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龍巖大廈北東側地質災害治理(邊坡)工程.doc_第1頁
廈門龍巖大廈北東側地質災害治理(邊坡)工程.doc_第2頁
廈門龍巖大廈北東側地質災害治理(邊坡)工程.doc_第3頁
廈門龍巖大廈北東側地質災害治理(邊坡)工程.doc_第4頁
廈門龍巖大廈北東側地質災害治理(邊坡)工程.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廈門龍巖大廈北東側地質災害治理(邊坡)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1、勘察工作概況1.1工程概況受廈門閩西建設發展總公司的委托,我院承擔了該公司擬建的廈門龍巖大廈北東側地質災害治理(邊坡)工程場地詳細勘察階段的巖土工程勘察工作。該工程設計任務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長沙勘察設計研究院負責,設計單位提出了廈門龍巖大廈北東側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察任務委托書和勘探點布置圖(1:1000)。廈門龍巖大廈北東側邊坡位于疏港路東側仙岳山南麓,邊坡相對于現地面高度約1050m,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邊坡大致為東西走向,在建龍巖大廈(目前主體施工已完成)基坑開挖于邊坡西段坡腳(大致22#-25#-36#勘探點連線),基坑開挖深度約4.5m,坑壁為噴漿支護,邊坡東段坡腳(大致37#-38#-39#勘探點連線)為已有毛石混凝土擋墻砌筑,擋墻高約5m,距離在建龍巖大廈約1020m。場地具體情況詳見附圖No.2。根據國標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2001)第3.1.13.1.4條規定,本工程重要性等級為一級、場地等級為二級、地基等級為二級,則本工程巖土工程勘察等級為甲級。1.2 勘察目的與要求本次勘察是為本工程邊坡支護施工圖設計階段提供詳細勘察資料。1.3 勘察依據本次勘察工作的依據是: (1)設計單位提供的勘察技術要求。 (2)國家現行有關勘察設計規范、規程: 巖土工程勘察規范 (GB 50021-2001); 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 (GB 50330-2002);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 (GB 50007-2002);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GB 50011-2001);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規范 (GB 50086-2001) 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深度規定 (試行)(建設部于2003年6月頒布)。 (3)地方標準: 巖土工程勘察規范 (DBJ 13-84-2006);建筑地基基礎技術規范 (DBJ 13-07-2006)。 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圖文件設計深度及總說明要求(第六冊 建筑工程勘察)(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圖審查專家委員會于2002年10月頒布)。1.4 勘察方法與工作實施場地條件復雜,土質邊坡與巖質邊坡交互存在,坡度變化較大且植被豐富,本次勘察工作采用在地形測量(1:700)基礎上進行工程物探、工程地質測繪及鉆探等綜合方式。工程物探:采用面波法。面波法采用點測,對測點下的地層進行剪切波速分層,通過與已有鉆孔的波速對比,得到以剪切波速為依據劃分的地層資料。工程地質測繪:在1:700地形測量基礎上完成,全站儀定位,配合以鋼尺、羅盤。