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外交學院學報 2002年第2期 中國千年佛經翻譯的總結者 贊寧 張松濤 山東濰坊教育學院 山東濰坊 261000 摘 要 宋代僧人贊寧 919 1001 編撰的 宋高僧傳 記載了從南北朝至宋朝五百余年間38位譯經高僧及其成果 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并闡述了他自己獨到的見解 本文論述了贊寧的翻譯觀和方法論 認為他在對我國譯經史進行系統總 結后提出的 折中適時 的原則填補了我國古代翻譯史上 缺失 的一環 值得當今翻譯史和翻譯理論工作者的重視和進一 步探討 關鍵詞 翻譯史 翻譯理論 折中適時 說 中圖分類號 K828 9 441 H1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 3386 2002 02 0067 05 中國的佛經翻譯 始于漢末 興于兩晉 盛于隋唐 衰于宋代 宋代譯事僅維持到政和初年 即1111年 1 P80 前后歷經千年 其間 無數西域和本土的僧俗學人 終身寫譯 勞不告 倦 譯出佛教經卷數以萬計 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以及豐富中國的思想 語言和文化做出了不 可磨滅的貢獻 此外 不少譯經人還留下了翻譯心得 這些文字是研究中國翻譯思想和理論發 展狀況的寶貴資料 但是 綜觀這千年譯經史 看到的多為 譯余廢墨 式的片言只語 其中雖不乏真知灼見 卻 鮮有形成體系者 到了宋初 出了一位贊寧和尚 于千年嬗替之際 完成了 大宋高僧傳 并在 該書開篇 譯經篇 中專辟一節 總結了前人的翻譯活動和經驗 并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觀點 可 謂中國翻譯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理論專著 可惜 譯界后人對其重視不夠 目前中國惟一一 部翻譯史專著 2 根本沒有提到贊寧 其他學者或在著述中一筆帶過 3 或只提贊寧的佛學著 作 忽略了他對譯學的貢獻 4 唯有陳??祵N慕榻B了贊寧的論述 5 但因篇幅所限 對其 許多重要思想未作深入探討 本文擬對贊寧的生平和著述 特別是他對中國翻譯理論做出的 突出貢獻進一步加以評介 以供同人參考 生平 贊寧俗姓高 后梁貞明五年 919 生于吳興德清縣 今屬浙江省 后唐天成年間在杭 州出家 精通南山律 時人稱為 律虎 宋太平興國三年 他隨錢 入朝 受到宋太宗趙光義賞 識 授予紫衣 賜號 通慧大師 贊寧后躋身翰林 歷任史館編修 左街僧錄 掌管京城宗教事 務 等職 咸平四年 1001 入寂 享年83歲 太平興國七年 贊寧奉詔撰修 大宋高僧傳 端拱元年完成 他因博學多才 文思敏捷而 馳名朝野 據 皇朝類苑 載 僧贊寧 有文學 洞古博物 著書數百卷 王元之 禹 徐騎省 收稿日期 2001 11 10 作者簡介 張松濤 1946 男 山東人 山東濰坊教育學院英語系主任 副教授 76 鉉 疑則就質焉 二公皆拜之 6 P154 著述 贊寧最重要的著作當屬他在982至988年間完成的 宋高僧傳 據知 中國歷史上共有四部僧傳 1 高僧傳 即 梁高僧傳 梁代釋慧皎撰 記錄了從 后漢明帝至梁武帝453年間后漢 魏 吳 晉 劉宋 齊 北魏 姚秦 梁等九朝高僧的事跡 2 續高僧傳 即 唐高僧傳 唐代釋道宣撰 記錄了從梁代初葉到唐貞觀144年間的高僧事 跡 3 為贊寧的 宋高僧傳 4 明高僧傳 明代釋如惺撰 記錄了從南宋到明代萬歷約 400年間高僧的事跡 宋高僧傳 共30卷十篇 記錄了從南朝劉宋到宋初562年間十朝高僧 共663人 的事 跡 每篇末有 論 部分傳末又附以 系 申明作者的宗旨或解釋疑難 首篇為 譯經篇 3卷 記錄了38位譯經高僧生平事跡和所譯經文 并附以簡要評述 主要譯論 現有史料沒有記載贊寧是否從事過譯經 但從他當時在佛教界的地位以及對翻 譯實踐 譯場分工的熟悉程度來推測 他或是參與 主持過譯場的工作 或是從著述之目的出發 對前人的翻譯活動和成果做過十分全面 深入的研究 否則是寫不出這些精辟的譯論來的 