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睡眠之前應當通過“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來調(diào)整心念2010 年 12 月 26 日 星期日 00:24睡眠也要學嗎?當然要學!佛門四弘誓愿中說:“法門無量誓愿學”。對于一個修行人來說,表面上看來和一般人一樣在吃喝睡眠,但是他們吃喝睡眠的方法和一般人全然不同。 一個修行人會善巧地將修行融入到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 在生活中磨練自己的心, 以達到自覺覺他的目標。睡眠對于常人來說,不可或缺。瑜伽師地論中說,作為欲界眾生的人,其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和合而成,白天勞作之后,四大.種就會衰減,使人感覺疲倦,此時需要以睡眠的方式長養(yǎng)四大種,四大種通過睡眠得以長養(yǎng)之后,疲倦感就會消失,精力會重新充沛起
2、來,有了精力,人才能有力氣處理種種事務,精進行持各種善法。睡眠應當注意哪些事項呢?或者說如何將修行融入睡眠呢?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強調(diào)了三點:一是睡眠時間的掌握;二是睡眠姿勢的控制;三是睡眠之前心念的調(diào)整。先說睡眠時間的掌握。古人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說法,其實這種說法非常合理,因為日月的運行和人體氣脈的運行息息相關。日落之后,人應當以休息為主,不應當再去不停地勞碌身心;日出之后,不應當再處于昏睡的狀態(tài), 而應當起來活動身心, 處理日常事務。 但是,近幾十年來,由于電以及電燈、電視等電器的發(fā)明和使用,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節(jié)奏,使得人們在日落之后,也可以像白天一樣不休息。如今,“晚上不睡覺,白天不起
3、床”已經(jīng)成了不少現(xiàn)代人的生活習慣,其實這種習慣并不合乎養(yǎng)生之道。白天即使睡很長時間,對四大的長養(yǎng)作用還比不上夜晚睡一會兒。所以,應當盡量將睡眠時間安排在夜晚,不要用白天的大好光陰去睡眠。此外,據(jù)說晚上十一點到次日一點為子時,此段時辰為人體氣血調(diào)整的關鍵時間,如果一個人在這段時間還不進入睡眠狀態(tài),長此以往,會損害身體健康。所以,即使很忙,入眠的最遲時間也不要超過晚上十一點。另外,睡眠時間不宜太短,也不宜太長,中醫(yī)中有“久睡傷神”的說法,所以次日日出之后就應當起床,不應當養(yǎng).成睡懶覺的習慣。再說睡眠姿勢的控制。 廣論中說,睡前應當先洗腳, 然后以“獅子臥”式,重疊左足于右足上,右脅而臥。睡前洗腳,
4、可以促進氣血循環(huán),有助于入眠,在養(yǎng)生諺語中也有“睡前燙燙腳,勝服催眠藥”的說法。以“獅子臥”式右脅而臥具有四種利益:一、“令身能不緩散”,也即以如是姿勢睡眠可令身體不懶惰和散亂;二、“雖睡沉已亦不忘念”,也即沉睡之后也不會忘失正念;三、“睡不濃厚”,也即不會睡得太深,如同死豬一般全然無覺;四、“無諸惡夢”,也即以獅子臥而眠,則不會做惡夢。反之,若不以獅子臥而眠,則與上述四種相違的一切過失皆會生起,也即若以其他臥式,身體將散亂,睡后忘念,睡眠極重,睡夢不祥。如瑜伽師地論中說:“如獅子王,一切獸中勇悍堅猛,最為第一。比丘亦爾,于常修習悎寤瑜伽,發(fā)勤精進,勇悍堅猛,最為第一。非如其余鬼臥、天臥、受欲
5、者臥,由彼一切懶惰懈怠,下劣精進,勢力薄弱。又法應爾,如獅子王,右脅臥者,如是臥時,身無掉亂,念無忘失,睡不極重,不具惡夢。異此臥者,與是相違,當知具有一切過失。”寶梁經(jīng)云:“仰臥,是修羅臥;覆臥,是餓鬼臥;左脅,是貪欲人臥;右脅,是出家人臥?!彼?,在所有的睡眠姿勢中,只有右側臥的“獅子臥”式才是最佳姿勢,對身心都具有無量的利益,其它臥姿都不是如法的臥姿。所以,修行人應當下定決心,養(yǎng)成以獅子臥式而眠的習慣。睡眠之前應當如何調(diào)整心念呢?廣論和瑜伽師地論中宣說.了睡眠之前應當通過“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來調(diào)整心念。 人在睡眠狀態(tài)時,實際上是處在睡眠心所中,睡眠心所在心中生起的時候,人就會處于
