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溫病研究_第1頁
嶺南溫病研究_第2頁
嶺南溫病研究_第3頁
嶺南溫病研究_第4頁
嶺南溫病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嶺南溫病研究,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召開的廣東省振興中醫大會,提出研究嶺南醫學作為廣東中醫特色的戰略思想。國家與省中醫藥管理局的領導、中醫界的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嶺南溫病獨樹一幟,是開發研究嶺南醫學的重要內容。有鑒于此,我們從一九八六年開始,對嶺南溫病進行二十年的系統研究。,中醫要繼承,更需要發展。中醫的發展要靠學術上的創新。衛生部提出“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為中醫學術發展指明了方向。研究嶺南溫病,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為了中醫學術的發展。1998年8月28日原國家衛生部部長張文康同志在“21世紀中醫學術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指出“數典忘祖是可悲的,但躺在祖宗的遺產上過日子也是不可取的,任何事物都是發展的,如果不發展,那么有一部黃帝內經就夠了,為什么還有以后的傷寒論,溫病學說嶺南派呢?”,2006年1月5日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在廣東省建設中醫藥強省大會上說:“要以弘揚嶺南中醫藥文化為重點,全面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2006年8月國家科學技術部與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共同設立自然科學基金,將嶺南溫病濕溫證的研究列為招標課題。,一、研究目的、目標 1、嶺南溫病:研究嶺南地區自然氣候、地理環境、人群體質對該地區溫病發生、發展的影響和防治規律的一個學術流派的分支。 2、研究目的: 闡明中醫人與自然相應的整體觀。 探索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證論治規律。 3、研究目標: 掌握嶺南常見溫病、溫疫證治規律和防治方法,為揭示中醫溫病理論的實質作出貢獻。,二、立題依據 1、地域性是溫病的特點之一 四時溫病受四季氣候影響,有風溫、春溫、濕溫、暑溫、秋燥之分。四時溫病又受地區環境的影響,不同的地區又多見某類溫病,如嶺南地區多見濕熱類溫病(濕溫、風溫夾濕、春溫夾濕、暑溫夾濕、暑濕等),2、嶺南溫病形成歷史悠久 黃帝內經提到不同方域氣候,人群生活習慣、體質有所差異,可出現不同的疾病。 “南方者,天地之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 晉葛洪肘后備急方對廣東丹毒、恙蟲病早有記載。,隋.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嶺南氣候溫暖,雜毒因暖而生”,故“嶺南仲春訖仲夏(夏歷4月至7月)行青草瘴,季夏訖孟冬(夏歷8月至12月)行黃芒瘴” 宋.陳昭遇等太平圣惠方:“嶺南土地卑濕,氣候不同,夏則炎毒郁蒸,冬則溫暖無雪,風溫之氣易傷人” 元釋繼洪嶺南衛生方:“嶺南既號炎方而又瀕海,地卑而土薄,故陽燠之氣帶泄,瀕海地 卑,故陰濕之氣常盛。” 清何夢瑤醫碥 針對當時景岳學說盛行,不少醫家忽視嶺南地區“凡病多火”“多濕”的實際,提出應用“理脾祛濕法”“清胃祛火法”,清潘蘭坪葉案括要、評琴書屋醫略中認為溫病不同于一般外感證,在于“熱盛陰傷,氣陰兩虛者為多”,故立“養胃汁法”“甘淡護津法”“益氣保水法”。 民國陳任枚、劉赤選著“溫病學講義”,重在濕熱類溫病辨治。講義中古歡室濕溫初起方(黃芩 川樸 連翹 法夏 淡豆豉 茯苓 杏仁 薏仁 白蔻仁 藿香),茵陳白薇湯(土茵陳 白薇 黃芩 南豆衣 生薏仁 茯苓 藿香 佩蘭)均是嶺南溫病常用方。嶺南中草藥亦有不少著作,如: 肖步丹(南海)著嶺南采藥錄 趙思競(新會)著嶺南草藥 志,3、嶺南醫家臨床實踐的共識 嶺南醫家在防治瘟疫、溫病中,在“天人合一”,“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思想指導下有自己的切身體會,形成本地區防治溫病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特色。 嶺南的氣候:大部分地區長夏無冬(夏季平均候氣溫超過22,冬季平均候氣溫小于10 ) 嶺南的地理環境:雨量充沛,地勢低平。 嶺南人群體質:多濕熱質,氣陰兩虛質。 嶺南常見溫病:多見濕熱類溫病,三、研究方法 1、文獻整理研究 從晉代到明清,不少嶺南醫家,從治療、預防、養生、康復的理論和實踐等諸方面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貢獻。