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氣管道巖土工程詳細勘察技術規定_第1頁
輸氣管道巖土工程詳細勘察技術規定_第2頁
輸氣管道巖土工程詳細勘察技術規定_第3頁
輸氣管道巖土工程詳細勘察技術規定_第4頁
輸氣管道巖土工程詳細勘察技術規定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執行的技術規范、規程 22線路工程33穿越跨越工程53.1 大中型河流穿越53.2 小型穿越63.3 大中型河流跨越73.4 等級公路、鐵路穿越83.5 圖表(根據業主和設計要求調整) 94廠、站場、閥室詳細勘察95隧道工程 10 6伴行道路 12 7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地段的勘察 14 8特殊性巖土段的線路勘察 14附件:附件一:輸氣管道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模板)附件二:穿(跨)越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模板)附件三:站場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模板)附件四:隧道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模板)XXXXXXXXXXXX 工程巖土工程勘察統一技術規定1執行的技術規程、規范巖土工程勘察應嚴格遵循國

2、家現行勘察技術規范、規程。遵循的主要技術規范、 規程:1.1 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 ) (2009年版);1.2 巖土工程勘察安全規范(GB50585-2010);1.3 油氣田及管道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568-2010);1.4 輸氣管道工程設計規范(GB50251-2003);1.5 油氣輸送管道穿越工程設計規范(GB50423-2007);1.6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 );1.7 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1.8 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02 );1.9 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

3、1.10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1.11 油氣輸送管道線路工程抗震技術規范(GB50470-2008);1.12 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JTJ004-89);1.13 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98);1.14 水文調查規范(SL196-97);1.15 鐵路工程水文勘測設計規范(TB10017-99);1.16 動力機器基礎設計規范(GB50040-96);1.17 凍土工程地質勘察規范(GB50324-2001 );1.18 軟土地區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GJ83-91);1.19 公路軟土地基路堤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JTJ017-96);1.20 鹽漬土地區

4、建筑規范(SY/T0317-97);1.21 膨脹土地區建筑技術規范(GBJ112-87);1.22 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GB50025-2004 );1.23 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J013-95);1.24 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D70-2004);1.25 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D63-2007);1.26 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J-064-98);1.27 工程巖體試驗方法標準(GB/T50266-99);1.28 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1999);1.29 公路土工試驗規程(JTJ051-93);1.30 建筑工程地質鉆探技術標準(JGJ87-9

5、2);1.31 圓錐動力觸探試驗規程(YS5219-2000);1.32 原狀土取樣技術標準(JGJ89-92);1.33 工程巖體分級標準(GB50218-94);1.34 巖土工程基本術語標準(GB/T50279-98);1.35 巖土工程勘察制圖標準(SY/T0051-2003 );1.36 油氣管道巖土工程勘察質量評定要求(SY/T6706-2007);1.37 油氣管道工程勘察測繪內容及深度規定(第一版);1.38 中國石油油氣長輸管道工程勘察測繪導則(試行);1.39 淺層地震勘查技術規范(DZ/T0170-1997);1.40 水利水電工程物探規程(DL5010-92);1.41

6、 鐵路工程物探勘探規程(TB10013-2004);1.42 油氣輸送管道工程測量規范(GB50539-2009);1.43 油氣田工程測量規范(GB/T50537-2009);1.44 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1.45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10年版);1.46 其它有關規范、規程和規定等。2線路工程線路工程的巖土工程詳細勘察除按照油氣田及管道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568-2010 )的第4.2節的有關規定進行外,尚應滿足如下要求:2.1 詳細查明全線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地質構造,巖 土體的分布及特征,不良地質作用和

7、環境災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高邊坡、采 空區、巖溶等)及特殊性巖土(如膨脹土、鹽漬土、污染土、軟土、風沙等)的位置、 規模和發展趨勢等,線路沿線分布斷裂的性質和活動性等。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和特殊巖土地段線路詳細勘察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 (GB50021-2001 , 2009年版)和油氣田及管道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568-2010)的相關規定執行。2.2 勘探點布置:勘探點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初步勘察成果資料,線路中線優化結果 與初步勘察時線位一致的地段,詳細勘察的勘探點只需在初步勘察的基礎上進行加密; 線路中線優化結果偏離初步勘察勘探點控制范圍時應重新布置勘探點。勘探點間距按照地貌單

