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編輯的審美意識_第1頁
電視新聞編輯的審美意識_第2頁
電視新聞編輯的審美意識_第3頁
電視新聞編輯的審美意識_第4頁
電視新聞編輯的審美意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電視新聞的制作是一個群體、系統的過程,從準備、采拍、編輯到最后播出,每一個環節都關系到電視新聞的質量和傳播效果。一般人往往只注意到電視新聞記者和播音員的工作,卻忽視了幕后英雄電視新聞編輯的橋梁地位和作用。事實上,編輯是電視新聞的最后把關人,是他決定著一條新聞或一檔新聞節目在熒屏上出現的最終形態。編輯的美學修養和業務水平直接影響著電視新聞節目的優劣,而“優越的編輯工作有賴于優越的判斷力的運用,它是一種藝術”?,F今社會,審美意識已不自覺地貫穿于生活和工作的每個環節,同時,審美意識也決定著生活和工作的質量。電視作為集視覺和聽覺于一體、具有“雙通道”功能的傳播媒介,其新聞的最大優勢就是“形象化”。它能

2、把新聞真實、形象、快捷地傳遞給觀眾。但一條電視新聞能否吸引觀眾,除事件本身所具備的新聞價值外,是否具有視覺沖擊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增加新聞視覺沖擊力的重要環節就是增強圖像畫面美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審美意識。這就要求電視新聞記者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意識和標準。    審美意識培養不僅體現在電視畫面構圖準確、色彩還原等技術手段上,而且更多地展現在新聞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美感    靠圖像說話,記錄下完整準確的畫面信號,是對電視新聞記者最起碼的要求。但畫面圖像并不是新聞,而是電視新聞必備的外在要素。圖像經過整合,去粗取精,再

3、配以準確的解說詞,才變成可以播出的電視新聞。電視新聞報道要做到通過流暢和諧的畫面完整準確地表現新聞事實,不僅需要電視新聞記者俯下身去挖掘事件的新聞價值,還要求他們認真學習美學理論,培養審美意識。目前,地方電視臺的新聞記者中,畢業于正規影視院校的人數相對較少。因此,靜下心來學點美學基本原理,自覺培養審美意識大有必要。    1黑格爾曾說:“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電視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當然具有藝術的一般特征,審美意識是必不可少的。審美具有五個方面的特征:無功利性、直覺性、創造性、超越性、愉悅性。電視新聞報道在對客觀事物作出正確反映的同時,或多或少帶有審美

4、意識,作為電視新聞記者只有刻意與無意為之的分別。如果帶有功利、無創造、不能給人帶來愉悅,這樣的新聞還有人看嗎?    2消除認同上的盲點。一般情況下,不管是記者還是攝像師,都有必要培養一種認同意識,互相理解他人的內心活動,達到和諧。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時應該拋棄功利性,做到寧靜以致遠,以寬廣自由的胸懷、開放鮮活的心態來面對新聞事實。記者和攝像師一定要消除雙方認同上的盲點,互相配合,一方有不到之處,就很可能影響新聞質量,進而影響正常播出。同樣,不同的人對同一新聞事件新聞價值的認識也是不同的,但無論如何電視新聞落腳點應歸到聲畫合一,體現出新聞價值的美感。

5、60;   3技術手段是形式,應實現從形式到內容的飛躍。技術手段在電視新聞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為電視新聞離不開攝像機、編輯機。如果攝像師拍出的畫面偏色失真、聲音電平不穩、圖像閃爍跳動,這是絕對不應該也是不允許的。特技、字幕、非線性編輯的逐步使用,使電視新聞的視覺感受越來越好,這是好事,但需要注意技術手段不能過多使用,不應喧賓奪主,不能把技術手段看成是新聞本身。    審美意識培養的過程就是有效信息的整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對新聞價值做出判斷,并付諸行動隨著電視媒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廣大觀眾對電視新聞的要求也越來

6、越高,電視新聞記者肩負的責任也越來越重。受眾不僅渴望了解新聞本身的全過程,而且渴望了解與新聞相關的各類信息,了解這類信息的共同趨向。在信息時代,新聞就應該像商品一樣經濟實用、美觀,這樣才能吸引人。盡管可能有人對此不予認同,但我們認為新聞是不是商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聞必須像商品一樣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有美感。所以,電視新聞記者應從事實出發,對新聞事件加以整合,留下有效、內涵豐富的信息流,滿足觀眾需要。電視新聞記者在培養審美意識的過程中,應當注意把握以下環節:    1真、善、美是新聞價值的核心。它們是密不可分的,不能為美而忽略真與善,同樣也不能為真而不求美

7、。如新聞報道涉及到動手術,就不宜把開膛破肚血淋淋的場面直接展現給觀眾;頌揚環衛工人無私奉獻,也不應把掏下水道污物橫流直接讓觀眾看電視畫面絕對不該出現一些令人作嘔的東西。美學有一條原則:真的并不都是美的。這同樣適用于電視新聞報道。電視新聞面對千家萬戶,新聞播出時,多是一家人餐桌上笑語盈盈的時刻,要是電視上來這么一下子,一家人肯定會大倒胃口,可能就無暇顧及你新聞里說的是什么,那么電視新聞傳播環節中最重要也是最后的環節受眾關注,恐怕就會中斷,你想傳遞給公眾有效信息的目的也就無法達到。    2時效性與完整性是新聞的靈魂。新聞歸根到底是人或事的客觀再現,新聞的價

