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暴雨受災情況報告_第1頁
2016年暴雨受災情況報告_第2頁
2016年暴雨受災情況報告_第3頁
2016年暴雨受災情況報告_第4頁
2016年暴雨受災情況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6年暴雨受災情況報告 20月 16日下午 16:00至 16:40分左右我鄉發生大風暴雨冰雹災害,其中冰雹大約 16:20分左右開始,持續至 16:40分左右,冰雹直徑約 度大,持續時間長。災害發生后,鄉黨委政府立即組織進村核實災情,經初步核查,全鄉 17個行政村除渭家河川道村及緱家莊村受災輕微,永錄、下柳池、金村、四合等四個行政村受災較重,其余岳村、湫塬、高池、雷豐、雨家塬、紀路、道德、上柳池、英桃園、馮家塬、東村等 11個行政村受災嚴重,果樹外圍迎風面蘋果雹災傷點均在 8 17日 上午進村實地核查,全鄉蘋果受災面積達到 21000畝,蘋果因災損失達到 40%左右,按每畝蘋果產值 1萬元計算,估算損失 8780萬元。其他農作物受災面積 3600畝,估算損失 110萬元。另有東村澇池南側垮塌、 10余處鄉村道路出現不同程度塌毀,預計損失 200多萬元左右。災情比較嚴重。 災情發生后,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 16日下午 14:50分,鄉黨委研究組織所有領導進村入戶核實災情, 16日下午 18:10分召開黨委會確認災情,上報受災初步情況,并明確制定災后蘋果生產自救方案。17日上午 8: 30召開鄉村干部、聯村干部會,通報 災情,進一步核實災情,明確災后自救措施及責任,進一步核實災情。截止 17日下午 14:00災情已基本核實。目前,全體鄉村干部正在組織群眾開展災后自救,盡量減少雹災損失。縣民政部門也于 17日上午 10:00到鄉村進行了災情核實。 17日上午 9:00至 12:00,雷豐 40余人、英桃塬 6人、雨家塬 3人、高池 10人、紀路 8人到鄉政府上訪反映災情,提出訴求,經鄉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做耐心細致工作,群眾情緒基本穩定。大家一致提出幾方面的建議和意見,需上級予以答復和解決。一是進一步加大防雹作業工作力度,努力把災害減到最低。二是調 整或增加炮點,使防雹作業更加科學合理。三是加大北道德區域防雹網項目的實施力度,從根本上解決北道德雹災頻發問題。四是加大救災救濟扶持力度,確保果農災后自救措施落到實處。 2016年暴雨受災情況報告 20月 23日,臨安市昌化溪支流黃干溪、瀝溪、紫溪、澞溪、天目溪支流太陽溪等遭受強降雨,突發小流域山洪,造成嚴重損失。據臨安市防指辦統計,暴雨洪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 1億元,其中沿黃干溪、紫溪等小流域兩岸的后葛、聯盟、孫家、白牛、九龍、虞溪等 6個行政村災情最為嚴重。從現場勘查情況看,小流域山洪主要造成了沿溪 堤防、公路、橋梁、供水管路、通信線路和水文設施等嚴重受損,農田受淹,部分房屋進水。其中,黃干溪沿線受災較重,太陽溪沿線相對較輕,故本次調查范圍重點設定為良源溪、沿水坑溪、黃干溪、瀝溪等。 一、暴雨洪水調查 1、暴雨情況調查 據氣象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 6月 23日當天臨安市處在副熱帶高壓邊緣,氣溫較前期明顯升高,白天最高氣溫升到 32 ,由于空氣濕度大,午后 15時以后河橋鎮、潛川鎮、太陽鎮、大峽谷鎮北部、昌化鎮北部等地出現強對流天氣,出現短時暴雨和大暴雨天氣。 