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禮議研究綜述_第1頁
明代大禮議研究綜述_第2頁
明代大禮議研究綜述_第3頁
明代大禮議研究綜述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明代“大禮議”研究綜述    摘要:“大禮議”是明代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十七年發生的一場曠日持久的大規模政治爭論事件。該事件是由明世宗藩王入繼而引起的繼統繼綜問題。“大禮議”事件不僅對嘉靖年間的政治生活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對整個大明王朝后期的政治發展走向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關于對“大禮議”的研究,近幾十年來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但這并不意味著對“大禮議”研究的就此結束,筆者將幾十年來的相關研究進行整理,這些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大禮議事件的背景、起因、性質、后果;“大禮議”的核心問題及影響;“大禮議”是否是權力之爭;“大禮議”的政治功能;“大禮議”下

2、的思想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看大禮議。關鍵詞:明代;“大禮議”;研究綜述一、事件概況明代至武宗朝時,皇帝不理朝政,致使朝政荒廢。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猝死。由于其在位時拒絕立嗣,所以武宗死后沒有子嗣繼承皇位。根據太祖朝時制定的繼承法皇明祖訓,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皇位就落在了武宗的堂弟、興獻王的長子未來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身上。這對于朱厚熜來說無疑是天上掉餡餅。嘉靖皇帝繼位后,下令群臣集體商議其父興獻王的尊號,而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希望嘉靖皇帝改換父母,繼承明孝宗一脈。楊廷和以漢代定陶王和宋代濮王為例,上書嘉靖皇帝“宜尊孝宗為皇考,稱興獻王為皇叔考興國大王,母妃為皇叔母興國太妃”。此時,張璁等人以祖訓和

3、武宗遺詔為依據反駁楊廷和等人的言論,為嘉靖皇帝伸張正義。經過三年多的論戰,以嘉靖皇帝一方取得勝利而結束。頒布詔令,稱孝宗皇帝為皇伯考,尊其父興獻王為皇考。三年之后,嘉靖皇帝的地位已穩固,試圖為父母封號加“皇”字。關于世宗之父在何處立廟,享用何種樂舞等問題,又重新挑起了議禮之爭。“大禮議”進入第二個階段。二、主要的成就和代表性成果明代的大禮議對于明代后期政治革新、思想文化等都具有深遠的影響,許多學者都認識到大禮議的重要性,并對此做出了可貴且有益的探討和研究。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李洵教授發表了大禮議與明代政治一文中認為,公元十六世紀以后明代政治中所出現的改革浪潮和各種改革派的勢力,與嘉靖時各種改革活

4、動有著直接的關系。西北大學歷史學院的教授田澍對“大禮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這一領域有其獨到的見解:在大禮議與嘉靖政治新秩序的形成一文認為楊廷和及其追隨者在大禮議中的失敗過程,就是世宗收回皇權,并逐漸確立嘉靖政治新秩序的過程。其不顧倫理道德和世宗的孝情,違背武宗遺詔的規定,公然剝奪世宗的父母之情,給世宗上了別開生面的一課;他在另一篇大禮議與楊廷和閣權的畸變一文中,認為閣權的擴張是一個歷史過程,在大禮議的期間,楊廷和對于閣權的擴張是不可能完成的,也恰恰顯示了其閣權的脆弱和不足;在斷裂與重塑大禮議的政治功能中,認為禮儀問題只是大禮議的表面而已,真正的問題是以楊廷和為首的舊臣無力應對重大變局的反映。

5、還認為楊廷和集團在大禮議上的失敗有利于政局的穩定以及皇權的順利轉移,且有利于明代政治變革的推進。君臣關系穩定可靠才有利于政治革新。而張璁等人通過大禮議事件,取代楊廷和集團與世宗建立起互相信任的關系。楊廷和之所以要讓世宗改換父母,就是為了要推卸武宗絕嗣的責任。“大禮議”事件對于明代的政治局勢影響,有翟愛玲的“大禮議”事件的政治意義與嘉靖前期的政治局勢一文,認為實際上“大禮議”事件從縱橫兩個維度上將嘉靖前期政治的各個方面貫穿起來,并在相當密切的程度上影響著其他的朝政事務,因而它集中體現了嘉靖前期的政治格局。這種格局中反映出的政治思想和意識的變化、政治風氣的特色,恰恰反映出處于明代前期向后期社會轉變

6、的嘉靖前期社會政治的風尚。 另外還有佟輝的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嘉靖政治文化、南炳文的嘉靖前期的大禮議、吳銳論大禮議的核心問題及其影響、向陽鳴的明朝大禮議的統嗣之爭、李亮左順門事件大禮議的轉折、趙世明吐故納新大禮議與嘉靖政治、張立文的論張璁的大禮議與改革思想以及臺灣學者張哲郎從明代皇帝之即位詔及遺詔論明代政權之轉移等等。這些成果都讓我們更能深入了解“大禮議”這件事情對明代中后期政治產生的重大影響。三、總結明代歷史上“大禮議”一事影響重大,一直都是明史學者研究的熱點。故對于“大禮議”一事研究成果頗豐,對其認識也各持己見。但是不論學者研究方面如何變化,“大禮議”一事對于明代嘉靖及其以后政治局勢

7、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筆者認為,明代嘉靖時期君臣討論“大禮”時,那就涉及到“天理”與“人情”孰輕孰重的討論,其爭執的中心點顯然不在于謚號字數的多寡,而是在于身份的判定。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政治權力與名分禮秩本為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關系,一旦錯置名分,權力秩序將會漸漸瓦解,使皇權脫離禮法規范的范圍,同時也會破壞了朝廷原本的權力分配秩序,權力的安排不再有一個合理的標準,這就使得嘉靖時期的政治秩序日益惡化。因此在“大禮”背后的政治文化問題,便是討論皇帝身份、職權以及政治責任的問題。所以對“大禮議”事件我們還需從更多的方面,更多的角度來研究,以重現明朝嘉靖時期歷史原貌,使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參考文獻:1(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2李洵.大禮議與明代政治.j.吉林: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5期.3田澍.大禮議與嘉靖政治新秩序的形成.j.第七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1999年5月.4田澍.斷裂與重塑大禮議的政治功能.j.社會科學輯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