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村研究論文-中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現狀與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還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本文擬對1979年以后的中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歷程,以及現狀與問題做一客觀描述,并就此提出筆者的建議。一、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在農村教育綜合改革中逐步加強改革開放后,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統一指揮下,農村教育戰線普遍開展了以謀求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協調發展為中心內容的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正是在農村教育綜合改革中不斷發展、成熟起來,其改革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9年至1984年,是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醞釀發動階段,其主要內容是撥亂反正,使農村教育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1979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轉了中共湖南省桃江縣委關于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的情況報告,這是中央在改革開放后第一次明確提出農村教育怎么辦的問題,主張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實行普通教育、業余教育、學前教育一起抓,三者互相銜接,互相促進,全面發展農村教育,為后來提出的“三教統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統籌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1980年10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和國家勞動總局關于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針對我國中等教育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提出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并舉,全日制學校與半工半讀學校、業余學校并舉,國家辦學與業務部門、廠礦企業、人民公社辦學并舉的方針;縣以下教育事業應當主要面向農村,為農村的各項建設事業服務;可以適當將一部分普通高中改辦為職業(技術)學校、職業中學、農業中學。職業技術教育在農村教育中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1983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出了關于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教育若干問題的通知,提出“農村學校的任務,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廣大農村勞動者的文化科學水平,促進農村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適應廣大農民發展生產,勞動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一定要引導廣大學生熱愛農村,熱愛勞動,學好知識和本領”。上述一系列文件精神,基本明確了農村職業教育和農村成人教育在我國農村教育事業中的應有地位,指明了農村教育的發展方向,拉開了我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序幕。第二階段,從1985年至1993年,是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推進階段。主要側重于調整教育結構,解決農村教育脫離農村經濟和社會需要的問題。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和1993年2月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頒布,明確了中小學教育的管理體制,確定了“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辦學原則;明確提出要由過去單純的“應試教育”轉到主要為當地建設培養人才兼顧升學的軌道上來;提出了1990年代乃至下世紀初,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戰略、指導方針和重大政策措施。為了全面落實決定和綱要的要求,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教育脫離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弊端,1987年2月,國家教委與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決定,在河北省陽原縣、順平縣和青龍滿族自治縣建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將貧困地區的經濟開發和脫貧致富以及社會發展與農村教育改革結合起來。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目的是,把農村教育由過去的單純升學教育轉到主要為當地建設培養急需的人才兼顧升學的軌道上來,大面積提高農村勞動者的文化技術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其主要內容是,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農村教育結構,堅持“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促進“燎原計劃”與“星火計劃”、“豐收計劃”的有機結合,為當地建設培養迫切需要的中、初級適用人才,從整體上形成與農村科技體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村教育體系。1989年3月,國家教委在全國建立了116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縣和30個地區(市)級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聯系點,加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行確定的實驗縣(市),實驗縣(市)總數近千個,“燎原計劃”示范鄉鎮發展到近萬個,分布在全國四分之三的縣(市)內。在進行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地區,教育結構逐步趨向合理,初步改變了過去單一普通教育的局面,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都有了很大發展,“三教統籌”的局面逐步形成。第三階段,從1994年至今,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探索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途徑,形成“教促富、富促教”的良性循環。1994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動員全黨和全社會進一步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認真實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再次提出要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同年9月,國家教委在河北省唐山市召開了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快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步伐,推動農村教育更好地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目前,各實驗區基本做到縣有重點高中、職業高中(職教中心)或農民中專,鄉鎮有普通初中、成人文化技術學校(農科教中心)、中心完小,較大的村有完小、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基本形成結構合理、比例適當、規模適度的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的農村教育體系和網絡。二、來之不易的成就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在中央統一領導下,以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為契機,因地制宜,積極行動起來,極大地推動了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發展,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據中國教育報2001年3月5日的報道,2000年,全國農村職業高中學校數已達4255所,占全國職業高中總數的60以上,在校生總數224.98萬人,占全國的54.28。農村職業初中1164所,在校生數為85.89萬人。