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康】針灸醫籍選讀_第1頁
【醫健康】針灸醫籍選讀_第2頁
【醫健康】針灸醫籍選讀_第3頁
【醫健康】針灸醫籍選讀_第4頁
【醫健康】針灸醫籍選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針灸醫籍選讀111/8/20212如何認識中醫 現代文化明確地將世界劃分為兩個,一個是物質世界,一個是精神世界。現代科學研究的范圍主要限于物質世界,對精神世界的東西涉及并不多,所以,唯物主義肯定物質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11/8/20213如何認識中醫 先來看一看古人對這個世界的劃分。在古代有這么一個“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區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以,世注意:這里的“形而上”界就分一個形而上,一個形而下,一個道,一個器。什么是不是所謂的器呢?器就是有形質的東西,有結構的東西,所以,叫做形形而上學。而下。11/8/20214如何認識中醫 很顯然,現代科學所探討的物質世界,就是這

2、個形而下的器世界。所以,現代科學所探討的范疇就是這個“形而下”的范疇。那么,什么是形而上呢?有形之上的東西,那當然就是無形的東西了。這個無形的“形而上”的東西,就稱之為道。道世界的東西是否就是精神世界呢?這個問題還有待三思。但,至少在范疇上有相近的地方。11/8/20215如何認識中醫 上述的這個區別,關鍵在于“形”。素問里面對這個“形”有很具體的描述,那就是“氣合而有形”,或者說“氣聚而成形”。形是怎么構成的呢?氣聚而成形,氣合而有形。氣聚合以后就可以構成有形質的東西,形而下的東西,器世界的東西。那么,氣還沒有聚合以前呢?這是一個什么狀態呢?顯然這就是一個無形的,形而上的狀態。11/8/20

3、216 所以,按照上述的這個劃分,現代科學討論的領域,實際上是氣聚合以后的這個領域。比如物理學,她探討物質的結構、物質的組成。因此,就有基本粒子這樣一個概念。物質是由什么構成的呢?由分子,分子又由原子,原子又由原子核、電子,后面又有質子、中子、介子,介子后面又是什么呢?是夸克!夸克是現代科學目前所發現的物質最微細的結構,盡管它很微細,但,它仍屬于形而下的這個層面。11/8/20217如何認識中醫 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按照這樣一個模式去尋找物質的最終結構,我們什么時候能夠找到這個結構呢?看來遙遙無期!在這個遙遙無期,難有希望的問題上,古人沒有駐足,他只講“夫有形者生于無形”,而不去追究這個最有形的

4、東西,最形而下的東西。所以,老子講:“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11/8/20218如何認識中醫 前面我們談到現代科學的研究領域大概屬于“形而下”的范圍,也就是“有”的范圍。那么,中醫呢?中醫屬于一個什么范圍呢?很顯然,她既有形而上的成分,又有形而下的成分。她是道器合一的學問。所以,老子也好,內經也好,都強調要形神合一,形氣合一,要形與神俱。所以,中醫所探討的,既有夸克以前的東西,又有夸克以后的東西。11/8/20219如何認識中醫 中醫是不是一門道器合一的學問,這一點有太多太多的證明,就以五藏而言,在五藏的心、肝、脾、肺、腎中,我們不難發現,它有一個很重大的區別,就是肝、腎、脾、肺都有一個

5、月旁結構,而心沒有這個結構。“月”這個部首,說文把它歸在“肉”部,“肉”當然是有形質的東西。所以,古人對肝腎脾肺的定位是非常明確的,它屬于形而下這個范疇,屬于一個形器結構。11/8/202110如何認識中醫 那么,心呢?心就不同了,它沒有這個心的定位不“肉”部,也就是說它沒有這個“形器”,它是形而上的東西,但是對中醫而非形而下的東西。五藏的這個定位,不是一個簡單的定的 定 位,也位,不是一個輕松的定位,實在的,它是對整個中醫的定位,是對整個傳是對整個傳統文化的定位。11/8/202111如何認識中醫 這個定位我們也可以從五行的統文化的定聯系中去認識,像金、木、水、土這些都是有形有質的東西,位。

