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檔案事業史復習重點_第1頁
中國檔案事業史復習重點_第2頁
中國檔案事業史復習重點_第3頁
中國檔案事業史復習重點_第4頁
中國檔案事業史復習重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2.試論檔案產生的歷史條件答:(一)遠古原始記事的幾種形式:我國歷史上主要有:( 1 1)傳說記事( 2 2)實物記事:結繩和刻契等原始記事方法(二)結繩記事(識記) :在繩子上打上大小不一、各種式樣的結子,以結子的大小、多少以及涂不同顏色等以表 示不同的意思。結繩是我國最早的記事發法。刻契記事(識記) :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號以記事。(三) 原始記事的特點與作用: 盡管結繩、 刻契圖畫是一些記事方法, 它們代替了部分語言, 與一定思想聯系起來, 在一定范圍內有約定俗成作用,可以保存,可以傳遞。可以幫助有關人們喚起某些具體事物的記憶。總之原始記事 在一定范圍內已有備忘、信約和憑證作用

2、。(四)以檔案本質屬性說明原始記事是檔案的起源:(1 1)檔案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活動的原始記錄。原始記事不是檔案。因為人類的社會活動有言有事,所謂歷 史記錄,必須明確地反映思想,完整的記錄時間,而原始記事不能表達確切、完整、抽象的意思。( 2 2)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表達和交流思想, 但所有的原始記事都沒有記錄語言, 和有聲語言不相聯系, 因此, 具有記事人的隨意性。(3 3)原始記事主要依 * * 歷史事實尚存貯在人腦中。所以,這些原始記事方法只能幫助當事人記憶,不能成為 普遍的社會交往工具。總之,野蠻人的原始記事和文明人的檔案要區別開來。故原始記事檔案的前身,即檔案起源 的形態。(五)分析文字、

3、國家的產生與檔案產生的關系:文字的產生是檔案產生的前提條件。只有文字才是語言的記錄符號,才是人類表達思想、交流經驗最直接最 確切的工具。文字的產生為檔案的形成了社會的客觀可能性。文字是檔案產生的條件,文字是國家出現產生,文字 的出現、文明的誕生和國家產生應該是同步的。國家的產生是檔案產生的社會條件。文字作為記錄史事的工具而言,是檔案產生的條件。而檔案的產生是直 接和國家的產生聯系在一起的。文字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國家管理的需要。文字之最初形式是文書, “最初的文 字,是書契” 。總之,“大道衰,而有書;厲害萌,而有契” 。說明,文書檔案產生的社會歷史因素即原始社會瓦解, 有了剝削和壓迫,人們有

4、了根本的利害沖突,國家進行管理工作,才有了文書檔案的產生。檔案是國家機關的產物,不等于說早期社會的檔案都反映階級關系,其中多數很可能是生產的記錄。但這些 系統的成文記錄也只能是階級、國家產生后才可能有。因此絕不是說它是整個階級社會特有的歷史現象。那么,國 家的出現,文字的產生應當是檔案形成之時。3.3.評述商代史官的地位 答:我國奴隸社會政治的最大特點是神權政治,商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神權政治的鼎盛時期,可成為第一階段(進入 西周,稱第二階段) 。商朝神權政治的基本內容是天或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即商代一切大政不是由商王個人專 政,更不是由奴隸主貴族共同議定,而是請示神祖命定的。商朝的神權政治是早

5、期社會生產力低下在國家政治制度中的必然反映。史官是司掌占卜的官員,即通過占卜替 神、祖代言的宗教職官。商代史官見于甲骨刻辭和史籍,統稱巫和史,專掌占卜、記事和祭祀。 由于商王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所謂“每日必卜,每事必卜” 。史官的主要職掌是一種古老的 “天人之學” ,他們起著神的作用,是神權的代言者。巫史之能成為神權代言者,和他們掌握知識,是當時最高的知識分子分不開的。他們運用自己的壟斷的文字知 識,記載政事,制作策命,下達王命,掌管檔案。史官是神權的代言者和文化壟斷者。一身二任,兩者相互聯系, 相互促成,更顯得他們地位的顯貴。4.4.商周時期的主要檔案成分及保管方法答:(一)成