以職業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農民中專446所,在校生17.26萬人。農民技術培訓學校48.63萬所,年培訓農民9047萬人次。在全國多數地方形成了以縣職教中心(或骨干職業中學)為龍頭、以鄉鎮成人學校為骨干的縣、鄉、村三級教育培訓網絡,為小學后、初中后、高中后不能升入高一級學校的農村青少年和廣大農民創造了更多的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機會。農業類專業和農村急需專業的建設得到了加強,農村職業中心實驗示范基地的建設速度不斷加快,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涌現出了一大批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好典型。培養了一大批有技術、高素質的新型勞動者,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與此同時,農村成人教育取得了新進展。2002年,農村成人初等和中等學校達484686所,畢業8189.09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15.69。一個覆蓋全國的縣、鄉、村三級農村成人教育網絡基本形成,縣級農民技術學校覆蓋面達到100,鄉鎮達到93,行政村覆蓋面為48。“九五”期間,農村成人教育累計培訓農民4.56億人次,有力地提高了農村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根據中央提出的發展規劃,“十五”期間,力爭年培訓農村勞動力達到1.5億人次,使全國農村勞動力的年培訓率提高到35以上,其中鄉鎮企業職工年培訓率提高到40以上,每年為進入非農產業就業的800萬農村勞動力提供轉移前培訓,對農村新增勞動力普遍進行就業前培訓。掃盲工作取也得了歷史性成就。1990年國際掃盲年以來,中國政府積極推動掃盲教育的發展,兌現中國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的承諾,努力實現將文盲率在1990年的水平上降低一半的要求。1993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到2000年全國基本掃除青壯年的目標,即將青壯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根據1990年、2000年兩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我國成人文盲(15歲以上)數量從18200萬減少到8500萬,成人文盲率從22.23降低到8.72;青壯年(15-50歲)文盲人數從6171萬降到2044萬,青壯年文盲率從10.34降到5以下,實現了我國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也實現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將文盲率降低一半的要求。到2002年,經省級政府檢查驗收,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縣級單位累計達到2800多個。2003年9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局(UIS)公布了全球過去10年掃盲最新統計數據并指出:在所統計的40個國家中,中國在掃盲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績最大。中國政府還十分重視婦女掃盲工作。教育部和全國婦聯共同開展了“巾幗掃盲行動”,設立“巾幗掃盲獎”,在農村廣泛開展了婦女“學文化、學技術”活動,使婦女文盲率大幅度下降。19902002年全國脫盲的5040萬人中,有62是婦女。成人婦女文盲人數由1990年的15900萬降到2000年的6181萬,婦女文盲率由1990年的32降到2000年13.5,10年間下降了一半以上。男女文盲率差別由1990年的19個百分點縮小到2000年8.5個百分點。青壯年婦女文盲數量由1990年的4443萬降低到2000年的1503萬,青壯年婦女文盲率由1990年的14.78降到2000年的4.21,婦女文盲下降的幅度超過了全國文盲平均下降的幅度。三、不容忽視的潛憂盡管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已經取得可觀的成績,但由于我國農村幅員遼闊,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城鄉差距還在繼續擴大;相對于我國20多年來經濟建設成就和未來發展需要,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發展仍略顯滯后,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潛憂,其主要表現在:1、相對水平仍有待提高雖然,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很快,在校生人數和培訓人數已經形成相當大的規模,但和“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相比,其相對水平仍有待提高!根據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綜合改革處的統計,到目前為止,在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培訓的只占20.0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或培訓的只占3.40,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只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竟高達76.40。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只有88萬,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就占了60,平均萬畝土地僅有0.80個技術人員,萬名勞動力僅有0.16個技術人員。在美國,農民受教育年限平均為12年,我國不足7年,在美國,一項先進技術在全國推廣只需一年半時間,而在我國則平均需要6年時間。中國科協于2001年5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2001年我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調查結果顯示,2001年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1.4;城市居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3.1,而農村居民只有0.4;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由東向西逐步下降:東部地區為2.30,中部地區為0.85,西部地區為0.65。2、滑坡現象急需扭轉自1980年代開始,以農林中專、農村職業高中和農民文化技術學校為主體的中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但近年來,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發展形勢發生了逆轉,滑坡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其具體表現是:其一,農村職業教育規模持續下降。2000年全國農村職業高中在校生為55.45萬人,2001年為45.15萬人,下降了17.6。農民技術培訓學校培訓規模也明顯下降,2002年培訓7682萬人次,比2000年減少了1365萬人次。其二,農村職業教育資源出現減少趨勢。隨著農村職業教育滑坡,部分地區壓縮農村職業教育的規模,有的縣將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合并,甚至改辦普通高中學校。其三,農村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進一步下降。2001年,全國農村職業高中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積為15.72平方米,生均教學設備和輔助用房為6.3平方米,2002年分別下降為14.69平方米和5.84平方米。2001年,全國農村職業高中的教學儀器達標的學校數為509所,2002年減少為471所,主要是一些達標的農村職業高中轉為普通高中或其他學校。2001年,全國農村職業高中生均圖書25.5冊,2002年減為23.6冊。2001年,全國農村職業高中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12.3臺,2002年減少為10.4臺。其四,農村職業學校辦學模式單一、管理體制不順影響到職業教育發展。一些農村職業學校脫離農民實際需求,片面注重傳統式學歷職業教育。而農民更愿意上短期的民辦培訓班,以很快學到市場需要的熱門技術去打工掙錢,這就導致農村職教日趨困難。其五,農村成人教育滑坡現象也十分嚴重。根據根據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的統計,全國農民成人學校在校學生數由1990年的2234.9萬人下降到2000年的473.5萬人,10年下降了78.8;當年轟轟烈烈的農科教相結合“運動”在多數省、區現在也趨于沉寂,機構撤了或者并了,經費砍了或者減了,項目免了或者少了,就連“三教”統籌的發源地安徽省也不例外。3、“農民工”培訓已成當務之急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不僅是促進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需要,也是當前提高農民收入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我國農村勞動力不僅文化水平低,而且所受專業技能培訓也十分有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