我們系統整理何夢瑤、潘蘭坪、劉赤選、羅元愷、劉仕昌、鄧鐵濤、梁劍波等24位嶺南著名醫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等。通過文獻整理,使嶺南溫病理論系統化,自成一門學術流派。,2、多學科研究 運用地理學、氣象學、社會學、流行病 學、現代醫學等知識及方法進行研究。 通過對從北到南不同緯度的哈爾濱、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區與廣州地區氣象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嶺南地區四季氣候劃分不明顯,長夏少冬,雨量充沛,臺風頻至,導致以暑、熱、濕、風為主的外來致病因素。調查廣東省東、南、西、北、中五地(市)間醫院(包括海南省間醫院)例屬于溫病范疇住院病案資料,說明氣候、地貌、水文、土壤等因素雖有一定差異,但嶺南溫病以風溫兼濕、暑溫兼濕濁、暑濕、濕溫的發病率最高,并不完全按四季變化發病 。,調查了緯度在北回歸線附近四個沿海城市(廈門、汕頭、廣州、湛江)部分醫院17295例溫病發病情況,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乙腦、傷寒、 菌痢等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結合該地區的地理特征和相應的氣候類型,從環境因素的角度對各地溫病證治規律進行深入探討,統計結果表明該地區溫病以濕熱證為多,并以濕熱化濁,蘊成熱毒的病機為主。 對廣東間大的中醫院,例屬溫病范圍的病人,作了人群體質調研,其結果表明,嶺南地區人群體質以氣陰兩虛質和濕熱質居多 。,3、臨床研究 主要對濕熱、暑濕、疫疹、昏譫、外感咳嗽等病證,作了臨床半隨機對照觀察。 通過對例溫病濕熱證患者進行血漿內毒素定量檢測,并應用清熱化濕法(用王氏連樸飲)對部分溫病濕熱證進行治療觀察及解毒作用的研究,收到良好的效果。研究結果認為:“毒”與外感濕熱證在病理過程中有密切關系。清熱化濕方藥可以廓清內毒素,達到解毒祛邪的治療目的。,暑濕是嶺南地區常見的溫病,嶺南氣候炎熱,濕潤多雨,每易產生暑濕病邪。嶺南地區人群多有氣陰兩虛體質,若人體元氣不足,水濕內停,暑濕病邪可乘機侵入人體,導致本病發生。其治療以清暑利濕為主,佐以芳香化濕。臨床中要詳辨暑濕的病位,暑與濕二邪孰重孰輕。治療上常分邪在肌表衛分(用衛分宣濕飲)、邪郁少陽(用蒿芩清膽湯)、暑濕彌漫三焦(用三石湯)、氣陰兩傷(用參麥飲)四個證型。常用藥有青蒿、黃芩、扁豆花、銀花、葛根、茵陳、大豆卷等。臨床治療近千例,都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疫疹(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是感受疫癘毒邪而發生的急性熱病。用清氣涼血為治則的登革清號方治療例氣血兩燔型登革熱患者,設治療組:生石膏 知母 甘草 生地 丹皮 赤芍 黃芩 黃柏 連翹 板蘭根(例)和對照組(例),結果經統計學處理,0.001, 兩樣本均數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登革清號方不論在退熱時間,還是提高血小板數方面,效果均優于激素治療組。 溫病昏譫證候的出現,結合廣東的地理氣候環境研究,研究認為熱、風、濕和痰是其發生的主要原因。,臨床上分熱擾心包型(清瘟敗毒飲)、濕蒙心包型(菖蒲郁金湯)、邪閉心腦型(清宮湯合用安宮牛黃丸)、陰竭陽脫型(大定風珠合用參麥散)。治療上提出清熱祛邪、化濕泄濁、開竅醒神和扶正固脫等法則。該研究對例彌漫型散發性腦炎進行治療,設治療組(例)、對照組(例),治療組治愈好轉例,占90,無效或死亡例占10;對照組好轉例,占60,無效或死亡例,占。兩組療效經 Ridit分析處理,0.05,有顯著性差別。,對嶺南外感咳嗽的研究表明,肺脾不足是嶺南外感咳嗽的內傷基礎。外感六淫濁氣為本病外因;痰濕阻肺、氣道不利、宣降失司、肺氣上逆是其主要病機;痰熱和痰濕是其臨床主要證型;祛濕化痰、宣降肺氣是其主要治法。利用先進的病因學診斷技術(APAAP法)和現代實驗醫學方法,對病因學方面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呼吸道病毒感染與濕有一定的相關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癥候表現多兼濕。,94例病人的病毒學檢測發現,成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種類以副流感、流感為主,其次是腺病毒和合胞病毒。