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藝術基礎5頁_第1頁
攝影藝術基礎5頁_第2頁
攝影藝術基礎5頁_第3頁
攝影藝術基礎5頁_第4頁
攝影藝術基礎5頁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攝影藝術造型藝術的一種。以照相機和感光材料為工具,運用畫面構圖、光線、影調(或色調)等造型手段來表現主題并求得其藝術形象。拍攝者使用照相機反映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表達思想感情。根據藝術創作構思,運用攝影造型技巧,經過暗房制作的工藝程序,制成有藝術感染力的照片。”就概念而言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根據中文中心詞后綴的慣例,“攝影藝術”可通俗理解為:攝影的藝術,廣義上包括一切與攝影有關的藝術活動;狹義上特指可以作為一個藝術品種存在的那一部分攝影,是辭海所說的“造型藝術的一種”。內容分類攝影藝術按照它所反映的內容,可分為風景照、靜物照、肖像照、風俗照、新聞圖片等。主要特點在于所表現的對象必須是實際存在

2、的。體裁上分新聞攝影、人像攝影、風景攝影、動靜物攝影等.造型藝術是攝影師運用照相機作為基本工具,根據創作構思將人物或景物拍攝下來,現經過暗房工藝處理,塑造出可視的藝術形象,用來反映社會生活與自然現象,并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種藝術樣式。中西方攝影藝術比較攝影術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誕生于法國,數年后由西方傳入中國。一個半世紀以來,攝影藝術在中國文化的土籃里生長,許多攝影家在攝影藝術創作中追求民族形式和東方神韻。中國傳統美學的養分使中國攝影藝術根深葉茂。一、由于中西方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認識的差異,造成藝術攝影中占主要地位的攝影題材的不同:人體與風景?我們既應當看到攝影的本體特征是紀實,其瞬間的長駐性和

3、紀實的逼其性的特征,表現在中國攝影家與西方攝影家的藝術創作時的方式上是相同的。但也應當看到由于中國與西方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同、歷史發展進程不同以及文化傳統的不同,因而中國與西方攝影藝術的審美意識、藝術理論產生了差異性。中國傳統哲學、美學理論對中國攝影家的審美意識、攝影藝術的表現手法和美學理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用,因而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造成題材巨大反差的原因,我們可以從社會、政治、歷史等多方面去探求。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西方對人與自然關系問題存在著重大差異。 在西方,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對立的。西方人認為,人既屬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又是大自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尖端產物。作為自然尖端的人與一般自然相

4、對立。他們強調人對客觀自然的主宰地位。他們自古以來就養成了征服自然的民族性格。反映在審美意識上,往往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容體處于分裂與對立的關系中,進入“天人相勝”之境。因此,西方藝術的主要表現對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西方藝術家竭力表現人的肉體和精神完美的統一。在西方古典時期和文藝復興時期,人體藝術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這種傳統必然體現藝術攝影上。 在中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統一。中國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傾向于人是自然不可分離的一部分,人與自然合二為一。反映在審美意識上是審美主體投入審美客體,客體融于主體,達到物我兩忘的“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中國古代藝術主要表現對象是山水。中國的山水詩畫成熟得早

5、,出現在晉宋之際,即公元4世紀、5世紀之交。在西方,自然被當作獨立的審美對象,17世紀出現于荷蘭繪畫,18世紀才在英國、德國的浪漫主義詩歌中確定下來。反映人與自然和諧之美的中國文化傳統,至今影響巨大,激勵著中國攝影人踏破鐵鞋去渴拜名山大川,為祖國山河寫照傳神。旅美風光攝影藝術家李元也深深感到傳統文化對他的熏陶,一直影響到他對大自然的感情。他說:,“三十年來,當我每次拿著相機走向山林湖海,我的生命似乎變得更充實。慢慢地,我開始領悟到我對于大自然的這份感情,和我自幼受到文化傳統的熏陶有著必然的關聯。正因為中國文化傳統講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使得司馬遷會覺得,唯有究天人之際才能通古今之

6、變,成一家之言。的確,大自然給我的啟發使我充分領悟到,大自然是師,是友,執著地探討和追求,天人之際的距離似乎就愈來愈短了。” 林語堂有一段話論述了中西方藝術表現對象的差別,很有趣,對于理解攝影題材的差異會有幫助,茲錄十下:“中國藝術的沖動,發源于山水;西洋藝術的沖動,發源于女人。”“西人知人體曲線之美,而不知自然曲線之美;中國人知自然曲線之美,而不知人體曲線之美。二、由于中西方在藝術反映世界的方式不同,造成藝術攝影的表現手法的各有側重:寫實與寫意? 攝影術是科學的產物,中西方攝影家都是運用光影和色彩在二維的空間上創造出三維的視覺形象,這些都是相同的。但是,中西方攝影家在藝術創作的表現手法上確有