6、這些東西都是往下走的,因為它有一個重量,都受萬有引力的作用,都屬于器的范圍。而火呢?惟獨這個火,我們很難用形質去描述;惟獨這個火,你放開后它是往上走的,難道它沒有重量?難道它不受引力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形而上”,這就是道。 11/8/202112如何認識中醫 現在我們知道了,中醫光講肝、腎、脾、肺行不行呢?不行!還要講心。所以,中醫肯定是一門既講形而下,又講形而上的學問。那么在這兩者之間有沒有一個輕重的區別呢?這個答案也是很明確的。我們看一看素問靈蘭秘典論就可以知道,論中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主”意味著什么呢?我想大家應該很清楚的。11/8/202113如何認識中醫 而靈蘭秘典論

7、的另外一段話,也很值得引出來供大家參考:“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11/8/202114如何認識中醫 從這個五藏的關系,從這個十二官的關系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文化、傳統中醫,雖然的確是道器合一的統一體,雖然,它強調要形氣相依,形神合一,但是,總的側重卻在道的一面,神的一面,氣的一面。所以,她是一門以道御器,以神御形,以形而上御形而下的學問。11/8/202115如何認識中醫 有關上述這個側重的問題,我們還可以用一個更實際的例子來說明,就是醫生的等

8、級。內經里將醫生劃分為兩個等級,即上工與下工。上工指的是非常高明的醫生;下工呢?當然就是非常普通,非常一般的醫生了。上工、下工怎樣從更內在的因素去加以區別呢?靈樞在這方面給出了一個很具體的指標,就是“上工守神,下工守形”。11/8/202116如何認識中醫 神是什么?神是無形的東西,屬于道的范疇,屬于形而上的范疇,上工守的就是這個。換句話說,就是能夠守持這樣一個范疇的東西,能夠從這樣一個層面去理解疾病,治療疾病,那就有可能成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經成形的東西,從形而下的這樣一個層面去理解疾病,治療疾病,那只能成為一個下工.11/8/202117如何認識中醫 所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圣

9、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守神就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在未成形的時候你拿掉它,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嗎!等成形了,甚至等它牢不可破了,你再想拿掉它,那就不容易了,那就會吃力不討好。11/8/202118如何認識中醫 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從未病到已病,從未成形到已成形。按照西醫的說法,就是任何一個器質性的病變都是從非器質性的階段發展而來。在非器質性的階段治療是比較容易的,而一旦進入器質性的階段,治療就困難多了。11/8/202119首先,我們先拋棄任何病理性及并發癥因素,我們從物理學角度來看高血壓,根據流

10、體力學的原理及壓縮動力學原理,我把心臟和血管及毛細血管比喻成密封的壓力循環系統,就是說人體是一臺機器,心臟和血管就是潤滑系統。中醫認為高血壓形成原理是:血管內皮組織代謝不穩定、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混亂造成血壓的升高。 1、從最常見的肥胖者高血壓說起,太胖脂肪過多,對血管造成一定的擠壓,當管道被擠壓以后,動力源需要加大動力才可能使原來的循環達到流通,動力源動力加大,管道壓力也會隨之加大,就形成了高壓。 2、內部血液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血栓造成的,血液的新陳代謝,排出不夠徹底,在管道內部形成污垢,對管道造成一定的堵塞,會使壓力升高。 3、老年性管道硬化及疾病性硬化,管道打折硬化的話,會造成高壓。 4、

11、疾病性毛細血管堵塞和外傷性毛細血管堵塞,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5、機體病變性引起的,一部分高血糖患者,是因為消化系統太過亢奮,在腸胃方面有病變,在腸胃機體方面就會形成一定的血液循環堵塞,也會造成高壓,這里只舉一個例子。 6、心臟方面的先天及后天的缺失。 7、腦血管疾病引起的。 8、血液干涸造成的高壓。 以上因素受季節變化影響,容易發病! 血壓調控機制血壓調控機制多種因素都可以引起血壓升高。心臟泵血能力加強(如心臟收縮力增加等),使每秒鐘泵出血液增加。另一種因素是大動脈失去了正常彈性,變得僵硬,當心臟泵出血液時,不能有效擴張,因此,每次心搏泵出的血流通過比正常狹小的空間,導致壓力升高。這就是高血

