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項目名稱: 某 港閘下游淹沒性港汊 治 理 工程 可行性研究報告 設計編號: 設計階段:可研 委托單位: 承擔單位: 項目負責: 校 核: 審 核: 批 準: 編制時間 : 二一二年八月三十日 1 目 錄 1 綜合說明 . 1 述 . 1 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 3 究依據與技術標準 . 3 2 水文氣象 . 5 然地理及水利工程概況 . 5 然地理條件 . 5 港閘概況 . 5 文氣象特征 . 6 溫 . 6 水 . 6 . 7 雪 . 7 與日照 . 7 震 . 7 岸海水水文 (波浪、潮汐、泥沙 )條件 . 8 浪及設計波浪要素 . 8 汐、潮流 . 8 位 . 9 沙 . 10 然水深條件 . 10 程地質條件 . 11 3 海岸演變 . 13 岸歷史演變 . 13 2 岸近期演變 . 14 射沙脊群演變 . 15 域形勢 . 16 岸演變特征 . 17 道平面變化 . 17 道斷面變化 . 19 道槽型及淺灘的變化 . 21 州區段北區圍墾 . 22 港閘下淹沒性港汊治理和 某 港港道整治與修復 . 24 4 工程任務和規模 . 25 會經濟發展狀況 . 25 程建設的必要性 . 26 程任務和規模 . 31 5 施工組織設計 . 32 工條件 . 32 通條件 . 32 象水文條件 . 32 電供應條件 . 32 工布置 . 32 體工程施工 . 33 工進度 . 33 工組織 . 33 工管理 . 33 6 工程投資估算 . 35 編制依據 . 35 3 本資料 . 35 額依據 . 35 要材料及工資單價 . 35 投資概算 . 36 1 1 綜合說明 述 某 省 某 市 通州 區 位于長江口北岸,西南側沿江,東北側臨海,分別擁有 15江岸線和 海岸線。 2011 年通州 財政 總 收入已達到 元, 地方一般預算收入 元, 是蘇 中 的經濟大市 (縣),該區 建筑、輕紡、修造船 業在全國均有重要影響。隨蘇通大橋、滬崇蘇大通道的全面建設,通州 又將融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直接受上海經濟的輻射帶動。沿江臨海近滬的區位和資源優勢為實現通州市社會經濟率先、跨越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009 年 6 月 10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 某 沿海地區開發規劃,根據規劃要求,加快洋口港區 10 萬噸級以上泊位建設,推進呂四港區建設,做好腰沙、冷家沙建港條件的研究論證,開發建設啟海、通海港區、提升沿海港口群在區域發展 中的帶動能力。由于沿海發展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通州區沿海產業布局相應發生調整。規劃將小廟洪水道尾部 進行 整治 ,對 某 港港道進行整治和修復,對 某 港閘下游淹沒性港汊進行治理。 通州 海岸位于 某 岸外輻射沙脊南翼小廟洪水道的尾部,小廟洪水道是輻射沙脊最南面的一條潮汐通道(圖 1該水道的走向與呂四海堤基本一致,呈 向,水道深槽零米線距 老 海堤 道長約 38段寬 部在通州、如東淺灘消失 ,并同 某港港道貫通 。與輻射沙脊中部其他大型潮汐通道不同的是,小廟洪水道尾部并不與相鄰的潮汐 通道連通,其北側的大范圍沙脊(腰沙)將水道與北部的網倉洪深槽隔離,該水道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水、沙系統。