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語文新題型__文言文閱讀專練三含解析_第1頁
2021高考語文新題型__文言文閱讀專練三含解析_第2頁
2021高考語文新題型__文言文閱讀專練三含解析_第3頁
2021高考語文新題型__文言文閱讀專練三含解析_第4頁
2021高考語文新題型__文言文閱讀專練三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言文閱讀專練(三)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恂初為郡功曹,太守耿況甚重之。王莽敗,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國,曰“先降者復爵位”。恂從耿況迎使者于界上,況上印綬,使者納之,一宿無還意。恂勒兵入見使者,就請之。使者不應,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況。況至,恂進取印綬帶況。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詔之,況受而歸。及王郎起,遣將徇上谷,急況發(fā)兵。恂與門下掾閔業(yè)共說況曰:“邯鄲拔起,難可信向。”況曰:“邯鄲方盛,力不能獨拒,如何?”恂對曰:“今上谷完實控弦萬騎舉大郡之資可以詳擇去就恂請東約漁陽齊心合眾邯鄲不足圖也。”況然之,乃遣恂到漁陽,結謀彭寵。恂還,至昌平,襲擊邯鄲使者,殺之,奪其軍

2、,遂與況子弇等俱南及光武于廣阿。光武南定河內,而更始大司馬朱鮪等盛兵據(jù)洛陽。又并州未安,光武難其守,問于鄧禹曰:“諸將誰可使守河內者?”禹曰:“寇恂文武備足,有牧人御眾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內太守,行大將軍事。朱鮪聞光武北而河內孤,使討難將軍蘇茂、副將賈強將兵三萬余人,度鞏河攻溫。檄書至,恂即勒軍馳出,并移告屬縣,發(fā)兵會于溫下。旦日合戰(zhàn),而偏將軍馮異遣救及諸縣兵適至,士馬四集,幡旗蔽野。恂乃令士卒乘城鼓噪,大呼言曰:“劉公兵到!”蘇茂軍聞之,陳動,恂因奔擊,大破之,追至洛陽,遂斬賈強。自是洛陽震恐,城門晝閉。恂歸潁川。建武三年,遣使者即拜為汝南太守,又使驃騎將軍杜茂將兵助恂討盜賊。盜

3、賊清靜,郡中無事。恂素好學,乃修鄉(xiāng)校,教生徒,聘能為左氏春秋者,親受學焉。恂經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從吏士。時人歸其長者,以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謚曰威侯。(節(jié)選自后漢書·寇恂傳)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郡國,漢代行政區(qū)域名和諸侯王封域名。郡直屬朝廷,國是諸侯王的封地,兩者地位相等,故“郡”“國”并稱。b.大司馬,古代官名。漢承秦制,設太尉。漢武帝時廢太尉設大司馬,后世用作兵部尚書的別稱。c.檄書,也稱檄文,古代用以聲討、曉諭征召的文書的通稱,特指聲討敵人或叛逆的文書。d.謚,指封建時代在帝王、諸侯、

4、大臣等死后,朝廷按其生前行跡而加給的一種稱號,以寓褒獎。2.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郡國,漢代行政區(qū)域名和諸侯王封域名。郡直屬朝廷,國是諸侯王的封地,兩者地位相等,故“郡”“國”并稱。b.大司馬,古代官名。漢承秦制,設太尉。漢武帝時廢太尉設大司馬,后世用作兵部尚書的別稱。c.檄書,也稱檄文,古代用以聲討、曉諭征召的文書的通稱,特指聲討敵人或叛逆的文書。d.謚,指封建時代在帝王、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按其生前行跡而加給的一種稱號,以寓褒獎。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5、)a.寇恂脅迫使者,取回印綬。更始帝的使者收取了耿況的印綬,不打算還給耿況,寇恂喝令使者召見耿況,耿況到來后,寇恂上前取印綬佩帶到耿況身上。b.寇恂才華出眾,受到重用。光武帝南下平定河內后為太守的人選感到為難,鄧禹說寇恂文武兼?zhèn)洌遣欢诉x,于是光武帝任命寇恂為河內太守。c.寇恂巧用計策,大敗敵軍。在溫縣會戰(zhàn)時,寇恂在援軍到來之時,命令士兵爬上城墻大喊“劉公兵到”,擾亂了敵軍軍心,并趁機出擊,大敗敵軍。d. 寇恂仗義疏財,受到稱贊。寇恂將得到的俸祿送給親朋老友以及跟隨他的人,當時的人稱他是道德高尚的人,認為他有宰相的才能。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旦日合戰(zhàn),而偏將軍馮異遣救及