12、壓多發生在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動脈壁增厚和變得僵硬的老年人的原因。由于神經和血液中激素的刺激,全身小動脈可暫時性收縮同樣也引起血壓的增高。可能導致血壓升高的第三個因素是循環中液體容量增加。這常見于腎臟疾病時,腎臟不能充分從體內排出鈉鹽和水分,體內血容量增加,導致血壓增高。 相反,如果心臟泵血能力受限、血管擴張或過多的體液丟失,都可導致血壓下降。這些因素主要是通過腎臟功能和自主神經系統(神經系統中自動地調節身體許多功能的部分)的變化來調控。 編輯本段編輯本段臨床表現臨床表現1、頭疼:部位多在后腦,并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若經常感到頭痛,而且很劇烈,同時又惡心作嘔,就可能是向惡性高血壓轉化的信號。 2

13、、眩暈:女性患者出現較多,可能會在突然蹲下或起立時有所感覺。 3、耳鳴:雙耳耳鳴,持續時間較長。 4、心悸氣短:高血壓會導致心肌肥厚、心臟擴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這些都是導致心悸氣短的癥狀。 5、失眠:多為入睡困難、早醒、睡眠不踏實、易做噩夢、易驚醒。這與大腦皮質功能紊亂及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有關。 6、肢體麻木:常見手指、腳趾麻木或皮膚如蟻行感,手指不靈活。身體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現麻木,還可能感覺異常,甚至半身不遂。 物(特別是阿司匹林和非甾體類消炎藥,參見消化性潰瘍的治療部分),克羅恩病或病毒感染所引起。幽門螺桿菌可能在此不發揮重要作用。 癥狀多為非特異性的,可包括惡心,嘔吐和上腹部不適。內

14、鏡下顯示在增厚的皺襞隆起邊緣有點狀糜爛,中央有白斑或凹陷。組織學變化多樣。尚無某種方法具有廣泛療效或可治愈。 治療多為對癥治療,藥物包括制酸劑,h2拮抗劑和質子泵。 2慢性胃炎的癌變慢性胃炎的癌變 對于胃潰瘍發生癌變,人們比較容易理解,但對于有些類型的慢性胃炎也會發生癌變,許多人會感到不可思議然而,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生癌變卻是事實編輯本段現代中醫史(df4肺炎88gdg青霉素d25f肝炎df6)軸心時代中、西醫學的峰巔之作。雅斯貝而斯曾說:“如果歷史有一個軸心,那么我們就必須將這軸心作為一系列對全部人類都有意義的事件,發生于公元前800至200年間的這種精神歷程似乎構成了這樣一個軸心。 本文檔下

15、載后可以修改編輯,歡迎下載收藏。11/8/202120如何認識中醫 因此,為醫者不但要善于治病更要善于識病。疾病在未病的階段,在未成形的階段,你能否發現它,截獲它,使它消于無形。像扁鵲望齊侯之色一樣,病還在皮膚就發現了,在皮膚就進行治療,應該不費吹灰之力。而張仲景為侍中大夫王仲宣診病,提前 20 年作出診斷,并提出相應的治療措施。這就是見微知著的功夫,這就是防微杜漸的功夫。等到晚期癌癥了你才發現它,又有多少意義呢?11/8/202121如何認識中醫 目前現代醫學的診斷技術從總體上來說還是處于診斷已病的水平階段,也就是說這個診斷技術再先進,也只是診斷出那些已成形的病,對于未病,對于尚未成形的病,