6月 23日 12時至 19時,暴雨主要影響區域面平均降雨 中 6個遙測站點的降雨量超 域內最大 10分鐘降雨量為武村站 大 60分鐘降雨量為謝家橋站 大 3小時和最大次降雨量為道場坪站,分別為 此次暴雨從 6月 23日 12時開始,至 19時基本結束,降雨歷時 7小時,其中 16時至 18時為暴雨集中段, 根據降雨等值線圖分析,此次降雨空間分布不均勻,暴雨中心主要集中在瀝溪、沃溪、黃干溪、太陽溪的溪流源頭,雨型由上游向下游逐漸減少。上游最大站點道場坪站達 游昌化站只有 雨量差異明顯。次降雨中超過 120過 05過 31過 5008 本次暴雨為山區局地小范圍暴雨,來勢洶、強度大、歷時短,暴雨時空分布集中,中心位于太陽鎮、昌化鎮西北部小流域的源頭。由于前期降水充足,土壤基本飽和,降雨基本直接產流 ,凈雨占比較大,加之流域平均坡降大,產匯流速度快,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漲陡落的小流域洪水。 2、洪水情況調查 “雨洪水期間 ,昌化水文站洪峰出現于 6月 23日 19時 20分,洪峰流量 1130m3/s;青山殿水庫入庫洪峰出現于 6月 23日 21時,最大入庫流量 1300m3/s。 調查流域上游昌北溪華光潭二級電站最大出庫流量為 252 m3/s,對應時段是 17至 19時,昌西溪片基本無雨,匯流很小。調查流域中,黃干溪洪峰流量為 785 m3/s,瀝溪洪峰流量為 202 m3/s,龍潭坑溪洪峰流量為 s(龍潭坑溪流域面積 在此次暴雨籠罩范圍內,據降雨等值線推算,流域面雨量約為瀝溪流域的一半,考慮兩流域地理特性相似,采用水 s)。 上述支流洪峰流量完全疊加為 1269m3/s,較昌化水文站實測洪峰流量 1130m3/考慮洪水坦化、河道調蓄及洪水傳播時間差,認為該調查成果合理。 從各小流域洪水重現期調查成果比較看來,各流域洪水量級和流域位置、降雨分布相關性較好。與暴雨分布相對應,處于源頭 (高海拔 )暴雨中心調查斷面洪水頻率較高,達到 50年一遇以上 ;海拔相對較低、暴雨量級相對小一些的調查斷面洪水量級則不到 50年一遇。 二、致災原因分析 1、降雨因素 今年入梅以來,臨安市降雨不斷, 據水文遙測站網統計, 6月 2022日受災區域均有較強降雨,謝家橋、登村、武村、大源塘等站點累計降雨在 30期土壤基本飽和,調蓄能力弱,降低了致災的臨界雨強 ,提高了洪水的量級。 此次 “雨來勢兇猛,歷時短、強度大。 23日 16時以前雷達強回波在太陽鎮、潛川鎮, 16時 27分強回波已移動至昌化、太陽鎮北部,回波強度達到 5017時 58分強回波就逐漸減弱。受災較嚴重的昌化、太陽鎮部分監測站點短時雨量很大。其中:武村站最大 10分鐘 現期達到了 40年一遇。 2、地形因素 此次暴雨中心集中在昌化、太陽鎮部分小流域的上游,海拔較高,使得暴雨形成的徑流具有很大的勢能,相較于同等量級的洪峰更具有沖擊力,攜沙攜石能力很強,極易形成具有較大破壞性的山洪泥石流災害。 經實地調查發現,受災較嚴重的黃干溪、瀝溪流域,山勢均較為陡峭,溪流源頭的海拔均超過 1000m,黃干溪右源的海拔更是達到了1449m。通過查閱有關資料,結合在萬分之一地形圖上量取的數據顯示,瀝溪、黃干溪平均坡降分別為 、 ,黃干溪上游良源溪平均坡降更是超過 90 。相比較而言,此次同樣受暴雨侵襲的太陽溪坡降較小 ,平均為 ,從下游受災情況看,明顯輕于昌化鎮黃干溪、瀝溪流域。 