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縣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情況調查與思考.docx_第1頁
某縣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情況調查與思考.docx_第2頁
某縣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情況調查與思考.docx_第3頁
某縣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情況調查與思考.docx_第4頁
某縣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情況調查與思考.docx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某縣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情況調查與思考引導農民土地流轉促進新農村建設*縣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情況調查與思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村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有效手段,是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今后較長時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政策取向。為全面了解全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現狀,總結經驗,分析研究解決存在問題的措施及辦法,根據縣政協2017年工作安排,8月1718日,縣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和縣屬相關部門負責人,采取分片座談交流、發放調查表、問卷方式,對全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現狀、流轉形式、流轉管理及服務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一、現狀與成效近年來,我縣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抓手,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健全完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為關鍵,積極引導和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步伐。1.流轉形式2017年,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3.11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24.1%,流轉范圍涉及17個鄉鎮、198個行政村、2344個合作社、30615戶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合同26542份。從流轉類型上看:轉包24046畝,占10.4%,互換48715畝,占21.1%,出租105533畝,占45.7%,代耕代種47504畝,占20.6%,股份合作4502畝,占2%,轉讓800畝,占0.3%。從流轉主體上看:農戶間流轉9.31萬畝,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流轉8.1萬畝,家庭農場流轉4.4萬畝,種養大戶流轉1.3萬畝,分別占流轉總面積的40.3%、35.1%、19%、5.6%.從簽訂流轉合同方面看:只要規模較大,涉及農戶較多的都能簽訂正規合同,同時報鄉鎮備案;農戶私下間零星小規模流轉的,大多以口頭協議為主。 2.流轉特征綜合分析我縣土地流轉現狀,呈現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一是流轉主體日趨多元。農村改革伊始,土地流轉主要是本村的農戶零星小規模流轉,流轉方式以代耕代種及出租為主。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成為流入土地的主體。雖然流轉方式沒有明顯變化,但流轉規模不斷擴大,流轉縣域已不僅僅局限于本村、本鄉內部。二是流轉期限以短期為主。由于農業生產受市場等不確定因素影響,農戶為了自己利益不受損失,首選短期的流轉期限,其次為中長流轉期限。除了轉讓和互換土地兩種形式的流轉外,目前農村土地流轉期限多數在5年以下,有的流轉合同甚至一年一簽。由于流轉期限較短,造成流轉主體無動力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及長期投資,不利于土地可持續利用。三是流轉價格差異較大。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流轉土地用途不同,各鄉鎮、村社土地流轉價格差別大。據調查,用于種植大棚和露地蔬菜的流轉價格每年在900元/畝左右,用于制種玉米和糧食種植的流轉價格每年價值高的在1000元以上,大部分平均在600元/畝左右,用于養殖和中藥材種植的流轉價格每年在400元/畝左右。總體來講,城郊鄉鎮土地流轉價格相對較高,中部及邊遠鄉鎮土地流轉價格相對較低,而安陽、花寨等鄉鎮耕地地力較差,灌溉困難,加之離城較遠,年流轉價格在200元/畝左右,有的甚至50元/畝。四是流轉愿望日益強烈。近年來,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和農業生產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下,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效益難以有大的提升;隨著農民非農收入增加,農業的兼業性也更加明顯,“80后”不愿種地、“90后”不會種地的現象普遍存在。在此種情況下,有相當一部分農民愿意進行土地流轉。但具體分析,城郊鄉鎮因土地較少、進城務工便利,對土地的依賴性相對小,流轉土地的意愿更加強烈。而中部和邊遠鄉鎮,因土地面積較大,進城務工不便利,部分農戶只能以地為生,向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流轉趨勢明顯。3取得成效我縣在穩定家庭承包制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在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成效:一是推動了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流轉使農村部分土地向種田能手適度集中,實現了土地分散經營向集約經營的過渡,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生產的規模經營。