16、現代的診斷還無能為力。但是,到了基因診斷,檢查嬰兒,甚至胎兒的基因,就能發現將來的疾病,到了這個階段,就應該是知未病了。所以現代醫學從總體上說,還是向傳統中醫這樣一個方向發展。11/8/202122如何認識中醫 現在大多數人對中醫的認識,都是從已病的這個層次上去認識,都是從形而下的這個層次去認識。從這個層次上去認識中醫,當然覺得中醫處處不如西醫。打一個比方,比如一個心梗的病人,心梗發生了,你會往哪個醫院送呢?是往中醫院送,還是往西醫院送?我看 100 個人會有 100個人要往西醫院送,也許就是張仲景再世,他也會建議你送醫科大附院,而不送中醫學院附院。11/8/202123如何認識中醫 憑著這個

17、,搞西醫的人個個挺胸抬頭,搞中醫的人個個垂頭喪氣,以為中醫確實糟糕,自己入錯了行。如果這樣比較,那中醫確實不怎么樣,要甘拜下風。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我治的這個病人,我治的這個冠心病,根本就不發生心梗,乃至根本就不發生冠心病,我是使它不發生,你是發生了以后去救治,這兩個如何比較呢?對社會,對國家,對家庭,對患者個人,哪一個更有利益?我想 100 個人里,也會有 100個人是贊成我的。11/8/202124 如果我們從這樣一個角度去比較,也許中醫的認識我們就會有信心。中醫講究治未病,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方而論的開首就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我們這門醫學的出發點,它的宗旨是治未病,是未渴

18、而穿井,未斗而鑄錐的,可現在許多人偏偏要在已病的行列跟西醫較勁,這就叫做以己之短擊人之反映中醫的長。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你怎么可能和現代的速度相比真實嗎?所以,上面這個問題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如何認識中醫11/8/202125 中醫是這樣的一門醫學,它整個地是偏向于形而上的一面,是以形而上統形而下,是以治未病統治已病。而我們現在卻在完完全全地用形而下的眼光去看待它,把它當作一門完完全全的形而下的學問,治已病的學問。我們提倡科研,提倡現代化,提倡現代中醫教育,完全就是用現代科學這個“形而下”的篩孔去對中醫進行過濾,濾過去的是“精華”,是可以繼承的東西,濾不過去的東西,就是“糟粕”,就要揚棄掉。

19、大家想一想,這個通不過篩孔的部分是中醫的哪一部分呢?必定是形而上的這部分。如何認識中醫11/8/202126 對上述問題我們思考清楚了,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我們所采用的現代教育方式,我們所采用的現代中醫教育路子,只是一條培養造就下工的路子!大家也許不會同意我的看法,認為這太偏激。但是,我們需要解釋,為什么用這個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對中醫沒有多少信心?為什么臨床醫生碰到一點困難不在中醫里想辦法,而急著上西藥?中醫里有許許多多的辦法,不是開兩劑藥就了事。除了時代造成的客觀因素外,我們怎么去解釋當前中醫的這個現狀?我想原因不外兩個,一個就是教育上、傳承上出了問題;一個就是中醫自身的問題。可是,只要我們回

20、顧歷史,看一看這些有成就的醫家,我們就會發現,問題并不出在中醫身上。如何認識中醫11/8/202127學習經典的意義 經典的年代雖然久遠,但,它不一定就過時了,就落后了。所以,大家不要輕易地否定它,遺棄它。11/8/202128學習經典的意義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談到:“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11/8/202129學習經典的意義 張仲景在序言的下一段文字中接著談到:“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到,仲景在1700年前已經清楚地說明了什么是守舊,什么

21、是創新。當時的醫生中,各人只抱守家傳的一點經驗,這就叫守舊;而反過來呢?能夠“思求經旨,演其所知”,這就是創新。11/8/202130學習經典的意義 所以,我們學習經典,學習內經、傷寒這些著作,完全是為了“演其所知”。演是什么意思呢?演就是推演、擴大、發展、延續的意思。能夠把我們那點局限的知識發展、拓寬開來,能夠發揚光大它,這個東西就是經旨。現在我們老說中醫要創新才有出路,但,你憑什么去創新呢?所以,搞經典完全不是守舊,而是為了創新。11/8/202131學習經典的意義 中華醫學源遠流長,始有神農嘗百草而為民創藥方;時至春秋戰國,醫業漸盛,扁鵲辨脈能起死回生;秦漢之后醫才輩出,家喻華佗刮骨療疾