6、昏睡無知的狀態(tài),如果睡前強化某種心念,這種心念就會伴隨著睡眠心所一直存在。所以,如果睡前思維串習善法,則善心所就會伴隨睡眠心所而共存, 如果能這樣,則睡眠時實際上也處在善心所之中,這樣的睡眠就具有修習善法的作用;相反,如果睡眠之前思維串習惡法,則惡心所就會與睡眠心所共存,如此則睡眠就處在了惡心所之中, 使得睡眠時也累積惡業(yè)。 睡眠這件事到底是善是惡還是無記,完全看是以什么心所伴隨。所以,睡前思維串習善法,使得善心所與睡眠心所共存至為重要。什么是光明想?廣論中說:“光明想者,謂應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時心無黑暗。”意思是說,睡前應當觀想光明,自身處在光明之中而入眠,如果睡眠時能持
7、久地訓練光明想,漸漸就會修成睡眠光明,也即睡時心無黑暗。對于修習凈土的人來說,睡前觀想自己眠于極樂世界的光明之中,此修法極為殊勝,應當充滿信心地去串習。什么是正念? 廣論中說: “念者, 謂聞思修諸善法義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際,應令隨逐?!币馑际钦f,所謂正念,就是使得通過聞思修法義所修成的正念,乃至尚未進入熟睡時,一直于心中隨逐。所以,對于修行人來說,將最重要的修心要領,寫成一個祈禱文,在睡眠之前讀誦受持,反復思維串習至為重要。譬如,由聞思慈悲心的法義之.后就會形成“要將自心安住于仁慈狀態(tài)”的正念, 睡眠之前心中應思維慈悲心的法義, 使自心安住在仁慈的正念中, 直至熟睡為止。 這樣修持,可
8、以使睡眠時令正念隨逐, 令沉睡時等同未睡, 心能常常隨順善法而轉,于睡眠時亦能修習善行。什么是正知呢?也即安住于正念中而睡眠,若有煩惱現(xiàn)起,即能及時覺察了知,并速疾棄舍,心無染著。什么是起想呢?“起”是“生起、 發(fā)起”的意思, “想”是“觀想、想像”的意思?!捌鹣搿本褪菍ψ约核谕_到的狀態(tài),用觀想的方式來發(fā)愿。所以,“起想”實際上就是在睡前要有愿望。廣論宣說了睡前的三個愿望: 一、不越起時之想; 二、發(fā)起悎寤瑜伽欲樂之想; 三、不舍善法之想。所謂不越時想,就是睡前發(fā)愿明天在自己所期望的時間起床,不可久久貪戀睡眠。這種睡前的不越時想,會使自己發(fā)起警覺之心,睡眠也不會太沉,并會使自己不會超過起床
9、時間而能及時醒覺。所謂發(fā)起悎寤瑜伽欲樂之想,就是發(fā)愿在睡眠時修習睡夢禪定, 身體依靠獅子臥式,右脅而臥來入睡夢禪定。過去,不少高僧大德,依靠睡夢禪定,修成“不倒單”的大有人在。所謂不舍善法之想,就是睡前發(fā)愿:如我今日勤修睡眠禪定以及各種善法, 明日我亦應如是勤修。 由于生起不舍善法之想的緣故,則修持善法的愿望就會相續(xù)不斷。睡眠中大有學問。放眼茫茫的輪回大海之中,因為睡眠不善巧,而增長愚癡、懶惰,致使人生遭遇種種失敗和痛苦,最后墮入畜生道的眾.生不計其數(shù)。所以,每一個希望離苦得樂的人,應當仔細思維、觀察和比較不同睡眠方式的利弊。觀察之后,應當選擇大智佛陀所建議的最佳睡眠方式來趨利避害。最后,愿一
10、切眾生能從癡睡中覺醒!快樂和痛苦源于自心看待外境事物的思想和態(tài)度,而非源于外境本身,所以獲得安樂的根本方法應當是調(diào)整自心而不是調(diào)整外境。 這是佛教的苦樂觀,也是佛教最顯著、最根本的特點。一個人只有深刻理解了佛教的苦樂觀所揭示的苦樂真相, 才有可能真正進入佛門并理解修心的重要性;一個人只有理解了心靈的取舍對苦樂的作用,才可能真正珍視佛陀所宣說的一切修心的法門并自覺自愿地開始修心; 一個人也只有對苦樂真相有了堅定不移的定解, 才能理解為什么古往今來不計其數(shù)的高僧大德可以舍棄世人難以割舍的世間名利毅然走上修心之路, 并在世人認為極其艱苦的情況下,依然自得其樂,內(nèi)心保持安樂與祥和;一個人也只有明白了佛
11、教的苦樂觀,才能真正關閉痛苦之門,登入安樂的殿堂。很多不懂佛法的人看到出家的修行人在物質(zhì)上一無所有,穿吃住都很簡單,于是心里生起悲憫,并說:“這些出家人多么可憐??!他們沒有家庭,沒有像樣的住房,每天只是吃一點素菜,穿得也那么簡單,并且身無分文!”在修心七要中說,這些人對出家的修行人所產(chǎn)生的悲憫是“顛倒”的, 顯示了他們對佛法和心靈奧秘的一無所知。為什么說這種悲憫是“顛倒”的呢?因為在真正的修行人眼中, 那些擁有很多外在財富、名聲和受用并被其纏縛而使自心不得自在的人, 才是真正需.要悲憫的對象,因為這些人還不懂得心靈的奧秘, 還不懂得快樂源于自心并且無需向外境“乞討”而得的道理。 正因為如此,
