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車工工藝與技能實訓實訓課教 案課題:粗車外圓、端面主講教師:陳希平 宜都職業教育中心1-1-課題: 車外圓柱面 授課題目與要求: 粗車外圓、端面 要求: 1、合理組織工作位置,注意操作姿勢 2、刀具中心高的調整方法 3、用手動進給均勻的移動床鞍、中滑板、小滑板、按要求車削工件。 4、遵守操作規程,養成文明生產,安全生產的良好習慣。 時間:2小時 教具、工具、材料、設備:車工技能訓練第四版、45°車刀、 刀墊若干、塑膠棒 、教學車床。 重點、難點:重點:面粗糙度的控制,均勻搖動滑板的控制。 難點:均勻搖動中、小滑板。 新課題綱:1、實習教學要求。 2、相關工藝知識。 3、看生產實習圖
2、4、加工步驟。 5、容易發生的問題和注意事項。 課外作業:手搖滑板的模擬練習。 任課教師 :陳希平 2014年 10 月 9 日 課后小記與改進措施:課后小記:通過學生們反復練習,使他們熟練掌握手動均勻進給車外圓的方法。中心高的調整的方法。 改進措施:通過演練,現場指導,使同學們盡快掌握。教學設計 授課日期2014-10-9授課班級13車工二班出 缺 席課 題車外圓、端面入門指導:一 、1、 集合,點名,登記考勤。2、 檢查學生服裝,要求學生進車間要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女同學應將頭發或辮子塞入帽內,學生應穿平底鞋,磨刀時應帶防護眼鏡。3、 宣布課堂紀律:要求學生提前10分鐘進車間做好實習準備。
3、不許打鬧,不許隨便出入車間,有事請假,不許做與生產實習無關的事。二、(新課內容附后)進行安全教育。要求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應遵守操作規程。三、 。教師精神飽滿,著裝得體,操縱準確,動作協調,姿勢優美,邊作邊講,重點、難點技能要反復示范,關鍵技術之處示范動作放慢,盡量減少無用的動作,突出重要技能的操作過程。整個示范嚴格貫徹安全文明生產的技術要求,充分體現安全意識、質量意識、效率意識。四、現場指導:1、 檢查學生操作姿勢,中心高的調整。2、 檢查學生掌握卡尺的使用情況,掌握程度。用鋼直尺測量長度并檢查平面凹凸。3、檢查學生手動均勻搖動滑板,試切車外圓的程度。結束指導:1、 對本堂實習課進行總結,包括
4、實習情況和課堂紀律。2、 對本堂課發現的一些主要問題進行再次講解,對實習不好的同學進行示范指導。教學過程 課題一 車外圓、端面一、實習教學要求:(5分鐘)1.合理組織工作位置,注意操作姿勢。2.用手動進給均勻的移動大滑板、中滑板、小滑板車工件。3.掌握試切、試測的方法車外圓。4.遵守操作規程,養成文明生產、安全生產的習慣。二、相關工藝知識:(15分鐘)1.45°外圓車刀的裝夾和應用45°外圓車刀有兩個刀尖,前端的刀尖通常用于車外圓,后左側的刀尖通常用于車平面,切削刃通常用于左、右的倒角。車刀裝夾時,后左側的刀尖必須嚴格對準工件旋轉中心,否則在車平面至中心時,會留有凸頭或造成
5、刀尖碎裂,刀頭伸出長度約為刀桿厚度的1-1.5倍,伸出過長,剛性變差,車削時容易引起振動(如下圖所示)。2.車刀刀尖對中心的方法根據車床主軸的中心高,用鋼直尺測量裝刀。利用車床尾座后頂尖對刀、裝夾車刀。將車刀靠近工件端面,用目測估計車刀的高低,然后夾緊車刀,試車端面,再根據端面的中心來調整車刀。夾緊車刀用刀架上的螺釘壓緊車刀,每把車刀的壓緊螺釘應不少于兩個,不要產生虛壓(車刀刀桿下面、壓緊螺釘正下方短缺墊片)。 3.用手動進給車外圓、平面車平面的方法 開動車床使工件旋轉,移動大滑板或小滑板控制切削深度,然后鎖緊大滑板,搖動中滑板手柄進給,由工件外緣向中心或由工件中心向外緣車削。(如下圖2.3所
6、示)車外圓的方法移動大滑板至工件右端,用中滑板控制切削深度,搖動大滑板或小滑板縱向移動車外圓(如圖2.4所示)一次進給車削完畢,中滑板橫向退出車刀,再縱向移動車刀至工件的右端面進行第二、第三次進給車削,直至符合圖樣要求為止。必須注意:利用中、小滑板刻度盤作進刀的參考依據時,中滑板刻度控制的切削深度應是工件直徑上余量尺寸的12,而小滑板刻度盤的刻度值,則直接表示工件長度方向上的切除量。試切中滑板不動,搖動大滑板手柄,使刀尖切入工件端面2-3mm,然后搖動大滑板手柄,使刀尖離開工件端面。試測量正確使用游標卡尺準確測量試切處的外圓直徑。(多處以防工件不圓)微調進刀根據試測結果與圖紙尺寸之差,微調切削