6、諸縣兵適至,士馬四集,幡旗蔽野。(2)恂素好學,乃修鄉(xiāng)校,教生徒,聘能為左氏春秋者,親受學焉。5.王郎起兵后,面對耿況對王郎(邯鄲)勢力的過分擔憂,寇恂提出無須過于顧慮的理由有哪些?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娜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上第,簽書淮南判官。舊制,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否。再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貨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移提點江東刑獄入為度支判官時嘉祐三年也有少年得斗鶉,其儕求之不與,恃與之昵輒持去,少年追殺之。開封當此人死。安石駁曰:

7、“按律,公取、竊取皆為盜。此不與而彼攜以去,是盜也;追而殺之,是捕盜也雖死當勿論”遂劾府司失入。府官不伏,事下審刑、大理,皆以府斷為是。詔放安石罪,當詣閣門謝。安石言:“我無罪。”不肯謝,御史舉奏之置不問。熙寧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于世務爾。”上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為然。于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令判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同領之。安石令其黨呂惠卿預其事。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遣提舉官四十

8、余輩,頒行天下。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zhí)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zhí)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己意,辯論數(shù)百言,眾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節(jié)選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八十六)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再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移提點江東刑獄/入為度支判官/時嘉祐三年也/b.再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

9、移提點江東獄/入為度支判官時/嘉祐三年也/c.再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移提點江東刑獄/入為度支判官時/嘉祐三年也/d.再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移提點江東刑獄/入為度支判官/時嘉祐三年也/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秩滿,古代指官吏任期屆滿,也稱“滿”。“秩”是古代官吏的俸祿。b.大理即大理寺,古代專門負責刑獄案件的審理,是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c.青苗即青苗法,農戶在每年夏秋兩收前到當?shù)毓俑J錢糧,以補助耕作。d.

10、太傅,西周始置,輔君王的大臣,歷代沿革有所不同,多為勛臣加官。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聰明穎悟,文才為人贊賞。他從小喜歡讀書,過目不忘,不假思索便可寫出精妙的文章,曾鞏將他的文章推薦給歐陽修,歐陽修極力贊賞。b.王安石秉持法理最終不被采信。他從法律規(guī)定出發(fā),分析兩少年因爭鵪鶉導致的命案認為殺人者其罪可想,但上面的司法部門均維持原判決。c.王安石推行新法,得到皇帝支持。在與皇帝的一番問答之中,他闡明自己的治理主張,皇帝認為他講得正確,專門設置機構支持王安石推行新法。d.王安石性情倔強,不善采納眾議。他遇到事情不管是對是錯,

11、都堅持自己的意見;朝中官員議論新法,他則力陳已見,并不采納大臣們的意見。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安石言“我無罪。”不肯謝,御史舉奏之,置不問。(2)上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5.王安石在推行新法時,除了不善采納眾人意見外,還有什么不夠好的表現(xiàn)?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吳履,字德基,蘭溪人。少受業(yè)于聞人夢吉,通春秋諸史。李文忠鎮(zhèn)浙東,聘為郡學正。久之,舉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謂丞儒也,易之。居數(shù)月,摘發(fā)奸伏如老獄吏,則皆大驚,相率斂跡。履乃改崇寬大,與民休息。知縣周以中巡視田野,為部民所詈。捕之不獲,怒,盡禁其鄉(xiāng)鄰。履

