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墓七大寶藏價值連城PPT課件_第1頁
中國古墓七大寶藏價值連城PPT課件_第2頁
中國古墓七大寶藏價值連城PPT課件_第3頁
中國古墓七大寶藏價值連城PPT課件_第4頁
中國古墓七大寶藏價值連城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古人更是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奇珍異寶,小編就帶大家去看看中國七大絕世寶藏,據歷史學家透露,每處古墓里寶物的價值之高,買下當時的日本都不是問題。第1頁/共33頁第七位:梁莊王墓2001年4月中旬至5月初,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荊門市和鐘祥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參加,共同對鐘祥市長灘鎮大洪村梁莊王墓進行了發掘。第2頁/共33頁梁莊王墓隨葬品發掘表明,該墓是一座王與妃的合葬墓,有其獨特的葬俗,墓內隨葬品十分豐富。據初步統計,隨葬品有金、銀、玉、(珠)寶石、銅、鐵、鉛錫、瓷、陶、漆木、石、骨角器等共計5100余件,稀世罕見。第3頁/共33頁梁莊王墓隨葬品 其中金、銀、玉器有14

2、00余件,珠飾寶石則多達3400余件。一墓隨葬如此大量的金銀珠寶,在已發現的明代親王墓中未見,僅次于明代皇陵定陵,是繼定陵之后的又一明代重要考古發現。第4頁/共33頁第六位:法門寺佛指骨舍利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寺內,存有一枚釋迦摩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在歷史上,曾經先后有四位皇帝發動過毀佛、滅佛的事件,分別是韓愈諫佛骨之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和韓愈諫迎佛骨之后的唐武帝李炎和后周世宗柴榮,佛家稱三武一宗法難。因此中國的佛舍利在當時也大部分遭到毀壞。為了避免佛指骨真身舍利遭到損毀,僧人另外仿制了三枚佛骨,也就是所謂的隱骨。第5頁/共33頁法門寺佛指骨舍利第6頁/共33頁1987年,法

3、門寺從傾倒的佛塔底下,發現塔基地宮,并找到四枚佛指骨舍利。這四枚佛指舍利,除第三個發現的靈骨微黃,質地似骨以外,其余三枚質地均為白玉,也就是仿佛祖真身靈骨而造的隱骨。第7頁/共33頁法門寺佛指骨舍利趙樸初認定為影骨:影骨即靈骨之影應、應現,以證示靈骨之不滅,影骨與靈骨是不一不異的關系;影骨也被視為圣骨,供養規格與佛的真身舍利相同,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真身舍利為釋迦牟尼佛的一節中指骨。這枚指骨舍利在唐人文獻中有佛骨、佛指骨、真身、金骨等不同稱謂。第8頁/共33頁法門寺舍利子佛指舍利的形制,唐釋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記載:其舍利,開頭如小指初骨,長寸二分,內空方正,外楞亦爾,下平上圓,內

4、外光凈。大唐咸通啟送岐陽真身文志載:長一寸二分,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隱痕。色白如雨稍青,細密而澤,髓穴方大,上下俱通。形狀與道宣感通錄和志文碑所記吻合。第9頁/共33頁第五位:金縷玉衣曾經有媒體報道過“埃及驚現1000具穿金縷玉衣黃金木乃伊”,但那些黃金木乃伊也就是在身上鍍了一層金而已,并沒有玉的成分,稱不上真正的“金縷玉衣”。玉雕技藝是我國獨有,漢朝也是玉雕裝飾盛行的時期,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介紹說,從長沙出土的金縷玉衣殘片來看,它不僅只是簡單磨成玉片而已,上面還雕有花紋。第10頁/共33頁金縷玉衣第11頁/共33頁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具體由何人所設計并無史料記載。

5、1968年,西漢劉勝和竇綰夫婦墓中發掘出兩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貴族的葬服“金縷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考察,這兩套“金縷玉衣”是我國考古出土中,時代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兩套。第12頁/共33頁第四位:元青花瓷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德一件名為“谷下山”的元青花瓷以1400萬英鎊拍出,加傭金后為1568.8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2.3億。元代隨著國內外貿易的發展需要,中國瓷業較宋代又有更大的進步,景德鎮窯成功的燒制出青花瓷器。第13頁/共33頁青花瓷的普遍出現和趨于成熟,產銷興旺,元人蔣祁著陶計略(記元代景德鎮瓷業情況的唯一書籍)中記述:“窯火既歇,商爭取售,而上者擇焉,謂之撿窯。交

