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泥石流災害預防(doc 10頁).doc_第1頁
滑坡泥石流災害預防(doc 10頁).doc_第2頁
滑坡泥石流災害預防(doc 10頁).doc_第3頁
滑坡泥石流災害預防(doc 10頁).doc_第4頁
滑坡泥石流災害預防(doc 10頁).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滑坡、泥石流災害預防常識一、什么是滑坡、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都是山區常見的自然地質現象。 滑坡是指山坡受到河流沖刷、降雨、地震、人類工程開挖等因素的影響,上面的土層或巖層,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斜坡向下滑動的現象。滑坡也叫做地滑,許多地方的群眾,還形象地把滑坡稱為“走山”、“垮山”或“山剝皮”(圖1、圖2)圖1 滑坡景觀示意圖(未滑動)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水壩潰決或冰川、積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溝谷或山坡上產生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俗稱“走蛟”、“出龍”、“蛟龍”等(圖3)。 滑坡的特點是順坡“滑動”,泥石流的特點是沿溝“流動”。不論是“滑動”還是“流動”,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質由高處向低處的一種運動形式,因此,“滑動”和“流動”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約,即地形坡度較緩時,滑坡、泥石流的運動速度較慢;地形坡度較陡時,滑坡、泥石流運動速度較快。 當滑坡、泥石流運動速度較快,并且當滑坡上,或者滑坡、泥石流運移路徑上有城鎮、村莊分布時,常常由于人們猝不及防而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所以,人們又常把滑坡、泥石流稱為突發性地質災害(圖4、圖5)。在山地環境下,滑坡、泥石流現象雖然不可避免;但通過采取積極防御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確實可以減輕。 所謂突發性,也是相對而言。事實上,所有滑坡、泥石流活動都要經歷一個孕育發生發展休止的過程,只是時間上有的長、有的短。在孕育階段,都或多或少、或顯或隱地有一些前兆顯示。如果能及時捕捉到這些前兆,就為我們防災、避災贏得了寶貴時間。 二、怎樣識別滑坡和泥石流溝? (一)滑坡的識別 地形地貌依據:斜坡上的圈椅狀、馬蹄狀地形,多級不正常的臺坎,其形狀與周圍斜坡呈現明顯的不協調;斜坡上部存在洼地,斜坡下部常常有泥土擠出或有丘狀鼓起,坡腳擠占河床;兩條溝谷的源頭在斜坡上部轉向并匯合等等。上述地形特征的存在往往是曾經發生過滑坡的地貌判別依據。斜坡上有比較明顯的裂縫,裂縫有加長、加寬現象,坡體上的房屋發生開裂、傾斜等,是潛在滑坡的識別依據。 地層依據:曾經發生過滑坡的地段,其巖層或土體的類型、產狀往往與周圍未滑動斜坡有著明顯的差異,滑動過的巖層或土體通常層序比較凌亂、結構比較疏松。 地下水依據:滑坡會破壞原始斜坡含水層的統一性,造成地下水流動路徑、排泄地點的改變。當發現局部斜坡與整段斜坡上的泉水點、滲水帶分布狀況不協調,短時間內出現許多泉水或原有泉水突然消失等情況時,可以結合其它證據判斷滑坡的存在。 植被依據:斜坡表面樹木東倒西歪,一般是斜坡曾經發生過一次或多次劇烈滑動的表現;而斜坡表面樹木朝坡上、坡下同時傾斜或彎曲,一般是斜坡長時間緩慢滑動的結果。 (二)泥石流溝的識別 物源依據:溝谷兩側山體破碎,疏散的土層較多,溝谷兩邊滑坡、垮塌現象明顯,水土流失、坡面侵蝕劇烈。 地形地貌依據:溝谷上游大多三面環山、山坡陡峻,呈漏斗狀、勺狀、樹葉狀;中游為狹窄山谷;下游出口地勢開闊。溝谷上、下游高差一般大于300米,溝谷兩側斜坡坡度一般大于25度。 水源依據:局地暴雨多發區的溝谷;有病害和潰壩危險的水庫、堰塘下游的溝谷;存在冰川和積雪的溝谷、靠冰川和積雪融化補給的冰川湖區下游的溝谷,可以在短時間內匯集大量流水,為泥石流形成提供必要的水源。其中,局地暴雨引發的泥石流最為常見。 如果一條溝在物源、地形、水源方面都滿足了上面講述的泥石流形成條件,這條溝就一定是泥石流溝。但泥石流發生頻率、規模大小、粘稠程度,會隨著上述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三、如何預防、躲避滑坡災害 (一)注意日常活動中不誘發滑坡災害 選擇安全場地修建房屋:選擇穩定地段建設村莊、構筑房舍,是防止滑坡危害的重要措施。