22、,戶曉醫圣張仲景。歷代名醫的心血將傳統的中醫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有的還留下了影響深遠的著述,被世人奉為“經典”11/8/202132學習經典的意義 曾國藩亦云:經以明理,史以明事。 中醫和西醫完全是兩股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怎樣才能更好地認識這條不同于西醫的路,進而把它走好來呢? 古圣今賢的經驗都告訴我們,必須從經典入手,必須依靠經典,舍此實無他途。11/8/202133內經的時代特征 黃帝內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理論著作。成于戰國時期,加上“黃帝”的名字,不過是后人的偽托而已。在它匯編成書以后,又經過兩漢時代或更晚一些時期的學者作了修訂和補充。黃帝內經這部書名,最早見載錄在漢書。藝文志

23、里面。今天所說的黃帝內經,它的組成包括了素問和靈樞兩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內容非常廣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以及預防醫學思想等各個方面。 11/8/202134內經的時代特征 黃帝內經主要涉及養生、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及疾病、診法、運氣學說等內容。這些內容非成于一時一人之手,而是在引用大量前人文獻的基礎上,匯集了不同的流派觀點、并吸收了相關的學科知識形成的。11/8/202135內經的時代特征 黃帝內經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基本理論體系的形成,除了基本中醫理論的內容外,針灸是其主要內容。 明針灸問對:“內經治病,湯液醪醴為甚少,所載服餌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

24、五,其他則明針法,無慮十八九。”11/8/202136思考中醫劉力紅 中醫里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中醫里最核心的東西是什么?方方面面都要圍繞它,離開它就不行的這個東西是什么?這就是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開首即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問的這段話對陰陽作了高度的濃縮和概括。11/8/202137思考中醫劉力紅 我們做任何學問,尤其是中醫這門學問,離不開天地,而陰陽是天地之道;陰陽是萬物的綱紀,一個萬物,一個綱紀,大家可以掂量一下這個分量,有什么東西還能逃過這個陰陽;它是變化的父母,我們探討事物,無非是探討它的變化,時間的變化,空間

25、的變化,而是什么導致這個變化呢?是陰陽;我們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社會的東西也好,自然的東西也好,不論你是動物還是植物,是有機物還是無機物,是宇宙還是銀河,它的整個過程無非就是一個生生殺殺的過程,那么,這個生殺是怎么產生的呢?它的本始還是陰陽;11/8/202138思考中醫劉力紅 另外,就是神明之府,神明就是講精神講思維,所以,這一條與人類自身的關系特別大,那么,神明怎么來,還是與陰陽有關;最后,就要談到治病求本的問題,現在人都知道說:西醫治標,中醫治本。當我們問一句中醫怎么治本?或者中醫通過什么來治本呢?這就回答不上了。其實,這個本還是陰陽,還是要在陰陽里面尋求。陰陽就是這樣一個關系到方方面面

26、的,最本始的東西。11/8/202139思考中醫劉力紅 (1)寒為冬氣 首先,我們來看寒,寒是冬日的正氣,這一點我們在中基里面已經學過。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怎么會產生寒呢?這一點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陽的本性是屬熱的,春夏的陽氣處于釋放狀態,熱的東西散發出來了,所以,天氣變得溫熱。但是,春天釋放的程度要比夏天小,因此,春天的溫度要比夏天低。到了秋冬,陽氣由釋放轉入到收藏,熱的東西收藏起來了,關閉起來了,天氣也就變得漸漸地寒冷。11/8/202140思考中醫劉力紅 但是從程度而言,秋天的收藏不及冬日,因此,冬日的氣溫更為寒冷。這是寒的一個根本意義。從這個意義我們可以看到,寒實際上是反映陽氣的收