8、元和地層分布(巖土工程勘察等級)具體確定,應控制住 線路地層的變化,且每個地貌單元有不少于 2個勘探點,以探坑(井、槽)和鉆孔為 主;勘察等級為甲級間距 200300m;勘察等級為乙級間距為 300500m,勘察等 級為丙級5001000m。2.3 勘探深度:勘探點深度應達到管溝底面以下1m。當無法取得管底埋深資料時,平原地區中一般應大于3.0m;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區和丘陵區不小于 4.0m。若地層復雜時,勘探點深度應適當加深,當遇到厚度超過管道埋深的碎石土層, 深度可予以減小;遇到穩定分布的基巖時,即可終止勘探。特殊地層,如膨脹土、軟 土等,勘探孔深度除應達到一般地段的勘探深度外,尚應探至膨脹

9、土裂隙深度下或軟 士持力層以下。2.4 土壤腐蝕性判定:沿線土壤視電阻率測定的間距同勘探點的間距,一般為 5001000m,測試深度3.0m;對于土壤視電阻率值發生突變的地段或土壤視電阻率 較低( 50Q地段,應適當加密測點,判定沿線土壤對埋地鋼質管道的腐蝕性。測量結果記錄在線路縱斷面圖的相關位置上,并提供管道沿線視電阻率測試成果表。 土壤對鋼結構的腐蝕性評價采用綜合評價,按照油氣田及管道巖土工程勘察規范 (GB50568-2010 )附表 A.0.1-2 執行。2.5 線路巖土工程分段:采用實測地形圖定點和GPS導航定位,綜合考慮地層巖性、地下水位埋深和土壤腐蝕性等因素詳細劃分線路巖土工程分

10、段,尤其對石方段、 碎石土地段著重描述。線路分段應全面考慮線路巖土工程的條件,如地層分布、地下 水埋深、土壤腐蝕性、不良地質現象等。同一段的土層厚度變化范圍不得超過1.0m,地下水位變化范圍不得超過1.5m。每一段應按地貌單元、巖土名稱、顏色、狀態、密 實度、特征、厚度和豐水位、枯水位進行描述(如果勘察期間為枯水期時,豐水期的水位可現場進行調查分析提供,也可收集水文、氣象部門提供的水位變幅進行估算)。土、對于巖土應描述成因、年代、名稱、顏色、主要礦物結構、構造和風化程度,并進行石工程分級(土、石工程分級可參照油氣田及管道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568-2010 )執行。并將上述內容(簡要)分

11、段標注于線路縱斷面圖工程地質 條件欄內。線路勘探點位置應填寫在平面示意圖的相應位置上,應按順序進行編號。 勘探點的繪制大小為:外徑3mm (例:O DZn , n為數字)。2.6 地下水:勘察期間對管道沿線的地下水位進行調查分析,對管道沿線地下水位 高于管道埋深的地段,代表性地采取地下水試樣(管線通過水塘地段,宜取地表水樣), 進行水質和侵蝕性分析,評價水對鋼質管道和建筑材料的腐蝕性。2.7 取樣及試驗黃土地區應分區段取樣確定各區段黃土濕陷場地類別,判定濕陷等級。對較軟弱的粘性土(淤泥)現場采用輕型圓錐動力觸探io)進行測試。(N在高烈度區,采用靜力觸探或標準貫入試驗對飽和砂土、粉土進行液化判

12、別。勘探深度內遇到砂土,應采取擾動土樣(約2kg),測定其天然休止角(烘干、水下)。2.8 圖標(根據業主和設計要求調整)2.8.1 線路工程地質平面圖;2.8.2 線路工程地質剖面圖;2.8.3 沿線土壤視電阻率測試和腐蝕性評價成果表;2.8.4 巖石、土、水樣試驗成果表等。3穿越跨越工程3.1 大中型河流穿越3.1.1 根據穿越方式和穿越處的工程地質條件和工程水文條件,運用綜合勘探技術, 查明穿越處的地層結構及其物理力學性質和工程水文參數。3.1.2 詳細勘察的勘探點數量和間距應按巖土工程勘察等級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a.勘探點布置在確定的穿越管道中線上不包括非開挖(定向鉆、頂管、隧道)