12、閱獄問故,立釋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鄰何罪今禁者眾而捕未已急且有變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輒有蛇出戶,民指為神。履縛巫責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絕。為丞六年,百姓愛之。遷安化知縣。大姓易氏保險自守,江陰侯吳良將擊之,召履計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當來。不來,誅未晚。”良從之,易氏果至。良欲籍農故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于農。請籍其愿為兵者,不愿,可勿強。”遷蟬州知州。山東兵常以牛羊代秋稅,履與民計曰:“牛羊有死痔患,不若輸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陜西,他縣民多破家,灘民獨完。會改州為縣,召履還,灘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

13、骸骨歸。是時河內丞廖欽并以廉能稱。居八年,調吳江,后坐事謫戍。久之,以老病放歸。道河內,河內民競持羊酒為壽,且遺之繚,須臾袞數(shù)百匹。欽固辭不得, 一夕遁去。他若興化丞周舟以績最,特擢吏部主事。民爭乞留,乃遣還之。歸安丞高彬、曹縣主簿劉郁、衡山主簿紀惟正、窯化典史杜漫皆坐事,以部民乞宥,復其官,而惟正立擢陜西參議。(節(jié)選自明史·循吏傳)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鄰何罪/今紫者眾/而捕未已/急且有變/奈何/以中意乃解/b.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鄰何罪/今縈者眾/而捕未/巳急且有變/奈何/以中意乃解/c.履曰

14、/犯公者一人耳/其鄰何罪/今縈者眾/而捕未巳/急且有變/奈何/以中意乃解/d.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鄰何罪/今縈者眾/而捕未已急/且有變/奈何/以中意乃解/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丞,文中指縣丞,是我國古代地方職官名,在縣里的地位一般僅次于縣令。b.淫祠,指濫建的祠廟,不合禮義,不屬于記載祭祀儀禮的典籍中所載的祠廟。c.秋稅,是在秋季開征的田賦,也叫“秋苗”“秋租”“秋糧”,明代以收米為主。d.河內,泛指黃河中游北面的地區(qū),約相當于今豫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為韓國領土。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15、0;  )a.吳履斷案老練,長于治理百姓。做縣丞時,他像老獄吏一樣破案抓奸,百姓驚服;接著又改變措施,用寬松的政策對待百姓。b.吳履明辨是非,敢于糾正上官。知縣周以中被百姓辱罵,抓了很多無辜之人,吳履間清情況把人釋放,并說服了周以中。c.吳履見解獨到,助力收服易氏。吳履任安化知縣時,江陰侯準備出兵襲擊易氏,吳履認為易氏并非謀反,建議先招撫他。d.吳履為民著想,深受百姓愛戴。做知州時,他同意百姓提出的糧食代替牛羊交稅的請求;離開時,百姓哭著為他送別。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履曰:“世清矣,民安于農。請籍其愿為兵者,不愿,可勿強。”(2)他若興化丞周舟以績最

16、,特擢吏部主事。5.廖欽為什么要“一夕遁去”?請簡要說明。4.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劉禹錫,字夢得。貞元九年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善五言詩。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錫以名重一時,與之交,叔文每稱有宰相器。太子即位,禁中文誥,皆出于叔文,引禹錫入禁中,與之圖議,言無不從。叔文敗,坐貶連州刺史,在道,貶朗州司馬。地居西南夷,土風僻陋,舉目殊俗,無可與言者。禹錫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詠陶冶情性。蠻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辭。禹錫或從事于其間,乃依騷人之作,為新辭以教巫祝。元和十年,自武陵召還,宰相復欲置之郎署。時禹錫作游玄都觀詠看花君子詩,語涉譏刺,執(zhí)政不悅,復出為播州刺史。詔下,御史中丞

17、裴度奏曰:“播極遠,猿狄所宅,禹錫母八十有余不能往,當與其子死決,恐傷陛下孝治,請稍內遷。”憲宗曰:“為人子者宜慎事,不貽親憂。若禹錫望過他人,尤不可赦。”度無以對。帝改容:“朕所言,責人子事,然不欲傷其親。”改授連州刺史。去京師又十余年,連刺數(shù)郡。禹錫嘗嘆天下學校廢,乃奏記宰相曰:“言者謂天下少士,而不知養(yǎng)材之道,郁堙不揚,非天不生材也。”今室廬圮廢,生徒衰少,非學官不振,病無資以給也.今凡州縣四時皆有事于孔子廟,甚非孔子意。請罷天下州縣四時祭,籍其資半歸所隸州,使增學校,舉半歸太學,可以營學室,具器用,則貞觀之風,粲然可復。”當時不用其言。禹錫晚年與少傅自居易友善,詩筆文章,時無在其右者。