工程鉆探:引用中國地質科學院工程勘察院在2006年4月完成的龍巖大廈巖土工程勘察報告中JK1、JK4、JK6、ZK14等4個鉆孔的資料,本報告中將其對應編號為YJ1、YJ4、YJ6、YZ14。另本次勘察在可實施鉆探的地段布置兩個鉆探孔,編號分別為Z1、Z2。本次勘察實際完成工作量如下:(1)各勘探點位置根據委托方提供的龍巖大廈場地南側I8(X=10963.892,Y=7617.484,H=6.246m)與I9 (X=10775.599,Y=7637.261)與各勘探點的平面位置相對關系計算。各勘探點地面高程根據I8用全站儀引測。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場地植被豐富,加之地勢起伏較大,地形較為復雜,部分地段的測量工作采用全球衛星定位儀(GPS)進行,存在一定的誤差。場地坐標系統采用92廈門坐標系,高程為黃海高程。(2)工程物探:因場地植被豐富且條件復雜,絕大部分地段無法實施鉆探工作,本次勘察主要借助工程物探并結合已有鉆孔資料來了解場地地層情況,本次物探工作分別在經過1#10#、11#21#、37#39#等 24個勘探點處,以勘探點為一端起點布置平行于坡面的剖面測線,共布置完成三條測線。(3)鉆孔:本次勘察在可實施鉆探的地段布置兩個鉆孔,編號分別為Z1、Z2,鉆探總進尺17.20m,采用XY-100型動力鉆機1臺,套管護壁,沖擊回旋鉆進。(4)本次勘察在地形測量的基礎上對擬建場地進行了地質測繪和調查工作,利用天然或人工露頭并輔以測量儀器來定位地質觀測點,共定位地址觀測點11個,根據地質觀測點并結合物探資料進行地質分區,并繪制該場地的地質分區平面圖。地質測繪精度滿足比例尺1:700圖幅,各地質點定位采用全站儀或全球衛星定位儀(GPS),巖體結構面的產狀測量采用羅盤儀,本次測繪面積約11800m2。(5)引用中國地質科學院工程勘察院在2006年4月完成的龍巖大廈巖土工程勘察報告中JK1、JK4、JK6、ZK14等4個鉆孔的資料,本報告中將其對應編號為YJ1、YJ4、YJ6、YZ14?,F場工程物探、工程地質測繪和鉆探工作始于2008年12月5日,至12月26日結束。2、場地巖土工程條件2.1場地位置及地形地貌擬建邊坡位于疏港路東側仙岳山南麓。場地原為自然山體,呈剝蝕淺丘狀,邊坡大致為東西走向,邊坡所處的該段山體起伏較大,山頂最高海拔約98.63m。坡面坡度變化較大,一般約6070,部分地段坡體為近似直立狀;坡頂相對平緩,多小于20,植被較發育。邊坡現狀詳見附件1照片1。2.2氣象廈門地處南亞熱帶海洋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濕潤,花草樹木常青,多年平均氣溫20.8,極端最高氣溫38.4,最低2.0。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143.5mm,歷年最大降雨量1707mm,歷年月最大降雨量239.7mm,2-8月為雨季,月平均降雨量為43.4mm。全年主導風向東北,次為東南,9月至翌年4月多為東北風,為沿海大風季節,平均風力3-4級,最大達8-9級,7-9月為臺風季節,多年平均風度為1.8-4.8m/s,最大風速為10.8-28m/s,臺風發生時,其過境最大風力一般達到11級,最大可達12級,瞬時風速可達31-32m/s。2.3地質構造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場地內及附近無活動斷裂帶通過,本次勘察未發現斷裂構造,也未見有新構造活動跡象,場地屬于相對穩定區域。2.4場地環境條件邊坡位于在建龍巖大廈北東側,西段坡腳緊鄰龍巖大廈地下室(目前已封頂,框剪結構,約17層),距建筑物最近約10m,邊坡東段坡腳為已有毛石混凝土擋墻砌筑,擋墻高約5m,擋墻頂、底標高分別約為黃海高程12.513.3m、8.38.5 m,坡頂目前無已有建筑物,地勢沿山脊起伏。該邊坡植被豐富,除巖質邊坡及兩處滑坡形成的臨空面地段外,其他地段均為密茂的樹叢(以相思樹、柏樹、松樹及灌木叢為主)和雜草。本次勘察場地內及附近亦未發現地下管網等設施分布。2.5邊坡巖土構成及其主要性狀特征根據場地已有的天然和人工露頭,結合現場踏勘和物探資料,將擬建邊坡工程場地大致劃分為雜填土區、殘積土-全風化火山凝灰巖區、強風化火山凝灰巖區、中風化火山凝灰巖區四個工程地質分區,詳見附圖(No.2)。