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陜西中考化學試題_第1頁
2022年陜西中考化學試題_第2頁
2022年陜西中考化學試題_第3頁
2022年陜西中考化學試題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陜西省中考化學試卷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 c-12 o-16 cl-35.5 ca-40 9某同學做氧化銅與稀硫酸反應的實驗,操作示意圖如下,其中操作有錯誤的是【 c】10下列物質的用途利用了其物理性質的是【a】a. 生活中用鑲有金剛石的玻璃刀裁劃玻璃b. 農業上常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c. 工業上常用一氧化碳作還原劑冶煉金屬d. 化工生產中以煤為原料制取甲醇(ch3oh) 11四位同學在一起討論某種物質,請根據他們的討論判斷該物質是【a】12隨著日本福島核電站放射性碘泄漏,碘這種元素被人們所認知。下圖是元素周期表中提供的碘元素的部分信息及碘原子的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d】a.

2、 碘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26.9,原子核內質子數為53 b. 碘原子核外共有53 個電子,最外層有7 個電子c碘元素屬于非金屬元素,碘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電子d. 碘鹽中含有碘酸鉀(kio3),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價為-1 價13某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d】a. 圖中甲、乙、丙三種物質均是由分子構成的b. 圖中甲、乙、丙三種物質中,甲、丙屬于氧化物c. 該反應前后分子種類、原子種類均沒有改變d. 圖中甲、乙、丙三種物質既有單質又有化合物14節能減排、 低碳出行是我們倡導的生活方式,“低碳”指的是盡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有關二氧化碳的說法正確的是【c】a. 二氧化碳通人

3、紫色石蕊溶液,溶液變為紅色,說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b. 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會加劇溫室效應,因此應禁止使用化石燃料精品學習資料 可選擇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 頁,共 4 頁 - - - - - - - - -c.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組成元素相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d. 進入久未開啟的菜窖之前,必須做燈火試驗,是因為二氧化碳有毒15下列有關物質的檢驗、區分、分離、提純所用的試劑或方法錯誤的是【 b】項實驗目的所用試劑或方法檢驗 nh4no3溶液和 k2so4溶液naoh溶液或ba(no3)2溶液除去生石灰中含有雜質石灰石水或稀鹽酸從 h2o

4、2溶液制氧氣的殘余物中分離出 mno2過濾或蒸發區分失去標簽的濃硫酸和稀硫酸水或小木條二、填空及簡答題(共 5 小題。計19 分) 16(每空 l 分,共 3 分) 、兩小題只選做一題,如果兩題全做。只按題計分。清新的空氣、潔凈的飲用水、均衡的營養都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1)清新的空氣屬于混合物(選填“純凈物”或“混合物”)。(2)潔凈的飲用水經過了凈化,在凈化水過程中常用活性炭吸附色素和異味。(3)均衡的營養需要合理膳食。食品中的有機營養素有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食用水果蔬菜為人體補充的主要有機營養素是維生素。食品的安全、糧食的生產是全國人民關注的大事。(1)不法商販用硫燃燒產生的二氧

5、化硫熏蒸饅頭、生姜等,該過程發生了化學變化(選填“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2)農作物生長對土壤酸堿度有一定的要求,常用ph 試紙測定土壤的酸堿度。(3)合理施用化肥可增加糧食產量,常用的化肥有k2so4、co(nh2)2、ca(h2po4)2等,其中屬于氮肥的是co(nh2)2或尿素。17(共 3 分)秦始皇陵銅車馬、青銅仙鶴、樹下仕女圖等10 件頂級國寶,聚首“2011 西安世園會”。(1)秦始皇陵銅車馬出土時表面有一些銅銹,銅銹主要成分是堿式碳酸銅cu2(oh)2co3。銅生銹除了與氧氣和水有關外,從堿式碳酸銅的化學式推知還與空氣中的co2或二氧化碳有關。(2)青銅仙鶴的主要成分是銅

6、合金。一般來說,合金與組成它的純金屬相比,其性能會發生改變,改變之一是硬度增大或熔點降低。(3)樹下仕女圖的主要材料含有天然纖維,除天然纖維外,現代人們還使用合成纖維。鑒別天然纖維與合成纖維常用的化學方法是燃燒法。18(共 4 分) 下圖是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兩種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精品學習資料 可選擇p d f - - - - - - - - - - - - - - 第 2 頁,共 4 頁 - - - - - - - - -(1) 寫出甲裝置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o2(未配平或無條件或無“”符號扣1 分,化學式錯誤扣2 分) 。(2)乙裝置收集氧氣時需要用帶