12、這樣的人會一直在外境的苦海中流浪, 他們一切趨樂避苦的行為最終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在大乘佛教大悲心的修法中, 一個大乘菩薩也主要是通過觀察眾生因為不明白心靈奧秘而在外境苦海中追逐安樂的事實和現(xiàn)狀而對眾生生起大悲心。那么如何調(diào)整自心呢?在華智仁波切所著的 屠夫真言中,將“調(diào)整自心”分為“暫時調(diào)整”和“究竟調(diào)整”兩個層次。所謂“暫時調(diào)整”就是“取舍心念”,或者說“斷惡行善”,也即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境之后,將那些會導致自己和他人現(xiàn)在和未來痛苦的煩惱心念給去除, 而只讓那些會導致自己和他人現(xiàn)在和未來安樂的善心生起。從暫時意義上來說,選擇自心對待種種外境的態(tài)度,是我們獲得人天安樂的根本。惡心斷除,惡行
13、和惡語就無由而生;善心生起,則善行和善語就會隨念而生。仔細觀察自心就會知道,善心生起的當下我們的心自然就是安樂祥和的,惡心生起的當下我們的心自然就是痛苦和不安的。不僅如此,善心所導致的善行和善語還會帶給別人以安樂,惡心所驅使的惡行和惡語還會造成別人的痛苦。如果我們的心是善的,即便我們處在非常艱苦的環(huán)境中, 內(nèi)心也一定是祥和安樂的; 如果我們的心是惡的, 即便我們處在富麗堂皇的宮殿中,內(nèi)心也必然是焦慮痛苦的。.憨山大師在醒世歌中告誡人們:“休將自己心田昧”,這是告誡人們不要讓貪嗔癡慢嫉等惡心在心中生起, 或者一旦惡心在自己心中生起了,就要迅速斷除,不要讓惡心長久駐留在自己的心田。 為什么呢?因為
14、“人之初,性本善”,也即每個人的心的本性是善良的。這里“人之初”的“初”不是時間上的“初”, 而是空間現(xiàn)象上的“初”, 人之“初”是心,而心之“初”是光明、空性和大悲,所以“人之初”可以理解為每個人本具的佛性也即心的本性。猶如明鏡蒙上灰塵之后,鏡子的光明就會被蒙蔽,同樣,如果我們?nèi)螒{各種惡心念在心中駐留,久久就會將自心本具的安樂給扼殺掉。 所以,一個希望得到安樂的人千萬不要用惡心念來蒙蔽自己的心田,使之失去安樂和覺悟。 如果一個人任憑惡心肆意停留在心中, 這個人的心靈就會漸漸墮落到痛苦和愚昧的深淵中去,慢慢地這個人就會投生到三惡道中去,并且輪轉無休。那么,什么是“究竟調(diào)整自心”呢?所謂“究竟調(diào)
15、整自心”就是認識心的本性并安住于心的本性之中。究竟調(diào)整自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通過深刻觀察心念的來處、住處和去處認識心的本性;第二階段是在認識心性的基礎上安住于心性之中。吾等至尊導師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心性猶如虛空一般一塵不染, 又猶如日輪一樣光明遍照, 心性的空性與光明和我們“六根”所對的變化無常的“六塵”不同, 是無有任何生滅的常法,猶如金剛一樣無有壞滅。 什么人能夠安住于光明和空性的心性中, 什么人就一定會得到究竟永恒的大安樂。 眾生之所以得不到究竟永恒的安樂就是因.為他們將安樂寄托于無常遷變的外境之上,所以至今他們?nèi)韵衿蜇ひ粯?,在外境的苦海中追逐。能夠痛苦的是我們?/p>
16、心念, 能夠快樂的也是我們的心念。 無始以來,無數(shù)個痛苦和快樂的心念曾經(jīng)在我們的心中生起、 駐留和消亡過, 可是奇怪的是,我們至今還不認識這些心念的本來面目!也很少有眾生去認真檢視過自心中生起的種種心念的本質(zhì)它是什么顏色?它有什么形狀?在念頭沒有生起之前, 念頭是如何醞釀成熟的?在念頭生起來的時候,它到底停留在身體的什么確切部位?念頭消失之后, 它又去了什么地方?一個外境的恩人或仇人,我們可以用眼睛清楚地看到其身體,用耳朵聽到其說話的聲音;一朵在外境上真實存在的鮮花,我們也可以用眼睛看清楚它的顏色和形狀,并用鼻子聞到它的香味??墒?,我們至今還不知道自己種種心念的“廬山真面目”,這真是一件咄咄怪
17、事!所以,我們應當不斷檢視自心中所生起的種種心念, 并試圖認識其本質(zhì)。 十方三世諸佛皆是通過“觀察心性、認識心性、安住心性”這個最根本的方法而證悟無上菩提的!通過取舍善惡心念來調(diào)整自心,我們可以得到暫時的安樂;通過觀察心性、認識心性和安住心性來調(diào)整自心,我們可以得到究竟的安樂。這就是佛教的苦樂觀!大學之道的核心是什么呢?是“明德”。所以,“明明德”,也.即明白“明德”,是一個人自覺自愿地踏入“大學之道”的關鍵所在。在詳細觀察和學習“大學之道”的十二次第之前,我們需要觀察“明德”,明白“明德”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對“明德”是怎么回事還不明白,則很難抓住“大學之道”的關鍵與核心。什么是“明”呢?“明