6、分:(1 1) 甲骨檔案:以龜骨和獸骨為材料形成的古代檔案,商朝的甲骨檔案是我國現在最早的系統的官府 文書,是商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產物,體現了商代神權政治的基本特點。行文格式:敘辭、命辭、 占辭、驗辭。( 2 2) 金文檔案:刻在青銅器上的記事敘文,興盛于西周,商主要作為禮器。產生條件有:青銅冶煉技 術提高,社會需求,商代禮法制度。內容有:為記錄國主冊命賞賜而勒銘留字,為記錄、祭祀先 祖而作器勒銘,為記載戰爭或重大事件,為記錄田地疆界及其糾紛作為信守的憑證。(3 3) 簡牘檔案:西周政務文書稱簡牘或簡策,簡牘檔案有戶籍、版圖、盟約、刑律、譜牒等。版圖檔 案記載王朝山川領土、人口的重要資料,是周王

7、朝進行政治統治與剝削的依據,為嚴格區別奴隸 和奴隸主等級,按都城、城郊、村野嚴格編戶,不能雜居;盟約是盟書和約劑的統稱,盟書是周 天子與諸侯、各諸侯國之間及諸侯與卿大夫之間的約盟記載,約劑是維護統治秩序的各種規定; 刑律是維護周王朝統治秩序的重要檔案;譜牒是周王室與貴族世子的記載。(二)保管(1 1) 甲骨檔案:集中保管:出土地點集中,宗廟建筑附近;以窖藏方式保管。有初步的整理方法:原始的歸檔登記制度,裝訂,龜甲獸骨分開保管,有目錄集中歸檔:商王外地活動形成的檔案也帶回殷都,集中保管 有專門的的經管人員:史官(2 2) 簡牘檔案:登于天府:天府是宗廟收藏機構,重視檔案收藏于宗廟。制作副本:為方

8、便政務,保護正本,制作副本由不同的機關保存。藏于金匱:檔案保管場所,安全防水防火防盜。( 3 3) 金文檔案:類似甲骨檔案窖藏,窖底與器物間用草木灰填充,大小相套,疊壓有序。6.6. 如何評價秦始皇在檔案方面的歷史功過答:(一) 文書制度的建立:皇帝和臣僚專用文書確立,皇帝“詔”“制”,臣僚上書“奏” “議”。文書體式制定:文書抬頭制,文書避諱制。重視效率書面請示制度(二) 重要檔案的保管與利用:秦代律法、戶籍和輿圖檔案的保管:多份副本,不準帶火入府庫。利用:以 法為教,以吏為師。推行“戶籍相伍”制度,編戶齊民,由縣報郡,郡編成計書報丞相、御史大夫備考; 收藏于丞相和御史大夫府中,并設專官保管

9、。(三) 秦代對歷史檔案的破壞:焚書令是秦始皇為專制集權而施行的極端野蠻的措施,是在思想領域實施專制主義的手段,六國雖亡,但各國檔案記錄了各國傳統和歷史,成為被征服者的思想依托,同時,詳記秦兼 并歷史,多有指斥譏刺,為秦始皇所不能忍。焚書主要針對私藏,博士官職掌之內藏書仍許可,說明秦仍 要恢復春秋前學術統于官府制度,春秋戰國,學術下移,吏師分工,是一種復古倒退。不重視史官記注:改變史官傳統職任,取消謚法。秦的文書工作具有開創性建樹,鞏固了中央統治,防止六國東山再起對檔 案的破壞是暴改的反映,文化專制的必然結果,古代長期文化財富受到嚴重摧殘,對古代檔案產生不良影響。7.7. 兩漢時期檔案的主要成

10、就是什么答:(一) 吸取秦焚書的教訓,重視檔案的收集。蕭何搶救收藏秦朝中央保存的地圖、緯令、戶籍等檔案,西漢統治 者廣開獻書之路,收集大量圖書檔案,東漢則進行了大規模的圖籍收集。(二) 建立保藏圖書檔案的處所。著名的有石渠閣、蘭臺、赤觀,西漢還有麒麟閣,天祿閣等,東漢有石室、宣 明、鴻都等處,這些既是皇家藏書閣又是王朝中央檔案庫,王朝中樞檔案已從宗廟中分離出來。(三) 兩漢王朝檔案的利用。一方面是改務活動利用,蕭何定漢律、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孫叔同定朝禮; 另一方面是文化學術活動利用,代表作有司馬遷的史記 、班固的漢書等。(四) 漢代文書檔案的制成材料主要是竹木簡牘,少量的還有縑帛,東漢發