根據本次工程物探測試、工程地質測繪結果,結合原勘察報告及本次完成鉆孔,將場地勘探深度范圍內巖土層按時代、成因自上而下共劃分為五個工程地質層。各地層均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定名:人工填土層(Q4ml),雜填土火山凝灰巖殘積粘性土層(Qel) 全風化火山凝灰巖(J3nc)強風化火山凝灰巖(J3nc)中風化火山凝灰巖(J3nc)以上各巖土層在場地內分布規律詳見工程地質剖面圖(附圖No.3No.16)和鉆孔柱狀圖(附圖No.17No.18),現將其主要現場性狀特征分述如下:雜填土:系近期人工回填及坡體沖刷、塌落堆積物,回填時間約5年左右,灰黃、雜色,主要由碎石、磚塊、塊石和素填土等組成,硬雜質含量約30%,該層整體結構疏密不均,未經專門碾壓,未完成自重固結。該層主要分布于坡腳、頂區域的8個勘探點,在沖溝及其他部分地段該層表面有直徑約0.52.0m的滾石分布,層厚約2.0015.00m。該層屬力學性質不良之地基土層。火山凝灰巖殘積粘性土:系火山凝灰巖原地風化殘留產物?;野住\黃色,硬塑,成分為高嶺土及少量暗色礦物等,原巖結構尚可辨認,無搖振反應,干強度低,韌性低,切面較光滑,局部風化不均,夾強風化巖塊。部分地段不含大于2mm的顆粒,部分土中大于2mm的顆粒含量約14%左右,該層于主要分布于邊坡東西兩端坡體區域的20個勘探點, 層頂直接出露于地表,層頂高程約為黃海高程5.8070.00m,層厚約1.1015.00m。該層屬中等壓縮性土,力學強度較高。全風化火山凝灰巖:系火山凝灰巖風化形成?;野住\黃色,成分為高嶺土、少量暗色礦物及少量角長石殘骸等,結構基本破壞,有殘余結構強度,巖體極破碎,屬極軟巖,結合很差,散體狀結構,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級,該層于主要分布于坡頂的5個勘探點,層頂埋深0.001.88m,層頂高程約為黃海高程7.8468.12m,層厚約2.566.69m。該層壓縮性較低,力學強度較高。強風化火山凝灰巖:系火山凝灰巖風化形成。淺灰、淺黃色,成分為石英、未盡風化的角長石及少量暗色礦物等,組織結構大部分破壞,風化裂隙很發育,巖芯呈土狀、碎塊狀,巖體極破碎,結合很差,散體碎裂狀結構,巖體極破碎,屬極軟巖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級。場地內主要分布于邊坡中段坡頂18個勘探點中,層頂埋深0.005.52m,層頂高程約為黃海高程4.4866.00m,層厚約2.5612.60m。該層力學性質良好,具低壓縮性。中風化火山凝灰巖:系火山凝灰巖風化形成。淺灰、淺黃色,成分為石英、角長石及少量暗色礦物等,節理發育,巖芯呈碎塊短柱狀,巖體較破碎,屬較硬巖,結合差,碎裂結構,巖芯采取率為5073%,RQD值為4564,局部為0。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總體屬級,據鉆探資料,該層中未發現空洞、破碎帶及軟弱夾層。該層于場地內31個勘探點中分布,層頂埋深0.0015.10m,層頂高程約為黃海高程-6.7862.80m,揭示層厚約1.4015.00m。該層基本不可壓縮,力學強度高。2.6 地下水2.6.1 地下水類型與賦存條件目前坡面未有地下水出露。該邊坡施工時可不考慮地下水影響,但需注意大氣降水對邊坡支護帶來的影響。坡腳地勢較低,有地下水分布,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基巖裂隙潛水?;鶐r裂隙潛水主要賦存于全風化、強風化及中風化火山凝灰巖層的裂隙中,受側向地下水沿裂隙補給。以該類地下水的賦存及補給條件,其水量大小與基巖各部位裂隙發育程度、裂隙面特征及其間的連通性有關。依場地地質條件結合現場情況分析,總體上基巖裂隙潛水水量不大。但由于裂隙發育的各向異性和不均勻性,部分地段基巖裂隙潛水可能水量較大且略具承壓性,一般出露于坡腳。2.6.2地下水位本次完成的2個鉆孔的水位測量,未揭示到初見水位,穩定水位埋深3.203.30m,相對于黃海高程5.195.22m(測量時間12月,屬地下水枯水期)。根據廈門地區有關規定和經驗,預計坡腳地下水位年變化幅度為1.001.50m。