村莊的位置是否合適,應通過專門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來確定。在村莊規劃建設過程中,居民住宅和學校等重要建筑物必須避開危險性評估指出的滑坡易發地段。 不能隨意開挖坡腳:在建房、修路、整地、挖砂采石、取土過程中,不能隨意開挖坡腳,特別是不要在房前屋后隨意開挖坡腳。如果必須開挖,應事先向專業技術人員咨詢并得到同意后,或在技術人員現場指導下,方能開挖。坡腳開挖后,應砌筑維持邊坡穩定的擋墻,墻體上要留足排水孔(圖6、圖7、圖8),當坡體是粘性土時,還應在排水孔內側設置反濾層,以保證排水孔不被阻塞。 不隨意在斜坡上堆棄土石:對采礦、采石、修路、挖塘過程中形成的廢石、廢土,不能隨意順坡堆放,特別是不能在房屋的上方斜坡地段堆棄廢土。當廢棄土石量較大時,必須設置專門的堆棄場地。值得推薦的處理方法是,把廢土堆放與整地造田結合起來,使廢土、廢石得到合理利用。 管理好引水和排水溝渠:水對滑坡的影響十分顯著。日常生產、生活中,要防止農田灌溉、鄉鎮企業生產、居民生活引水渠道的滲漏,尤其是渠道經過土質山坡時更要避免渠水滲漏。一旦發現渠道滲漏,應立即停水修復。對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廢水要合理排放,不要讓廢水四處漫流或在低洼處積水成塘。村莊附近上方斜坡方向最好不要修建魚塘,降雨形成的積水應及時排干。 (二)注意發現滑坡前兆 山坡上出現裂縫:滑坡裂縫是滑坡形成過程中的一種重要伴生現象。隨著滑坡的發展,滑坡裂縫會由少變多、由斷續變為連貫。對于土質滑坡,張開的裂縫延伸方向常與斜坡延伸方向平行,弧形特征明顯;水平扭動的裂縫走向常與斜坡走向直交,多數情況下較平直。對于巖質滑坡,裂縫的展布方向常受巖層面和節理面控制。地面裂縫的出現,說明山坡已經處于不穩定狀態。弧形張開裂縫和水平扭動裂縫 圈閉的范圍就是可能發生滑坡的范圍(圖9、圖10)。 斜坡局部沉陷:當地下存在洞室(比如礦硐、溶洞)或地面有較厚的最近時期的人工填土時,有時會由于洞頂失穩或填土壓實導致地面沉陷,這種情況下,地面陷落必然與下伏洞室或填土范圍有明顯的對應關系。當斜坡上出現的局部沉陷與上述因素無關時,可能就是即將發生滑坡的征兆。 斜坡上建筑物變形:斜坡變形程度不大時,土質地面、耕地中往往不易發現變形跡象,相比之下,房屋、地坪、道路、水渠等人工構筑物卻對變形較敏感。因此,當各種構筑物相繼發生變形、特別是變形構筑物在空間展布上具有一定規律性時,應將之視為滑坡發生的前兆。 泉水井水異常變化:滑坡發展過程中,由于巖層、土層位置的變化,也會引起地下水水質和分布狀態的變化。當發現原有泉水出水量突然變大、變小、甚至斷流,水質突然渾濁,原來干燥的地方突然滲水或出現泉水,民井水位忽高忽低或者干涸,蓄水池塘忽然大量漏失等現象時,都可能是即將發生滑坡的征兆。 地下發出異常聲響:滑坡發展過程中造成的地下巖層剪斷,巨大石塊間的相互擠壓和摩擦,都可能發出一些特殊的響聲。當出現這種現象時,應該注意家禽、家畜是否也有異常反映。因為動物對聲音的感覺要比人的感覺更靈敏,往往能較人類更先感知危險的來臨。各種前兆的相互印證:前兆出現的多少、明顯程度及其延續時間的長短,對于不同環境下的滑坡有著很大差異,有些前兆可能是非滑坡因素所引起。因此,在判定滑坡發生可能性時,要注意多種現象相互印證、盡量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擾,這樣做出的判斷才會更準確。 (三)抑制滑坡發展監視滑坡動態 抑制滑坡發展:滑坡前兆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必然發生滑坡。當發現滑坡前兆后,首先應該及時地向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或地質災害防治負責人報告(圖11),其次應分析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滑坡的形成和發展,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主動消除或抑制有利于滑坡形成的因素,就可能延緩滑坡的形成甚至避免滑坡的發生。及時填埋地面裂縫(圖12)、把地表水和地下水引出可能發生滑坡區域,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提高斜坡穩定性的積極措施。 監視滑坡動態: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時,還應通過簡易監測密切監視斜坡變形的發展情況。一般情況下,應把變形顯著的地面裂縫、墻體裂縫作為主要監測對象;通過在地面裂縫兩側設置固定標樁、在墻壁裂縫上貼水泥砂漿片、紙片等方法,定期觀測、記錄裂縫拉開寬度,分析裂縫變化與有關影響因素(比如降雨)的關系,就可以掌握斜坡變形的發展趨勢,為防災避災提供依據。 