13、穿越方式。偏離中心線距離不大于 3m;勘探點間距以能控制地層變化為原則,平原 河流50100m ,山區河流應為3050m。河流穿越勘探點總數不宜少于 4個(兩岸各 1個,河床至少2個。針對不同的地層采取 適宜的勘探測試手段及取樣試驗方法,以確定地層的物理力學性質。b.非開挖穿越方式勘察按油氣田及管道巖土工程勘察規范 GB50568-2010)第4.3 節進行布置勘探點,在穿越中線兩側(上、下游) 1520m處各布置一條勘探線,兩 條 勘探線上勘探點交錯布置,勘探點投影到中線上間距為 30100m,地基等級為一 級取 小值,三級取大值。c.當采取頂管方案時,應于兩岸沉井處布置勘探點35個。d.當

14、需要查明穿越地段有無異常埋置物(如管線、電纜、混凝土構筑物、古城遺址 等),可采用工程物探手段(例如:電法、金屬管探測儀、地質雷達和地震CT等)進行探測。3.1.3 詳細勘察階段的勘探點深度應按下列原則確定。a.對于溝埋敷設方式,一般應鉆至河床最大沖刷深度以下35m,無沖刷深度資料時,應視河床地質條件而定:對于粉細砂、粉土及粘性土河床,勘察深度為1015m;對于中、粗、礫砂河床勘探深度為 812m;對于卵(礫)石河床,勘探點深 度68m;對于基巖應鉆穿強風化層,當強風化層很厚時,最大深度以 10m為限。以 上勘探深度均自河床底面算起。b.當設計采用頂管方式時,勘探點深度根據頂管要求確定,一般鉆

15、探點深度應鉆 至設計管底以下3.0m 0c.當采用定向鉆穿越方式時,勘探點深度為設計管底深度以下35m。3.1.4 取試樣和進行原位測試的勘探點數量,一般占勘探點總數1/22/3。3.1.5 取試樣或進行原位測試部位的豎向間距,應按設計要求和巖土性質確定,一般每隔12m取樣1件、或取得1個原位測試數據,每一主要土層的試樣或原位測 試數據不少于6個。3.1.6 試驗項目應根據穿越方式和巖土性質確定,按油氣田及管道巖土工程勘察 規范(GB50568-2010)第4.3條執行。3.1.7 搜集和分析整理工程水文資料,大型河流按百年一遇,中型河流按五十年一 遇搜集和分析整理,推求其相應流量、流速、水位

16、。3.1.8 根據鉆探揭示的地質構成資料結合推求的水文參數確定沖刷深度,評價河床及岸坡穩定性,提出保證穿越管道安全的巖土工程建議。3.1.9 鉆探完成后,采用泥漿壓力注入水泥砂漿封孔。3.2 小型穿越3.2.1 小型穿越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工作應在確定的穿越斷面兩岸及河床布置勘探點(河床內勘探點不得少于2個)。勘探深度一般6.0m左右。遇飽和的粉細砂及軟粘土 適當加深,但最深以10.0m為限。一般只進行工程地質描述,不采取土樣分析試驗。 小型河流(溝渠)在平面示意圖”上繪出鉆孔位置,可與測量線路專業共同編制縱斷面圖, 扼要填寫地層巖性結論及敷設深度和管道穿越巖土工程措施建議。3.2.2 小型河流按

17、二十年一遇搜集和調查分析整理工程水文參數。3.3 大中型河流跨越3.3.1 跨越工程勘察應進行下列工作:a,查明跨越河段的地形、地貌及地質構造類型。b,查明管墩范圍內的地層巖性、風化破碎程度、軟弱夾層及其物理力學性質,對 場地及基墩進行穩定性評價。c,當抗震設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時應提供場地土類型、建筑場地類別。d,當跨越地段地震設防烈度等于或大于 7度時,應查明管墩范圍15m深度內有無 液化土層,并按油氣田及管道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568-2010)4,4節的規定及附錄B進行判別和確定場地的液化等級,同時應滿足油氣輸送管道線路工程抗震技 術規范(GB50470-2008)有關規定。e,

