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黃渤海漁業可持續發展現狀和對策學生姓名 唐豪 學號 專業漁業推廣導師姓名 邱盛堯學生簽名:_ _ 近年來因嚴重的過度開發利用和水質污染,生態系統多處于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必須及時調整開發思路,堅定走生態海洋之路,合理利用海洋資源,加強環境保護,才能實現黃渤海漁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一、黃渤海概況(一)漁業概況黃渤海地處暖溫帶,受黑潮水系和近海沿岸水影響,歷史上,海域生態環境條件優越,黃渤海區約有魚類300種,蝦蟹類41種,頭足類20種,暖溫性種占主要地位,其次為暖水性種類,而冷溫性種類很少。渤海及黃海沿岸水域是大多數漁業種類的重要產卵場、索餌場,黃海中南
2、部有70-80米深的黃海海槽,地勢平坦,是多數漁業生物的越冬場。黃渤海區漁業開發最早,曾經是中國最重要的漁場,上世紀50年代的海洋捕撈產量占中國大陸地區海洋捕撈總產量的56%,80年代以來占30%左右。黃渤海捕撈產量在建國初期為3040萬噸,直到1970年以前一直徘徊在69萬噸以下,從1971年開始,由于捕撈力量快速增長,產量有較大幅度的增加,19761978年連續3年超過100萬噸,之后略有下降。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起,由于捕撈過度、海洋水環境污染和生物棲息環境的破壞等因素的共同影響,黃渤海漁業資源嚴重衰退,特別是渤海已經瀕臨“荒漠化”的邊緣。(二)資源管理概況1.法律法規不斷健全。中華人民
3、共和國漁業法(簡稱漁業法)是中國管理包括海洋漁業在內的所有漁業活動的法律。該法1986 年通過,并于2000 年、2004 年、2009年三次修改。1987年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簡稱實施細則)。漁業法及其實施細則規定了對漁業資源的開發、利用的管理機關及其權限,并對“養殖業”、“捕撈業”、“漁業資源的增殖和保護”等問題做了較為詳細的規定。1970 年國務院批準頒布了渤海區經濟魚蝦資源繁殖保護條例,1981 年原國家水產總局頒布了渤海區水產資源繁殖保護規定,1991 年農業部頒布實施了渤海區漁業資源繁殖保護規定,2004 年農業部又頒布實施了渤海生物資源養護規定。這些法律法規的
4、頒布和實施對保護渤海漁業資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為開展渤海治理和資源修復提供了法律依據和重要保障。2006年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簡稱綱要),對中國水生生物資源增殖和養護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在綱要實施的過程中,農業部先后出臺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全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總體規劃(20112015年)、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操作技術規程,進一步強化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科學化、規范化管理。2. 養護力度不斷加大。一是伏休制度不斷完善。1995年起,中國在東海、黃海正式實施伏季休漁制度,1999年又將其推廣到南海海域,進而全部海域實施。迄今為止,伏季休漁制度已成為中國最有成效的漁業
5、管理措施之一,對緩和漁業資源衰退和捕撈能力嚴重過剩這一矛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二是資源修復投入不斷增大。黃渤海區自80年代中期就在全國率先開展中國對蝦的增殖放流,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自2006年綱要公布后,黃渤海區各級政府和管理部門加大投入,增殖放流和人工魚礁建設迅猛發展,放流苗種數量和投入資金數量都不斷增加。截至2012年,黃渤海區增殖放流數量、人工魚礁建設數量均達到歷史最高。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至2012年黃渤海區共放流苗種約621.6億尾,共計投入資金約10.5億元。建成和在建的人工魚礁礁區面積約2.2萬公頃,共計投入資金規模約25.6億元。水生生物的增殖放流和人工魚礁建設對改善水域資
6、源環境狀況,增加漁民收入,提升公眾海洋生態文明意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數量快速增加。針對當前水域污染嚴重,各類工程建設大量侵占漁業水域的嚴峻局面,從2007年起農業部在黃渤海區先后劃定了“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國家級的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8個,以保護重要漁業資源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洄游通道等主要生長繁育區域。二、 黃渤海區漁業水域環境問題(一)涉海工程嚴重擠占重要漁業水域1.填海造地。填海造地是人類開發利用海洋的重要方式,也是人類拓展陸地生存空間及生產空間的重要手段。填海造地短期緩解了沿海一些地方建設用地供求矛盾,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7、但持續不斷大規模的圍海造陸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 如濕地、潮間帶消失、產卵場索餌場擠占,大大降低了濕地原有的環境資源效益,破壞了海洋生物的棲息環境,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棲息地喪失,生物多樣性、均勻度和生物密度下降,某些地方特色資源消失,對水生生物資源造成永久性的影響,嚴重威脅著漁業資源的可再生能力。同時濱海天然濕地面積縮減,海灣灣口變窄,水深淤淺,水交換受阻,污染物輸移能力減弱,反過來又加劇了近岸海域的污染。2. 油氣開發。作為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海洋油氣開發海域,渤海油氣田數量由2000年的8個,增加到2012年的27個,海上石油平臺217個,總油井數1669口,油氣管道275條,1769
