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政治_第1頁
國際貿易政治_第2頁
國際貿易政治_第3頁
國際貿易政治_第4頁
國際貿易政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際貿易政治,思考題,什么是貿易政治?貿易政治的主要理論有哪些? 什么是“內嵌式的自由主義”(embedded liberalism)?主要有哪些觀點? 國際貿易體制(GATT和WTO)的發展包括幾個重要的階段,各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GATT和WTO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自由貿易”、“公平貿易”與“戰略貿易”?在國際貿易政治中有什么重要意義?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體制中的作用、利益以及互動關系? 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不同流派有什么不同的觀點?,貿易政治如何反映國家與市場的關系? 如何用貿易政治理論來分析中國加入WTO的努力? 案例:中美貿易爭端;美日貿易爭端,一、有關貿易的經濟學理論,有關貿易的經濟學理論:,Adam Smith: 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分工從事最擅長的生產,得益。(單一產品之間)英國、葡萄牙 David Ricardo: 比較優勢:沒有絕對優勢,貿易同樣有利益。1817年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即使葡萄牙產生葡萄酒和布都比英國便宜,兩國貿易葡萄牙仍然得利。,The Heckscher-Ohlin theorem,The Heckscher-Ohlin theorem(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瑞典人)(1920-30年代)進一步論證了李嘉圖的觀點:提出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主要是由在生產方面的諸要素如資本、勞工和資源的相對豐裕和缺乏(豐裕程度或匱乏程度)決定的,再次基礎上開展國際分工,區分出資本密集型國家(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國家(發展中國家)。,對The Heckscher-Ohlin theorem的修正,影響貿易的因素除自然稟賦外,還包括歷史事件、政府政策與累積原因。 理論發展: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 “干中學”(learning curve?)、技術革新(innovation),規模經濟等。(吉爾平,2003,228) 里昂惕夫悖論:引入“人力資本”、規模經濟等概念到貿易理論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增長理論,解釋了悖論。(同上,229)(土地的因素),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y,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y(1940s):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解釋:一國為什么存在反對、贊成自由貿易的集團(trade liberalization benefits abundantly endowed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hurts poorly endowed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a state):自由貿易有利于該國比較豐富的生產要素而不利于該國較稀缺的要素。(提出了一個有爭議的命題:自由貿易使發展中國家得益?)中國:自由化有利于中國的工人;法國:農民反對;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農民贊成農產品自由貿易。,產業內貿易與公司內貿易,“比較優勢”的有關理論解釋不了。 產業內貿易:比較優勢相似的國家之間的貿易仍會發生,主要的原因:根據經濟自由主義理論,推動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因素: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消費者不同的口味、更為專業化、更為復雜的生產(production of more specialized and sophisticated manufactured products)。 發達國家之間的汽車貿易。 公司內貿易:跨國公司帶來的直接投資的結果,全球范圍內的產品布局:產業組織問題;價格轉移問題。 到1990年代末,50以上的美日貿易是公司內貿易。,戰略貿易政策(現實主義),從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到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 例證:鞋子與飛機。 