小廟洪口門段有兩條零米線以上的沙脊,將口門分成北水道、中水道 2 和南水道(圖 1水道內有三條 深的深槽,分別位于口門段的南水道、小廟洪中段和海門區段的蠣岈山前緣。三條 槽之間尚未貫通的區段長度僅 800m 和 300m,稍加疏通,小廟洪水道三十余公里 海岸均可成為水深 10m 以上的深水岸線,有開發大型海港的良好前景。 某 人多地少,環境壓力大,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比較突出。某 未來經濟發展的生產力布局 特別是增量布局由沿江地區向資源、環境相對優越的沿海地區轉移,已成為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的必然選擇。小廟洪水道水深條件優越、深槽穩定,又具有豐富的淺灘土地資源。經二十多年研究,小廟洪水道海港開發已進入實質性階段。位于小廟洪水道口門段的大唐呂四港電廠工程已于 2003 年開工,現已完成 3個 噸級專用煤碼頭正在建設。以大唐呂四港電廠建設為契機, 2004 年啟東市又經物理模型試驗論證,確定了呂四港電廠東側 3 圍填方案,該圍填工程正付諸實施。擁有 岸線,位于小 廟洪南岸尾部的海門市也在物理模型試驗論證基礎上于 2006 年結合東灶國家中心漁港的建設, 1并在所完成的海門區段建港條件研究中,提出利用蠣岈山前緣深槽建設 噸級海港碼頭的規劃設想(圖 1目前正配合東灶中心漁港的建設逐步推進海門區段邊灘圍填。在小廟洪南岸的尾部與口門段已建或已有圍填規劃的情勢下,啟東市又于 2007 年提出在小廟洪中段 17線進行邊灘整體圍填的規劃設想(圖 1并進行了相應的物理模型試驗研究。隨小廟洪水道的規模開發,小廟洪尾端通州區段開發 的外部環境正日漸成熟。 位于小廟洪水道尾端的通州區段潮灘寬闊,灘面高程較高,自然狀況下淺灘呈淤長動態,具有便利的匡圍條件。為進一步緩解土地資 3 源對通州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將通州沿江臨海近滬的地域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某 市通州區濱海新區管理委員會 委托 我院對 小廟洪水道尾部整治 及腰沙開發利用 和北區圍墾區域吹填 的 方案 予以論證,通過土地資源與海港資源開發相結合的途徑提升沿海開發的層次。 本報告中, 我院結合區域及通州社會經濟發展,分析了通州區段海港開發的必要性;通過海岸穩定性、海洋動力泥沙環境和自然水深條件的分析,論證了構 建通州出海通道可能性 ;并 結合小廟洪水道開發利用的設想,根據通州市沿海灘涂圍墾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和工程區域地形 對 通州區 某 港港道整治與修復 和小廟洪水道尾部整治進行可行性研究。 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 1) 通過 工程區域 自然條件的綜合分析,論證 工程建設的可行性 。 ( 2)分析通州區段海岸的歷史演變、近期演變, 結合小廟洪水道演變特征 ,從確保小廟洪水道穩定的角度,論證 工程建設 對小廟洪水道潮流動力和沖淤動態的影響。 ( 3) 從 某 沿海先期開發方案、 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和通州市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 工程 建設的必要性。 ( 4) 結合小廟洪水道開發利用的設想,根據通州市沿海灘涂圍墾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對北區 圍墾區域 的 吹填 方案,依據工程區域地形, 提出初步 挺進腰沙 方案 。 究依據與技術標準 1、 規范和技術標準 ( 1)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 ( 2)防洪標準( ( 3) 疏浚工程技術規范 ( 4 ( 4)堤防工程設計規范( ; ( 5)海港水文規范( ( 6)防波堤設計與施工規范( ; ( 7) 海港總平面設計 規范 ( ; ( 8)港口工程樁基規范( ( 9)港口工程地基規范( ( 10)港口工程荷載規范( 2、相關資料 ( 1) 某 沿海地區發展規劃( 2009、 7) ( 2) 某 港呂四港區通州區段建港條件研究(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 ( 3)通州市海洋灘涂圍墾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某 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4)沿海灘涂資源的評價及合理開發利用研究(沿海 灘涂資源的評價及合理開發利用研究項目組, 本報告除特殊說明外,高程均為國家 85 基準 。 本報告中涉及到 的各高程系統之間換算關系如下圖所示。 195 國家高程 廢黃河基面 理論 深度基準面 5 2 水文氣象 然地理及水利工程概況 然地理條件 本項目位于 通州市濱海工業園區 東側黃海灘地 ,小廟洪水道的尾端,及小廟洪水道北側的輻射沙脊腰沙。 黃海輻射沙脊群區域,位于南黃海 某 岸外。以 弶 港為中心,呈扇形展開,它是我國最大的淺海潮流沙脊群,南北范圍介于 32000N,長達 西范圍介于 120040 E,寬達 140 70 多條沙脊與其間的潮流通道組成( 圖 2它介于海陸交互作用帶,位于高程 0m 至 間,全部面積 22470中3782露于水面之上。 腰沙作為 輻射沙脊群 中主干 沙脊 ,面積 本地區由長江口的沙洲淤漲連并而成,屬長江三角洲沖擊平原,沿海灘涂也是長江泥沙淤積而成 。 腰沙 小廟洪水道 港閘概況 1、工程規模 某 港閘位于通州市北興橋 鎮 某 港入海口,是 某 地區重要的排澇擋 6 潮閘之一,具有擋潮、排澇和通航等多種功能,屬中型水閘。該閘于1973 年 12 月動工興建,次年 7 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某 港閘總寬 三孔,每孔凈寬 8m。均為 U型鋼筋砼結構,總凈寬 24m,邊、縫墩寬均為 筑物全長 134m,閘底板分三塊,底板厚 板頂高程 閘中孔為通航孔,無胸墻,邊孔設胸墻,底高程 高程 為拱式鋼絲網面板結構, 91 年改建為變截面鋼筋砼板式結構;原閘門為鋼筋砼波形板結構, 84 年更換為平面滑動支承鋼閘 門;啟閉機系“土法”自制的油壓啟閉機,為非標產品;閘下游側建有汽 T”型梁公路橋一座,橋面凈寬 面高程 閘配 100壓器一臺及 380 工程效益:( 1)設計效益: 某 港閘排澇面積 267計排澇流量 260m3/s;( 2)實際效益:歷史最大排澇流量 254m3/s。 2008 年按 某 省海堤達標要求進行了除險加固改造。 文氣象特征 溫 該地區多年平均氣溫 最高月平均氣溫是 7 月的 最低月平均氣溫是 1 月的 極端最高 氣溫 39( 1960 年 8 月 7日),極端最低氣溫 1977 年 1 月 31 日)。 