性質而獲得高產。 起畦時應盡量做到畦溝窄深, 無“硬心” 等。畦距一般 1.11.3 米(包括畦溝),畦高 0.3 0.4 米,并且選 用東西走向,以便使紅薯接收到更好的光照,提高光能利用率。(三)種植。1 、選用頂端壯苗栽植。頂端壯苗莖粗,葉大苗重,生長健壯, 具有頂端優勢,營養器官發達,抗逆力強,栽后返青快,扎根早,膨 大塊,產量高。 試驗證明:采用頂端壯苗栽插比溫床剪苗或用其它雜 苗一般增產 10% 。2、田間插植:甘薯的種植方法有直插、斜插、水平插、釣鉤插、 改良水平插等多種方法, 宜根據土地的位置、 地下水和種

15、植季節的降 雨情況而定。 栽插方法對薯苗發根成活、 薯塊形成與膨大均有直接影 響,因此要掌握栽植深度, 使薯苗入土各節都處在土質疏松、通氣性 好、晝夜溫差大的土層里生長結薯。 長度 20 25 厘米的頂端壯苗一 般有 78 片葉,栽插時地上留 3 4 片葉左右,其余 4 5 片葉插 入土內為宜。為了防止栽插后葉片干枯,栽插時澆足定苗水。3、合理密植。甘薯插植的密度秋植甘薯每畝 3000 4000 株, 冬植甘薯每畝 4000 5000 株較為合理,并參考不同品種的特性、 土壤肥力的高低和季節靈活掌握。 高垅密植。垅作種植能夠加厚土層, 增大土壤受光面積,晝夜溫差大,擴大根系活動范圍,有利于根系

16、的 吸收、同化物質的積累和運轉,以及塊根迅速膨大提高產量。一般壟 高 30 40cm ,每壟栽插兩行,夏秋薯畝栽 5000 株左右,采用斜 插或平插,薯苗入土 35cm ,3 個節,壓土要緊實, 以提高成苗率。(四)田間管理。 紅薯是旱地塊根作物,需肥量大,又沒有明顯的成熟期,同時整 個生育期都忌土壤漬水。 因此,根據紅薯的生長特點進行管理才能保 持紅薯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平衡生長而獲得高產。1、發根還苗期至分枝結薯期管理:這一時期是紅薯的定根返青 階段,需水量不多,消耗養分少,因此,重點是查苗補缺保全苗。一 般在插植后 5 天內做好查苗補栽, 并保持土壤濕潤, 以提高薯苗的成 活率。插植后

17、15 天左右根據長勢及時補施苗肥(總氮、鉀肥總用量 的 20% 左右),對補栽的苗適當多施。2、分枝結薯期至莖葉盛長期管理:這一時期是分枝長苗、根系 生長和結薯階段,重點是進行控蔓促分枝。在插植后 40 45 天前, 需水量不多,田間保持土壤濕潤即可。在莖葉封壟后,需水量最多, 土壤持水量應保持在最大持水量的 70% 80% ;因此,應酌情灌: “跑馬水”。 要看苗追施促薯肥:在插植后 60 天前后結合大培土重 施鉀肥,一般畝施草木灰 100 公斤或硫酸鉀 6 公斤(約占總用量的 60% );氮肥,用尿素 5 公斤(總用量的 50% )。防止陡長,對莖葉 旺長,葉色濃綠,葉柄過長,毛根和柴根過

18、多的陡長苗,采取提蔓, 方法是將薯蔓輕輕提起, 后放回原地,同時結合中耕, 打蔓尖等措施, 降低田間濕度,改善通風條件,抑制莖葉生長,促進塊根膨大,切忌 翻蔓,翻蔓易損傷基葉,降低養分制造能力,打亂葉片均勻分布,減 弱葉片光合效能, 影響養分運轉與積累常造成減產。 并注意防治蟲害 (甘薯主要的害蟲有卷葉蟲、甘薯天蛾、斜紋夜蛾、小象鼻蟲等,小 象鼻蟲可用 80% 敵百蟲 500 倍液澆灌蔓頭 1-2 次;其它害蟲可用 80% 敵敵畏乳劑 1000 倍液或殺螟松 1000 倍液,于午后噴灑)。3、莖葉盛長至薯塊膨大期管理。這一時期是薯塊膨大、營養充 分向快根積累的重要時期, 重點是通過水分管理保持甘薯地上部和下 下部的平衡生長期,以防止水分過多造成生長過旺。因此,要注意疏 通溝渠,做到澇排漬水、旱灌跑馬水,并注意防治蟲害。4、薯塊膨大期至收獲前的管理:這一時期主要是塊根淀粉積累 的重要時期。 薯塊盛長期,從莖葉生長高峰直到成熟, 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