滑坡裂縫的觀測周期應根據季節和裂縫發展速度靈活確定。當裂縫拉開速率逐漸加快時,監測周期也應隨之加密,甚至進行24小時專人值守;當裂縫拉開速率變化不大時(比如每月不超過1厘米),可數天至1個月監測1次;當裂縫拉開速率逐漸變小時,監測周期也可以逐步延長。監測周期的基本控制原則是:雨季監測周期適當加密、旱季監測周期適當延長;變形加快時監測周期適當加密,變形減緩時監測周期適當延長(滑坡裂縫簡易監測內容見附表)。(四)及時躲避滑坡災害 當地面變形速度加快、滑坡征兆越來越明顯時,如果能提前主動搬遷到安全的地方,應該是防御滑坡災害的最好辦法。但在許多情況下,由于永久性搬遷場地難以找到或搬遷經費短時間內難以落實等原因,還不得不采取臨時避災的措施。 臨時避災不是災難臨頭才想起避災,而是要從發現災害征兆之時起,就要有所準備,“有備”才能“無患”。根據以往經驗,躲避滑坡災害應做以下幾方面準備:預先選定臨時避災場地:在滑坡隱患區附近事先選擇一處或幾處安全場地,作為群眾避災的臨時用地。選擇場地時,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絕不能從一處危險區又遷到另一處危險區;避災場地原則上應選在滑坡兩側邊界之外,不宜選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地段。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災場地距原局住地越近越好,交通和用電、用水越方便越好。 預先選定撤離路線、規定預警信號:要通過實地踏勘、查看選擇好轉移路線,轉移路線要盡可能少地穿越危險區。要事先約定好撤離信號(比如廣播、敲鑼、擊鼓、吹號等等),同時還要規定信號管制辦法,以免誤發信號造成混亂。 預先公布責任人:要事先落實并公布地質災害防災避災總負責人,以及疏散撤離、救護搶險、生活保障等具體工作的負責人,通過村民大會、有線廣播等辦法廣泛宣傳、家喻戶曉,必要時還應進行模擬演習。通過上述工作,減少臨災條件下因組織不力帶來的混亂。 預先做好必要的物資儲備:有條件時,應在避災場地預先搭建臨時住所,為群眾提供基本生活條件。群眾的財產和生活用品可以提前轉移到避災場所,既可方便群眾生活又能有效減少經濟損失。交通工具、通訊器材、雨具和常用藥品等,也要根據具體情況提前做好準備。 歷史經驗表明,滑坡災害絕大多數發生在雨季,夜晚發生滑坡較白天發生滑坡的損失更大。因此,雨季特別是雨季的夜晚最好不要在滑坡危險區居住。 四、如何預防、躲避泥石流災害 充分認識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泥石流的產生和活動程度與生態環境質量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生態環境好的區域,泥石流發生的頻度低、影響范圍小;生態環境差的區域,泥石流發生頻度高、危害范圍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蓋率、在村莊附近營造一定規模的防護林,不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條件、降低泥石流發生頻率,而且既使發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護生命財產安全的屏障。 房屋不要建在溝口、溝道上:受自然條件限制,很多村莊建在山麓扇形地上。山麓扇形地是歷史泥石流活動的見證,從長遠的觀點看,山區的絕大多數溝谷今后都有發生泥石流的可能。因此,在村莊規劃建設過程中,房屋不能占據泄水溝道,也不宜離溝岸過近;已經占據溝道的房屋應遷移到安全地帶。在溝道兩側修筑防護堤和植樹形成防護林,可以避免或減輕因泥石流溢出溝槽而對兩岸居民造成傷害。 不能把沖溝當作垃圾排放場:在沖溝中隨意棄土、棄渣、堆放垃圾,將給泥石流的發生提供固體物源條件、促進泥石流的活動;當棄土、棄渣量很大時,可能在溝谷中形成堆積壩,堆積壩潰決時必然發生泥石流(圖17)。因此,在雨季到來之前,最好能主動清除溝道中的障礙物,保證溝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雨季不要在溝谷中長時間逗留:下雨天在溝谷中耕作、放牧時,不要在溝谷中長時間逗留;一旦聽到上游傳來異常聲響,應迅速向兩岸上坡方向逃離(圖18)。穿越溝谷時,先要仔細觀察,確認安全時再快速通過。山區降雨普遍具有局地性特點,溝谷下游是晴天,溝谷的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一山分四季,十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