戰略貿易政策的基本觀點: (1)強調國際競爭與貿易方式是以日益增加的利潤為基礎的獨有的專業化的結果,不是資源稟賦差異的結果;(2)技術與規模經濟日益重要;(3)國家通過確立產業政策(industrial targeting),可以創造競爭優勢;(4)強調國家干預經濟;更傾向于人為的比較優勢或競爭優勢(arbitra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or competitive advantage)發展高科技。(5)把高收入工作崗位留在國內。例子:日本和東亞。(國家與市場:是十分復雜的問題。) 自由主義對戰略政策的批判:產業政策風險大,得益?。灰饑H貿易摩擦。 Paul Krugman到底是貿易保護主義者還是自由貿易者?,戰略貿易理論(STT)或新貿易理論,構成戰略貿易理論的新理論元素: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干中學、研究與開發等。 不完全競爭:寡頭壟斷競爭(應用不完全競爭的數學模型與博弈論模型),高科技產業出現。 規模經濟決定不能容納更多的競爭者 壟斷租金 國家出于國家安全或國際競爭的需要,容忍甚至鼓勵寡頭壟斷的存在。主要是通過幫助企業產生正的外部效應(技術),將利潤從國外公司轉移到國內公司。 應用的產業:計算機、半導體、信息處理、生物技術、航空航天等。,與戰略貿易有關的幾個理論,產品周期理論(product cycle):1966年,雷蒙德弗農(Raymond Vernon)提出: 解釋美國1960年代對外直接投資:美國具有產品創新的競爭優勢;美國海外投資旨在阻止或先發制人排斥國外競爭者的愿望。 觀點:,競爭優勢論,競爭優勢論:哈佛大學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 解釋的現象:為什么一些國家的公司在某些特定生產部門比其他國家的公司有競爭力。 觀點: (1)比較研究發現:國家經濟或政治經濟的國家體系的內在特點影響國內公司的環境,促進或阻礙某些產業的競爭優勢的發展。這些內在特點(影響國內競爭)包括: 民族文化與它對經濟活動的影響 資本赫勞動力的地位 有效需求的本質 支柱產業的狀況 經濟的產業結構,觀點: (2)國內競爭決定該國公司在國際的競爭力。寡頭壟斷公司,目標獲得市場份額,不是利潤最大化,主要通過產品創新、把科技運用于生產過程與重視質量控制來實現。 觀點:(3)國家政策的差異:一國政府在幫助或阻礙公司創造競爭優勢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政府影響供求因素、新興產業的保護政策、支持研發、幫助公司獲得外國技術、專利保護等。 (見吉爾平,2003,232233),貿易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貿易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1950:7%;1997:22%;19824-1994:貿易的增長速度是全球經濟增長的2.8倍。 投資是貿易的推進器。沒有投資就沒有貿易??鐕镜膬炔抠Q易(intrafirm trade)及其伙伴間的貿易:占全球貿易總量的1/3。正如WTO的秘書長指出:“商業現在呈現出為投資而貿易,為貿易而投資的格局貿易與投資已經越來越成為跨國貿易整個戰略的一部分” (Theodore H. Cohn,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theory and practice, Longman, 2000,p.199),戰略貿易論、國際規則與中國的產業發展戰略,中國當前正在致力推行發展中國戰略產業的政策:航空、航天、半導體等 按照戰略貿易論,中國可以或正在采取的措施: 通過自己的技術標準 扶持自己的技術企業 國家采購 國際規則的限制 今后貿易摩擦會更多:中國與發達國家相關摩擦會更多。,二、國際貿易政治的理論,內嵌式的自由主義 公共選擇(利益集團)論 雙層博弈論 國際機制約束論,內嵌式的自由主義(embedded Liberalism),“內嵌式(深嵌式)自由主義”概念由魯杰最早提出,見Ruggie,J.International Regimens,Transactions,and Change:Embedded Liberalism in Postwar Economic,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ume 36 Spring),1982,p38. 主要觀點:國際經濟體制的建立,要把效率與更廣大的價值結合在一起考慮。在全球化面前,國內弱勢群體,以及在國際社會中的弱勢國家最易受到打擊。國家要發揮管理經濟的作用。在設計國際經濟體制的時候,必須兼顧國內勞工利益。國際組織要發揮協調作用,減少弱勢國家的風險。,new embedded liberalism compromise,What is needed instead-for the sake of America and the world-is a new embedded liberalism compromise, a new formula for combining the twin desires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tability, one that is appropriate for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in which 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has become globalized, and a domestic context in which past modalities of state intervention lack efficacy or legitimacy. Until that is found, what Charles