18、”本身是一個動詞,其意義是“通過觀察加以了知”,“明”的主語(也即“能明”)是心靈,“明”的賓語(也即“所明”)是事物及其運動規(guī)律。所以,“明”是指心靈對事物及其運動規(guī)律進行觀察并加以了知。 例如,面前有一朵鮮花, 我們的眼睛(心靈的一部分)能夠如實地觀察到,心里能夠準確地、無有錯謬地加以了知,這就是“明”。又如,我們通過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所有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鮮花都會漸漸凋謝, 這樣我們的心就會總結出一條規(guī)律: 凡是鮮花,都會凋謝,這也是“明”??傊?,“明”的意義就是心靈可以對事物及其規(guī)律進行觀察和了知。如果對“明”進行分析,可以分為兩個基本步驟“格物”和“致知”。“格物”和“致知”在大學中也分別
19、被簡稱為“慮”和“得”。所謂“格物”或“慮”,就是對事物及其運動規(guī)律進行觀察、分析、思考、學習、研究、琢磨、推敲;所謂“致知”或“得”,是指心靈對事物及其運動規(guī)律得到了認知和明了?!案裎镏轮睂嶋H上描述了心靈所遵循的一個規(guī)律。心靈在“格物致知”之前,對某個事物及其運動規(guī)律是不知道的,但是“格物”之后,.心靈就從“未知”的狀態(tài)轉變到了“知”的狀態(tài)。心靈從“未知”到“知”的質(zhì)變是通過怎樣的過程才實現(xiàn)的呢?是通過“格物”也即觀察與思考。荀子的勸學中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边@句話的字面意思是,青色是從藍草中提取出來的,但比藍草更青;冰是水凍成的,但比水還要寒冷。荀子用這兩個比喻
20、形象地說明了“格物”(學習)對心靈的轉化作用。這里,“藍草”比喻沒有格物之前的心靈,“青”比喻格物之后心靈; 水比喻學習之前的心靈,冰比喻學習之后的心靈。 人的心靈通過學習之后, 就會發(fā)生質(zhì)變從原來的無知愚昧轉變?yōu)橛兄R、明白事理。所以,“格物”和“致知”可以成立為一對因果?!案裎铩笔恰耙颉?, “致知”是“果”。 對某個事物及其運動規(guī)律處于未知狀態(tài)的心靈,一旦對這個事物以及運動規(guī)律進入“格物”的狀態(tài), 則下一步必然進入“致知”的狀態(tài)。什么是“德”呢?“德”實際上也是一個動詞,原意是指人內(nèi)心的思想和品質(zhì)可以通過身體和語言表現(xiàn)出來, 這里特指人的心靈根據(jù)心靈對事物的主觀認識來取舍自己的身口意。 “
21、德”的主語 (也即“能德”)是心靈,“德”的賓語(也即“所德”)是身口意,“德”的意思就是心靈可以對自己的身口意加以取舍、控制、改造。如果對“德”進行分析,可以分解為三個步驟誠意、正心、修身。所謂“誠意”,就是心靈獲得對某個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認知之后,也.即“格物致知”之后,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所欲,心中所形成的取舍原則;所謂“正心”,就是在取舍原則支配下, 遇到具體事物之后所起的心念;所謂“修身”,就是在“正心”的支配下, 所產(chǎn)生的正確的行為和語言。所以,觀察“德”的本質(zhì),實際上就是心靈按照某種取舍原則來控制自己身口意。仔細觀察和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明德”實際上是一切心靈離苦得樂的“兩步曲”。 “明”是認
22、識事物及其運動規(guī)律,“德”是根據(jù)事物的運動規(guī)律來正確地取舍自己的身口意以實現(xiàn)自己的所欲, (從而達到離苦得樂的目標)。一切心靈要想獲得成功、 實現(xiàn)所欲,必須要經(jīng)過“明德”這兩個步驟,舍此別無他途。例如,拿吃飯這件事來說, 我們之所以能夠順利地完成吃飯這件事,全部依賴于心靈的“明德”功能。 吃飯的時候,我們?yōu)槭裁礇]有將碗拿到嘴里吃呢?為什么沒有把筷子拿到嘴里吃呢?而是只吃碗里的飯呢?這是由于我們的心靈反復觀察過, 碗筷是不能吃的,碗里的飯是可以吃的,這是“格物”;心里獲得了這樣的認知(也即致知)之后,就會形成如下的誠意要想吃飽肚子,吃碗里的飯就可以了;在這個“誠意”的支配下, 每次遇到筷子以及盛