11、明了紙但使用不多。(五) 文書檔案官員皇帝直接任命,還有通過察舉、辟除、考試等途徑選拔任用。(六) 中央三公地位下降,尚書臺成為文書檔案的中樞機構,既掌管奏章收發、批閱、審查,同時負責詔書的起 草、轉發、記錄;地方設刺史、治中、主簿、長史等職。(七) 新的文書分類,皇帝頒布下行的文書增策書、戒書,群臣上呈的文書增章、疏等。8.8. 試論魏晉譜學的產生答:1 1、譜牒:有族譜、家譜、宗譜等不同名稱。它以一姓一族的世系為綱,記其來源,繁衍生息,婚姻狀況、人物事 跡等情況。2 2、譜局:是政府設置的專門保管譜牒的機構,由令史具體管理。3 3、譜牒盛行的社會背景和官府對譜牒的管理和編修:魏晉南北朝時期

12、,譜牒盛極一時,這是與當時政治制度分不開的。 曹魏制九品中正之法, 開六朝門閥之風, 門第成為每個人獲得社會地位、 政治權利的依據, 國家以門第取士, 選官必依譜牒,不以人材優劣為本,惟視門第高下為據,故世家大族特別重視編修撲跌,譜牒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 工具。由于譜牒大量產生和廣泛應用,專門編修譜牒的學也隨之興起。4 4、譜牒是古代重要的檔案史料,為研究歷史學、社會學、人口學等提供各種具體和典型的史料。家族主義是中國 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家族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譜牒是研究中國家族制度形成、發展、功能、特 點的重要依據。9.9.唐代甲歷檔案和甲庫評述 答:1 1、甲庫:是唐朝中書門

13、下尚書三省機關中分別設置的專門保管官員甲歷檔案的機構,這是國家機關中現行檔案的 專職管理機構。2 2、甲歷: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期官員銓選、任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專門檔案,可謂官員人事檔案。3 3、甲庫產生的歷史條件及意義:歷史條件:唐代甲庫的產生是唐代封建官僚制度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科舉制度的發展以及銓選制度的 產生有了直接的關系。科舉制是從隋代開始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唐時為確保任官權利完全集中到 中央,又創立了銓選制度,所謂銓選制度就是鋤王朝中央最高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命外其余官員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規 定選補某種官缺的需要統一選補,不論是考試、門蔭或原官起復都由吏部統一銓選后報丞

14、相,再上奏皇帝。由于銓 選制度的實行,吏部要對候選人員的各種材料進行審核,確定任用。這類官員檔案稱作甲、甲歷或官甲。由于銓選 官員數量很大,大量甲歷檔案形成,也就設置了專門保管甲歷的庫房,稱甲庫。 意義:唐代甲庫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期出現的具有專門性質的檔案庫,它從一個方面反映了當時檔案工作的發展。4 4、甲庫令史的入選條件:要求采擇公清勤干人員充任,后又要求選派人士充任,以減少流弊。5 5、三省甲庫職任的聯系和區別: 甲歷檔案主要由吏部形成。 吏部所擬注之官, 就形成 “甲”,經尚書省長官 “署甲” 后,由門下過門下省。申門下的甲,稱“官甲” ,謂之過官。 “過官”既由門下審核。擬官不當,門下可

15、予以駁正。 門下省同意則由門下再過中書,中書省同意則在所進官甲上畫“可”字,稱“敕甲” ,原件退回門下省歸檔。并抄 送尚書吏部執行,蓋“制可”騎縫印。對授官者,謂之告身。可知,三省甲庫既有分工、又有聯系,形式上是中央 三省機關三個官員人事檔案庫,實質上是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中央人事檔案庫。6 6、唐王朝為加強甲庫甲歷檔案管理,要求除在三省貯存甲歷外,還要多制一分送內庫保存。唐王朝還規定甲庫甲 歷“每逢選時,常加檢點收拾, ”關于官員升遷需查閱家里唐王朝也有嚴格規定。對于向吏部提出授官人員必須由 三庫共同檢查他們的甲歷10.10.隋唐工作制度簡析 答:(一)形成管理階段的制度1 1、四禁制度 這是