18、常與禹錫唱和往來,因集其詩而序之曰:“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應者聲同交爭者力敵一往一復欲罷不能”開成初,授同州刺史,秩滿,檢校禮部尚書。會昌二年七月卒,贈戶部尚書。(選自劉禹錫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應者聲/同交爭者力敵/一往一復/欲罷不能/b.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應者聲同/交爭者力敵/一往一復/欲罷不能/c.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應者

19、聲同/交爭者力敵/一往一復/欲罷不能/d.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應者聲/同交爭者力敵/一往一復/欲罷不能/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字,即“表字”,與名在意思上經常是相輔相成、互為表里,是舉行冠禮時取的。文中“夢得”是劉禹錫的字。b.博學宏辭科,簡稱詞科,也稱宏詞或宏博,是科舉考試制科之一種,唐開元年間始設,來考拔能文之士。c.秩滿,為古代官吏任期屆滿。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祿:“官人益秩”;也指古代官職級別:“委之常秩”。d.禮部尚書,“三省六部”中禮部的最高長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禮

20、儀、祭祀、財政、科舉等事務的大臣。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況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劉禹錫名重一時,擅長作詩寫文。他受到王叔文的重用,被稱為有宰相器;善寫五言詩,禁中文誥都出自其手。b.劉禹錫宦海沉浮,出仕在外多年。他受牽連被貶為連州刺史、朗州司馬;后又十多年離京城,接連在幾個州任刺史。c.劉禹錫心系教育,興嘆學校衰敗。他認為如今教育不力在于沒有錢物供學官使用,應該省出錢來增加教育的投入。d.劉禹錫以文會友,甚得朋友深交。晚年他與白居易交往友善,在詩歌方面唱和往來,且白居易為之集詩而作序。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禹錫或從事于其間,

21、乃依騷人之作,為新辭以教巫祝。(2)言者謂天下少士,而不知養(yǎng)材之道,郁堙不揚,非天不生材也。5.劉禹錫因作游玄都觀詠看花君子詩而遭遇變故,請概括此事的發(fā)展變化。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d; 2.d; 3.a; 4.(1)第二天交戰(zhàn),偏將軍馮異派遣的救兵以及各縣軍隊正好趕到,兵馬從四面八方會集一處,旗幟遮蔽原野。(2)寇恂一向愛好學習,于是修建鄉(xiāng)學,教授學生,聘請會講授左氏春秋的人,親自從師學習。5.敵人并不得人心。王郎起兵倉促,難以讓人相信并歸順。有較好的自我條件。上谷城池完好、糧食充足,士兵也有萬人。可以尋求外援。聯(lián)合漁陽,共同抗擊。解析:1.“今上谷完實”的意思是“現(xiàn)在上谷城池完好”,句

22、意完整,所以應在“完實”之后停頓,排除a、c項。“恂請東約漁陽”的意思是“我請求往東約同漁陽”,“漁陽”作“約”的賓語,不作“齊心合眾”的主語,所以應在“漁陽”之后停頓,排除b項。2.“以寓褒獎”說法錯誤,謚號不僅有褒獎的,還有貶斥的。褒獎的如文、武等,貶斥的如厲、煬等。3.“寇恂喝令使者召見耿況”說法錯誤,原文為“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況”,意思是說“寇恂喝令身邊的人以使者的命召見耿況”。4.【參考譯文】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昌平人。寇恂開始時做郡里的功曹,太守耿況非常器重他。王莽失敗,更始帝登位,派使者巡行郡國,說“先投降的恢復爵位”。寇恂隨耿況到郡界上迎接使者,耿況交上印信,使者收起官印,一夜