23、飯的碗時,心里就不會產(chǎn)生吃碗筷的想法,而是產(chǎn)生吃碗里所盛的飯的想法,這就是“正心”;在此“正心”的驅使下, 我們的手和口就會去吃飯, 而不是吃碗筷,這叫“修身”。.又如,拿穿衣這件事來說, 我們之所以能夠順利地完成穿衣這件事,也全部依賴于心靈的“明德”功能。我們?yōu)槭裁礇]有將褲子穿在上身,將上衣穿在腿上呢?這是由于我們反復觀察過,上衣應該穿在上身,褲子應該穿在腿上,這是“格物”;通過“格物”,就形成了“上衣穿在上身,褲子穿在腿上”的認知,這是“致知”;有了這個認知之后,就形成了如下誠意要想順利地穿好衣服,必須遵循“上衣應穿在上身,褲子應穿在腿上”的原則,除非不想穿好衣服;在此誠意的支配的下,以后
24、每次穿衣時, 就會有“上衣穿在上身, 褲子穿在腿上”的正心;有了這個正心之后,就會有正確的穿衣動作,這叫“修身”。非獨人們的吃飯、穿衣要遵循“明德”的步驟才能獲得成功,人類的一切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動,一切認識心靈、改造心靈的活動,一切生產(chǎn)實踐、經(jīng)商務農(nóng)以至于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事情等,要想獲得成功、實現(xiàn)所欲,無不遵循了“明德”這兩個基本步驟。 對于這一點,要想精通大學的人必須反反復復、仔仔細細、認認真真不厭其煩地進行觀察。由于人類所面臨的對境無量無邊, 人類的活動和希求也無量無邊,所以在這里無法一一加以枚舉,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地得出如下結論:心靈要想實現(xiàn)所欲,必須經(jīng)過“明德”這兩個步驟。觀
25、察之后就會知道,心靈不經(jīng)過“明德”這兩個步驟就能實現(xiàn)所欲的案例一個也沒有;不僅如此,世間的一切失敗和痛苦,全是由于“明德”這兩個步驟出了問題。如果“明”出了問題,心靈就會對事物及其運動規(guī)律處于未知和謬知的狀態(tài);這樣心靈雖然想實現(xiàn)所欲,但是由于.對事物及其規(guī)律處于未知的狀態(tài), 決策就會盲目; 由于對事物及其規(guī)律處于謬知的狀態(tài), 決策就會錯謬; 決策盲目和錯謬, 結果就會事與愿違。或者,雖然“明”沒有出問題,但是無力對自己的身口意作正確取舍,結果也不能實現(xiàn)所欲。例如,有人通過觀察認為“吃得越多對身體越好”,這是“明”出了問題,因為“吃得越多對身體越好”并非事實, 而是一個錯誤的認知。這個錯誤認知的
26、支配下, 有人就會吃得很多, 并誤以為吃得多對自己的身體有益,但是由于這不是符合實際的認知,結果由于吃得多,反而損害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又有人雖然也形成了“不能吃得太多,要適量”的正確認識,但是由于內(nèi)心對美味的食物有不可抑制的貪心, 以至于無法取舍自己的身口意,結果每次吃飯都吃得太多,最終也損害了自己的健康??傊?,通過無數(shù)的事例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明德”是一切心靈達成所欲(或者說獲得安樂去除痛苦)的基本模式,世間的一切失敗與痛苦都是因為“明德”這兩個步驟出了問題。對這個道理,一切想離苦得樂的人必須仔細思維,直到生起定解為止。所謂觀點,也稱為見解,是人們的主觀意識對某一具體客觀事物的認知和理解。
27、觀點有正確和謬誤之分。 正確的觀點是對事物真相的正確認知,它可以幫助人們對自己的身口意進行正確的取舍, 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所以通常也被稱為正見、智慧;而錯誤的觀點則是對事物真.相的錯誤認知,它會導致身口意的錯誤取舍, 不僅不具有趨利避害的作用,還會使人們遭遇種種失敗、挫折和痛苦。所以,具足智慧也即對世間林林總總的事物具有正確的觀點、 見解,是獲得成功和幸福的先決條件。所謂苦樂觀,是指人們對苦樂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獲得方法的認知和理解。為什么要談苦樂觀呢?因為世間任何一個眾生無一例外地都在追求著幸福和安樂,仔細觀察和分析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一切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都是為了趨樂避苦。 可以這樣說,趨樂避