18、查明對管墩建筑有影響的不良地質現象的性質、特征和分布情況,并提出處理 意見。f.查明河水和地下水對混凝土的腐蝕性。g,收集整理氣象資料,尤其是大風等對跨越影響較大的氣象資料。h,跨越基墩在河床內時,搜集整理工程水文資料,推算流速、水位,進行一般沖 刷計算,確定穩定層位,對有冰凌的河流還應搜集冰凌期及其冰凌情況。3.3.2 勘探點數量按地基等級規定如下:一、二級:每個管墩、風索錨墩、塔架錨墩 24個,若持力層為基巖,應做原位 測試以測定巖體強度、巖體彈性模量。三級:每個管墩、風索錨墩、塔架錨墩 12個(基巖區1個,其它地段2個,若 遇卵石層1個鉆探,1個進行超重型動力觸探(N120)。3.3.3

19、 勘探點的深度按地基土的性質和基礎類型確定:a.對于天然地基,勘探深度為基礎底面以下 2.0b3.0b(b為基礎寬度)。b.對于樁基勘探深度至樁尖持力層頂板以下 35mo當在預計深度范圍內有軟弱下臥層時應予鉆穿,并達到厚度不小于 3.0m的密實土層。c.在預定深度內遇見基巖時,應鉆穿強風化層,當強風化層很厚時,最深以 10m 為限。3.3.4 管墩地基土主要受力層內每隔12m取樣1件,對樁基勘探深度范圍內的 每一主要土層,均應采取原狀土樣或進行原位測試 (總數量不應小于6個),并取地下水 2套,進行地下水對混凝土腐蝕性評價。3.3.5 各類地基需提供的物理力學指標,應按油氣田及管道巖土工程勘察

20、規范 (GB50568-2010)第 4.4 節執行。3.4 等級公路、鐵路穿越3.4.1 溝埋(開挖)敷設穿越公路、鐵路溝埋(開挖)敷設穿越的巖土工程詳細勘察應嚴格按照油氣田及管 道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568-2010)的第4.3節的有關規定要求進行。需要強調 以下幾點:a.當需要查明穿越地段有無異常埋置物(如管線、電纜、混凝土構筑物、古城遺 址等),可采用工程物探手段(例如:電法、金屬管探測儀、地質雷達和地震CT等)進行探測。b.勘探線布置勘探線布置在穿越軸線上(偏離中心線不應大于3m)。c.勘探點間距公路、鐵路路基邊緣向外,勘探點間距為 30100m。每一處公路、鐵路溝埋(開挖)敷

21、設穿越勘探點布置不得少于 4個(兩側路基邊緣各1個)。d.勘探點深度勘探點深度一般為810m;對于厚度較大、分布穩定的卵(礫)石地層、基巖, 勘探深度可適當減少,但不應小于 5mo3.4.2 非開挖方式穿越公路、鐵路非開挖穿越的巖土工程詳細勘察應嚴格按照油氣田及管道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568-2010)的第4.3節的有關規定要求進行。需要強調以下幾點:CT等)a.當需要查明穿越地段有無異常埋置物(如管線、電纜、混凝土構筑物、古城遺 址等),可采用工程物探手段(例如:電法、金屬管探測儀、地質雷達和地震 進行探測。b.勘探線布置在穿越中線兩側15m處各布置一條勘探線,兩條勘探線上的勘探點交錯

22、布置。c.勘探點間距公路、鐵路路基邊緣向外,勘探點間距為 30100m。每一處公路、鐵路定向鉆 穿越勘探點布置不得少于4個(兩側路基邊緣各1個)。d.勘探點深度勘探點深度為設計穿越深度以下 35m。若無設計要求,以穿越斷面最低點向下 40m ,在預定深度內為基巖則鉆至微風化層 10m 0e.鉆探試驗完成后,采用泥漿泵壓力注入水泥砂漿封孔。3.5 圖表(根據業主和設計要求調整)3.5.1 勘探點平面位置圖;3.5.2 工程地質剖面圖;3.5.3 其它必要圖表。4廠、站場、閥室詳細勘察4.1 執行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查明場地與地 基的巖土性質、地下水埋藏