27、藏狀態,是陽氣收藏的外在表現。所以,寒不但是冬之氣,其實也是藏之氣。11/8/202141思考中醫劉力紅 現在我們暫且放下時間,來看一看空間方位的情況。在我們國家,大家都很清楚,西北的氣溫要較東南低得多,我們每年冬天看天氣預報,北方有些地區都零下十幾度了,南方還在零上二十多度。這個反差太大了,要是海南的人到北方出差,上飛機前穿襯衣,下飛機就要穿皮襖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大的差別呢?11/8/202142思考中醫劉力紅 看一看內經就清楚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西北方陰也,東南方陽也。”陽就是用,就是釋放,陰就是體,就是收藏。從地域方位的角度而言,整個西北方以收藏為主,整個東南方以釋放為主,所以,

28、就產生了這個氣溫上的懸殊。這就提示我們一個問題,學中醫不但要注意時間,也要注意空間方位。時空在中醫里是同一的,是統一的,這個觀念必須牢牢記住。11/8/202143思考中醫劉力紅 前面我們提出過,陰陽的問題要真正弄清,不能光停留在書本的那幾點上,要有切身的感受。什么事情都要養成用陰陽來思維,比如我們生活在南寧的人,時間都快到春節了,身上卻還穿著襯衣,這是為什么呢?如果我們不從陰陽這個角度去思考,去弄清它,那作為一個學中醫的人,你就麻木了,就憑這個麻木,你要學好中醫,我看沒多少可能。11/8/202144思考中醫劉力紅 (2)何以養藏 知道了寒的屬性、寒的意義,也就知道了冬日的寒,并不是一件壞事

29、。我們根據這個寒的表象,這個寒的程度,就可以推斷這個陽氣的收藏情況,就可以看到這個“體”的情況。11/8/202145思考中醫劉力紅 冬日的天氣應該寒冷,也就是冬日的陽氣應該封藏,這個體應該涵養。因此,素問專門提到了一個養藏的問題。冬三月養藏,秋三月養收,實際上就是秋冬養陰的互辭,這是很明確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就是討論這方面問題的專論。這里我們只看相關的冬三月。論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11/8/202146思考中醫劉力紅 素問的這一

30、篇講“四氣調神”,四氣,就是指的春、夏、秋、冬之氣,就是指的生、長、收(殺)、藏之氣。調神呢?這個講的是人的因素。人怎么在春三月適應這個生氣;怎么在夏三月適應這個長氣;怎么在秋三月適應這個收(殺)氣;怎么在冬三月適應這個藏氣。這就提出了要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現在的人只講一個養生,養長、養收、養藏都不管了,這是很片面的。11/8/202147思考中醫劉力紅紅 (3)傷寒即傷藏 上述這四個方面都是與冬相應,都是養藏之道。它們都圍繞一個原則:無擾乎陽。那么傷寒呢?傷寒為什么這么重要?它核心的問題就是破壞了這個原則。 冬主藏,寒就與這個“藏”相伴,所以,冬日的寒非常重要。如果冬日不寒了,這說明什么

31、呢?這說明陽氣還在釋放,沒有收藏。因此,冬季應寒反暖,農民就知道不是好事情,第二年的收成就不會好。要是用古人的話說,就會“米貴長安”。 11/8/202148思考中醫劉力紅 我老家湖南有句鄉話:雷打冬,九個牛欄十個空。雷應該在什么時候開始響呢?應該在春季。立春以后的第三個氣叫“驚蟄”,應時的春雷就應該在這個時候打響。春雷一聲震天響,就將這些蟄藏的萬物從沉睡中驚醒過來。春雷的打響意味著陽氣真正地全面啟動,全面的釋放出來。而雷在冬天打響,這又意味著什么呢?這意味著冬雷的響動將整個的閉藏打破了。閉藏打破了,陽氣非時的釋放,使陽氣不能蓄積,陽氣的這個體得不到應時的涵養。體不足,用怎么發揮?所以到了來年

32、,真正應該陽氣發揮作用的時候,它卻發揮不了作用。萬物得不到這個陽氣的作用,整個秩序就打亂了,不但天災,而且地禍,不但植物受影響,動物也受影響,怎么不會“九個牛欄十個空”呢? 11/8/202149思考中醫劉力紅 民間還流傳另外一句話,叫做“瑞雪兆豐年”。瑞雪怎么預兆豐年呢?現在的說法是下雪以后,病蟲害凍死了,所以,可以給來年帶來好的收成。當然,這也是一個方面,但是,更重要的一面是冬日的瑞雪反映了陽氣處在很好的蓄藏狀態。陽氣蓄藏得好,體就能夠得到很好的充養,體充則用足,來年的釋放就會好。萬物得到這個充分的能量供給,怎么不會“五谷豐登”呢?另外,這個瑞雪也反映了陰陽的秩序很好,秩序沒有破壞,自然的