水 該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受海洋調節及季風環流的影響,具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時空分配不均的特點。本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 龍港站,下同),最大年降水量 1987年),最小年降水量 1978 年 )。因梅雨和臺風的影響,全年約 降水量集中在 5 9 月份。 6 7 月間梅雨和 6 9 月間的臺 7 風雨常造成本地區的嚴重澇災。全年平均降水日數為 。月降雨日數 最多是 5 月份,平均 ,最少在 12 月份,平均 。 雖然年均降水量比較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年內、年際變化較大,年際間最大最小降水量之比達 2 倍,年際間既有集中暴雨和連綿、陰雨,又有連續干旱、旱澇急轉,再加潮位的變化,極易造成災害。 春夏多東南風,冬季多東北風和西北風,歷年平均風速 s,年最大風速 s( 1960 年 7 月 7 日),瞬時最大風速 s( 1975 年 7 月 14 日)。常風向 E、 率為 15%,次風向 率為 12%。 1949 年至 1997 年影響本地區的臺風共 111 次,平均每年 ,臺風風力一般為 6 8 級,最大為 12 級,年均大于 7 級風的天為 強大風力引起的波浪、海流對海岸發生強烈沖刷。故決定本區海岸發育的主要動力因素受臺風和季風所控制。臺風暴雨是本區主要災害性氣候。 雪 本地區終年不凍,陸域最大凍土厚 20平均降雪 6 天,多集中于 1 2 月間,最大積雪厚度 17 與日照 多年平均霧日天數為 ,年最多霧日數 60 天,最少霧日數 5天,大霧平均為 ,年平均日照數為 時,日照百 分率 49%。 震 據 某 省地震年表統計, 1505 1949 年 某 地區共發生地震 16 次,一般強度在 5 級以下; 1984 年 5 月 21 日南黃海洋面曾發生過 地震,建筑物擺動明顯。 8 根據 2002 年 1 月 1 日開始執行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精神,通州、海門和啟東三市建筑抗震按 60 設防(參見 某 省建設廳蘇建抗 2001396 號文)。 岸海水水文 (波浪、潮汐、泥沙 )條件 浪 及設計波浪要素 蘇北近海由于沙洲分布,海岸走向、地貌形態不同,浪分布變化規律差異明顯。波向變化 差異甚微,海區全年盛行偏北向浪,輻射沙洲南部偏北向浪頻率為 63%。主浪向東北偏東,頻率 8%。強浪向為北向。 波浪的季節性變化主要受季風影響,波型為混合浪。春季多為東風,多為東向浪,頻率為 22%,主浪向為東向,頻率為 21%,強浪為西北偏北和西北偏西。夏季受臺風影響,主流向為東南,其頻率為 16%,強浪向為東南和西北。秋季,偏北大風已相當活躍,整個海區多為偏北向,偏北浪向頻率為 78%,主浪向為東北,頻率為 20%,強浪向為北向。冬季盛行偏北風,偏北浪向頻率 81%,主浪向主西北,頻率 24%。強浪為西北向。 對海域風浪 影響較大的風向主要有 。 向平均風速 3s, 向最大風速 18m/s。 汐、潮流 擬建工程處 于黃海之濱,除黃海外,長江是工程區附近的最大地表水體。 沿海的潮汐作用強烈,近岸口由于受大陸徑流等影響,多屬非正規半日潮,外海漲落潮歷時幾乎相等,至近岸淺水地區,受地形影響多系往復性潮流,由于受曲折海岸及河口地形影響,一般灣頂潮差大于灣口。 沿海的波浪,夏季多為東南向波浪,平均波高 大波 9 高 5m 左右,近岸處波高一般為 大波高多在 沿海海流,在外海及海州灣一帶屬反時針的旋轉流,在灌河、射陽河等較大河流出海口附近往往形成一股沿岸流;在斗龍港到大洋港一帶幅射狀沙洲分布地段內形成復流,漲潮流流向自東南向西北,這種流向與水下地貌相適應,東沙及其附近深槽在平面分布上和發展趨勢上完全與潮流方向一致。