贊寧有關翻譯的論述集中在 譯經篇 后附的 系 和 論 里 這些文字較為系統地論述了 翻譯的性質 簡要回顧了此前的翻譯史 總結了前人的方法和理論 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其論 述之全面 比喻之豐富 實千年譯學所罕見 后繼者則要過五 六百年才出現 贊寧的譯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1 翻譯的性質與定義 贊寧在首卷篇一 義凈傳 后所附的 系 中開宗明義地指出 譯之 言易也 謂以所有易所無也 7 P3 他注意到了外來術語與相關本土術語之間的異同 并生 動地比喻道 譬諸枳橘焉 易土而殖 橘化為枳 枳橘之呼難殊 而辛芳干葉無異 又如西域尼 拘律陀樹 即東夏之楊柳 名雖不一 樹體是一 7 P3 他認為 若要真正了解異域語言文化 的實質 最好的辦法是去異域 留學 東僧西往 學盡梵書 解盡佛意 始可稱善傳譯者 宋齊 已還 不無去彼回者 若入境觀風必聞其政者 奘師 凈師為得其實 7 P4 這就是說 譯者除 了應精通對方語言之外 還應 入其境 了解對方的風俗 文化等背景知識 才能稱得上 善傳 譯者 在他看來 在這方面堪稱楷模者當屬玄奘 義凈二人 因為 此二師者兩全通達 可 謂釋門之象胥也歟 7 P4 2 譯經史回顧 在 譯經篇 的最后 贊寧寫了一篇3000余字的 論 專門論述佛經翻譯 他先從佛教思想的角度提出了佛經的傳入是因為有 緣 有了此 緣 翻譯便可行 他回顧 道 周禮有象胥氏通六蠻語 狄 主七戎 寄司九夷 譯知八狄 今四方之官 唯譯官顯著 何也 疑漢已來多事北方 故譯名爛熟矣 懿乎東漢 始譯 四十二章經 復加之為翻也 翻也者 如翻錦綺 背面俱花 但其左右不同耳 由是翻譯二名行焉 7 P4 在此 贊寧對 翻譯 一詞的來歷提出了有趣的推斷 并明確指出了翻譯之目的 大約不過 察異俗 達遠情者矣 7 P4 其妙喻 如翻錦綺 時常被后人轉引 如法云在 翻譯名義集自 序 中就引用過 8 P51 錢鐘書說 這個比喻使我們想起堂 吉訶德說閱讀譯本就像從反面 來看花毯 據錢先生考訂 這個比方是一位西班牙譯者在1591年說的 比贊寧晚了600年 不過他又認為 贊寧指的是理論著作的翻譯 而塞萬提斯則用來指文藝翻譯 帶有貶義 3 接著 贊寧夾議夾述 簡明扼要地回顧了中國佛經翻譯及其理論的發展過程 初則梵客華僧 聽言揣意 方圓共鑿 金石難和 配世間 擺名三昧 咫尺千里 覿而難通 86 次則彼曉漢談 我知梵說 十得八九 時有差違 至若怒目看世尊 彼岸度無極矣 后則猛 智 猛 東晉僧人 顯 法顯 親往 奘 空 不空 兩通 器請師自膏 鵝得水中之乳 內豎對文王之 問 揚雄得絕代之文 印印皆同 聲聲不別 斯謂之大備矣 逖觀道安也 論五失三不易 彥琮 也籍其八備 明則也撰翻經儀式 玄奘也立五種不翻 此皆類 左氏 之諸凡 同史家之變例 7 P53 此節提到的道安之 五失本三不易 彥琮之 八備 和玄奘之 五不翻 均為中國翻譯史上 重要理論著述 并得以流傳下來 8 P24 46 50 只有明則 隋代僧人 生卒年代不詳 所撰 翻經儀式 已佚傳 贊寧也沒對其內容略作介紹 實屬可惜 3 翻譯方法論 在總結前人理論的基礎上 贊寧就佛經翻譯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論 六 例 今立新意 成六例焉 謂譯字譯音為一例 胡語梵言為一例 重譯直譯為一例 粗言細語為 一例 華言雅俗為一例 直語密語為一例也 7 P53 這六例是贊寧有關翻譯的重要觀點 占全 論 篇幅的1 3 詳細論述了佛經翻譯應當注意 的重大問題 提出了前人在認識和實踐方面的種種失誤 并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首先 他討論了如何處理譯意和譯音之間的關系 并舉例說明 一譯字不譯音 即陀 羅尼是 二譯音不譯字 如佛胸前 字是 三音字俱譯 即諸經律中純華言是 四音字俱不 譯 7 P53 這四條至今仍是我們引進外來語的基本方法 第二 他指出了梵語與胡語之間的區別 胡語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 純梵語 二雪山 