7、火星的木條來驗滿,這是利用了氧氣的助燃或氧化性。甲、乙兩種制取氧氣的方法相比,乙方法的優點是操作簡便、 節能、 安全等 (答一點即可 ) 。19(4 分) 下表是 kno3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請回答下列問題。(1)分析表中數據,歸納出kno3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規律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2)20時,在裝有5g kno3晶體的試管中,加入10g 水并充分振蕩,此時所得溶液為飽和 (選填“飽和”或“不飽和”)溶液。再將該試管放入盛有熱水的燒杯中,使試管內溶液溫度升至 60,此時試管內的溶液中溶質與溶劑的質量比為1:2 。(3)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kno3溶液時,溶解過程所需要的儀器有燒杯和玻璃

8、棒。20(5 分) 下圖中的幾種物質是常見的鹽,請回答下列問題。(1)在碳酸鈉溶液中滴入氯化鈣溶液,現象是產生白色沉淀。(2)碳酸鈣、碳酸鈉均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co2,是因為碳酸鈣、碳酸鈉中均含有co32-(寫離子符號 )。(3)硫酸銅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能發生反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uso4+2naoh= na2so4+cu(oh)2 (未配平或無“”符號扣1 分,化學式錯誤扣 2 分) ;硫酸銅溶液與氯化鈉溶液不能反應,其理由是沒有沉淀生成。三、實驗及探究題(共 2 小題。計l2 分) 21(5 分)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下面是初中化學中幾個重要的對比實驗。(1) 實驗 1 中

9、, 觀察到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可得出可燃物燃燒的一個條件為溫度達到著火點。(2)實驗 2 中,觀察到 a 燒杯中的現象是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由此可驗證分子的性質。(3) 實驗 3 中, 對比鐵釘表面的不同現象,可推知防止鐵生銹的原理是 隔絕氧氣或隔絕水。(4)實驗 4 中,對比兩支試管內液面高低的不同,可說明氫氧化鈉能與二氧化碳發生反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未配平扣1 分,化學式錯誤扣2 分 ) 。22(7 分) 鐵、鋁、銅是常見的三種金屬。同學們發現生活中的鋁和銅制品表面一般不用防銹,而鐵制品一般需要做防銹處理。【提出問題】這是不是因為鐵、

10、鋁、銅三種金屬中鐵的活動性最強呢? 【實驗探究】同學們對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展開了探究,請你參與探究并填寫空格。將粗細相同的鐵絲、鋁絲、銅絲分別插人體積相同、溶質質量分數也相同的稀鹽酸中:精品學習資料 可選擇p d f - - - - - - - - - - - - - - 第 3 頁,共 4 頁 - - - - - - - - -【討論交流】為什么同一個實驗得出了兩種結論呢?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查閱了相關資料,明白了鋁絲在稀鹽酸中短時間內無氣泡,是因為鋁表面致密的氧化膜會先與鹽酸反應。【反思評價】做金屬性質實驗時需將金屬進行打磨,打磨的目的是除去金屬表面的氧化物(或污物 ) 。【實驗驗證】為

11、了進一步確認鐵、鋁、銅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同學們又將兩根粗細相同的、打磨過的鐵絲分別插入硫酸鋁溶液、硫酸銅溶液中:寫出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fe+cuso4=feso4+cu (化學式錯誤扣2 分) 。【拓展遷移】 (1)若只有一支盛有少量稀鹽酸的試管,只需合理安排金屬絲的插人順序(能與鹽酸反應的要一次將鹽酸消耗完),也能證明鐵、鋁、銅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金屬絲的插入順序為cu fe al(或銅鐵 鋁)或 fe cu al(或鐵銅 鋁) 。(2)金屬被人類大規模開發利用的大致年限也與金屬活動性順序有關,請寫出鐵、鋁、銅三種金屬材料被人類利用的先后順序cu fe al(或銅鐵 鋁) 。四、計算與分析題(5 分) 23為測定一瓶敞口放置的濃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某同學量取20ml(密度為 1.1g/ml)的該鹽酸與大理石充分反應,共用去含碳酸鈣85%的大理石7.1g。(1)濃鹽酸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濃鹽酸易揮發。(1 分) (2)計算該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解:設該鹽酸中溶質的質量為x。caco3+ 2hcl = cacl2 + h2o + co2(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