病毒檢測率陽性的兼濕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運用咳寧號方(清熱化痰為主)、咳寧方(燥濕化痰為主)治療嶺南外感咳嗽,均取得了良好的療效,臨床研究表明,該方對咳嗽、咯痰、咳嗽消失的作用以及總治愈率、總療效等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4、實驗研究 對溫病濕熱證發病機理及溫病濕熱證病理造模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濕熱氣候、甘肥飲食以及G- 的共同作用 下造成較穩定的溫病濕熱證模型,而上述三種因素單獨作用則難形成濕熱證模型。其中內毒素是主要因素,濕熱環境和肥甘飲食為輔助因素。它們引起溫病濕熱證樣的機制是:,(1)促進腸道內毒素的遷移,使血漿內毒素增加,誘生內源性致熱原是TNF-(腫瘤壞死因子)和IL-1(白細胞介素1),引起發熱,肛門灼熱。 (2)膽囊收縮素的分泌增加,抑制攝食中樞以及胃分泌減少,影響消化功能,從而引起攝食時間縮短、速度減慢,出現納呆、腹脹的病理表現。 (3)AQP8 mRNA (水通道蛋白 )表達增加,腸道分泌增多,致大便粘液增加。,(4)血漿胃動素增加,食物在腸道通過時間縮短,以及食物性狀粘滯,導致大便質軟粘滯。 (5)內毒素的攻擊使AQP8 mRNA 表達進一步增加,腹瀉加重。 (6)血脂成分不完全中和內毒素活性,雖減少內源性致熱原產生,但同時減緩內毒素代謝,使發熱時間延長,病情緩解減慢,以致病程較長,病情纏綿不愈。,為了進一步探討對呼吸道病毒感染與濕的相關性,我們從病理機制方面進行研究發現: 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 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CD3+、CD4+水平明顯低于正常組(P0.01) 免疫球蛋白改變中病毒組的的IgG水平低于正常組水平(P0.05) 結果說明呼吸病毒感染者同時存在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失衡的狀態。 對自由基的檢測發現 呼吸道病毒感染組 SOD(過氧化物岐化酶) GSH-PX(谷胱甘肽氧化酶) 與正常組比較均明顯降低(P0.05)。,MDA(丙二醛)脂質過氧化物與正常組比較則明顯升高(P0.05) 結果提示呼吸道病毒感染可使自由基產生和清除失衡。 對流感病毒感染動物和濕熱證造模動物的實驗研究證實:病毒感染動物與濕熱造模動物均存在IL-2水平活性降低的免疫基礎;通過兩種動物的自由基檢測也證實,兩者的SOD均下降,說明呼吸道病毒感染與濕熱證具有相似的免疫低下的病理狀態及自由基平衡失調,提示二者在發病機制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內在關系。,對病毒性肝炎瘀熱型黃疸患者,治以赤芍等涼血活血藥物,并觀察治療前后血管緊張素(ACE)轉換酶以及血液流變學指標,結合部分病例兩次肝組織病理檢查。 結果發現:消退黃疸與降低血清ACE酶活性以及調節血液流變學正常同步。同時設正常人及濕熱型黃疸患者對照組,三組差異有有統計學意義。,四、研究結果 1、通過文獻整理和多學科研究說明,嶺南地區受自然氣候、地理環境的影響,人群體質有其差異性,嶺南溫病多以濕濁與熱毒合化導致嶺南溫病濕熱證的表現形式為特征。,2、通過對外感濕熱證、暑濕、疫疹、昏譫、外感咳嗽等病證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對嶺南常見溫病證治規律做了初步探討:嶺南溫病多按衛、氣、營血、傷陰、傷陽五個階段傳變;衛分與氣分證候多兼濕濁;濕熱蘊濁化熱成毒多見氣營(血)兩燔證,后期傷陽比傷陰更易發生;治療原則上以宣(清輕宣解)、透(清熱透邪)、清(清熱利濕、清熱解毒、清熱涼血)、養(益氣養陰)、救(回陽救逆)等法則為主;在用藥上喜用花、葉類藥物和嶺南草藥。,3、實驗研究表明:以模擬濕熱氣候,甘肥飲食以及大腸桿菌所造復合性濕熱動物模型,較符合嶺南濕熱證濕濁與熱毒合化的機理、臨床證候。血漿內毒素、HSP70(熱休克蛋白)和AQP8 mRNA(水通道蛋白)表達的測定可作為濕熱證微觀檢測指標之一。 呼吸道病毒感染與濕有一定的相關性,并與濕熱證有相似的免疫低下、自由基失衡的病理基礎。涼血活血退黃的法則,可降低血清血管緊張素轉換酶的活性,且對調節血液流變學指標有一定意義。 嶺南急性熱病挾濕、傷陰、瘀血證候病理變化中,其血液流變學指標亦依次逐漸增高,提示熱病傷陰、挾濕和瘀血之間有共同的病理變化基礎。,我科在二十年的嶺南溫病研究中,共發表論文一百余篇,編寫出版嶺南溫病研究與臨床一書,獲中南地區高等院校優秀學術專著一等獎,出版嶺南名老中醫劉仕昌學術經驗集,部分研究成果編入溫病學教材中,獲199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優秀教材三等獎。1998年“嶺南溫病理論與臨床系列研究”獲廣東省中管局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目同時獲得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二等獎。嶺南溫病理論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