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與摧毀——關于德里達與海德格爾_第1頁
解構與摧毀——關于德里達與海德格爾_第2頁
解構與摧毀——關于德里達與海德格爾_第3頁
解構與摧毀——關于德里達與海德格爾_第4頁
解構與摧毀——關于德里達與海德格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解構與摧毀關于德里達與海德格爾第2l卷第1期Vo1.21No.1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JOURNAL0FABAnACHERSC0UJEGE2004年3月Mar.2O04解構與摧毀關于德里達與海德格爾高亞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北京100872)f摘要】德里達的"解構"一詞來源于海德格爾的"摧毀"概念,二者都是針對傳統形而上學.然而海氏的摧毀通過追問"存在的意義"卻固執于一個問題的意義但德里達的解構策略作為一種游戲式反諷形式卻允許形而上學解構自身.【關鍵詞J德里達;解構;海德格爾;摧毀I中圖分類號】B51/56'【文獻標識碼】A【

2、文章編號】1008-4142(2o04)0l一0ol0一o4DeconstructionandDestruction0nDerridaandHeideggerGAOYa-chun(PhilosophyDepartmentofPeopleSUniversityofChina,Bejing100872,China)Abstract:Demda'SdeconstructionderivesfromHeidegger'Sdestruction.Thesetwonotionsbothcomeoutagainsttraditionalmetaphysics.Heidegger'Sd

3、estructionaimsatexistentialsignificance.andgetsstuckinthesignica/iceofaquestion;whereasDerrida'Sdeconstructionsttegytakestheformofgamelikeironyandpermitsserf-destructionofmetaphysics.Keywords:Derrida,deconstruction,Heidegger,destrucUon正如美國后現代主義大師D.c霍伊教授所認為的,哲學史,盡管并非始終在進步,但卻由于-一位思想家對一位舉足輕重的前輩的解釋和

4、批判而經常發生變化,如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解釋與批判,貝克萊對洛克,康德對休漠,黑格爾對康德,以及海德格爾對胡塞爾的批判等等,然而后來者對前人的讀解是否是另一種曲解,曲解是否不可避免,這是難以斷定的,除非這樣一種判斷本身就是確定的.然而卻說明哲學本身是一前提批判史,這是無法否定的.而本文正是通過解構與摧毀兩個"概念"來介紹德里達對海德格爾的解釋和批判,這是否是哲學史的最新發展,用霍伊教授的話說,其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有人把德里達稱作法國的海德格爾,這話不無道理,德里達本人也承認自己受到了海德格爾的影響,并在文本中做出了種種表白:"沒有海德格爾對問題的揭示,

5、我力求要做的事情就不可能了.""我確定認為海德爾的文本對我是極其重要的,它帶來了一種新穎的,不可轉換的進步,它的全部的批評財富,我們還遠沒有利用過.""我在所有已發表的文章中都非常清楚地表明我是從海德格爾問題出發的(這是能夠證實的)"從以上我捫能夠看出德里達非常重視海德格爾的,并且確實受到了海氏的影響.本文著重論及的解構(Deconstruction)是直接來源于海氏的摧毀一詞,(Destruction也有人譯作分解),不過此詞卻經過了德氏的改造,與海氏的理解明顯不同,也許德氏要比海氏走得更遠一些,海氏稱尼采為最后一位形而上學家,而德氏稱海氏收

6、藕日期:20o3一l226作者簡介:高亞春(1972一),女,黑龍江省鶴崗市人,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外國哲學專業02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法國哲學第l期高亞春:解構與摧毀ll仍為在場形而上學家.1927年,海氏在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摧毀"(Destrutio)概念,這概念其實是從胡塞爾那借來的.但胡塞爾"摧毀"方法是一種懸擱加括號方法.而海氏的摧毀概念理解卻是與胡氏不同的.海氏認為"摧毀必然屬于關于存在和它的結構的概念解釋,也即屬于存在的還原結構,摧毀是一種批判過程,在其中首先必須拆毀所使用的傳統概念,從而直達派生它們的源泉.只有通過這一拆毀,本

7、體論才能通過一種關于其概念的真正特性的現象學途徑來確保自身."而且海氏進一步指出:"虛無埋葬過去不是這一拆毀的目的,它的目的是肯定的,它的否定功能仍然是間接的."由此看出,海氏摧毀的肯定意圖就在于拆除在本體論史上存在的意義的隱匿處.海氏稱哲學即形而上學,即研究"存在者之為存在者"的學問,而形而上學史就是"存在被遺忘的歷史."海氏認為傳統的形而上學局限在于混淆了存在與存在者,忽視了二者之間的差別,海氏指出:"確實不能把'存在'理解為存在者,令存在者歸屬于存在,并不能使'存在'得到規定&