6、易之際,牙儈主之,運器入河,肩夫執券,次第件具,以憑商籌,謂之非子。”第14頁/共33頁元青花瓷第15頁/共33頁元青花瓷元青花瓷以景德鎮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傳世極少,故而異常珍貴,根據時間大致分為延佑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個階段,其中又以“至正型”為最佳。 元青花瓷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第16頁/共33頁第三位 :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制作精美。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 4.6厘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

7、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靠近劍格的地方有兩行鳥篆銘文,共8個字“越王鳩潛(一說鳩淺,是勾踐的通假),自乍(作)用劍”。第17頁/共33頁“越王劍”是越王勾踐請鑄劍名師經歷數年精心鑄造出來的。據越王勾踐劍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曾特請龍泉寶劍鑄劍師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名貴的寶劍。其劍名分別為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都是削鐵如泥的稀世寶劍。第18頁/共33頁越王勾踐劍第19頁/共33頁越王勾踐劍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號楚墓中,它出土時完好如新,鋒刃銳利。全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4.6厘米

8、。第20頁/共33頁越王勾踐劍劍身上裝飾著菱形花紋,劍格(劍柄與劍刃相接處)兩面也用藍色琉璃鑲嵌著精美的花紋。中間靠近劍格外,鐫有八個錯金鳥篆體銘文。劍的古寫體,而劍主人鳩淺就是“臥薪嘗膽”終于滅吳的越王勾踐。 考古學家稱此劍為“勾踐劍”。無論就勾踐劍的外形研制,還是質料搭配,這口劍都無疑是中國青銅短兵器中罕見的珍品。第21頁/共33頁第二位:曾侯乙青銅尊盤曾侯乙尊盤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復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這件尊盤的驚人之處在于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裝飾。裝飾表層彼此獨立,互不相連,由內層銅梗支撐,內層銅梗又分層聯結,參差錯落,玲瓏剔透,令觀者凝神屏息,嘆

9、為觀止。第22頁/共33頁曾侯乙青銅尊盤第23頁/共33頁曾侯乙編鐘 經專家鑒定,此系采用失蠟法鑄造,因為紋飾細密復雜,且附飾無鍛打和鑄接的痕跡。失蠟法又稱出蠟法、拔蠟法,基本方法是將蠟作成模,成型后用細泥漿反復澆淋,泥漿包住蠟模后再涂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做成鑄型。蠟熔流出,形成型腔,即可澆鑄銅汁成器。第24頁/共33頁第一位: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成功發掘。出土后的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第25頁/共33頁曾

10、侯乙編鐘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鐘是一種打擊樂器,用于祭祀或宴飲時。最初的鐘是由商代的銅鐃演變而來,按其形制和懸掛方式又有甬鐘、鈕鐘、镈鐘等不同稱呼。第26頁/共33頁頻率不同的鐘依大小次序成組懸掛在鐘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階,稱之為編鐘。鐘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關。商代的鐘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東周時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第27頁/共33頁1977年9月,湖北隨州城郊的一個小山包上,沉睡于地下2430年后,曾侯乙編鐘得以重見天日。這是中國文物考

11、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發現。那一天,隨州城郊擂鼓墩駐軍擴建營房過程中,偶然發現了曾侯乙墓。這是個面積達220平方米、比長沙馬王堆漢墓大6倍的“超級古墓”。第28頁/共33頁第29頁/共33頁曾侯乙編鐘當勘測小組趕到現場時,部隊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頂層僅差80厘米,只要再放一炮,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會永遠不復存在。1978年5月22日凌晨5時,墓室積水抽干后,雄偉壯觀的曾侯乙編鐘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場的人都被這座精美絕倫的青銅鑄器驚呆了:歷經二千四百多年,重達2567公斤的65個大小編鐘整整齊齊地掛在木質鐘架上。第30頁/共33頁曾侯乙編鐘出土現場編鐘出土后,文化部的音樂家黃翔鵬、王湘等人趕到現場,對全套編鐘逐個測音。檢測結果顯示:曾侯乙編鐘音域跨越5個八度,只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中心音域12個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