16、針對負責起草皇帝記令文書的中書舍人而制定的。 其內容為“一日漏泄, 二曰稽緩,三曰違失, 四曰忘誤, 所以重王命也。 ”即在起草文書時,必須注意保守機密,及時迅速,并杜絕出現遺忘和其他差錯。2 2、避諱與平缺制度在起草文書的過程中, 有嚴格的避諱制度, 違反者會受到相應的懲罰。 中國歷代王朝都極為重視避諱之事, 唐 代 則漸次發展到極致。 “公文起草時 必須遵守避諱制度。 ”唐政府通 過律令, 在這些方面作了大量細 致的規定, “諸上書若奏事, 誤犯 宗廟諱者,杖八十;口無及余文書 誤犯者, 笞五十; 既為名字誤犯者,徙三年。 ”3 3、用紙制度唐代隨著紙張的普遍應用, 在文書用紙方面制定了嚴

17、格的制度。 當時,紙張的種類很多, 原料、色澤各有差異, 其用途也有區別,如黃紙 (中書會人起草記令文書時用 )、白麻紙 (翰林學士起草文書時用 )、白藤紙 (皇帝為賞賜、征 召而頒發的救書用 )、黃麻紙 (慰問出征將士的敘書用 )、五色金花白背紙 (對鄰近少數民族國家國王的賞賜放書用)、金花五色統紙 (用于任命將相的告身文書 )等。僅從公文用紙上就可以判別出不同的發文機關和文書的種類。這一制 度使文書整齊、統一,便于分類保管。4 4、貼黃制度 也稱貼黃、押黃。是唐代首創的公文改錯制度。宋代葉夢得在其石林燕語中寫道: “唐制,降放有所更改, 以紙貼之,謂之貼黃。蓋放書用黃紙,則貼者亦黃紙也。

18、”即唐代的救書是用黃紙書寫,當公文有錯誤需改正時, 便用同樣的黃紙,覆蓋在有錯誤的地方。這一制度歷代沿用。5 5、一文一事制度即規定一份公文只敘述一個問題或一件事情, 不同的事件要分寫不同的公文。 這一制度防止了公文行文的混亂, 對提高公文的準確性,及時性有積極作用。6 6、公文簽押判署制度即公文制作完畢后,文書制作人及主官要簽字畫押,然后交監印官審問蓋印,稱判署或判押。監印官判署后,要登 記注冊,并定期將登記冊上交入庫,以備查夸。這一制度是為了防止偽造公文,保證公文的準確與安全。7 7、收文處理制度8 8、文書郵遞制度唐代文書的郵遞由繹負責。繹的設置在唐全盛時達 16391639 個,有陸驕

19、、水繹、水陸兼有釋三種。 (二)歸檔保管階段的制度1 1、歸檔制度 唐規定:文書經辦完畢后,主管機關在文件上訂上紅色標記,并在文書上端寫明年、月、日,然后送交庫房收 存。“凡施行公文應印者,監印之官,考其事目無或差謬,然后印之,必書于歷,每月終,納諸庫”2 2、勾檢制度 是唐代文書的監督檢查制度。唐代為保證國家行政效率,從中央到地方都普遍實行了文書的監督檢查制度,其 官員及職掌在唐六典 、舊唐書、新唐書中均有記載。唐代官制中, 從中央到地方, 內外官府, 皆有勾宮設置, 成為一套獨立的以勾檢為手段的行政、 財政監察系統, 這也是唐代官制中具有特色的部分。唐朝勾檢制的最高部門是尚書都省,這是中央

20、領導機構設在行政部門內部的監督部門。尚書都省以左、右丞為 最高勾檢官, 唐六典說: “左右丞掌管轄省事、糾舉憲章,以辨六官之儀制,而正百僚之文法。 ”唐人也稱都省 為“勾曹”,“右丞官居省轄,職在糾繩” ;“左丞品秩既高,又居綱轄之地” ,其意都是說左右丞行使最高勾檢之權。3 3、文書的保管與移交制度唐代雖然缺乏對文書檔案利用價值大小鑒定的深刻認識, 但也初步確立起了文書檔案的保管制度。4 4、保密和安全制度在唐代, 中書舍人負責詔敕的擬定, 關系極為敏感。 對他們就制定了稽遲、 違失、忘誤和泄露的 “四禁”制度。 在文書檔案處理的各個環節, 都要求經辦人員仔細檢查,并在文書原件上署名,這樣在