28、苦是世間所有眾生所有思想、言語和行為的唯一驅動力。既然如此,如果一個人心中執(zhí)持著錯誤的苦樂觀, 那么這個人身口意的取舍也即獲得幸福和安樂的方法也會錯,因而永遠都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安樂。世間絕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痛苦和快樂決定于自己所賴以生存的外境事物的優(yōu)劣,例如名聲、地位、財富、眷屬、住房等等。他們認為,如果一個人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豐厚的收入、寬敞的住房、精美的食物等這些外部條件,就可以得到快樂;相反,一個人如果缺少了諸如此類的這些外部條件,就會感到痛苦。在這樣一個苦樂觀的支配下,世間一般人所用的趨樂避苦的基本手段就是調(diào)整外境使之適合主觀上的要求。佛教認為,世人的這個苦樂觀是偏頗的、舍本逐末的,
29、不是對苦樂真相的正確認知, 因而通過“調(diào)整外境”來獲得安樂的手段也是不究竟的。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知道,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聚合”而生.的?!耙颉币布础敖∫颉?, 是指產(chǎn)生事物的直接原因; “緣”也即“俱有緣”,是指產(chǎn)生事物的間接原因。譬如,“麥芽”的產(chǎn)生就是近取因“麥種”和俱有緣“空氣、陽光、水、土壤”聚合的結果。仔細觀察和分析產(chǎn)生痛苦和快樂的原因,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 內(nèi)心任何快樂或痛苦的產(chǎn)生,都是“外境”和“內(nèi)心對待外境的態(tài)度”這兩個因素聚合的結果,這兩個因素缺一不可。仔細分析這兩個因素,“內(nèi)心對待外境的態(tài)度”應當是苦樂的直接原因也即近取因, 而“外境”則是苦樂的間接原因也即俱有緣,這個
30、事實可以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角度來加以證明。首先,從空間角度來看, “外境”在身體之外, “心”在身體之內(nèi), “外境”和“心”在空間上是兩個不同的處所。 “心對外境的態(tài)度”和“苦樂”這兩個事件所發(fā)生的空間地點一致, 都是發(fā)生在“心”中,所以從“空間”角度來看, “外境”是“苦樂”的間接原因, “心對外境的態(tài)度”是“苦樂”的直接原因。其次,從“時間”角度看,“外境”在苦樂的“生住異滅”過程中一直持續(xù)不斷地存在著,而“苦樂”只有在“心對外境產(chǎn)生態(tài)度”這一些事件發(fā)生之后才有可能產(chǎn)生, 所以從“時間”角度來看,“外境”也是“苦樂”的間接原因,“心對外境的態(tài)度”也是“苦樂”的直接原因。例如,當外境有一朵鮮花
31、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此時如果我們內(nèi)心對這朵鮮花沒有任何態(tài)度,則痛苦和快樂都不會在內(nèi)心產(chǎn)生;如果我們對這朵鮮花產(chǎn)生了喜歡或厭惡的態(tài)度,則內(nèi)心就會產(chǎn)生快樂或痛苦。所以,世間人的“苦樂觀”確實是舍本逐末的、片面的,因為這種苦樂觀忽略了產(chǎn)生苦樂的直接的根本性的主要原因內(nèi)心對待外境的態(tài)度, 而只是片面地強調(diào)了產(chǎn)生苦樂的間接的輔助.性的次要原因外境。造成人們得出“苦樂源于外境”這個錯誤結論的原因是人們對自心看待事物的習慣性思想和態(tài)度習而不察。由于長期的串習, 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于“對鮮花產(chǎn)生喜愛,對糞便產(chǎn)生厭惡”,人們在心中總是默認自心種種習慣的合理性, 并且時時處處自覺或不自覺地維護著自心的種種習慣。所以,在這
32、種情況下, 自然就得出了“快樂是外境的鮮花帶來的,痛苦是外境的糞便帶來的”等諸如此類的片面結論。而在本質(zhì)上, 快樂是自心看待鮮花等外境的習慣性的喜悅態(tài)度帶來的, 痛苦是自心看待糞便等外境的習慣性的厭惡態(tài)度帶來的。須知,習慣并非一成不變的“真理”,而是在一次一次的重復實踐中所形成的“條件反射”, 這種習慣性的“條件反射”實際上是痛苦和快樂的決定性因素。掌握了這個要訣就會知道,獲得快樂、去除痛苦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正確的“條件反射”也即看待外境事物的思想和態(tài)度。如果一個人將存在于心中的那些會導致痛苦的“條件反射”給去除,培養(yǎng)起那些會導致安樂的“條件反射”,則痛苦將無由而生。基于以上觀察,佛教認為,人的苦