潮流流速一般在 s,且漲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漲潮含砂量大于落潮含砂量,因而容易引起岸邊及閘下河道的落淤。近岸處的潮流流速一般為 s,也有超過 位 平均潮差由南而北遞增,其中呂 四為 某 港閘為 洋口 均大潮流速為 s。根據 某 省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區劃報告,新港小洋口北坎附近是我省沿海岸線潮流最強的區域,小洋口一帶海域為本海區潮差最大區,平均潮差可達 上,長沙港以北達 洋口外最大潮差可達 大流速可達 s,而呂四港最大潮差為 它地段最大潮差在 間。小洋口站、呂四站、 某 港閘特征潮位見表 2 表 2某 市沿海潮位站特征潮位統計表 特征值 小洋口站 呂 四站 某 港閘 歷史最高潮位( m) 歷史最低潮位( m) 平均高潮位( m) 均低潮位( m) 大潮差( m) 最小潮差( m) 平均潮差( m) 0 年一遇設計高潮位( m) 建工程位于 某 港閘附近,采用 某 港閘的潮位資 料。 10 沙 小廟洪水道內含沙量因潮汐和季節變化而異。大、中潮含沙量大于小潮,冬季含沙量大于夏季。如 1981 潮 潮 1988年冬季測量大、中潮含沙量 潮 年大、中、小潮平均含沙量為 沙中值粒徑 斷面輸沙量計算表明,小廟洪深泓內泥沙向西輸送,淺灘水域泥沙向東輸送。從季節變化看,夏季泥沙自外海帶 入呂四近海,冬季泥沙自呂四近海帶向外海。但從全年總的沙量平衡計算,每年大約有 773萬噸泥沙進入呂四近海,這部分泥沙主要淤積在蠣岈山西側淺灘,是小廟洪尾部淺灘淤長的主要泥沙來源。 然 水深 條件 本節高程為理論基面。 小廟洪水道內有三條 深的深槽,分別位于蠣岈山北側、小廟洪中段主槽和南水道深槽。三條深槽之間分別有 300m 和 800m 區段 10m 線尚未貫通。據 2006 年 3 月實測,自南水道深槽至外海的航道沿程最淺點 蠣岈山西側的小廟洪水道尾部有一條 槽向通州區段延伸。該深槽長 4 300m,東與蠣岈山前緣深槽之間水深不足 淺段長約 4段最淺深度 呂四海洋站長期實測潮位資料統計分析,通州海域乘潮 2 小時保證率 90%和 60%的乘潮水位分別為 表 2利用瀕臨通州區段的 槽實施港口開發,按規范要求的乘潮保證率,設計船型與兼顧船型的乘潮通航水深可分別為 11 表 2 2 小廟洪水道乘潮水位( m) 保證率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歷時 1h h h h h h 件 本工程地質 土性共分為 4 層及 2 個透鏡體,其中層 1 可分為二個亞層,層 2 可分為三個亞層,均為海陸交互相地層。土層描述如下: 層 1土與粉砂夾淤泥質粉質粘土( 粉土、粉砂青灰色,淤泥質粉質粘土黃褐色,北側東西向堤線表層 40較多“大米草”植根,低灘區表層含螺、貝等及其孔洞。具水平層理構造。層厚為 底標高為 層僅在場地的少數位置分布, 如處。 層 1泥質粉質粘土夾粉土( 黃褐色,夾層青灰色,局部夾層較多,近互層。具水平層理構造。層厚為 底標高為 層分布在部分堤線場地,主要為南北向堤線場地及東西向堤線的局部,如 處。 層 1土與粉砂夾淤泥質粉質粘土( 青灰色,夾層黃褐色,局部夾層稍多,低灘區表層含螺、貝等及其孔洞。具水平層理構造。層厚為 底標高為 層分布在大部分堤線場地,僅少數孔處缺失,如 處。 層 2砂與粉土互層( :青灰色,局部粉土含量較少,夾微薄層灰褐色粉質粘土。具水平層理構造。