8、公里。油氣田開發過程中進行人工島、平臺建設,海底管線鋪設施工會永久性占用漁業水域,造成相關海域的懸浮物濃度增大,影響浮游植物的生長,降低初級生產力,并對浮游動物的存活和繁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二)環境污染導致漁業水域水質狀況堪憂水域環境污染是黃渤海漁業資源衰退和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黃渤海海水質量總體一般,近海水域環境污染突出,污染程度持續增大且呈復合型污染態勢。2001-2012年,渤海三類、四類、劣四類海水水質基本呈逐年上升趨勢,被污染水域面積擴大,而且污染程度仍在加重。2012年,渤海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比例已不足一半,降低至約47%,四類和劣于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
9、積與2006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3倍,達到1.8萬km2,約占渤海總面積的23%。黃海水質情況相對穩定,2004-2006年不符合一類海水水質海域總面積達到峰值后回落,自2010年后稍有提高。2012年,黃海劣于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增加幅度較大,達到了16530km2。由于污染面積的擴大和污染程度的加重,導致水生生物的產卵場不斷縮小,且呈碎塊化趨勢,資源補充能力持續降低。三、黃渤海漁業資源問題(一)漁業資源量的大幅減少20世紀50年代末至今,黃渤海漁業資源量顯著下降,渤海漁業資源量下降尤其突出。具體表現為:2010年春季渤海漁業資源量分別占1959年、1982-1983 年、1992-19
10、93 年、1998年和2004年同期的 0.54%、0.87%、2.1%、24.7%和72%;2010年夏季渤海漁業資源量分別占 1959 年、1982-1983 年、1992-1993和1998 年同期的26.5%、31.4%、22.4%和65.9%;2004年秋季渤海漁業資源量分別占1959年、1982-1983 年、1992-1993年和1998 年同期的 0.58%、1.25%、2.0%和9.4%。2004年渤海漁業資源量下降到歷史最低值。(2) 漁業資源群落結構的變化.優勢種。20 世紀 50年代末以來,渤海漁業資源優勢種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濟價值較高的小黃魚和帶魚等逐步被鳀魚、黃鯽
11、和斑鰶等小型中上層魚類所替代。黃渤海漁業資源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底層大中型優質魚類資源比例持續降低,中上層小型低質魚類資源比例不斷上升。黃海漁業資源中鳀魚占絕對優勢,該魚種在近年聲學調查中占平均生物量的0以上。渤海鳀魚、斑鰶等中上層小型魚類比例占總生物量的5成以上。2011年,黃渤海產量超過4萬噸的品種只有鳀魚,超過2萬噸不足4萬噸的有小黃魚、鲅魚,超過1萬噸不足2萬噸的有帶魚、鮐魚、梭魚。. 營養結構。根據調查,渤海漁業資源的營養結構變化顯著,低營養層次種類生物量占的百分比在增加,高營養層次種類生物量占的百分比在減少,從而導致渤海生態系統內部漁業資源生物平均營養級的降低。 渤海漁獲物的平均營
12、養級,從1959-1960年的4.06下降到1998-1999年3.41,以平均每十年降0.17的速度下降,高于全球平均每十年降0.03-0.10的速度。. 生物多樣性。黃渤海生態系統改變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物種多樣性的下降,以夏季為例,1959 年調查,在渤海捕獲的魚類為 71 種,1982 年為 61 種、1992 年為 53 種、1998 年僅32 種、2010年為41種。主要海洋經濟魚類只剩 10 多種,帶魚、鰳、真鯛等幾乎絕跡。渤海傳統漁汛基本消失,并且海洋魚類繁殖、棲息環境惡劣,渤海作為“黃渤海漁業搖籃”的說法已經名不副實。(三)漁業資源生物體性的變化在長期過度捕撈以及生態環境質量惡
13、化等影響下,部分漁業種類通過自身生長速度的加快、性成熟年齡的提前、繁殖力的增加等種群生物學特性的改變,以適應捕撈壓力的持續增加,維持種群的延續,而某些高等級物種則因調整能力差,導致資源迅速衰退甚至絕跡。同時造成生物體體長、體重不斷減小,年齡結構降低,性成熟提前,繁殖力增加等現象 (四)捕撈力量已嚴重超過漁業資源承受力據推算渤海最大可持續捕撈產量在44-50萬噸;黃海最大可持續捕撈產量在110-150萬噸,但自1992年黃渤海三省一市總捕撈產量超過200萬噸后,黃渤海區漁業資源就處于嚴重過度捕撈階段,雖然1999年后總產量略有下降,但每年仍保持在300萬噸以上,海洋捕撈強度已遠遠超出了漁業資源所
14、能承受的程度。四、對策建議(一)提高思想認識,建立健全“大渤海”綜合治理體系未來1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加速時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既面臨壓力與挑戰,更面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難得機遇期。加強黃渤海漁業資源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保護水域質量和生物多樣性,是維護生態健康的需要,是提高該區域環境承載力,建設新的區域經濟增長點的需要,是人與海洋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建議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建立并不斷完善“大渤海”綜合治理體系,成立國家層面的區域資源環境管理委員會,針對渤海資源養護和生態修復開展頂層設計,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