23、條件、不良工程地質條件和地震效應,提供巖土物理力學 參數和地基承載力,對地基和基礎的設計方案提出建議,應對勘察范圍內地下各種管 道、光纜、電纜與地下構筑物探明。各站場勘探點間距和勘探深度根據巖土工程勘察等級確定,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中4.1.1120條要求,一般情況下可按下列要求執行:4.1.1 勘探點布置和勘探孔深度應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油氣田及管道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568-2010)的第4.1.11條 有關規定,勘探點間距一般為 1530m,無特殊要求建(構)筑物單體或建(構)筑 物群按范圍布

24、置,重大設備基礎應單獨布置勘探點,重大的動力基礎和高聳構筑物, 勘探點不少于3個,對于壓氣站,考慮到壓縮機振動與擾動大,勘探點間距宜取表4.1.11中之下限值。4.1.2 勘探點深度應滿足油氣田及管道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568-2010)中第4.1.12條有關規定,廠(站)一般勘探點深度 1015m,控制性鉆孔深度為 15 30m,閥室鉆孔深度一般為810m。4.1.3 取樣與試驗:取試樣和進行原位測試的勘探點數量,一般占勘探點總數的1/22/3。取試樣或進行原位測試部位的豎向間距,根據巖土性質確定,每隔 12m取樣1件或取得1個原位測試數據。勘探深度內遇地下水采取地下水2件。當有壓縮機

25、等動力設備時,需在設備基礎處進行孔內波速測試,提供地基動力特征參數。4.1.4 遇到地下水時,應停鉆量測初見水位;鉆探結束后(對于砂類土不少于30min ;對粉土不少于1h;對于粘性土不少于24h)量測地下水位,水位允許誤差為 *0cm o4.1.5 地震效應:抗震設防烈度大于等于 6度時應對飽和粉土、砂土,進行標準貫 入或靜力觸探試驗,以判定其地震液化的可能性。4.1.6 圖表a.勘探點平面位置圖;b.工程地質剖面圖;c.工程地質柱狀圖(未畫進剖面圖);d.其它必要的圖表(巖石試驗成果表、水土分析成果表和原位測試成果)。5隧道工程5.1 本階段主要任務:5.1.1 對隧道所在區域的地形、地貌

26、、工程地質特征及水文地質條件做出正確評價。5.1.2 根據控制圍巖穩定的諸因素及地層彈性縱波的波速,分析確定隧道洞身的圍 巖類別,分析圍巖的穩定性及洞口斜坡的穩定性。5.1.3 正確評價和預測隧道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及其發展趨勢,提供設計、 施工所需定量指標,以及設計、施工應注意的問題5.2 調查測繪:5.2.1 查明隧道通過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構造,巖質隧道應著重查明 巖層層理,片理、節理等軟弱結構面的產狀及組合形式,斷層、褶皺的性質、產狀、 破碎帶寬度及破碎程度。5.2.2 查明隧道是否通過煤層、膨脹性巖土、有用礦體、高應力區及可能對隧道造 成的偏壓等。對含有這些不良條件的地

27、段,應預測地層膨脹、高應力、偏壓等對碉體 的影響,并對有害氣體或放射性物質做出評價。5.2.3 查明不良地質、特殊地質對隧道通過的影響,特別是對碉口位置邊坡、仰坡 的影響,提出工程措施的建議。5.2.4 查明隧道附近井、泉的分布情況,分析隧道地區的水文地質條件,判明地下水的類型、水質及補給來源,預測地下水的腐蝕性和碉體分段涌水量。宜避開巖溶、 暗河地區。并充分估計隧道開挖引起地表塌陷及地表水漏失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工程 措施建議。5.2.5 綜合分析巖性、構造、地下水等有關工程地質測繪、勘探、測試成果,分段 確定隧道圍巖類別。5.2.6 在隧道碉口需要接長明碉的地段,應查明明碉基底的工程地質條件