7、深度。切削搖動大滑板手柄車外圓,注意控制好工件長度尺寸。為了確保車外圓的長度尺寸,通常線采用刻線痕法,后采用測量法進行。即在車削前根據需要的長度,用鋼直尺、樣板、卡鉗、卡尺等量具監控刀尖在工件表面上刻一條線痕,然后根據線痕進行車削。當車削完畢時,再用量具進行復測。倒角 當平面、外圓車削完畢,然后移動滑板,使車刀的刀刃與工件軸線成45°夾角(45°車刀正好是所需角度)再移動大滑板、中滑板使車刀至工件平面與外圓相交處進行倒角。 例如:1×45°是指倒角在軸向長度為1mm,與軸線的夾角45°。三、實際操作訓練:(5分鐘) 1.安裝刀具并車削端面和外圓
8、,外圓是在當前的外圓面基礎上取吃刀深度2mm。2.要求 : 游標卡尺測量外圓直徑,大滑板刻度監控長度。3.目的:使學生熟悉各滑板手輪旋轉方向與車刀運動方向的關系。使學生掌握各滑板刻度盤刻度與車刀位移量的關系。檢驗、復習學生“機床操縱”課題。檢驗、復習學生“刃磨車刀”課題。學生掌握正確使用游標卡尺測量外圓的方法。檢驗、復習學生“游標卡尺讀數方法”課題。培養學生質量意識。充分了解車外圓的方法。調整機床安裝車刀安裝工件啟動電機主軸正傳車端面對刀大滑板退刀中滑板進刀大滑板進給試切大滑板退刀主軸停轉關閉電機用游標卡尺測量直徑微調中滑板進給量啟動電機主軸正傳手動大滑板切削并用大滑板刻度監控車刀移動20mm
9、中滑板退刀(刀尖離開工件即可)大滑板退刀主軸停轉關閉電機復檢工件卸下工件。4、 加工步驟:(10分鐘)五、容易發生的問題和注意事項:(5分鐘)1.刀尖不對準工件旋轉中心,(偏高或偏低)工件平面車不平,留有凸頭。(很可能碎裂刀尖) 2.平面不平有凹凸,產生原因是切削深度太大、車刀磨損、大滑板(小滑板)移動、刀架和車刀緊固力不足。3.車外圓產生錐度的原因有以下幾種:用小滑板手動進給車外圓時,小滑板導軌與主軸軸線不平行。車速過高,在車削過程中車刀磨損。搖動中滑板切削時沒有消除空行程。(即絲杠與杠母之間的間隙)4.車削表面的痕跡粗細不一,主要是手動進給不均勻。5.主軸箱變速時,應先停車。否則容易打壞主
10、軸箱內的齒輪。 6.車削時應先開車,后進刀。切削完畢時先退刀后停車,否則車刀容易損壞。7.車鑄鐵毛坯時,由于表面氧化皮較硬,要求盡可能一刀車掉,否則車刀容易磨損。8.用手動進給車削時,應把有關進給手柄放在空擋位置。9.調頭裝夾工件時,最好墊銅皮,以防夾壞工件。10.車削前應檢查滑板位置是否正確,工件裝夾是否牢靠,卡盤扳手是否取下。六、車削示范,分配工位:(10分鐘) 1.課前做好一切示范準備:塑膠棒1節,90°、45°車刀各一把,刀墊若干,鋼板尺、游標卡尺、各一把。2.示范時要精神飽滿、動作準確、熟練、姿勢優美,使學生注意力集中,能觀察到老師的每一個動作,以便模仿練習。隨時注意同學們的反應,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3.按實習圖和加工步驟進行示范。4.分配工位。七 、現場指導:1.安排工位、發放工件材料:每個小組一臺車床。每組學生一根塑膠棒。2.學生開始練習、老師開始對學生指導。指導內容:檢查指導學生安裝車刀和工件,指導學生的車削方法和測量方法。檢查課堂紀律。八、 結束指導:及時糾正實習中出現的問題,對實習中出現的技術性問題要考慮用示范進行指導,課題結束后要進行總結。講述中主要為多媒體教學講解,讓同學們了解45°外圓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真實有效在職人員信息證明(5篇)
- 2025年其他未列明建筑服務項目建議書
- 全方位工作經歷及職位證明(7篇)
- 2025年年健康服務項目建議書
- 員工離職后重新就業證明書(6篇)
- 農村綠地生態環境保護整治協議書
- 合作養殖農戶協議書
- 2025年無機電子材料合作協議書
- 醫院裝飾裝修合同
- 市場推廣及銷售代理合作協議具體內容
- 西南大學馬原試題及答案
- 《農村基層干部廉潔履行職責規定》知識培訓
- 武漢一調數學試卷及答案
- 超市管理制度獎罰制度
- 推理大模型與知識圖譜在信用債券數智化分析中的應用研究
- 醫院中醫康復科的建設與管理
- 2025年中國液氫行業發展現狀、運行格局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齊魯
- 無人機結構課件
- 2025屆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高考一模英語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正反比例知識詳解
- 第7單元 第1課 《自動行駛保出行》 課件【湘科2024版】信息科技 六年級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