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問題與啟示_1_第1頁
淺談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問題與啟示_1_第2頁
淺談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問題與啟示_1_第3頁
淺談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問題與啟示_1_第4頁
淺談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問題與啟示_1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淺談“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問題與啟示    倪藝萌 路璽瑤摘  要:“了”一直是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重難點,也是對外漢語研究的熱點。本文首先總結了留學生在習得“了”的過程中出現的常見偏誤,并歸納了前人“時間支點”概念的提出,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我給你買回來羽絨服了”及其變換句型中“了”的相關用法。最后,針對以上問題探討關于“了”的教學啟示。關鍵詞:“了”;對外漢語教學;問題;啟示一、“了”的習得偏誤“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一直是困擾學習者的難題。一方面,“了”的使用頻率非常高,留學生無法避免;另一方面,“了”的用法復雜多變,在不同的情境下,“

2、了”的用法也是不同的。因此,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很難判斷是否要用“了”,或者對于“了”所在的位置不能明確。趙立江(1997)對母語為英語的零起點成人留學生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追蹤調查,把其學習時間分為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分別對其進行有關“了”的測試,了解其掌握“了”的情況,最后得出結論:習得者隨著長時間的中文學習,知識層面及用法上都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對“了”的掌握相比于其他語法還是有很大的出錯率,其中因為語際影響和語內影響,習得者很容易把英語的一般過去時和完成態與“了”相對應,凡是過去發生的動作、事件都用上“了”,并且在語篇中產生過度泛化的特點。高蕊(2006)通過對歐美學生“了”的習得

3、情況,總結出如下偏誤點:“了”過度使用(“了”多余);“了”的位置錯誤;“了/過”混淆(“過”用作“了”);“了/著”混淆(“著”用作“了”);該用而未用(缺少“了”);“了/的”混淆(“的”用作“了”)。二、“了”使用的條件與“時間支點”的提出首先,“了”在大方面主要分為“了1”和“了2”,“了1”表示句子的完成,有成句作用,或者作句尾語氣詞,“了2”表示事物的變化。對于“了1”的語法意義問題,竟成(1993)提出以下問題:1.“了1”不能與否定副詞“沒”同時出現(“沒有了”除外),“沒”表示否定動作或狀態已經發生,而“了”是作為其反面出現,是一種實有的狀態,因此兩者同時出現會產生矛盾;2.

4、實現的事實可用“了1”,未實現的事實則不能用“了1”。他舉出了“明天他要來了”和“明天他不來了”兩個句子,一個表示將要實現,另一個表示未實現,這都是“了2”的用法。“了1”不能表示未實現的事則要通過與“過”辨析得到結論:1.動態助詞“過”表示結束義;2.通過例子,“他的腿斷了”和“他的腿斷過”這樣的比較,“斷了”言下之意是還沒治好,“斷過”則是以前斷過現在治好了。基于此,他提出,這種“言外之意”無法用動詞的語義特征來表達,它是由“過”與“了”的對立造成的。這種對立的涵義是“延續”與“非延續”。“他看了看手表”和“他看過看手表”比較,可以得出,“了”可以是兩個動作的連接和延續,而“過”則是動作的

5、終止,因此在句子中語法意義不合格。由此,他提出了“時間支點”,“時間支點”指向的動詞則是要強調的動作,并且在聯動句中,“了”起到了連接兩個動作的作用,由此細分可以分為:1.在動詞作補語的動補結構中,時間支點指向兩個動詞之間(的時間量);2.在含有數量補語的動補結構中,時間支點指向該數量詞語所蘊含的時間量,某些關聯詞語可以暗指行為動作的時間片段,此時時間支點就指向這一片段;3.句中有些數量詞語暗含行為動作進程的時間量時,也為時間支點提供了范圍。“了2”的時間支點更加簡單:起點也是動詞所示動作的“實現”時刻,終點即是說話時的“現在”。句末的“了2”有成句功能。副詞“已經”修飾動詞時,常與“過”、“

6、了”合用,有點像非連續成分,如“早就知道了”。形容詞作補語時(尤其動詞前無狀語),常常與“了”配合使用,如“走快了”。單音的動詞、副詞作補語表程度時,也常常要求與“了”配合使用,如,“壞透了”。他由“了2”的成句現象又提出了“動態句”與“靜態句”的對立(帶“了2”的叫作“動態詞”,不帶“了2”的叫作“靜態句”):“泛時”的事實或客觀真理是靜態句,無需強調時間支點,而在特定時間內一個特定事件中,時間支點必須明確,因此需要“了2”出現。三、對“我給你買回來羽絨服了”的思考像“我給你買回來羽絨服了”這樣的句子,在人們口語中經常出現,具體示例如下:(1)羽絨服,我給你買回來了。(2)我給你買羽絨服回來

7、了。(3)我給你買回來羽絨服了。(4)*我給你買回羽絨服來了。(5)*我給你買回羽絨服來句(1)中“了”的用法是成句作用,表示動作的實現;句(2)、(3)中,“了”暗含著時間支點,從承諾或是決定“給你買羽絨服”開始到“買回來”動作的完成,是在這樣的時間段完成的事情,句(4)和句(5)都是語法不通順的句子,但是其區別在于,句(5)不可以單獨使用,但是在具體的語境中可以作為成分一同使用,如“等我給你買回羽絨服來,你就該知道我對你是真心的了。”“人家辛辛苦苦給你買回羽絨服來,你不感激就算了,還這樣挑剔,真是太過分了。”由此可見,句(5)“買回來”是一個動作的完成,但是語義未盡,還要作為語境的中的一個

8、前提使用,而“了”表示一種“完成體”,存在著語義的中止作用,阻礙了語義的延續,因此在這里的語法不通順。句(1)在語義上,將賓語前置,起到強調的作用。關于區分句(2)句(3)則可以從具體語境中的問題入手:(6)a:你買什么回來了?b:我給你買羽絨服回來了。(7)a:我是沒出息,我就想要那一件圣誕禮物,哪比得上你那鴻鵠之志啊。b:我給你買回來羽絨服了,你就別生氣了。(8)a:你知道我想要什么嗎?b:我給你買回來羽絨服了。四、啟示“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常規教法是通過單句開始,先教“了1”再教“了2”,以期學習者對“了”有大致了解以后再逐步深入,符合學習者的認知心理。在教學策略中,由單句到復句,由語

9、段到語篇,即由淺入深,有簡單到復雜;使用語塊教學,如“要了”、“就要了”、“快要了”、“快了”將這些作為語塊整體進行教學;注重語用交際內容,不能全然偏重于形式語法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關于“了”的教學,強調“完成體”是很重要的內容,學者提出的“中支點”以及“時間支點”、“動作延續”都對“了”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在語段和較長語篇中,語境的把控和對上下文語義的理解對“了”的用法起著重要的提示作用,這需要習得者在語言環境中經過長時間的語感培養才能逐漸形成。如果僅僅是短時間速成的學習目的,則不用過多強調語段、語篇的理解與應用,畢竟語言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參考文獻1  金立鑫.詞尾“了”的時體意義及其句法條件j.世界漢語教學,2002(01):34-43+115.2  吳凌非.論“了_1”和“了_2”j.語言研究,2002(01):23-27.3  趙立江.留學生“了”的習得過程考察與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02):113-125.4  竟成.關于動態助詞“了”的語法意義問題j.語文研究,1993(01):52-57.5  孫德坤.外國學生現代漢語“了·l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