8、值大小應該是與觀眾的關注程度緊密聯系的。觀眾從新聞中得到的信息是電視新聞記者把客觀事物經過自己提煉加工(剪輯、制作)的。電視新聞記者提煉的過程就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力爭讓信息生動鮮活,就是對時間線性有選擇地截取,而不是時間線性全部的忠實記錄。電視新聞記者應該依靠自己的經驗和學識對事件的新聞價值做出判斷,并努力把它迅速表現出來。在電視發展突飛猛進的今天,新聞報道可以說是爭分奪秒。因為一旦錯過時機,新聞就會貶值,甚至沒有價值。如新聞報道水廠停水檢修,早報道,群眾可早做準備,減少停水帶來的影響,一旦停水都停一下午了,你再報道,新聞價值就大打折扣。時效性要有,完整性也不可缺少,一條新聞“五個W”是不

9、能少的,不能為搶時間,新聞里缺人物、少結果,情況不明、了解不多時決不能搶,這樣可以避免給工作帶來被動。    3電視新聞靠圖像說話,這既是電視新聞的優勢,同時也是致命的局限。電視新聞在事件報道中易于再現,而主體思想意識卻無法表現(這一點是報紙所擅長的),只能借助于外在的東西,運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現主體意識的流動。雖然可以用采訪、談話等形式,但對一些時過境遷、無法再現的場景,我們只能無奈地借助外界事物,如以梅蘭竹菊喻人之潔身自好,高山流水喻人之知音相求,草木黃而復綠喻人之煥發生機。如果我們缺乏美學意識,思想意識的表現就可能成了一堆毫無關聯的圖像,讓人摸不

10、著頭腦。    電視新聞記者審美意識的培養并非刻意地模仿或體驗,而應該是才學與性情綜合體現的隱性表露有些搞電視的對新聞的認識存在一個誤區,認為新聞關鍵在新,至于構圖、光線等細節問題不是新聞應該過多考慮的。誠然,我們在電視上也見過一些畫面搖搖晃晃的戰地新聞和一些色彩失真的批評報道,但那是特殊情況下的特例,而在大量日常性報道中,環境允許你拍得穩、拍得美,你當然應該無條件地拍好,拍出特色。搖搖晃晃決不是一種風格,相反只能說明你工夫不到家。    怎樣拍得美,換言之,電視新聞該怎樣拍才能體現記者較強的審美意識?回答只能是勤

11、學苦練。 首先,多讀書,多學習,多外出走走,開闊視野增長閱歷。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電視新聞記者如果審美意識到家,那么他看新聞事件就會以超出常人的眼光而進入到一個新的境界。如同紅樓夢里香菱學詩,寫月寫了幾回,最后苦志學詩,精血凝聚,夢中得八句,精彩之極。其次,多思索、多創新。電視新聞雖不比專題片、電視劇需要更多更復雜的電視技術手段,但電視新聞也絕不是鏡頭一搖一晃就能完成的。電視新聞有自身的客觀規律。眾所周知,電視新聞中的會議報道最省事也最沒有視覺沖擊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成套路,但終有一日有人跳出會議圈子,找出了會議新聞背后的新聞,獲得巨大成功。如從工作會議、表彰會上了解到有價

12、值的信息,像夫妻商海弄潮、全家同登光榮榜、幾十人小廠通過ISO9001認證等,把這些拍成新聞就遠比會議上如何如何得獎發言“出彩”得多。新華社記者郭玲春的兩篇會議報道獲全國好新聞獎,成功之處在于突破了千篇一律的寫作模式,寫出了新意,寫出了特點。創新是保持新聞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第三,多視角地觀察,多側面地報道。電視作為一種藝術,誕生時間晚,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和借鑒其他藝術形式,但借鑒絕不是機械地模仿、有意地克隆,而是獨特視角的發現。就煤炭企業而言,電視新聞取材范圍窄,重復性題材多,這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新聞記者便需要從小中見大,從窄中見寬。宋代文人畫一石一水見世界、一花一葉見精神,尺寸不

13、大而境界深,對我們極有啟發。1996年度全國電視好新聞獎中曾有一條從罐頭瓶看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的新聞,講的是記者到廢品收購站,看到高檔罐頭瓶子很多,經采訪了解到高檔罐頭瓶子收購逐年增多,于是從側面寫出了這條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帶來變化的好新聞。這條新聞評委的評論是:新角度、新視覺,以小見大,是成功的新聞報道。從細處入手,從側面報道,也能做出讓人滿意的電視新聞。    審美意識的培養不是藝術表演,它有自身規律,有思想性要求,盡管新聞報道要求客觀事物有新、奇的特性,但它不是單純客觀描述,而應該通過具體事實的報道,體現一定的對實際工作有指導意義的思想觀點,也就是對

14、群眾的思想行為走向有一定的影響力(實用新聞寫作學)。說到底,電視新聞要做到吸引人、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有一種認識誤區,認為美就是藝術,就是藝術表演。藝術與美固然有密切關系,但新聞審美意識的著眼點是客觀存在的事件中蘊藏著的美,這種美有待于我們去發現。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沒有地方可以發現美的蹤跡。美,不是事情外表的新奇怪異,更不是無視客觀事實憑主觀想象一廂情愿地拍新聞。如拍一個先進礦工,嫌其滿臉煤黑形象不佳而對其刻意包裝,脫離現實的工作環境,結果先進人物行為舉止不似本人,顯得不倫不類。因此,我們認為:    1審美意識形成的前提是電視新聞記者必須有對美的渴求。美并不缺乏,而是缺少發現?,F在流行“換位思考”,如果電視新聞記者能把“我是一位觀眾,我需要什么樣的新聞”作為自己的行為標準,那么電視新聞記者的服務意識和貼近意識就會大大增加,就會把大量的美的電視新聞奉獻給觀眾。    2審美的過程不僅僅存在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