21、出現問題時可以及時落實 責任,確保文書的安全。唐代政府還規定: 制書官文書只能由勾檢官收發,其他人不得擅自拆閱。對于偷盜或偽 造官文書或符寶印節等物的行為, 因其嚴重地干擾了國家正常的統治秩序, 損害了政府的權威,而且很可能泄露 機密,不利于文書檔案的安全和保密,這類行為是要受到嚴厲處罰的, “諸漏泄大事應密者,絞。非大事應秘者, 徙一年半;漏泄于藩國使者,加一等。仍以初傳者為首,傳至者為從。即轉傳大事者,杖八十,非大事者,勿論” 。 “把泄漏文書檔案定為禁令,強制實行,確保了文書檔案的安全保密。 ”5 5、檔案的利用制度唐代對檔案的利用主要是修史。唐代形成了官修史書的制度,設立史館,專門負責

22、國史和前代史的修撰。史官 修史所需的數據來自于各個部門。唐制規定,政府各機構,地方各州縣,都有向史館報送資料的義務,送上來的數 據包括天文祥瑞、州縣廢置、義士節婦、會計賦稅、選舉選官、外方異域等諸多方面,以供史官采集成史。6 6、鑒定銷毀制度唐朝對于檔案規定了鑒定制度,也稱“檢簡” ,就是把檔案進行分析、研究、檢查,哪些檔案應該永久保存, 哪些檔案保留一段時間便可以銷毀,問題處理非常慎重, 此外對檔案銷毀規定極為嚴格, “文案不須常留者, 每 三年一揀除” ,“凡文案、詔敕、奏案及考案、補官解官案,祥瑞、財務、婚、田、良賤、市估案, 如此之類長留, 以外年別檢簡,三年一除之,具錄事目為記。其須

23、為年限者,量事留納,限滿準除。 ”可見,唐朝對檔案的銷毀、 審查是非常嚴格的, 態度是非常慎重的。11.11.唐代史館制度的確立及史館編史成就 答:1 1、官修史書制度確立的時間: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629 年)2 2、唐史館編史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原因:(1 1)由于官修史書制度的確立,這一制度的確立不是偶然的,從唐統治者主觀看:A A、總的說是在政治制度統一下加強封建統治的需要。隋唐時統一大帝國的再建,需要有統一的歷史文化觀點 以掃除分裂割據的歷史痕跡,所以通過改編前朝史,新編本朝史以鞏固政治的統一。因而較前代跟加強了對文書編 纂的控制,確立了設置史館的官修史書制度。B B、與唐太宗

24、的重視也有直接關系,把歷史作為吸取統治經驗最好的教科書。(2 2)從編史客觀條件看A A、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作為修史材料的各種典籍檔案也大量增加,單憑私家個人的力量則畢一生精力都難 以完成,而史館的設立,能收集大批史料,集諸家之所長,分工編撰,成書比較容易。所以唐宋以后,凡紀傳體正 史,多是設館官修的。B B、紙的發明,對于篇幅浩大的史書編纂也是有力的推動。 成就:由于官修史書制度的確立和諸司應送使館事例的制訂,在征集大量檔案基礎上,唐代史書編纂是很有成 就的,對前朝史的編纂:廿四史中之八史成書于唐朝史館。對本朝史的編纂:由于史館集中了大量的檔案,唐王朝 就有可能在此基礎上編修本朝史書。史館

25、修撰本朝的日歷和實錄,“日歷”是根據每月封送史館的起居注和時政記修撰的。“實錄”是歷代皇帝的編年大事記,唐以后,每一皇帝死后,都撰修實錄,成為定制。在起居注、時政記、 日歷、 實錄基礎上還編修國史。 典章制度、 政書的崛興是唐代利用檔案編纂的一大發展。 唐六典 是模仿周禮 編定的有關職官制度的專著。 唐律疏議是保存至今我國最早的刑法典。3 3 、 諸司應送史館事例 ,這是唐代史館征集檔案史料的法律性文件。 “事例”明確規定了各機關應送史館檔案的種 類,負責報送的部門、報送的方法和報送的時限,內容詳盡而具體。他的制訂說明唐統治者對檔案收集的重視和王 朝各級官府檔案工作的發展。12.12.宋代架閣