33、災害就會減少,所以,瑞雪兆豐年。11/8/202150思考中醫劉力紅 上述這個過程我們還可以從經典的角度來教證,素問有句名言:“善養生者,必奉于藏。”或者說:“奉陰者壽。”大家看到這個“奉陰者壽”,也許就覺得她與前面講的陽用有矛盾。陽是反映和主宰壽命的,怎么不說“奉陽者壽”,反而是“奉陰者壽”呢?現在大家只知道養生,只知道生命在于運動。可是生怎么來?生是從藏中來!水生木這個道理難道大家不清楚嗎?大家看一看自然界,特別是動物界,那些喜靜的動物往往壽命長。像龜、蛇、仙鶴,這些動物壽命都比較長。而相反,那些喜動的東西反而壽命不長。道家講致虛極,守靜篤;儒家講燕坐,講知止;佛家講禪定。這些都是強調靜,

34、強調藏。所以,大家不要只知道運動,應該動靜結合。11/8/2021511靈樞經-九針十二原 篇題解釋 主要內容11/8/202152篇題解釋 本篇主要討論九種不同形態的針具名稱及功用,以及十二原穴的治療意義, 故取名“九針十二原”。11/8/202153主要內容 論述用針的基本原則 針刺補瀉的應用原則和操作方法 強調十二原穴的診斷和治療作用 注重針刺治病的效應11/8/2021541靈樞經-九針十二原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今可傳于后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

35、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里,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愿聞其情。 編寫針經的目的11/8/2021551靈樞經-九針十二原 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于一,終于九焉,請言其道。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黯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概括針刺治療的基本原則11/8

36、/2021561靈樞經-九針十二原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后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日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針刺補瀉應用原則和操作方法11/8/2021571靈樞經-九針十二原 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

37、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針刺過程中對醫者的基本要求11/8/2021581靈樞經-九針十二原 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藏之氣已絕于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五藏之氣已絕于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益甚而匡,致氣則生為癰瘍。 11/8/2021591靈樞經-九針十二原 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關,四關主治五藏。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

38、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藏之害矣。 十二原穴在診斷、治療疾病中的作用11/8/2021601靈樞經-九針十二原 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里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針刺治病的效應11/8/2021612靈樞經-小針解 篇題解釋 主要內容11/8/202162篇題解釋 “小針”即指毫針、微針,本篇對小針的運用作處進一步的論述。 “解”是針

39、對針刺過程中的重點和注意事項進行注解。11/8/202163主要內容 涉及守神、守機、補瀉手法、察色脈以及針害等重要內容。11/8/2021642靈樞經-小針解 原文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余不足,可補瀉也。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凈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 11

40、/8/2021652靈樞經-小針解 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 11/8/2021662靈樞經-小針解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濁氣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氣上注于肺,濁溜于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于腸胃,故命曰濁氣在

41、中也。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日清氣在下也。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針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陽明合也。 11/8/2021672靈樞經-小針解 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則邪氣從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取三陽之脈者,唯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人匡然不復也。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奪陽者狂,正言也。 11/8/2021682靈樞經-小針解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

42、邪之風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調氣在于終始一者,持心也。 11/8/2021692靈樞經-小針解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所謂五藏之氣已絕于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藏之氣已絕于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余,故躁。所以察其目者,五藏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 11/8/202170) “和而不同”,多元發展。近年來,中醫藥在防治非典、禽流感和艾滋病方面發揮的獨特作用也證實了二者的有機結合,具有肯定的臨床療效。編輯本段東西方醫學交融(df高血壓958心臟病983u6糖尿病87fr)不管是中醫學還是西醫學,從二者現有的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