層厚為 底 12 標高為 層分布在大部分堤線場地,僅少數孔處缺失,如 處。 層 2砂與粉土夾淤泥質粉質粘土( :青灰色,夾層灰褐色,局部夾層較多,為淤泥質粉質粘土夾粉土、粉砂。具水平層理構造。層厚為 底標高為 層分布于部分堤線場地,如 處。 層 2砂夾粉土( :青灰色,局部為互層、粉土夾粉砂、粉砂,夾微薄層灰褐色粉質粘土。具水平層理構造。層厚為 底標高為 層分布在大部分堤線場地,僅少數孔處缺失,如 處。 層 2土( :青灰色,夾薄層灰褐色粉質粘土。具水平層理構造。層厚為 底標高為 層僅在場地的少數位置分布,如 處。 層 3 淤泥質粉質粘土夾粉土( :灰褐色,夾層青灰色,局部夾層較少。具水平層理構造。層厚為 層在整個場地都有分布。 層 4 粉砂與粉土夾粉質粘土( :青灰色,夾層灰褐色,局部夾層較多。具水平層理構造。未鉆穿。該層僅在場地局部位置有所揭露,如 處。 13 3 海岸演變 本章高程系統除特殊 說明外為理論基面。 岸歷史演變 據史書記載, 某 興建海堤始于南北朝,最早出現在海州地區(今連云港)。到了隋朝,海堤興筑主要還是局限在現在的東海、灌云的臨海地區,堤的標準較低,主要是保護臨海的城鎮不受海潮的侵襲。 唐大歷年間( 776779 年),淮南節度使李承在鹽城地區組織民工修筑捍堤堰。該堤北起阜寧溝墩,南抵海陵(今東臺縣北對莊鎮附近),為土堤,長 70 多 堤的堤基選線在沿岸較高的沙堤 基北比東周圍高,御潮能力強。從李承興建到范仲淹改建的 200 多年中,該堤變動較小,為古代里下河地區的防 洪屏障。 北宋天圣元年( 1023 年),范仲淹出任西溪鹽官時,目睹因海堰久廢不治而海潮泛濫、淹沒田廬、毀壞田灶、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慘狀,提出興修捍海堰。得準后,范于 1024 年起召集通、泰、楚、海四州兵夫 4萬多人修筑。北堤大致沿李堤位置修建,北起阜寧以北的豐賜墩,向南延伸到 某 縣的余西,長達 150 多 宋天圣五年( 1027 年)竣工。不論在技術上還是工程質量上,范公堤在當時堪稱一流,其堤底寬 3 丈,高 石坡護,成為沿串場河各鹽場的擋潮屏障,受海潮侵蝕的鹽堿地后來都變成良田,鹽城、興化、海陵等地人民得以 定居,農事課鹽兩受益。 其后,范公堤又屢加修繕。據載,宋至和年間( 10541056 年)海門知縣沈起召人筑堤 35接范公堤,東至呂泗,后人稱這段海堤為沈公 14 堤。到元初,興化縣令詹士龍請準發 9 郡民夫,興工 16 個月,自呂泗至廟灣(即阜寧)筑堤,其功績可與范仲淹相比。明永樂十九年( 1421 年)平江伯陳渲召淮揚 40 萬民夫續修。到明萬歷十五年( 1587 年),巡撫都御史楊一魁委鹽城縣令曹大成全面修治,并沿堤筑墩 43 座,建閘洞 11 座。明萬歷四十三年巡鹽御史謝正蒙修筑范公堤,南至呂泗場,北迄廟灣場,總長 400 余 時 某 省古海堤線基本定型。這條海堤一般統稱為范公堤,是 某 省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堤工程,也是 某 海岸線位置的人工標志。 在 某 市轄區范圍內的范公堤南段的 栟 茶至呂泗一線的岸外灘涂增長緩慢。至清代中葉,角斜、 栟 茶一線距海僅 5右,加之受東北風強烈影響下的海浪、潮水沖擊,海堤損壞最重,因而是歷史上重點修復地區。范公堤的北段,由于黃河奪淮入海的數百年,帶來大量泥沙入海,海岸向東延伸很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興建北起贛榆縣海岸、南至啟東縣海岸、縱貫全省的海岸防護工程,通常稱老海堤。這是自范公堤建之后,在范公堤以東建設的抗 御海潮的大工程。 