26、庫評價 答:1 1、架閣庫的含義:宋代各級國家機關保管現行檔案的專職機構,是以架閣形式保存溫書檔案的機構。2 2、宋架閣庫產生的歷史條件,中央和地方架閣庫的普遍設置及意義:架閣庫在宋朝普遍設置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宋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魏晉以來紙質文書 急劇增長需要擴大貯藏。中央機關架閣庫最早出現在三省制敕庫房中,由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制敕文書空前增多,制敕庫房是中書、門 下、尚書三省機構設置的專門編錄和保管制敕文書的機構,在制敕庫房設有架閣庫,負責收貯皇帝詔令、制書和條 例格式,同時也是保存機關的一般溫書檔案。除三省外,尚書省的六部也分別設有架閣庫,最高軍事行政領導機構樞密院及

27、掌管財政的三司也設有架閣庫, 其他中央機關也分別設有存貯各種不同檔案的架閣庫。宋王朝還設有中央檔案庫,稱金耀門文書庫,其具有王朝中 央檔案庫的性質。宋朝各級地方機關也陸續設置架閣庫。 (架閣庫最早設置的中央機構)最早史料記載的是北宋宋仁宗時周湛人江西運轉使,他曾創千文架閣庫,即指檔案以年月日先后為序的連粘保 管法,使得收掌檔案嚴密有序,防止了檔案的丟失,并提高了效率。得到了朝廷的表彰和推廣。之后,架閣庫在各 州縣很快普遍設立起來。 (宋地方機關最早設置架的閣庫)宋代開創了架閣庫制度,此后歷朝也都沿襲。宋代開始的架閣文書,架閣庫機構普遍設置及其確立的一整套管 理制度,這在中國檔案事業史上有重大意

28、義的變革,它開創了廣泛范圍內普遍保存文書檔案的途徑,為檔案提供政 務利用和日后編史等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 /宋朝國家機關普遍設置的架閣庫,是近現代機關檔案室的雛形。13.13.試論元代吏官出職制度 答:1 1、含義:吏員出職制度是指吏員任職期滿,無過錯,可以脫離吏職外為官員,即由吏升官的制度。2 2、特點:吏員以其在職衙門品級的高下,而分為不同等級;同衙門的吏職,地位也不同。次要的吏職可以升轉重 要的吏職,下級官府的低等吏職可以升入上級官府的高等吏職。3 3、考核標準: 時間:吏員出職皆以執役時間為標準,元朝規定:“理考通以三十月為則,吏員須以九十月方得出職”。 秩限:吏員出職最高只能升到四

29、品官。4 4、主要作用: 為元朝培養了大批能簿書、通刑名的事務官,對元朝貴族不通文墨而占居要職的種種弊政,是一種有效的補 救措施。 從政治上給予漢人和南人知識分子一條初路,使其不絕入仕之望,而甘心供元朝貴族的驅使。 由于吏員出職的普遍推行,吏員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尤其是從事文書檔案工作的案牘吏員,更為元人所傾 慕。14.14.簡評照刷磨勘制度答:1 1、基本含義:照刷磨勘是對政府文卷的定期檢查審核,看有無稽遲、失錯、遺漏、規避、埋沒、違枉等情弊,有 則限期改正。2 2、實行情況: 照刷磨勘文卷由御史臺、 行臺、 肅政廉訪司負責施行, 最初每季一次, 后改為 “上下半年通行照刷”每次照刷新卷,都

30、要對上次照刷未被通行的文卷進行磨勘。3 3、主要內容項目照刷文卷的項目相當多,包括文字上有無刮補涂注,文義上有無差錯謬訛,時間上有無倒題、改抹月日等 等。結論:文卷經過監察御史詳細照刷后,根據檢查情況分別著名照刷結論。 沒有上述差錯的文卷,要著名“照過”二字; 檢查出差錯的文卷,則在刷尾紙上標明“違錯”; 對那些逾期未結,超過規定辦文程限的文卷,要著名“稽遲”; 負責照刷的官員要在文卷上印署名,以示負責,并對辦理完畢照刷無誤的文卷標明“已絕”字樣,對違錯稽 遲文卷,則標明“未絕” 。作用:照刷磨勘文卷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書處理的速度和質量,同時對檔案管理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是一項 改善吏治、提

31、高政府辦事效率的重要措施,為明清兩朝所沿襲。15.15. 從黃冊檔案的形成保管看明代檔案的高度發展答:洪武十四年詔天下府州縣編賦役黃冊。 “一一百一十戶為里” “每里編一冊” 。具體編造辦法為:有主管部門制 定格式,各戶將本戶人丁、事產依式填寫交甲首,甲首匯十戶交里長,里長匯總交縣。可知,明代黃冊制度也是歷 代封建王朝管理戶籍和賦役辦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內容、編制以及上報辦法與歷代有類似的地方,但比歷代 更為嚴密、完備。建筑特點: (1 1)后湖黃冊的庫房是東西相向的,并前后有窗,便于通風和日曬,這是為適應湖上空氣濕度大的特點的而設計 的。( 2 2)整座庫房座落在湖中島嶼上,既有利于防火