23、都沒有還給耿況的意思。寇恂帶兵進去見使者,就地請求歸還官印。使者不聽,寇恂喝令身邊的人昔以使者的命令召見耿況。耿況來后,寇恂上前取官印佩帶到耿況身上。使者沒有辦法,才秉承皇帝的旨意下詔,耿況受詔而回。到王郎起兵時,更始帝派將領巡行上谷,緊急征調耿況的軍隊。寇恂和門下屬官閔業(yè)一起勸耿況說:“邯鄲(王郎)倉促起事,難以讓人相信并歸順。”耿況說:“邯鄲(王郎)方面勢力正大,憑力量不能單獨與他們對抗,怎么辦?”寇恂回答說:“現(xiàn)在上谷城池完好,糧食充足,士兵有萬人,憑著全郡的積蓄,可以仔細地選擇去向。我請求往東約同漁陽,齊心合力,邯鄲不足顧慮。”耿況認為他說得對,于是派寇恂到漁陽,和彭寵結盟。寇恂返回,

24、到達昌平,襲擊邯鄲派來的使者,殺死他,奪取他的軍隊,于是和耿況的兒子耿弇等一起向南在廣阿追上劉秀。劉秀南下平定河內,而更始帝的大司馬朱鮪等人重兵據(jù)守洛陽。另外并州還沒有穩(wěn)定,劉秀為太守的人選感到為難,問鄧禹說:“各位將領中可以派誰去守河內?”鄧禹說:“寇恂文武兼?zhèn)洌哂泄芾戆傩铡⒔y(tǒng)領軍隊的才能,除這個人外無人可派。”于是任命寇恂做河內太守,代理大將軍事務。朱鮪聽說劉秀北上而河內空虛,派討難將軍蘇茂、副將賈強帶兵三萬多人,渡過流經鞏縣的黃河進攻溫縣。檄文傳來,寇恂立即率領軍隊急行出城,并送文書命令所屬各縣,征調軍隊在溫縣會師。第二天交戰(zhàn),偏將軍馮異派遣的救兵以及各縣軍隊正好趕到,兵馬從四面八方會

25、集一處,旗幟遮蔽原野。寇恂于是命令士兵爬上城墻擊鼓吶喊,大喊說“劉公兵到!”蘇茂的軍隊聽到后,戰(zhàn)陣騷動,寇恂趁機迅速出擊,大敗敵軍,追到洛陽,終于殺死了賈強。從此洛陽震動驚恐,城門白天都關著。寇恂回到潁川。建武三年,朝廷派使者就地任命寇恂為汝南太守,又派驃騎將軍杜茂率兵協(xié)助寇恂討伐盜賊。盜賊被肅清,郡中沒有戰(zhàn)事。寇恂一向愛好學習,于是修建鄉(xiāng)學,教授學生,聘請會講授左氏春秋的人,親自從師學習。寇恂通曉經書,修養(yǎng)操行,在朝廷名氣很大,所得到的俸祿,多送給親朋老友以及跟隨他的人。當時的人稱他是道德高尚的人,認為他有宰相的才能。寇恂于建武十二年去世,謚號威侯。5.注意分析題干要求,疏通文意。王朗起兵后

26、,寇恂分析了敵我形勢,提出了敵人“邯鄲拔起,難可信向”,自我“上谷完實,控弦萬騎,舉大郡之資,可以詳擇去就”,同時“東約漁陽,齊心合眾”的看法,從而認為王郎并不值得顧慮。 2.答案:1.d; 2.b; 3.a; 4.(1)王安石說:“我無罪。”不肯前去道歉,御史因此上奏章檢舉他,皇帝卻擱置一旁沒有理會。(2)皇上問:“既然這樣,那么你拿什么作為最先開始的施政措施呢?”王安石答道:“改變風俗,建立法規(guī),正是現(xiàn)在最急需的了。”;5.言語過激:認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任用親信,排擠老臣:他“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解析:1.“貸谷與民”是說把谷借貸給百姓,中間斷開