之北是胡 三亦胡亦梵 進而又指出了不辨胡梵而造成的譯經 三失 現象 一改胡 為梵 不析胡開 胡還成梵 失也 不善胡梵二音 致令胡得為梵 失也 三不知有重譯 失也 當初盡呼為胡 亦尤隋朝已來總呼為梵 所謂過猶不及也 他認為 如據宗本而談 以梵為主 若從枝末而說 稱胡可存 何耶 自五天至嶺北 累累而譯也 7 P53 54 在道安所在的時 代 人們似乎對佛經語言不加區分 統稱為胡 譯胡為秦 可見這種語言混亂現象由來已久 由于第二例中指出的原因 佛經中存在著胡本與梵本混雜的現象 即第三例中的 重譯 和 直譯 一直譯 如五印夾牒 直來東夏者是 二重譯 如經傳嶺北樓蘭 焉耆 不解天竺 言 且譯為胡語 三亦直亦重 如三藏直赍夾牒而來 路由胡國 或帶胡言 7 P54 譯家 若能加以區別 便可正本溯源 清理譯作中蕪雜混亂的現象 這對于當今譯事仍有指導意義 筆者不禁想到 出版部門若能清理一下過去從第二語言譯本轉譯來的作品 或據原作修訂之 或直接從原作重新譯出更加可靠的譯本來 該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第四 所謂 粗言細語 是指佛經中有兩種不同的言辭 爾平語言辭 和 典正言辭 陳福康 5 P50 認為這是指佛經原作文辭有雅俗之分 但贊寧在此例中同時提出 區別原作言 辭風格的雅俗之分還要看發音是否純正 贊寧接著在第五例 華言雅俗 中指出 且此方言語 雅即經籍之文 俗乃街巷之說 略同 西域 他認為 譯作語言風格同樣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情況 一是雅非俗 如經中用書籍言是 二是俗非雅 如經中乞頭博頰等語是 三亦雅亦俗 非學士潤文 信僧執筆 其間渾金璞玉交雜 相投者是 7 P55 他雖然沒有論述如何處理原作和譯文風格雅俗問題的方法 但分別舉例 說明了不同的現象 其意不言自明 譯者應從語義和發音上區別不同風格 具體情況具體處理 第六例是關于佛經中 直語 和 密語 的翻譯方法 贊寧認為 二種作句 涉俗為直 涉真 為密 7 P55 陳??祵Υ说慕忉屖?直 是指用較通俗的話直譯 密 是指用較隱秘的 96 話意譯 5 P50 筆者認為 贊寧的意思似乎并非如此 因為他隨即指出 遇到 是直非密 的 情況 有時要作適當的刪改 如 人人不親近 的 惡口 而 是密非直 的地方 也因其含義 隱 秘 而 不為眾生所親近 但其義涉及 性理 不應意譯 以避 訛僻 此似玄奘 五不翻 中的 秘密故 以筆者之見 贊寧是傾向直譯的 但又認為直譯有其不足 他以婆留 生卒年代及 事跡均不詳 望識者教之 的譯作為例 指出在直譯時應適當變通 他最后總結道 凡諸類例括彼經詮 解者不見全牛 行人但隨其老馬矣 7 P55 這是在 提醒眾人 他提出的六例并不全面 佛經譯者應自行總結和實踐 4 對譯經事業的總結 贊寧還著重探討了譯作文體風格問題 或曰 翻梵夾須用此方文籍者 莫招濫涉儒雅之過乎 通曰 言不興典 非子史之言 用 其翻對 豈可以委巷之談而糅于中耶 故道安云 乃欲以千載上之微言 傳所合百王下之末 俗 斯為不易矣 7 P55 最初 許多譯經者喜歡用中國本土儒 道二家之言辭翻譯佛經 即采用 歸化 的方法 但 這往往會引起思想和認識上的混亂 使讀者把外來思想同本土概念相混 贊寧舉例說 西晉史 學家陳壽在撰寫 古國志 時 因見到佛經中有老子 道德經 中的詞語 便誤認為這是 老子西 出關 過西域之天竺 教胡為浮屠 的結果 贊寧認為這是不知 窮其始末所致 原因則是在譯 經時 用外書 即套用本土的概念 而非佛經原意 因而 須招此謗 宜當此誚 7 P56 在譯文風格方面 贊寧極力推崇鳩摩羅什 童壽 如童壽譯 法華 可謂折中 有天然西 域之語趣矣 7 P56 在他看來 佛經譯文的語言風格應居雅俗之間 不應走極端 折中適 時 才是最恰當的 茍參鄙俚之辭 曷異屠沽之譜 然則糅書勿如無書 與其典也 寧俗 倘深溺俗 厥過不 輕 折中適時 自存法語 斯謂得譯經之旨矣 7 P56 以筆者之見 所謂 折中 即譯作文字要貼切 得當 所謂 適時 即譯文語言要合乎當時 通行的風格 這樣才能達到傳達佛旨的目的 陳福康認為這是 對長期 文 質 之爭的又一次 總結 5 P51 從現有史料看 自從1 800余年前支謙在 法句經序 中首先提到了譯經界 