15、,劃定并嚴格遵守渤海生態紅線,確保渤海生態安全。對黃渤海資源環境利用與可持續發展進行規劃,提出未來10年海洋及沿岸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指導方針和戰略目標,提出沿海區域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養護的重點任務,為黃渤海漁業資源修復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宏觀指導。(二)建立生態損害補償機制,全面實施海洋生態修復工程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環境承載能力弱,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例子屢見于報端。生態補償機制正是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 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改變過去單純依靠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的單一模式,形成污染事故賠償資金、涉漁工程補償
16、資金、中央及地方財政資金和民間資金相結合,以賠(補)償資金為主的良性投入機制。運用綜合性的環境經濟手段規范人類利用海洋的各種活動,有利于形成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全面實施海洋生態修復工程,以國家修復示范區為起點,穩步擴大修復工程覆蓋范圍,開展大規模的海洋牧場建設,將其作為一項戰略措施結合一并實施。爭取設立國家研究專項,將黃渤海沿岸近海水域荒漠化的治理,與生態修復、漁港與漁區基礎設施建設、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人工魚礁建設、海洋牧場建設、養殖漁業向增殖漁業過渡升級、捕撈強度控制以及漁民轉產轉業、發展休閑漁業、構建社會主義新漁區等有機融合在一起,全面、系統的開展研究
17、,為實現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三)控制捕撈強度,推進捕撈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轉變捕撈產業燃油補貼方式,變投入性補貼為退出性補貼。將目前普惠式的、誰捕撈強度大誰補貼多的補貼方式,改為:減少或停止對嚴重破壞資源環境的捕撈行為和純商業的捕撈行為的補貼,加大對小型漁船生計漁民的補貼,補貼方式為誰休漁補貼誰,誰退出捕撈產業補貼誰;二是嚴格加強漁船管理,將船網工具指標數量控制權限下放到省級人民政府,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對所有漁船的全覆蓋管理,對非法造船和未經許可捕撈行為嚴厲打擊,追究刑事責任;三是扎實推進漁具管理,完善捕撈漁具最小網目制度和禁用漁具制度,淘汰破壞性強的漁具漁法,進一步加大力度降低近
18、海捕撈強度;四是完善伏季休漁制度和幼魚保護制度,保證水生生物得以休養生息。(四)完善法律法規,創新現代漁業管理制度我國相關海洋環境保護和漁業資源養護的法律法規已不能適應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新形勢的需要,而以部門管理為主的傳統海洋管理模式也已經不能完全解決海洋管理面臨的問題。必須建立陸海統籌和國家部門間的協調機制,改變過去較多采用的行政手段的方式,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用制度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以制度來約束各項開發行為,強化執法能力建設,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逐步建立與創新漁業管理制度,確立漁業資源所有權與使用權管理制度,按照現代漁業的要求,生計漁業與商業漁業分類管理,建立和完善漁業準入制度、漁業勞動力準入制度、漁具漁法準入制度、捕撈資本準入制度以及漁船船東船長管理制度,切實解決捕撈強度過大和捕撈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五)完善科技支撐系統,加強監測、評價及監督體系建設要在健全海洋漁業資源環境常規監測的基礎上建立與生態修復相適應的科學評價體系。建立黃渤海資源環境監測、應急和預警系統的信息平臺和技術支撐體系,包括海洋環境監測、入海河流水質水量、環境生物災害、水生生物、環境污染監管等內容,形成陸海一體的監測系統,對填海造地、水質污染、漁業捕撈、氣候變化等因子對海洋生態環境影響進行科學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春節美景活動方案
- 朗誦活動比賽活動方案
- 最美紅燭活動方案
- 景區共建活動方案
- 服裝夏天活動策劃方案
- 村里籃球活動方案
- 服裝珠寶活動策劃方案
- 春節烤雞活動方案
- 智慧家教行動活動方案
- 曲靖團建活動方案
- 2025年拍賣師資格(紙筆作答)高頻題庫新版
- 【高考模擬】山東省春季高考研究聯合體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聯合考試數學試題(含解析)
- 體育社會學(高教版)第十章《社會體育的社會學分析》
- 2024年河北唐山國控港口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筆試真題
- 2025新七年級語文下冊期末字音字形專題復習課件
- 妊娠合并貧血護理課件
- 左美馬嗪行業深度研究分析報告(2024-2030版)
- 旅游景區船舶管理制度
- 腦機接口硬件優化-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山東省中考數學試卷真題及答案詳解(精校打印)
- 2025至2030年中國有源相控陣雷達行業市場發展態勢及前景戰略研判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