以上秦鎮春綠專業合作社、欣浩陽光專業合作社和三閘鎮宏鑫蔬菜瓜果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一批蔬菜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后,合作社積極加大資金投入進行土地平整、完善機耕路、排灌水渠等設施建設,實行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和耕作技術,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改變了過去農戶粗耕、粗種,地塊零星分散不便機械化耕作和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問題,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據統計,全縣流轉土地千畝以上的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有8個,流轉土地22044.65畝,流轉土地500畝至1000畝的有10個,流轉土地5667.8畝。二是促進了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近年來,大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就近流入周邊村社土地發展規模種植、規模養殖,實現了土地流轉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互促進、良性循環。至目前,全縣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343個,家庭農場449家,種植大戶1723戶,龍頭企業78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推動全縣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三是開發和釋放了農村勞動力資源。農村土地流轉使一部分農民逐步讓出土地承包經營權,擺脫了土地的束縛,外出從事二三產業,為工業化、城鎮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資源。還有部分年齡偏大的農民,就近為流轉土地的農業企業及專業合作社打工,除勞務收入外,還能得到穩定的租金收入,變成了離地不離家的“農民工人”。如:中種集團張掖分公司以每年每畝1060元的價格整村流轉黨寨鎮煙墩、田家閘、三十店三個村土地1萬畝種植制種玉米,為便于耕作,企業再以每年每畝1020元的價格優先雇傭本村農戶進行田間管理。據統計,土地流轉后,農戶每年每畝可以直接得到2001000元不等的租金收入,租出土地的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外出從事二、三產業或返聘到企業、合作社務工,每人每天獲得80200元不等的現金收入。經調查,至目前,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4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3.84億元。四是促進了農村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部分工商企業通過流轉土地,發展規模經營,有效促進了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優化資源配置,解決了農戶發展缺資金、新型經營主體(工商企業)發展缺土地的矛盾。如:張掖市鴻福農產品有限公司流轉烏江鎮謝家灣村土地2500畝,建成供港澳蔬菜基地,發展精品農業;張掖市金滿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流轉堿灘鎮永星村土地1600畝,實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集種養、特色林果、休閑觀光為一體,發展休閑觀光和森林生態旅游。實現了資金、技術、市場等要素在土地資源平臺上的優化配置。二、困難與問題農村土地流轉為我縣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活力,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1.思想認識不到位。部分村社干部對土地經營權流轉、實現土地規模經營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理解不深不透,認為土地流轉是農戶和經營者自己的事情,與己無關,對此宣傳不到位,推動不積極,服務跟不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土地流轉工作。部分群眾“戀地”情節較重,對土地經營權流轉不積極,部分農民對土地流轉期望值過高,待價而沽,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有效流轉。2.土地流轉層次低。從流轉規模來看,我縣流轉土地總量不足耕地總面積的三成,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經營仍然是當前土地生產管理的主要組織形式。從流轉方式來看,目前全縣已經流轉的土地,大部分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為主;但農戶私底下通過互相協商、朋友介紹等方式轉入轉出仍還不少,很普遍,存在土地規模小、隨意性大、自發性低層次的明顯特征。3.流轉行為不規范。盡管縣上制定并下發了統一的土地流轉合同,但由于農民法律意識淡薄,在農村,私自流轉土地的現象十分普遍,且流轉協議多為口頭協議,多數不簽訂合同或合同不規范,雙方的責任權利沒有明確約定,留有土地糾紛隱患。我縣雖然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但鄉、村兩級土地流轉管理服務機構的職能還不能充分發揮,在信息發布、中介服務、合同管理、糾紛調解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加強。4.流轉經營風險大。農業是受自然和市場雙重影響的弱質產業。隨著土地流轉和經營規模的擴大,農業經營風險也會積累和擴大,致使一些經營主體投資農業也變得異常謹慎。近年來,流轉土地發展規模經營而虧損乃至破產的事例屢見不鮮。如新墩鎮南閘村村民李軍在該鎮雙塔村流轉土地250畝,建造高效溫室89座、鋼架拱棚120座種植蔬菜,由于缺乏種植管理經驗,加之受天氣、市場等因素的影響,經營虧損,直接經濟損失高達五六十萬元,致使資金鏈斷裂,銀行貸款無力償還,土地租金無法兌付,溫室及拱棚荒廢,群眾利益受損,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5.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低。