岸近期演變 某 海岸位居 某 海岸的南部,緊臨長江口, 某 海岸線自北向南按侵蝕和淤積狀況分為三段:新港閘 東灶港岸段、東灶港 蒿枝港岸段、蒿枝港 連興港岸段(見 圖 3 新港閘 東灶港岸段為堆積性粉砂淤泥質海岸,岸線長 間帶 513段淤漲幅度不等。 19541980 年間新港閘附近平均高潮位外移 1600m,淤漲率為 61m/a;環港斷面 19801984 年間平均淤漲率為 65m/a;某 港至北坎尖岸灘特點是灘面比降平緩外伸,無明顯陡降或沖蝕陡坎,年 15 淤進速度約為 2030m/a; 某 港至東灶港段年淤進速度約為 a,19801988 年年淤積厚度 a, 19881997 年年淤積厚度 a(工程區域位于該岸段 )。 東灶港 蒿枝港岸段為嚴重侵蝕岸段。岸線長 30間帶寬 3度 按地形資料對比, 19161969 年的 53 年中,高灘平均后退1000m,年平均 20m。 19551969 年全線沖刷后退,蝕退幅度 140150m。1969 年后大洋港、茅家港等岸 段由于加固海堤阻止了后退,其余地段繼續侵蝕沖刷,至 1980 年又蝕退了 250300m,整個岸段以大洋港兩側侵蝕最為嚴重, 19551980 年蝕退最寬處達 600m,平均每年 24m。海灘下蝕嚴重,目前堤內高于堤外 3m。大規模的侵蝕坍塌,使得沿岸大片農田遭到破壞,村莊被迫內遷。 蒿枝港 連興港為基本穩定岸段。潮間帶寬 度 。1960 年前沖刷侵蝕較強,岸線局部后退。 70 年代,開始種植大米草,固沙保灘,堤外灘面迅速淤漲,每年淤高約 10興墾農場斷面實測資料,在 1980 年 10 月至 1983 年 4 月間,平均高潮位線每年外移約 50m。總體上,該段岸線基本穩定略有淤漲。 輻射沙脊群區潮流作用強,漲潮時潮流聚,平均流速 s,落潮時段潮流輻散,流速急,平均流速 s。持續上升的海平面使潮流動力與潮流系統加強,形成全球最具代表性的輻合 脊群的基本輪廓與潮流場相符。強大的潮流是維持潮流水深的天然動力。輻射沙脊群掩護著其后側的海岸,自射陽河口至小廟泓段發育了廣闊的潮 16 灘。沙脊群外側受波浪的沖刷,泥沙向岸輸運,至潮灘處才能停積使潮灘不 斷地淤漲,而沙脊群范圍以外的南北兩段平原海岸,卻受浪流沖刷后退。 輻射沙脊群由細砂與粉砂組成,是在地質歷史的新近時期 萬年前,古長江口自弶港入海時堆積的細沙物質,當時海平面位于現今 近 10000 年來的全新世海面上升過程中,尤其以 6000 年及 1000 年兩個明顯的海侵沖刷期,由潮流沖刷改造古長江口泥沙形成長條形沙脊。歷史時期,黃河奪淮入黃海后,向輻射沙脊群補充供給了淤泥物質。所以輻射沙脊群是以晚更新世末期的古長江三角洲體為基礎而于全新世(近 10000年)海侵過程中成型的。 域形勢 呂四港 區通州區段瀕臨小廟洪尾部深槽。小廟洪水道是輻射沙洲最南面的一條潮汐通道,其發育歷史可追溯到晚更新世,當時為古長江在陸架上的延伸;在全新世早期的海侵、海退中,仍為長江支流的水下泄流汊道,以后隨長江口南移,潮流作用逐漸取代徑流,在潮流沖蝕下,水道進一步發展為潮汐深槽。目前水道走向基本與呂四海堤走向一致,呈 向,深槽零米線距海堤 道長約 38門寬 15道中段寬 部在如東淺灘消失。在輻射沙洲中,小廟洪水道為相對獨立的水、沙系統,其尾部并不與相鄰的潮汐水道相連通 ,并且腰沙將水道與北部的網倉洪深槽隔離,漲落潮過程中越過腰沙灘脊自由交換的潮量很少。小廟洪口門段有兩條零米線以上的沙洲,將口門分成北、中、南三條水道。小廟洪水道內有三處 深的深槽,分別位于小廟洪南水道、水道中段和海門區段的蠣岈山北側前緣( 圖 1 17 小廟洪水道受東海前進波單一的潮波系統控制,與相鄰潮汐通道的水沙交換少,水道及岸灘動態主要受內部各支汊消長的影響。