2.6.3地下水的腐蝕性引用中國地質科學院工程勘察院在2006年4月完成的龍巖大廈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場地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無腐蝕性,對長期浸水環境下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無腐蝕性,對干濕交替環境下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無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建議按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規范(GB50046-2008)采取相應防腐措施。2.6.4地層的滲透性根據龍巖大廈巖土工程勘察報告中的注水試驗、抽水試驗結果,結合地區將水經驗,提出本工程場地內各巖土層的滲透系數K值于表1中,供設計使用。2.7 土的腐蝕性引用中國地質科學院工程勘察院在2006年4月完成的龍巖大廈巖土工程勘察報告中土的易溶鹽分析報告,本工程場地內地下水位以上土對砼結構無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無腐蝕性,據地區經驗,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建議按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規范(GB50046-2008)采取相應防腐措施。2.8 地震效應2.8.1 抗震設防烈度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01)附錄A及福建省建設廳、地震局閩建設200237號、200310號文,本工程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2.8.2地震液化及軟土震陷判別勘察場地范圍內無飽和砂土、粉土及軟土層分布,設計可不考慮地震液化與軟土震陷問題。2.8.3 建筑場地類別結合工程物探、工程地質測繪及龍巖大廈巖土工程勘察報告中波速測試數據,建筑場地類別為II類,特征周期為0.35S。在邊坡區域屬對建筑抗震不利地段,需對邊坡進行支護等處理措施。3、場地巖土工程評價3.1場地穩定性與適宜性評價本次勘察除在13#-14#勘探點之間和坡頂沿18#-19#-20#-30#勘探點連線范圍發現兩處滑坡及其所形成的臨空面,大致在19#-39#勘探點連線方向為一沖溝(上述詳見附件1照片2、3及附圖No.2),坡頂及沖溝內分布有直徑約0.52.0m的滾石外,未發現有影響場地穩定性的其他不良地質作用(如斷層、崩塌、危巖、泥石流、巖溶及采空等),也未發現埋藏有河道、暗浜、墓穴、防空洞、塘、池、井、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其它埋藏物。據了解該邊坡兩處滑坡均于2002年雨季由雨水沖刷形成,由于坡體垮塌及坡面長時間受雨水沖刷,現沖溝及部分地段坡腳表面為松散堆積物,由現場踏勘,邊坡除局部地段分布由少量雜填土外,構成邊坡主體為火山凝灰巖風化殘積物及全中風化火山凝灰巖。目前邊坡植被發育,除上述兩處滑坡形成的臨空面外,未發現崩塌、滑移開裂等現象。該邊坡場地整體穩定性一般,兩處已有滑坡臨空面地段穩定性差,坡體需要進行整治、支護,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對該邊坡進行處理后,場地和地基穩定,較適宜建設。3.2巖土體的均勻性評價本次勘察結果表明,不均勻性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由工程地質剖面圖(附圖No.3No.16)可以看出,各巖土層層面起伏變化較大,分布厚度不一。(2)力學性質相差較大的巖土層分布。表層填土屬力學性質不良的土層,與具中等壓縮性的殘積土及良好工程性質的風化基巖層在力學性質上的固有差異突出反映了垂直向的不均勻性。(3)回填土及殘積土的不均勻性?;靥钔脸煞帧⒚芏鹊牟痪鶆颍瑯嫵闪颂钔帘旧砭鶆蛐暂^差。