8、#39;存在'不是某種類似于存在者的東西.""存在就是存在,而不是存在者."按海氏看法,存在者只是一種在場的東西,而存在則是存在者之所以在場的根據.海氏認為以往形而上學家都把存在理解為在場的存在者,無論柏拉圖的理念,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動者,中世紀的上帝,笛卡爾和康德的自我,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還是尼采的權力意志,他們都犯了一個共同錯誤:把存在規定為"在場",從而將存在與存在者混為一談.海氏認為,存在正是使得存在者得以出場和顯現的根據,所以存在就是它本身,它在展示它自己時又隱蔽了自己,它本身就是一個肯定又否定的揭示過程.德里達肯定了海氏這一

9、點稱:"不注意海氏所謂的不被哲學所思考的存在(Being)與存在者(bemgs)之間的存在一本體論差異,這是不可能的."但同時德里達卻認為將差異視為存在一體論差異的最終規定這一方面不論其如何必要和關鍵,在他看來,似乎仍然以一種奇特的方式處于形而上學的掌握之中.德氏指出海氏仍是站在"在場形而上學"之上來解釋存在與存在者之間的本體論差異,因而遺忘了更為根本的差異.因為"差異也許比存在更古老.也許還有一個比存在與存在者之問的差異更未被思考的差異."這就是德里達自撰的Diffrance(異).海德格爾針對傳統的本體論,提出了基本本體論,提出了

10、被人們忽視的存在的意義問題.德里達肯定了這一點,而且走得更遠,認為"我們必須像海氏那樣過問存在問題,海氏并且僅有海氏超越了存在一神學并向存在一神學提出了存在問題",然而"西方形而上學把存在的意義限于在場領域,它成了語言學形式的霸權"海氏對德氏來說確實是關鍵性的人物,正如美貝勒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的:"海氏對德氏重要性在于他提出的本體論差別這一觀點,以及存在的歷史這一概念,即在差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而上學史."1967年德里達一起發表了論文字學,聲音與現象和寫作與差異三本書,一時引起了轟動,這可以說標志德里達解構理論正式誕生,解構(Dec

11、onstruction)-詞雖然直接來源于海氏的摧毀(Destruction),然而二者意義明顯不同,解構是德里達自撰的一個詞,他認為解構只是一個策略,正如卡勒在結構主義以來中寫的,解構擔負了雙重解讀任務:一方面,它必須在文本分析的過程中,對文本論汪的步驟和方式進行描述,對文本的前提提出置疑;另一方面,它還要利用文本的概念體系本身的連貫性提出挑戰.這也道出了德里達解構的"雙重科學,雙重姿態"的策略.德里達的解構策略主要針對的是傳統的形而上學,卡勒又在論解構中對此作了描述:"傳統哲學的一個二元對立命題中,除了森嚴的等級高低,絕無兩個對項的和平共處,一個單項在價值,邏

12、輯等等方面統治著另一單項,高居發號施令的地位.解構這個對立命題歸根到底便是在一特定時機,把它的等級秩序顛倒過來."然而這只是其中一步,解構還必須"用最為謹慎和內在的方法,通盤考察其概念的結構譜系,同時從它無以命名或描述的12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某一外在角度,確證這段歷史在通過這一與它利害攸關的抑制來構筑自身使為歷史的過程中.可能掩蓋了什么,排斥了什么."而日.德氏解構的宗旨就在于解除概念的二元對立,拆除思維的等級體系,然后將其重新嵌入文本意味的不同秩序中,或者換句活說,解構是對那些相矛譖的"兩難境"盲點或要素小心翼翼的尋求,因為恰恰是在這些自相

13、矛盾的要素中,文本會不自覺地綻露出修辭與邏輯明顯要說的與實際上被迫說的東西之間的張力關系因此,要想"解構"一篇作品,就必須運用科策略逆轉,準確地抓住那些不被看重的細節,這些東西常常是也必定是那些持有極權正統的觀念的闡釋者所忽視的.正如德里達在論文字學中指出的:"解構活動并不能觸動外部結構.只有居住在這種結構中,解構活動才是可能的,有效的,也只有曙住在這種結構中,解構活動才能有的放矢f=于必須從內部人手,由-f要從舊結構中借取用十破壞T住的所有策略上和結構上的力法解構作最終一定程度卜成r它臼身勞動的犧牲品."這電孛坨魁德里達所渭"自毀原則&quo

14、t;,"以其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形而上學大廈也就只在這種策略之下將失去根基而坍塌.德氏把傳統的形而上學稱為邏各斯q1心主義,邏各斯也就是海氏所說的"存在者之為存在者"的根據,傳統形而上學一直在追尋這一總體性,也可以稱為"中心".德氏在結構,符號,與人義科學話語的嬉戲一文中稱形而上學的歷史就是一系列中心對中心的置換,仿佛是一條由逐次確定中心串聯而成的鏈鎖,這個中心依次有規律地取得小同的形式和稱謂.形而上學的歷史成為由這些隱喻和換喻卡句成的歷史,而德里達的解構策略正是要去"中心".他認為中心不應該被認為是一種此在的彤