Kindleberger, in his classic stud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called “transition traps,“ moments of discontinuity when things could go terribly wrong, lurk ahead. ( John Gerard Ruggie, Globalization and the Embedded Liberalism Compromise: The End of an Er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ocieties,Working Paper 97/1 ),文獻: Ruggie,J.International Regimens,Transactions,and Change:Embedded Liberalism in Postwar Economic Order,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ume 36 Spring),1982,p38. 后收入:John G. Ruggie, “International Regimes, Transactions and Change: Embedded Liberalism in the Post-War Economic Order,“ Stephan D. Krasner ed., op.cit., pp.195-231; John G. Ruggie, Constructing the World Polity: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8), pp.1-39 Kirshner, Jonathan. 1999. “Keynes, capital mobility and the crisis of embedded liberalism.”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6(3): 313-337. John Gerard Ruggie Taking Embedded Liberalism Global: The Corporate Connection, LSE, 2002,公共選擇(利益集團)論,Bruno S. Frey: 國際政治經濟學,1987年: 主要研究發達國家的保護主義市場: 保護主義的需求方: 保護主義的供給方: 反對保護主義的需求方:跨國公司,消費者, 保護主義的供給方: 關稅的決定機制:關稅是政治市場的均衡決定,貿易政治的若干理論:利益集團競爭論 公共選擇理論在貿易政治中的應用 多元主義:政治市場的存在:利益集團有益論。 兩個集團:進口競爭集團,出口促進集團。 政策結果:利益集團與政府互動的結果。 利益密度:產業與消費者 游說的過程:,雙層博弈論(two-level games),談判者的雙層博弈:Level one: 國際談判;Level two:國內批準達成協議的過程。 win-set(贏集):核心概念,即指“在特定的立法機關不變的情況下,在第一層達成的并且能夠在第二層獲得必要多數支持的所有協議的總和”(Robert D. Putnam, “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2, Summer 1988, pp. 427-460. p.23),決定winset大小的因素:談判破裂的代價,代價越小,winset越小;國內是否團結一致或意見一致;議題的政治化(政治符號化?);多個議題之間的聯系程度。 談判者的談判策略: 如何影響本國和談判對手國家的winset。 談判者的談判策略:如何擴大對手的國內winset:包括:增加談判破裂對他國的國內利益集團的損失;在議題間建立聯系;加強談判對手在本國的談判地位;改變對方對于協議和對自我利益的看法;增加對方決策過程的參與者等。 高軍碩士論文的嘗試,國際機制制約論,三、案例分析,案例一:1930年代美國為什么沒有實行自由貿易的政策?,1919-1939年 保護主義時期。主要是:歐洲各國對于戰后的經濟困難的回答,采取了提高關稅的保護主義的回答。美國也是如此:1922年美國國會通過(the Fordney-McCumber Tariff)來自農業區的McCumber參議員為了獲得對農產品、木材的保護,轉而支持對進口工業品實施高關稅。進口關稅提高到38%,遠高于1913年Underwood Tariff。1 929年,國會通過1930年Smoot-Hawley Tariff Act,把美國的名義關稅提高到了52.8%,達到美國20世紀關稅的頂峰。,1930年代美國為什么沒有實行自由貿易的政策?(續),觀點一:霸權穩定論:美國有能力但沒有意愿承擔領導責任(Charles P. Kindleberger, pp.291-307); 觀點二:美國沒有能力,其在世界貿易和投資上的份額遠遠少于19世紀后期的英國(如Stephen D.Krasner, “State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l Trade,” World Politics 18-3(April 1976), p.338);,1930年代美國為什么沒有實行自由貿易的政策?(續),觀點三:國內政治的解釋:國內一些工業部門害怕歐洲的競爭,農業對世界農產品價格的下跌感到失望,美國憲法規定:國會制訂關稅,但是國會議員比總統更受到壓力的影響,兩黨政治的影響共和黨比民主黨更傾向于保護主義,在通過1930年Smoot-Hawley Tariff Act時,共和黨是參議院的多數黨。(GPE,pp.203-204),案例:美國的“201”條款與鋼鐵保護,“201”條款也主要是為了獲得west virginia和中西部鄰近各州的票數。