33、樂并不決定于外境,而是決定于一個人看待外境的思想和態(tài)度。所以,“調(diào)整自心”是獲得幸福和安樂的究竟的根本方法, 而“調(diào)整外境”只能是暫時的輔助方法。 如果一個人明白了這個奧秘, 并時時處處調(diào)整內(nèi)心,那么這個人將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即便處于他人認為很惡劣的環(huán)境中,痛苦在其內(nèi)心也不會有.插足之地。如果一個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則雖然費盡心機、百般辛勤地去調(diào)整外境,獲得種種外在的財富、地位、名聲、美食等,但痛苦仍會像雨點一般降臨在這個人的心田。我們知道,心在自己身體內(nèi),而外境在自己身體外,所以“調(diào)整自心”要比“調(diào)整外境”更容易和更可靠。 任何人只要愿意, 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都可以熟練地自在地調(diào)整自心。
34、而調(diào)整外境就不一樣了,因為決定外境變化發(fā)展的因素很多,我們很難一一掌控,所以“調(diào)整外境”常常會以失敗告終。 此外,如果多個人同時產(chǎn)生了調(diào)整同一外境的想法,若所要調(diào)整的目標不一樣,就會產(chǎn)生人與人之間的爭斗。即便我們能夠將外境調(diào)整到我們所希望的狀態(tài), 但是這種狀態(tài)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下去,因為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遷變的,在我們吃盡千辛萬苦將外境調(diào)整到自己所希望的狀態(tài)之后常常會發(fā)現(xiàn), 在我們還沒有緩過氣來的時候自己所希望的外境狀態(tài)就已經(jīng)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苦樂源于外境”是愚人的苦樂觀,“苦樂源于自心”是智者的苦樂觀。因此,愚人通常將“調(diào)整外境”作為趨樂避苦的唯一選擇,而智者則將“調(diào)整自心”作為趨樂避苦的根
35、本途徑??v觀世人在外境上的忙忙碌碌無非是為了得到安樂、去除痛苦,可是在忙忙碌碌的世人中又有幾個對遍智佛陀所宣說的“苦樂源于自心”的至理心領神會的呢?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會遭遇各種不同程度的心靈痛苦:輕微的,內(nèi)心會怨恨,并隱隱作痛;中等的,不僅心里會作痛,而且還會伴.隨喋喋不休的抱怨、辱罵和爭吵;嚴重的,不僅內(nèi)心會劇烈作痛,而且還會喪心病狂,嚴重失去理智,行為上大打出手,甚至彼此傷害對方性命的情況也屢見不鮮。趨樂避苦是一切有情的本能,離苦得樂是每一個眾生的根本所求。所以,無始以來,人們想盡了一切辦法來遠離種種痛苦, 為了去除痛苦,人們可以拋頭顱、灑熱血,甚至可以上刀山、下火海,雖然如此,可是絕
36、大多數(shù)人至今仍然尚未成功地遠離痛苦, 雖然主觀上不想遭遇任何痛苦,但是痛苦仍猶如雨點一般,源源不斷地降臨在他們的心靈之上。見到這種現(xiàn)狀,人們不僅要問: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為了解答這個問題, 各種似是而非的說法紛紛出籠:有的說痛苦是絕對存在的,人們根本無法去除痛苦;有的說,痛苦是因為我們得罪了某個掌握絕對權利的神靈,如果通過一定的方法讓此神靈高興, 神靈就不會降罪于我們,并且會賜予我們安樂;有的說,痛苦是因為物質(zhì)和欲求之間的矛盾,當物質(zhì)極大豐富時,痛苦就會消除 ,然而,當人們按照這些學說去實踐時,仍然無法徹底遠離種種痛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痛苦就像揮之不去的魔影一般縈繞在眾生的心