15、式存在,中心它不是一個嘲定的所在,而是一種功能,一一種非所在,這里云集了無數的替換符號要想徹底消解邏各斯中心主義必須去掉這種中心即瓦解它的根基:一系列二元等級對立(善,真理儲誤,本質覦象,自然儀化,所指俄指).這種二元對立而且總是前者統治后者,是一充滿暴政的等級制,德里達正是把顛覆這二元對立作為突破口,并置換對立,使邊緣化要素,微不足道的細節解放出來.在論文字學中德里達著重敘述了言語壓制文字的歷史,并完成了對盧梭,索緒爾,列維?斯特勞斯解構式閱瀆,從而消解了言語使字,自然伎化,能所拮這j個典型的二元對立命題的界限,由此德里達亦提出了一種新文字稱"源初文字"來取代邏各斯.這個

16、源初文字就是"延異".德里達稱延異既非一個詞也非一個概念,只是一個策略.延異"它一無管轄,一無統制,不在任何地方實施權威",不僅沒有任何"延異"王國,而且"延異"煽動對每個王國的顛覆.而且"延異它沒有任何意義和不存在.它不從屬,沒有任何支持,也沒有任何深度,這一無度的棋盤,存在就在其上被推人游戲."傳統形而上學一向追求永恒,絕對的邏各斯,終級不變的意義.德里達正是運用解構策略認為"意義"也是差異的產物,延異的結果,它只是一系列能指的替換鏈,它只是一道迫"痕跡&quo

17、t;,就象沙漠中旅行者的腳印,海氏用存在來代替,德里達認為這也不徹底,認為"意義"只是延異的結果,是播撒,是替補,是痕跡.這樣終掇的意義被無限制地延宕了,形而上學受到了重創.從以上我們對摧毀(Destruction)和解構(Deconstruction)分析可以看出,這兩種策略是明顯不同的,正如霍伊分析的.海氏的摧毀是對本體淪,而德氏的解構目的是要拆除一種書寫和思維Jxl格,以便在無意以更為合適的風格取而代之的情況下看它如何產生作用;海氏的摧毀規定主旨是要在"存在的真理"恰恰是應該被解拆的東西時去遮蔽對它的本體論承諾,而德氏的解構則不是另一種反倒要被懸置

18、起來的本體論,作為一種游戲式的反諷形式,它是非規定性的,僅允許以前的形而上學解拆自身.通過指出哲學史即是忘記存在的歷史來進行這種摧毀,這是海氏的方略,這樣,海氏似乎只是把"存在"用作為只是個形而上學名稱,去指稱包括語言在內的一切事物的基礎,而德里達指出,從未有過而永遠不會有一個獨一的語詞,一個主名甚至不會有存在的名稱.因此德里達將其解構第1期高亞春:解構與摧毀建立在一種作為玩弄符號物之間的差異的游戲的語言概念上.面對傳統本體論,海氏在"Being"上劃叉,德氏采取的是抹去符號意義的痕跡式書寫,但二者有著巨大差異,"存在"在海氏那里始終

19、是起支配作用的概念,它"在場",是"鬩源".而德氏的"痕跡"只是涂改后的"道道",它是在場缺失的標記,它無起原,正如尚杰在思言字中分析的,海氏是現象學家,他仍要描述一個意義世界,而德里達則是隱晦哲學家,他敞開一片哲學視野從不達到的"處女地".在德里達看來海氏缺乏最后的徹底性,兇為他追問存在的意義從而固執于一個問題的意義.德里達針對存在意義問題提出了第一性的差異性.他人為海氏仍停留在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路線上,德氏"總是用分裂和延遲的意義這個反詞來反塒這種邏各斯中心主義;這個分裂和延遲的意義

20、炸開r一切指向統一的聚合,而被德里達稱為寫作."海氏提出摧毀,德氏提出解構,我們看到了_'者差異所在,無論是海氏關于哲學"遺忘"r真l的存在,還是德氏解構策略,二者針對的都是傳統形而上學,要追溯"本來狀態."海氏的摧毀是對"存在"詞源的釋義學追問,德氏的解構在于把傳統哲學結構消解,這兩種方略,都是為了"回劊事物本身",批判形而上學的語言和思維方式,這使他們回溯到非邏輯的原始語言海氏有他的詩化語言,德氏則是書寫"文字學".四經過上面對德氏和海氏比較分析,以及德氏對海氏的解釋和批判,我們要對二者作一個定論分析感覺確實很難,然而二者的策略確實引發我們一些思考,特別是德氏解構策略.它向一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