27、則割裂語意,據(jù)此排除a、c項。“時嘉祐三年也”表示的是前面任兩個職務的時間,中間斷開則曲解句意,據(jù)此排除b、c項。正確標點為:再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移提點江東刑獄,入為度支判官,時嘉祐三年也。2.“行政”應為“法律”。3.“不假思索便可寫出精妙的文章”是對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的曲解。4.【參考譯文】 王安石,字介甫,是撫州臨川人。王安石小時候喜歡讀書,而且一次過目就終身不忘。他寫文章時下筆如飛,初看似不經心,完成后,看過的人無不嘆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鞏把他的文章帶給歐陽修看,歐陽修為他傳播美名。王安石考中進士,被選為上

28、等,出任簽書淮南判官。按以前的制度,任職期滿允許進獻文章要求考試館閣職務,唯獨王安石沒有這樣做。他經過兩次調動擔任縣知縣,修筑堤堰,豌浚陂塘,使水陸交通得到方便;把谷借貸給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來償還,使官倉能夠陳谷換新糧,郡縣的百姓都認為很方便。王安石調任提點江東刑獄,又進京擔任度支判官,當時是宋仁宗嘉祐三年。有個少年得到一只用來斗的鵪鶉他的同伴想要,他不給。那同伴自恃和少年親密,就把拿跑了,少年去追,把他殺了。開封府判定該少年死罪。王安石反駁說:“按照律法的規(guī)定,不論是公然搶奪還是暗中偷竊都算是盜竊罪。此案中少年不給,他的同伴就拿走了,這就算盜竊;少年去追并把他殺掉,這是追捕盜賊,雖然

29、殺死了人,但不應定罪。”因此便彈劾開封府有關部門判罪過重。開封府的官員不服,此案上報到審刑院和大理寺,這兩處都認為開封府的判定是正確的。(王安石因其彈劾不當而應被判罪)但皇帝下詔赦免了他的罪名,(按照慣例)這種情況應該到閣門道歉王安石說:“我無罪。”不肯前去道歉,御史因此上奏章檢舉他,皇帝卻擱置一旁沒有理會。煕寧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皇上對他說:“人們都不了解你的才能,都以為你只懂得經理學術,不懂得治世之事。”王安石回答說:“經理學術正是用來處理政務的只是后來很多所謂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平庸的人,因此世俗才都以為經理學術不能用于治世罷了。”皇上問:“既然這樣,那么你拿什么作為最先開

30、始的施政措施呢?”王安石答道:“改變風俗,建立法規(guī),正是現(xiàn)在最急需的了。”皇上認為他說得對。于是開設制置三司條例司,任命他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一并負責。王安石讓他的親信呂惠卿參與其中事務。而后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等變法相繼開始實施,號稱新法,派遣提舉官四十余人,在全囯頒布執(zhí)行新法。王安石性格倔強剛愎,遇事不管對與錯,都堅持自己的意見,執(zhí)意不肯改變。到議論變法時,在朝百官都持不能變法的意見,王安石陳述經義,提出自已的主張,辯論起來動不動就是好幾百字,大家都駁不倒他。他甚至說“上天不足畏懼,祖宗不足以效法,人們的議論不足以憂慮”。朝廷內外老成持重的人幾乎都被王安石罷免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門

31、下浮淺而有點小聰明的年輕人。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享年六十六歲,朝廷追贈他為太傅。3.答案:1.c; 2.d; 3.d; 4.(1)吳履說:“當今社會清明,老百姓安心務農。請您將那些愿意當兵的人登記下來,不愿意的人,可以不要勉強。”(2)其他如興化丞周舟因為政績卓著,被特別提拔任吏部主事。5.廖欽擔任河內丞時,廉潔能干;路過河內時民眾贈送他大最維帛;廖欽推辭饋贈而不得。解析:1.a項,“耳” 為旬末語氣詞,不能與“ 一人” 斷開。b項,“捕未” 缺少謂語中心詞。d項,“捕未已”句意完整,加“ 急”后,句意不通。參考標點: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鄰何罪?今紫者眾,而捕未己,急且有變,奈何?”以中