37、頭呢?大覺世尊釋迦牟尼佛告訴人們, 原因就是一個: 眾生對痛苦形成的基本原理尚處于未知和邪知的愚昧的狀態(tài)! 由于對造成痛苦的機理缺乏正確認知的緣故,使得人們無法采用正確的方法來去除痛苦,雖然主觀上想徹底去除痛苦, 但是客觀上所使用的方法卻是舍本逐末式.的。那么,痛苦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如何才能徹底去除痛苦呢?大覺世尊告訴我們,世人一切痛苦的產(chǎn)生一定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一個是潛伏在人們心中的煩惱習氣,另外一個則是誘發(fā)煩惱習氣發(fā)作的外境。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個條件,痛苦都不會在人們心中產(chǎn)生。首先,一個人心中雖然潛伏著煩惱習氣,但沒有和煩惱相應的外境來誘發(fā)內(nèi)心煩惱習氣的發(fā)作,則煩
38、惱就不會現(xiàn)行, 并使得內(nèi)心產(chǎn)生痛苦,人們常說的“眼不見心不煩”就是這個意思。其次,如果內(nèi)心沒有煩惱習氣,則無論遭遇什么樣的對境都不可能使得心中的煩惱發(fā)作。引發(fā)痛苦的這兩個條件中,內(nèi)心具有煩惱習氣是近取因,引發(fā)煩惱的外境是俱有緣。知道上述痛苦形成的基本原理就會知道,一個人要想從根本上去除痛苦,必須將潛伏在內(nèi)心的煩惱習氣去除。由于煩惱潛伏在內(nèi)心,不遇外緣不發(fā)作的緣故, 所以佛經(jīng)中也將煩惱稱為“隨眠”。具有隨眠煩惱的眾生,不遇到引發(fā)煩惱的外緣時,看上去暫時內(nèi)心是風平浪靜,但是當遇到和內(nèi)心煩惱習氣相應的外緣時, 煩惱即會一躍而起, 給內(nèi)心制造種種痛苦。所以,斷除內(nèi)心的隨眠煩惱是去除痛苦的一勞永逸之法,當內(nèi)心的煩惱習氣被徹底斷除時,無論我們遇到什么樣的外境, 都不可能引發(fā)內(nèi)心的任何煩惱,因而痛苦根本不會產(chǎn)生。例如,斷除了貪心煩惱習氣的人,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色聲香味觸五欲,都不會引發(fā)貪心煩惱,因而痛苦無由而生; 斷除了嗔心煩惱習氣的人, 無論遇到什么樣的逆緣,.都不會產(chǎn)生嗔心,因而痛苦也不可能生起。由于眾生對痛苦產(chǎn)生的機理尚處于愚昧的狀態(tài),因此所采取的去除痛苦的方法也是舍本逐末式的也即當痛苦在內(nèi)心生起時, 將隨眠在內(nè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蘇省淮安市本年度(2025)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統(tǒng)編版階段練習(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國散熱排風機市場運行新形勢與投資前景報告
- 大學生要如何網(wǎng)絡安全防范論文
- 英語中國文化閱讀教學設計
- 2025屆江蘇省徐州一中高三六校第一次聯(lián)考英語試卷含解析
- 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qū)湖南師范大學附中2025屆高三(最后沖刺)英語試卷含解析
- 職業(yè)技能鑒定初級光纖通信模擬題及參考答案
- 【9道 一?!?025年4月邯鄲市邯山區(qū)七校聯(lián)考中考一模道法試卷含答案
-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英語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稀有金屬礦選礦廠安全生產(chǎn)標準化實施指南考核試卷
- (八省聯(lián)考)內(nèi)蒙古2025年高考綜合改革適應性演練 地理試卷(含答案詳解)
- 先天性高胰島素性低血糖血癥病因介紹
- 狼瘡性腦病病例討論
- 4MW光伏+1MWh儲能 園區(qū)光儲充一體化方案
- 食品安全知到智慧樹章節(jié)測試答案2024年秋浙江大學
- 【MOOC】數(shù)學建模精講-西南交通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血透延續(xù)護理服務
- 公路路面灌縫施工方案
- 《西游記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單選題100道、多選題100道)
- 《建筑工程施工現(xiàn)場安全管理的問題與完善對策研究》9200字(論文)
- 2024廣西能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面向社會公開招聘79人筆試核心備考題庫及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