殘積土的不均勻性是它本身的一個主要特點,這種不均勻性是由于母巖風化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4)場地內風化基巖自身性質的不均勻及風化作用的差異。綜上所述,場地內巖土體均勻性較差。3.3巖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場地內雜填土層堆填時間較短,未完成自重固結,土質分布不均,夾雜碎石、磚塊等硬雜質,局部地段表面有直徑約0.52.0m的滾石分布,物理力學性質較差;火山凝灰巖殘積粘性土層具良好力學性質,但由于母巖性質的不均勻及風化作用的較大差異,其性質差異較大,原位測試指標的較大離散對此有較好的反映,與空間分布上其性質差異的較大變化相吻合,另外從殘積土層的原位測試與室內土工試驗數據分析,普遍具有原位測試值較高而土工試驗數據較低的特點,這與其具有凝灰巖殘余結構、力學性質較好,但具有易擾動而破壞原有結構的特性有關,所以原位測試值才能較好地反映其物理力學性質;火山凝灰巖風化基巖層層面起伏變化較大,力學性質好。另外,火山凝灰巖殘積粘性土層、全風化火山凝灰巖及強風化火山凝灰巖上部均具有遇水易擾動強度降低的特點,設計及施工時應特別注意。根據現場工程物探、工程地質測繪資料以及本次完成的鉆孔資料并參考原勘察報告中地質資料,依有關勘察設計規范、規程,并結合地區性工程實踐經驗,提出場地內各巖土層設計參數建議值于表1中,供設計使用。 各巖土層設計參數建議值表 項 目地層名稱及編號重度(kN/m3)承載力特征值fak(kPa)承載力修正系數壓縮模量變形模量EO(MPa)抗剪強度抗剪強度(飽和狀態下)直剪固結快剪(飽水狀態巖土對擋墻基底摩擦系數土體與錨固體粘結強度特征值frb(KPa)滲透系數K(m/d)基礎寬度基礎深度Es1-2Es2-3Es3-4粘聚力CK(kPa)內摩擦角K(度)粘聚力CK(kPa)內摩擦角K(度)粘聚力CK(kPa)內摩擦角K(度)bd(MPa)雜填土17.58001.03.5815 154.0火山凝灰巖殘積粘性土19.02200.31.66.09.012.0222821252030250.30500.3全風化火山凝灰巖19.53000.52.020403530 30280.401000.6強風化火山凝灰巖21.05001.02.575453540320.501501.2中風化火山凝灰巖23.515000.655000.5備注:1、Es1-2、Es2-3、Es3-4分別為100200kPa、200300kPa、300400kPa壓力下的壓縮模量;2、frb按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 50330-2002)取值,其數據適用于注漿強度等級為M30,且僅適用于初步設計,施工時應通過試驗檢驗。 表14、邊坡的穩定性分析該邊坡原為自然山體,植被豐富,原始狀態下較穩定,現因坡腳開挖或部分地段滑坡形成臨空面,影響了坡體的穩定性。依據坡面巖土體構成情況,坡體大致分為巖質邊坡(24#-25#-26#-D5#-D6#段)和土質邊坡(其余地段),巖質邊坡主要有中風化火山巖出露構成了大部分坡面,而土質邊坡則主要有火山巖殘積土和全強風化火山巖構成,坡腳表層主要為雨水沖刷坡體而堆積的雜填土。根據已有相關場地的工程經驗,擬建場地邊坡安全等級按照一級邊坡考慮。龍巖大廈北東側邊坡巖質邊坡高約1020m,坡度約7080邊坡破壞形式為崩塌及沿軟弱結構面的滑移。其24#-25#-26#-D5#、D5#-D6#段走向大致為110和160,坡體主要由中風化火山凝灰巖構成,巖體結構類型為塊狀、厚層狀結構,大部分坡段坡面基本由大的結構面構成。24#-25#-26#-D5#段坡體巖石主要結構面有三組,一組結構面走向約為110120,呈近似直立狀,延展性較好,結構面構成了坡面,張開度小于3mm,無充填,結合程度一般較好,結構面間距0.32.0m;二組結構面走向約為35,為內傾結構面,延展性一般,一般呈閉合狀,無充填,結合程度較好,結構面間距1.02.0m;三組結構面走向約10,呈內傾近似直立狀,延展性較好,表面風化明顯,呈黑色、棕褐色,局部張開度大于3mm,結合程度一般,結構面間距0.31.5m。