32、,又便于防衛。 晾曬制度:黃冊庫內有嚴格的定期晾曬制度,當時規定:每年四至十月七個月為晾冊時間,十一月至來年二月天冷 風急,黃冊易損壞,三月不僅有“飛絮” ,而是梅雨時節,空氣潮濕不宜晾曬。明亡前夕庫房近七百間黃冊數量達到 170170 萬冊以上。16.16. 為什么說皇史宬是我國“石室金匱”的典型建筑 答:建造時間、性質、所藏檔案:皇史宬是皇家檔案庫的集中代表。始建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七月。收藏實錄、圣 訓和玉牒。 從皇史宬的建筑特點分析起對檔案的保護作用:皇史宬是仿古代石室金匱之建筑結構而成,是宗廟收貯檔案遺風的 反映,其建筑特點分析其對檔案保護的作用如下:1 1) 皇史宬正殿是不用木料,全

33、部磚石結構,既可防火,又能防震,建筑堅固耐久,幾百年巋然不動;2 2) 殿內筑有高臺,既可泄水,又可防潮;3 3) 特殊厚度的墻壁可以避免室外溫度急劇變化對室溫的影響,有利于控制室內溫度(冬天保持在1515 度上下, 夏天不超過 2525 度,庫內檔案最適宜的溫度 14181418 度)4 4) 殿內東西兩側對開的窗戶和拱形屋頂便于通風;5 5) 五座卷門運送檔案出入方便,所有這一切都十分有利于檔案文件的保護。17.17. 雍正朝整頓檔案的措施與評價 答:1 1、 雍正加強檔案工作整頓:由于康熙晚年“政寬師省”,“無為而治” ,致使吏治廢弛,世風日下,官員貪污腐化, 不視政事,幕友書吏把持文檔

34、暗操權柄,故雍正極為后,整頓綱紀,同時對文檔工作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2 2、整頓的內容:(1 1)郭清吏治、整頓書吏。措施:首先,嚴格招募書吏條件和手續,重申役滿返籍的規定。書吏著役五年期滿后 飭令回籍。其有逾期不即起程者,將職銜斥革,立即遞回原籍。其次,嚴禁書吏超額、越權,違者將受嚴厲懲處。 各衙門司員要躬親政務。 不準書吏代替官員處理政事, 只準做繕寫和文檔保管工作。 各衙門都要指定專人稽察書吏, 嚴令各衙門對書吏要平時約束, 臨事訪察, 時時防范, 有罪既懲。 此外, 各部又設滿、 漢司務各一人, 掌出納文書, 稽察胥吏。(2 2)加強檔案管理:普遍建立了文書檔案的副本制度。為了打破書吏

35、把持文檔的局面和政務利用的需要,雍正七年諭:“內閣本章及衙門檔案,皆應于正本外立一副本,另行收貯。 ”重申檔案文件移交、 保管制度。 各衙門官員離任時, 將所有卷宗無論已結未結, 都要造冊、 鈐印、 編號登記, 加具甘結,保證無藏匿抽改,一并移交。接任官員要逐一清點核查。 建立文件稽察匯奏制度。各部院衙門將每月事件已結、未結情由,聲明送內閣,內閣設立稽察房,負責稽察 各部院奏旨議復 建立上繳朱批奏折制度。為了維護皇權,防止泄密,雍正繼位后第八天,下令京城內外滿漢文武大臣,所有 朱批諭旨,俱著敬謹封固進呈,不可抄寫存留。自此,繳回朱批奏折成為定制。3 3、評價:雍正對文書檔案工作的整頓,一定程度上遏制和扭轉了康熙末年靈芝的頹廢之勢,為雍乾時期政治、經 濟的繁榮創造了條件。18.18.試論章學誠在檔案學理論上的貢獻答:1 1) 有關檔案及其作用的論述提出“六經皆史” 。他把六經與三代掌故相提并論,把它看作是三代典章制度等各項活動的記錄。這提高了檔 案史料和檔案工作的地位。重視各類檔案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