28、。5.3 物理勘探5.3.1 應根據隧道所在地區的地形、地質條件選擇適當的物探方法,對于巖質隧道 可采用地震勘探,沿隧道軸線至少布置一條地震測線,測點間距以 1020m為宜,地 質構造復雜地段應適當加密,兩洞口應布置橫測線,測點間距為 5m;若洞口或洞身發 現有溶洞或其他構造,破碎帶應適當增加橫測線和加密測點。5.3.2 用聲波測定巖體的彈性縱波波速時,宜同時測定巖體彈性橫波波速。除測定 巖體波速外,還應測定巖石試件彈性波速。5.3.3 水下隧道物探,測線宜沿隧道軸線及兩側布設,一般不少于5條;橫測線一般應順水流方向布設,不宜少于 3條。測點間距510m。5.4 勘探與測試5.4.1 鉆孔布置

29、:a.根據物探異常點,洞身低凹部位與探明構造帶等不良地質現象綜合考慮布置鉆 孔,以查明地層變化、裂隙發育程度、水文地質條件變化。b.陸上鉆孔通常布置在隧道兩側 35m處,水下及巖溶地區隧道布置在隧道兩側 1520m處。勘探點間距應為200400m,洞口附近覆蓋層較厚時,應布置勘探點, 勘探點數量不少于4個,水下勘探間距為50100m (投影到中線距離)。c.鉆孔終孔后必須封填,水下及巖溶地區隧道鉆孔應進行壓力注漿(水泥砂漿)封 孔。5.4.2 鉆探深度應達到隧道底板高程以下 35m,遇不良地質地層時,應適當加深。 水下鉆孔深度應達到設計隧道底板以下 1020m。5.4.3 鉆探過程中遇到地下水

30、時應查明水層的位置和厚度,并取樣分析,判明對混 凝土、鋼材的腐蝕性。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隧道,應分層進行壓水或抽水試驗,并分 析隧道開挖后可能出現的涌水量,并提出防止涌水的措施。5.4.4 進行彈性波勘探,測定巖體、巖石試件的彈性波速度,判斷巖體的完整性。5.4.5 為了解隧道通過的巖土的物理力學性質。a.取代表性樣品進行試驗,對膨脹性巖土應加做礦物含量分析及膨脹試驗。b.進行巖體原位測試試驗測試巖體強度、巖體彈性模量及地應力。5.4.6 巖石、土、水取樣與試驗、有毒氣體、地溫異常現場檢測、波速測試、水文 地質觀測、試驗等按照油氣田及管道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568-2010)之第4.5.6

31、條執行。5.4.7工程水文參數、水下隧道的設計洪水率根據河流的工程等級劃分:大型河流 按百年一遇考慮;中型河流按50年一遇考慮;水文參數包括水位、流量、流速、沖刷深度等。5.5資料編制應提供下列資料:5.5.1 巖土工程勘察報告5.5.2 隧道工程地質平面圖 1: 5001: 10005.5.3 隧道工程地質縱斷面圖 橫1:5001:5000 ,縱1:2001:5005.5.4 隧道碉體工程地質橫斷面圖 橫1:200或1:500 ,縱1:501:1005.5.5 隧道碉口工程地質圖1:5005.5.6 隧道碉口工程地質縱斷面圖橫1:2001: 500,縱1:501: 1005.5.7 隧道碉口

32、工程地質橫斷面圖橫1:2001: 500,縱1:501: 1005.5.8 明碉邊墻墻址工程地質縱斷面圖 橫1:2001:2000 ,縱1:501:5005.5.9 巖石質量指標(RQD)與深度關系圖。6伴行道路6.1 伴行道路的巖土工程詳細勘察主要依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J064-98)、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D63-2007)、公路土工試驗規程(JTGE40-2007 )、公路軟土地基路堤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JTJ017-96)、公路路 基設計規范(JTGD30-2004)、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JTJ004-89)和其它相關 規范、規程有關規定執行。根據設計委托,對勘察范圍和具體技術要求進行適當調整。下面著重強調幾點:6.1.1 在充分收集既有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外業地質調繪。6.1.2 調查沿線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和地下水等特征,為路線方案提 供足夠的地質資料;6.1.3 重點查明路線沿線不良地質性質、分布、規模、發生與發展趨勢、地下水特征,定性和定量的評價其對路線的影響,必要時應進行工程地質選線。須特別注意巖 層的順層(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