D5#-D6#段坡巖石主要結構面有兩組,一組結構面走向與坡的走向一致,呈近似直立狀,延展性較好,結構面構成了坡面,張開度小于3mm,無充填,結合程度較好,結構面間距約2.0m;二組結構面產狀為11056,延展性較好,局部張開度大于3mm,無明顯充填,結合程度一般,結構面間距1.02.5m。總體而言龍巖大廈北東側邊坡巖質邊坡巖體呈塊狀或厚層狀結構,巖體較完整,結構面結合較好或一般,結構面傾角多呈近似直立狀,邊坡類型可按類考慮,另據現場踏勘了解,坡面局部有掉塊的可能,在清除坡面碎塊后,坡體整體較為穩定。除上述地段外,該邊坡大部分地段為土質邊坡,邊坡破壞形式為滑移,坡度約5060,局部呈近似直立狀,高度約1020m,局部高約40m,特別是在13#-14#勘探點之間和坡頂沿18#-19#-20#-30#勘探點連線范圍出現兩處滑坡,18#-19#-20#-30#勘探點連線范圍滑坡后形成了高約25m左右的臨空面(詳見附件1照片3),且其頂部為原有U型山坳(詳見附件1照片4),若不及時進行處理,則大氣降水沿坡頂山坳匯集并沖刷已有臨空面,有發生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可能,另目前在建龍巖大廈(主體施工已完成)基坑大致沿22#-25#-36#勘探點連線開挖于邊坡西段坡腳,由平面規劃道路位置可知,該段坡腳需繼續開挖以修筑在建龍巖大廈北側道路,這將進一步破壞坡體的穩定性。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坡頂的5#-6#-16#-15#勘探點區域分布有較多的滾石,直徑約0.32.0m,在坡底沖溝及坡頂其他地段亦有零星分布,建議在邊坡支護施工時將其清除。雖然目前土質邊坡大部分地段為原自然山體,植被豐富,整體也較為穩定,但考慮到后期的坡腳開挖及已有的兩處滑坡由于環境的變化,尤其長時間坡體卸荷、大氣降水等影響,會產生坡面水土流失和坡體塌滑失穩。建議對整段邊坡進行永久性支護。5、匯水面及地表水該邊坡所在山體沿山脊以南為其匯水面積計算范圍,經估算匯水面積約為12097。大氣降水形成的地表水水量較大。6、邊坡支護方案巖質邊坡:該邊坡巖質邊坡段目前整體較穩定,坡體整體較為穩定,但考慮到坡面巖體若長期裸露在外,由于風化、雨水沖刷、侵蝕等外應力作用,巖體的強度和穩定性將會被破壞,建議在清除坡面懸巖、碎塊后對現狀坡進行掛網、噴漿防護并進行綠化處理。土質邊坡:22#-25#-36#勘探點連線段土質邊坡建議結合后期道路施工進行支護,沿道路邊線修筑重力式擋墻,36#-37#-38#-39#勘探點連線土質邊坡建議在原有擋墻頂沿現狀坡坡腳修筑重力式擋墻。擋墻頂至土質邊坡坡頂或巖質邊坡坡腳,在滑坡后形成臨空面的地段,考慮到臨空面高度較大且為近似直立狀,建議重力式擋墻頂至臨空面底部,在對臨空面進行削坡處理后采用錨桿擋墻支護、土釘墻支護或兩者結合的形式對其進行支護。(1)邊坡開挖施工和檢測應滿足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 50330-2002)要求,做好邊坡外圍大氣降水、施工用水的管理工作,為減少地表水滲入邊坡坡體內,應做好坡頂地表排水措施。同時,邊坡支護面應設置泄水孔,以排泄墻后土體內地下水。特別是在土質邊坡地段,尤其要注意排、泄水措施。(2)按相關規范、規程要求,在邊坡開挖過程中,應對邊坡支護系統和周圍環境進行嚴密的施工監測。邊坡開挖前應制定系統的監測方案。施工過程中應設置專門的標志,加強對地表裂隙、錨桿拉動、支護結構變形和應力、降雨和滲水、沉降和位移等的觀測,發現異常應及時報警,以便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3)邊坡支護高度大,巖土層性質不均勻,應分段設置變形縫。(4)現場勘測反映,構成邊坡面的巖土體風化程度不同、風化差異較大,實際開挖后坡體巖土體風化、分布情況要比勘測資料反映的更為復雜,故在設計施工時要特別注意這方面的影響。(5)邊坡開挖、支護施工中,要注意坡面臨時保護,尤其雨季施工時避免坡面沖刷垮塌。遇到孤石爆破時,要注意對坡體穩定的影響。(6)邊坡支護設計使用年限不應短于坡底建筑物的設計使用年限。7、結論與建議本次勘察主要結論與建議歸納如下:(1)本次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