據小廟洪水道形成演變和穩定性研究,小廟洪水道深槽存在向南側陸岸逼近、深泓逐漸加深的宏觀動態,在此過程中,因蠣岈山礁盤對水道深槽南逼的頂托,不僅蠣岈山前緣始終存在水深較大的深槽,而且對小廟洪水道尾部灘槽格局和動態有較好控制作用。通州區段處于小廟洪水道尾部,水道地形及動力條件單一,海港開發具有較為穩定的海域地形基礎。 岸演變特征 道平面變化 對所收集到的 1968 年、 1979 年、 1989 年、 1993 年、 2000 年和 2003年的地形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從 0m、 深線的比較中得出小廟洪水道平面形態變化的認識。 0m 線的變化:從 圖 3出,自 1968 年至 1993 年的二十五年間,小廟洪水道平面形態和位置基本沒有大的變化 ,但總體上有南移趨勢。在水道北側,六十年代存在的伸向腰沙長 7深槽到七十年代后已消失,零米線向南推移約 1從 1993 年的資料看,這條線的變動已不很大。在小廟洪的尾部,六十年代時具有兩汊,經過二十多年的變化,北汊逐漸消失,南汊有發展之勢。在小廟洪口門段,零米線以上的沙洲變化較大。 19922003 年間( 圖 3廟洪南岸 0m 線及港汊的位置與形態變化不大,尤其口門段和尾部 0m 線的變化較小。 深線的變化:在 1968 1993 年間( 圖 3廟洪水道南側的基本上沒有變化,而北側 顯著南移。 1968 年的北水道 槽 18 至 1979 年萎縮了 10 1989 年又萎縮了 1度也逐漸變窄,到 1993年這條原通向外海的深槽由于不斷淤積已變成一條封閉的水道,水深大于5m 的面積還在繼續縮小。同時,口門段環繞橫沙的 在六七十年代還是一條封閉的線,與口門外 之間有一淺槽相隔,從大灣洪進入的潮量有一部分由此經北水道和中水道進入小廟洪。但到 1989 年時,橫沙與烏龍沙 相連,使由大灣洪進入北水道和中水道的潮量有所減少,這部分水體轉由南水道進出小廟洪,導致橫沙東南側 沖刷后退, 從 1968年到 1989 年,平均每年北移 136 m。 1993 年,雖然橫沙與烏龍沙相連的 00m,深 6 m 的淺槽,但過水斷面增加并不大,此時橫沙東南側 989年相差不大。由 1993 2003年的變化看( 圖 3:小廟洪南側尤其口門段和尾部 基本穩定,橫沙及南水道南、北汊頭部 淺的部分有東移趨勢,橫沙與烏龍沙之間仍處于動蕩之中,北水道 深的深槽已完全消失。 深線變化:從 圖 3出,六十年代 m 深槽在南、北水道內均有出現,且北水道深槽長達 10南水道 只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城市配送公司兼職貨運司機服務協議
- 《變遷:家鄉的足跡》課件-(獲獎課件)
- 醫學臨床試驗質量控制合作協議
- 網絡游戲IP改編影視作品版權授權合同
- 數據中心綠色環保建設與節能改造合同
- 企業生產安全培訓課件
- 《醫療人文關懷》課件
- 《內分泌系統》課件
- 《慢性疼痛與管理》課件
- 《醫療急救知識》課件
- 2025超市承包經營合同
- 遺產委托協議書范本
- (四檢)廈門市2025屆高三畢業班第四次質量檢測英語試卷(含答案)
- 商務場景2025年商務英語考試試題及答案
- 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宣教課件
- 叉車介紹課件
- 2024年Adobe設計師考試網頁設計重要性試題及答案
- 《激光切割技術》課件
- 2025屆深圳市高三二模英語試題(含答案)
- 2025年有限空間作業安全防護措施測試題庫試題
- 北京市昌平區2023-2024學年六年級下學期語文期末畢業考試試卷(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