目前,以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為主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雖已建立,但客觀地講,當前的社會保障水平還遠遠不能滿足群眾的養老、醫療等基本需求。農村土地兼具生產資料功能和社會保障功能,在社會保障水平相對較低的情況下,部分群眾基于對未來的擔心,寧愿低水平經營,也不愿流轉土地,這種思想觀念在中老年群眾中尤為突出。三、意見及建議土地是農村稀缺有限、十分寶貴的資源。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引導農村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是解決“三農”問題、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和現實需要。1.加強宣傳引導,提高干部群眾對土地流轉的認識。農民是土地流轉的主體,鄉村社干部是土地流轉的助推器。因此解決好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問題,打破阻礙土地流轉的思想桎梏要充分利用各種行之有效的形式,廣泛宣傳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等大政方針。積極宣傳農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引導農民知曉農村土地流轉的原則和政策,明確自己在土地流轉中的權利和義務,做到依法、自愿、有償、規范流轉土地,消除群眾的思想顧慮,增強土地流轉的自覺性、積極性。同時,加強對鄉鎮、村社干部土地流轉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培訓,增強土地意識,提高他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依法、依規辦事的能力,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流轉。2.加大扶持力度,著力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踐證明,凡是專業大戶、家庭農揚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快的地方,其土地流轉規模就大,農業產業化水平就高。同時,本土成長起來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土地從事規模經營,更容易處理與當地農民的關系,也更容易帶動農民發展。因此,要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促進土地流轉的關鍵環節來抓,強化政策支持,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做大做強。在推進土地流轉過程中,糧食直補、農資補貼等普惠性政策要落實到農戶以減小土地流轉的阻力;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涉農項目安排、農村土地流轉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對愿意長期(5年以上)流轉土地從事規模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優先安排小型水利建設、土地整理、休閑農業、設施農業等方面的項目,并按照產業發展要求進行項目設計和建設,從而建成一批符合產業化發展要求的標準化基地。3.夯實流轉基礎,創造有吸引力的土地流轉條件。一是加快實施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完善承包合同,健全登記簿,頒發權屬證書;妥善解決農戶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等問題;建立歸屬清晰、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農村產權制度,為加快推進農村土地規模化流轉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貸款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二是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和“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的標準,加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力度,解決地塊分散碎小、土地質量和機械化耕作條件差異大的問題,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對大規模的土地流轉業主或有帶動性的龍頭企業,政府可將農發項目建設資金打捆集中使用,優先搞好流轉土地縣域的高標準農田整治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有吸引力的土地流轉條件。4.積極探索創新,拓寬農村土地流轉方式和途徑。根據不同縣域的產業特點、資源稟賦、群眾意愿,因地制宜地選擇流轉方式,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當前,在穩妥地推進出租、轉包、互換等流轉方式的基礎上,大力推廣整村、整社流轉、土地入股、托管服務、有償退出等流轉模式。在堅持自愿的基礎上,鼓勵集體或個人將承包土地經營權作價入股,與工商企業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共同開發經營,分享效益,有效降低流轉主體的經營風險。鼓勵農戶開展土地托管,大力發展新型農業服務主體,農戶把部分或全部生產環節委托給新型農業服務主體管理,增加雙方收益。從我縣的實際情況看,城郊鄉鎮等蔬菜產業縣,通過轉包、出租等方式流流轉土地較為適宜;中部及邊遠鄉鎮等制種產業縣,通過入股、托管等方式流轉土地較為適宜。5.發展二三產業,改善農村土地流轉的外部環境。先進地縣的經驗表明,土地流轉的規模大小與該地縣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水平正相關,二三產業發展是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的動力源泉,且是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的主導性環境動力。農民只要在農業外部獲得穩定且有保障的收益,才愿意有條件地放棄自家所擁有的土地權益。因此,要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為農村土地流轉創造條件。一方面,我們要立足實際,大力發展以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