文 質之爭 8 P22 后 關于 直譯 與 意譯 以及譯文語言雅俗問題的爭論延續至今 其實 贊 寧早在千年之前就提出了 折中適時 的正確觀點 以筆者之見 這個觀點至今仍然可行 將來 也不會過時 在歷來翻譯爭論中各執一端的人 若能 有緣 接觸到贊寧的觀點 似可省去不少 精力和口舌 贊寧在 論 的最后 介紹了當時官方翻譯組織 譯場的分工 并評述了歷代譯經大師的 翻譯方法和譯文風格 他總結道 其猶人也 人皆人也 奈何姿制形儀 各從所肖 肖其父焉 若如此 大則同而小有異耳 良田譯經是佛法之本 本立則道生 8 P57 58 至此 這位譯學前賢完成了對中國翻譯史第一階段即佛經翻譯階段的總結 為后人勾勒出 一幅相當完整 生動的譯經史卷 他提出的觀點 尤其是 折中適時 的翻譯標準 值得我們認 真領會 借鑒和發展 筆者以為 以史為鑒 就有可能把以往的經驗同今天的開拓工作 更加 節約 地連接在一 起 以便使我們在一條更加便捷的時空通道中去接近更加合乎理性的未來 9 P26 筆者期望 在進入第三個千禧年之際 中國譯界人士若能效仿前賢 認真回顧和總結過去 兩千年翻譯活動和理論發展史 包括世界各國譯史 這對于促進中國下一世紀乃至下一千年 07 的譯事繁榮 善莫大焉 參考文獻 1 呂 澄 中國佛教協會編 中國佛教 一 知識出版社 1980 2 馬祖毅 中國翻譯簡史 五四以前部分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4及1998修訂版 3 錢鐘書 林紓的翻譯 商務印書館 1981 4 任繼愈 宗教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1 5 陳福康 中國譯學理論史稿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2 6 郭 朋 宋元佛教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 7 贊 寧 宋高僧傳 范祥雍點校 中華書局 1987 8 羅新璋 翻譯論集 商務印書館 1984 9 張 巖 古代文明的當代話題 讀書 1997 10 責任編輯 紅社 Rev Zan Ning the Reverent Monk cum Scholar and His Biographical History of Monk Translator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for 1000 Years ZHANG Song tao The Weifang Education 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七夕節的營銷方案(合集9篇)
- 年產200噸高端醫藥原料藥生產項目實施方案(范文模板)
- 2023年企業復工方案范文(5篇)
- 2022雙減政策發言稿
- 金剛石產業園項目實施方案
- 養成教育迎接新學年班會
- 兒童防拐騙安全教育
- 廣東醫科大學《網絡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蘭州工商學院《產品設計系統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民辦萬博科技職業學院《通信原理Ⅰ》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骨科疾病的康復課件
- 第節-國際直接投資理論PPT優秀資料
- 動火許可證(模板)
- 具備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設備和專業技術能力的證明材料范文五篇
- 預拌混凝土運輸單(正本)
- (完整word版)冰柜投放協議(免投版)
- 婦幼保健學(安徽醫科大學)電子教案xl
- 【學習課件】第七章天然氣處理與輕烴回收
- Thermo Form 311 CO2培養箱中文說明書
- 常用生物化學檢驗技術
- 用藥情況記錄表正式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