3、河道侵占 調查發現,農村公路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侵占河道現象。雙鄭線、聯良線、聯沃線等三條村級公路大部分沿河而建,公路路基兼作堤防。近幾年來,當地為拓寬進村公路,直接將沿溪道路橫向向河道中心推進,且所建公路路基薄弱,大部分采用干砌石擋墻,無防沖基礎,調查中發現有多處道路被完全沖毀。位于黃干溪上的涼源峽漂流為了方便旅游車進出,沿河修建便道,將河道縮窄了 9 15米。調查證實,上游部分河道灘地上大面積種植有竹子等高桿作物,增大了灘地糙率,大大 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 以上占用河道的行為,不同程度的減少了河道行洪面積,河道調蓄能力大幅削弱,加之流域縱深較長,極易形成較大洪峰,使得本來行洪壓力就很大的河道在山洪到來時愈加危急。 4、阻水物眾多 調查中發現,跨溪而建的橋梁眾多且多為簡單的平板橋,結構設計不合理,凈高較低,寬度不夠,橋墩設置過多,遇大洪水時阻水嚴重,加之上游攜帶的大量漂浮物,極易形成淤塞。 此外,涼源峽漂流公司為開發漂流旅游項目,近年來在良源溪上新建了多座堰壩。這些堰壩多數設計不夠科學,建設標準也不高。有些堰體薄弱,易沖毀 ;有些堰壩壩體過高 ,易阻水,并抬高了上游洪水位,導致洪水漫溢。漂流公司存放于上碼頭 (良源一級電站下游 )的約 1500條橡皮艇在本次洪水過程中被沖走,單只橡皮艇尺寸約2m*1.2 m *0.4 m。在下游遇小型橋梁易引發堵塞,形成小型堰塞湖,當水位升高,達到一定水頭差時,堰塞湖潰決,瞬間洪水波的沖擊力極大,在下游形成連鎖反映,加劇了山洪的破壞力。 5、河道采石 調查發現,河道上游采石現象十分普遍,具有一定商業價值的大塊石已被采賣一空。另外,近幾年因河道邊公路、防洪堤的建設需要,施工基本采用河道內的巨石制作路基或堤防基礎,這些都直 接導致洪水勢能得不到有效消減,增加了下游的防洪壓力。 6、無序砍伐 通過調查了解到,溪流源頭無序伐木嚴重。如沿水坑溪上游道場坪水庫附近有大范圍伐木現象,無論樹木大小全部砍伐一空,原有植被遭受毀滅性破壞,導致土壤抗侵蝕能力變差,山洪時水土流失極易造成河道淤積,抬高洪水位,造成系列次生災害。 三、建議 臨安 “雨洪水來勢之兇猛,破壞之巨大讓我們始料未及,在調查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也讓調查成員感觸非常深刻。根據調查中發現的一些問題,提出以下建議,為小流域治理、山洪防御等工作提供參考。 1、合理開發小流域 從 調查情況來看,流域的無序開發不同程度增加了暴雨洪水的破壞力。上游的過度砍伐、開山造田,極大的破壞了流域原有植被,使得土壤保水能力下降,徑流匯流時間縮短,洪水攜沙量大幅度增大。中下游的河道采石,削弱了河道原有調洪能力。漂流項目建設的大量阻水建筑物,阻礙了洪水正常排泄通道。這些大量的、不科學的產業開發項目附加在一個相對不大的流域上,出問題是必然的。因此,需要相關部門在宏觀上科學規劃,進一步優化流域開發模式。 2、加強河道管理 河道是承泄小流域山洪的通道,但調查中發現,占用河道建設道路、房屋、漂流水道、種植高桿作 物、圍灘造田等,極大地削弱了河道過水能力。建議加強河道管理,加大監督檢查和執法力度,保障河道的原有的行洪功能。 3、科學設計建造涉水工程 調查中發現,溪流上橋梁、堰壩等涉水構筑物的數量眾多,設計不盡科學,阻水嚴重。一方面工程自身阻水 ;另一方面,易聚集漂浮物,形成阻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