7、差異。在黃山上,遇上晴天,西方攝影家扛上機器去記錄松巒的紋理,捕捉光影的變幻,而中國攝影家在賓館里休息。可是,當烏云密布、大雨滂論時,西方攝影家躲到賓館里去,中國攝影家則沖出去拍攝這云霧升騰的仙境。 攝影語言與哲學觀、科學現緊密結合。西方人欲以進取精神達到征服自然的目的,必然講科學。西方造型藝術借助科學塑造出酷似生活真實的形象。而攝影術本身就是科技的產物,光學、化學、材料學等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攝影術的誕生與發展起很大的作用。而構圖學、色彩學和美學成為攝影藝術理論重要部分。西方攝影家構圖充滿畫幅,單點透視,周光影塑造立體的形象,講求質感、形狀、色彩。李元認為,亞當斯利用大相機來突出對工業精密性的崇

8、拜。而且,那樣的精密已經超越了我們由眼所能看到的,反而顯得生硬。 而中國造型藝術更多的講哲學。儒、道、佛三家的入世與出世兩種思想,影響著藝術家的生命歷程和藝術歷程,也影響著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方法一寫實還是寫意。尊儒者追求入世,重寫實;而坎坷之士則信佛老,超脫塵世,藝術創造時不求形似求神似,追求抽象意蘊。“文人畫”的特點就是寫意。中國畫家突破了焦點透視和固定光源的明暗造型法的束縛,創造了散點透視法和線描塑造形象的方法。作畫時大膽取舍,保留最能表現物我精神氣質的形象特征。畫面上留有大塊空白,形成了絕妙的空靈感,給了觀賞者想象與再創造的空間。文人畫松、竹、梅、蘭,表現了畫家高尚的品格。這些傳統對于中國

9、攝影家影響很大。劉半農將藝術攝影稱為“寫意照相”。朗靜山以寫意的手法,創造了集錦攝影法,制作了春樹奇峰、曉汲清江、們利游等作品,獲得了國外攝影名家的普遍贊賞。胡伯翔的石城晚歸、老眾苦的一肩風雪、吳中行的歸牧等,直至當代的敖恩洪、陳復禮、簡慶福、袁廉民的作品都頗有中國畫意。攝影家于云天在作品中喜歡用大面積的黑,襯托一點點光亮。他說:“在中國畫的畫理中是留白,攝影正好和這個相反,以留黑來反襯這個白。在繪畫中講究省筆,也就是留白;在攝影中,省光則是留黑。”袁廉民的黃山攝影作品常常表現出空靈的神韻。他以黃山云霧來“留白”。美國友人海倫·斯諾稱贊他的云涌玉屏峰“令人驚嘆”。她寫道:“看到這種云

10、霧中隱約閃現的景致,仿佛置身于古老道學的玄秘奧妙之中。”袁廉民正是用最具寫實功能的相機、膠片,創造出了抒發心靈的寫意作品。 三、由于中西方的藝術傳統和美學追求的不同,造成藝術攝影體現其審美理想的形式的不同;典型與意境。 西方再現,藝術較發達,以人為表現主題,強調再現、求真,吸收科學成就來塑造酷似真實的藝術形象,其古典藝術理論中最經典是“摹仿說”。摹仿就是對客觀事物的摹擬、仿制。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談到“摹仿說”:“這些事物是按照它們應當有的樣子描寫的”。摹仿說后來發展成典型理論。巴爾扎克認為:“典型是類的樣本”。別林斯基在論述典型化時,提出了“熟悉的陌生人”的命題。恩格斯關于典型形象與典型環境關

11、系的重要論述,對典型理論作出貢獻。西方攝影家運用西方古典藝術理論的傳統,拍攝了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如卡什的憤怒的丘吉爾、哈爾斯曼的原子的達利等等。 中國古代的表現藝術較發達,詩言志,詞緣情,繪畫推崇橡外之意”。詩人、畫家在大自然的審美觀照中觸景生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在藝術創造中,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唐代王昌齡提出意境的概念,而近代的王國維大力標舉意境,成為意境理論的集大成者。他認為,意境是情與景、意與象的交融統一。意境已成為中國傳統美學的校。心范疇。它是藝術家高尚人格襟抱的體現,也是抒情類藝術作品審美的最高境界。意境同樣存在于中國優秀攝影作品之中。劉半農認為,照相可以分

12、為寫真和寫意兩大類,寫意,乃是要把作者的意境,借著照相表露出來,必須有所寄藉。被寄藉的東西;原是死的;但到作者把意境寄藉上去之后,就變做了活的。”他還認為,作品中的意境不是攝影技術、技巧所能限定的,它遠比攝影技術、技巧重要得多。 意境理論對于當今攝影家有著重要意義。李元說:“唁境是指心意里面的環境,它建立在聯想上,也可以被認為是。心靈從現實生活中的一種解脫。”正因為意境是一種解脫,而脫離現實的束縛多半只能求之于野外,這就使得意境的追求在風光攝影里更為重要,也使得中國文化傳統下的風光攝影更有了深度。”“于云天談自己創作的一組風光作品九歌時說:“至于作品的內涵,也符合我一貫的創作思想,我在畫面中追求的是意境,境由山造,意在高遠。”更多的攝影家在作品中將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交融互滲,創造出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袁毅平的東方紅、黃翔的黃山雨后、陳復禮的搏斗、簡慶福的,心有千千結、袁廉民的蒸蒸日上、陳長芬的日月等等。這些作品給讀者和觀賞者以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