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模式下體育新聞的傳播分析_第1頁
媒介融合模式下體育新聞的傳播分析_第2頁
媒介融合模式下體育新聞的傳播分析_第3頁
媒介融合模式下體育新聞的傳播分析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媒介融合模式下體育新聞的傳播分析 摘 要:在媒介融合模式下,體育傳播模式產生了新的變化,呈現出跨媒體發展趨勢。本文著力分析媒介融合模式下體育新聞的傳播特點與發展趨勢。 關鍵詞:媒介融合模式;體育新聞;傳播分析 在現代社會,各類媒介之間相互滲透,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網絡,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傳統媒體格局開始出現變革,媒介融合時代到來。在我國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后,一躍成為了體育強國,人們的體育觀念也出現了深刻的變化,人們對于體育健身知識、體育娛樂知識也有了更強烈的需求。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本文即將針對我國體育新聞的傳播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媒介融合時代體育新聞傳播特點分析 1.1競技體育的興

2、起 競技體育一直都是體育媒體關注的核心,以緊張激烈、充滿懸念的場景吸引著受眾的關注,縱觀現階段的體育媒體,無一不將競技體育新聞作為報道的重點。以電視媒介為例,可以將體育競技的過程、對抗場面清晰形象的展示出來,競技體育賽事已經成為電視轉播的重點,從各類付費體育頻道的興起也可以看出競技體育的地位。此外,在電子競技的興起下,體育新聞中也開始出現關于電子競技的內容,在未來階段下,體育新聞的內容也會不斷的豐富,無論是外延還是內涵,都會更加充實。 1.2娛樂化傾向 雖然體育新聞的受眾是固定的,但是眾多體育節目還是希望用新穎的方式來吸引更多受眾的注意。在當前社會,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加上各個體育媒

3、體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表現出深刻的商業化特征,在這一背景下,娛樂化傾向也成為了體育新聞的發展新趨勢。從本質上而言,體育就是娛樂,體育精神與娛樂精神的核心內涵是一致的,現階段的體育新聞與國家榮辱間的聯系越來越少,反而成為人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娛樂模式。 1.3內容更加豐富 在人們收入水平的提升下,社會大眾的生活方式也越來越多元,新聞媒介受眾差異也越來越大,在一般的家庭中,電視依然是人們的主要選擇,而年輕人則更加青睞于網絡等新媒體,媒體之間的競爭開始加劇,為了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贏得一席之地,各個媒體都應用了多樣化的傳播方式,利用豐富的內容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在體育直播節目中,各個媒體也開始推廣在線提

4、問、現場連接、視頻交流的模式,給受眾帶來了多元化的體驗。 二、媒介融合模式下體育新聞的傳播趨勢 2.1現代化技術的應用 體育新聞傳播模式的發展印證了科技的變革,在新媒體融合模式下,網絡技術得到了普及性應用,數字化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層出不窮,這些技術的應用有效豐富了體育新聞的傳播模式,提高了新聞的傳播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體育新聞的報道深度與報道廣度。從某種層面而言,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在受眾與體育新聞之間搭建起了橋梁,觀眾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可以隨時參與互動,并利用微博、 等溝通工具來傳遞信息,讓體育新聞表現出了多元化特征。 2.2傳播渠道的創新 美國著名的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

5、曾經提出關于“補償性媒介”的概念,他認為,任何媒介的演進都是基于受眾的理性選擇,是對傳統媒介的補償或者補救。隨著平板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產品的推廣,受眾花費在社交網絡上的時間越來越多,體育新聞的報道也實現了“社交化”,每一個用戶都可以利用社交媒體來關注體育賽事。社交媒體既完善了傳統的主流媒體,也影響著體育新聞的傳播,以cctv5為例,就以“5+”的品牌定位來創新新聞報道方式,打造出了集齊pc端、手機、巴士、飛機、pad、iptv、戶外大屏的跨平臺體育賽事直播體驗,滿足了受眾的互動需求。 2.3體育傳播理念的轉向 現代社會的商業競爭原來越激烈,體育媒體在激烈的競爭中也意識到,體育傳播過程的核心是

6、受眾。傳播者不再位于權威地位,而應該以信息的采集者、制作者和發布者的形式出現,體現出一種與受眾平等的地位,而受眾對于信息的接受已經實現了自主選擇。同時,體育傳播的模式也在逐漸被打破,傳統的從“傳播者到受眾”的形式已經體現出了與時代的不適應,網絡和新技術的發展下,以受眾為中心,關注受眾的意見和看法,重視受眾的需求,一個新的傳播模式逐漸形成,現代傳媒開始以“受眾為中心”,圍繞著受眾進行體育傳播。 三、結語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體育傳播人的職能已經發生變化,體育信息的發布者和受眾之間沒有明顯界限,體育受眾對于信息個性化、移動化和互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了體育媒體在制作內容時,要細分受眾,根據不同信息載體受眾的需求,制作出針對性的內容,滿足體育受眾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吳佳妮.媒體融合時代呈現的視聽盛宴-從2010世界杯報道說起j.新聞界.2010(04) 2蔡雯,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