32、意乃解。2.由原文“河內丞“可知,“河內“應是一個具體行政區(qū)域,而非泛指;泛指的“河內”戰(zhàn)國時屬魏國,此詞在寡人之于國也出現(xiàn)過。3.不是“他同意百姓提出的請求”,而是他與百姓商量。4.【參考譯文】 吳履,字德基,蘭溪人。少年時從師于聞人夢吉,熟讀春秋諸部史書。李文忠鎮(zhèn)守浙東,聘請他為郡里學正。過了一段時間,被推薦給朝廷,朝廷任命他為南康縣縣丞。南康一帶民風兇悍,認為縣丞是個文人,都輕視他。過了幾個月,吳履像老獄吏一樣破案抓奸,大家都很吃驚,(奸人)相繼收斂形跡。吳履于是放寬政策,讓百姓休生養(yǎng)息。知縣周以中巡視田野,被村民罵。逮捕不著,一怒之下把鄉(xiāng)鄰都逮捕了。吳履查案問清緣故后,立即釋放了鄉(xiāng)鄰,

33、并告訴以中。周以中更加憤怒,說: “縣丞怠慢我。“吳履說:"觸犯大人的只有一個人罷了,他的鄰居有什么罪?現(xiàn)在抓起來的人很多,而犯人未被捕住,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將會發(fā)生變故,怎么辦呢?“周以中的怒氣這才緩和下來。縣里有不合禮制的廟堂,每次祭祀都有蛇溜出門,百姓都指為神明。吳履將巫師捆綁起來責罰,把神像沉到江里,于是這些淫祠就消失了。吳履當縣丞六年,百姓都擁戴他。后來升遷到安化當知縣。一個姓易的豪強大戶憑借險要地勢把守關口用以自保,江陰侯吳良將要攻打他,召吳履商量這件事。吳履說: “易氏為了逃避死難而已,并非謀反,招撫他們,應當能歸順。不來歸順,誅殺他們也不晚。“吳良聽從他的計謀,易氏

34、果然歸順了。吳良想登記原來當兵的農民,老百姓十分恐慌。吳履說: “當今社會清明,老百姓安心務農。請您將那些愿意當兵的人登記下來,不愿意的人,可以不要勉強。”后來吳履升遷灘州知州。山東兵常用牛羊代替秋季賦稅,吳履跟百姓商量說:"(送交途中)牛羊有生病死去的隱患,不如交納糧食方便。“ 日后,上級官員讓百姓送牛羊到陜西,其他縣百姓多傾家蕩產,只有蟀州百姓獨自保全。恰逢改州為縣,朝廷召吳履回去,灘州百姓都哭泣著跑來送行。吳履向朝廷請求退休回家。這時河內丞廖欽也以廉潔能干著稱。過了八年,調任吳江,后來因事獲罪貶謫到邊地戍守。很久以后,因年老多病被釋放回鄉(xiāng)。經過河內,河內人民爭著拿羊酒向他祝福,

35、并且贈送他繚帛,一會兒聚集數(shù)百匹。廖欽堅決推辭而不能,便在一個晚上悄悄離去。其他如興化丞周舟因為政績卓著,被特別提拔任吏部主事。人民爭相請求留任,便把他遣返回去。歸安丞高彬、曹縣主簿劉郁、衡山主簿紀惟正,黨化典史杜漫都因事獲罪,因所屬人民請求赦免,恢復他們的官職,而惟正立即被提升為陜西參議。4.答案:1.c; 2.d; 3.a; 4.(1)劉禹錫有時跟他們一起活動,于是依照詩人的做法,創(chuàng)作新辭來教授巫師們。 (2)議論的人認為天下士人太少,但不知道培養(yǎng)人才之道的情況,事實是育才之路滯塞不暢,并不是天下沒有人才。5.詩中有譏刺朝政之意,宰相不高興,他被貶為播州刺史。詔書發(fā)下后,裴度上奏因其母年高將他遷往近處安置,但憲宗不同意;后來,憲宗不想傷他母親的心,改他為連州刺史。解析:1.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應者聲同,交爭者力敵。一往一復,欲罷不能。2.“財政”應該歸戶部掌管。3.“禁中文誥都出白其手”錯誤,文中“禁中文誥出于叔文”。4.參考譯文: 劉禹錫,字夢得。貞元九年考中進士科,又考中博學宏辭科。他擅長寫五言詩。貞元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