影響包括: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損害了那些采用進口鋼的廠商的競爭力;使得過時的、沒有競爭力的鋼鐵廠不能調整。在國際上,美國的形象遭到破壞,美國的形象是不負國際責任。更嚴重的是,共和和民主兩黨均歡迎這一決定,為未來的選舉做準備。(英國衛報Jeffrey Sachs ,“The global effects of local politics”, March 7, 2002),案例三:中美最惠國待遇,MFN (most favored nation) or NTR (normal trade relations) 美國國內最惠國待遇的條款 最惠國待遇與美國國內政治 總統與國會的斗爭(政黨斗爭) 利益集團之間的斗爭 中間勢力成為延長中國最惠國待遇的關鍵 布什與克林頓時期的對華最惠國待遇政策 中國加入WTO與中美最惠國待遇問題 1999年11月,中美WTO協議 2000年美國政府給予中國PNTR的努力,四、多邊貿易體制的政治分析,GATT vs WTO,修改GATT 1947 并充實內容成為GATT 1994 長期游離在關貿總協定之外的農產品和紡織品與服裝分別簽定了協議。 強化了處理貿易爭端的機制 就烏拉圭回合的三個新議題,即知識產權、服務貿易和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都簽定了協議 WTO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建立了更加密切的相互關系(?),因此,世界貿易組織已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烏拉圭回合的協議已成為重要的國際經濟貿易的規范。,WTO的基本原則,WTO的基本原則是在繼承GATT(關貿總協定)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補充和修改而來的。它們源自于GATT、服務貿易總協定和歷次多邊貿易談判所達成的一系列協議。最主要的幾項原則如下: 非歧視性原則: 具體表現為“一般最惠國待遇”及“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原則為:如果一成員給予另一成員某種優惠的待遇,它應該“立即、無條件地”將同樣的優惠待遇擴展到所有成員,以保證沒有任何成員受到“歧視性”待遇。國民待遇原則是指一項進口產品支付了關稅和其它費用進入一國市場后,它必須享有不低于該國國內生產的類似產品的優惠待遇,即各成員必須同等地對待進口產品和本國生產的類似產品。,公平貿易原則 公平競爭原則要求用市場供求價格參與國際競爭,各成員的出口貿易經營者不得采取不公正的貿易手段,扭曲國際貿易競爭,尤其不能采取傾銷和補貼的方式在他國銷售產品。如以傾銷或補貼方式出口本國產品,給進口方國內工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有實質性損害威脅時,進口方可以根據國內受損工業的指控,采取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 貿易壁壘遞減原則 主要通過關稅減讓談判,相互約束部分或全部產品的關稅稅率,三年內不得提升。三年后如果提升還要同當初進行對等減讓談判的國家協商,用其它產品的相當水平的減稅來補償提升關稅所造成的損失。同時還通過服務承諾及對非關稅壁壘采取約束和減少的措施,減少貿易壁壘對國際貿易發展的消極作用。,透明度原則 透明度原則是指WTO要求各成員的貿易法律、規章、政策、決策和裁決必須公開。其目的在于防止締約方之間進行不公平的貿易。 一般禁止數量限制原則 一般來說實行進出口數量限制都是違反WTO基本原則的,尤其是以配額和許可證為主要方式的“數量限制”。但也有一些例外,如允許國際收支困難的國家實施數量限制;允許對發展中國家的“幼稚工業”加以保護。,發展中國家特殊待遇原則 世貿組織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些特殊優惠待遇,如發展中國家關稅可較發達國家高;可繼續享受普惠制;有較長的過渡期;履行義務時有較大的靈活性;可從世貿組織得到特殊援助等等。 允許例外和實施保障措施原則 考慮到成員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和為減少經濟發展中出現不穩定和突發因素的破壞作用,允許成員方采取例外和保障措施。即不承擔和履行已承諾的義務,對進口采取緊急的保障措施,如提高關稅、實施數量限制和特殊限制等。,保障措施(temporary safeguards): import surges, balance-of-payment, infant industries and general waivers; permanent measures: general exceptions, national security and tariff renegotiations. 緊急貿易措施原則(Contingent trade measures): antidumping duties (ADDs), countervailing duties(CVDs)),關貿總協定協定下的多邊貿易談判,在年世貿組織成立之前,關貿總協定共舉行了八輪多邊貿易談判。,第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于年月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主要進行削減關稅的談判。關貿總協定的個創始締約方參加了談判,并正式創立了關貿總協定。談判共達成雙邊減讓協議項,使占應稅進口值約的商品平均關稅降低。 第二輪多邊貿易談判于年月月在法國安納西進行,有個成員參加。談判達成了約項關稅減讓。,第三輪多邊貿易談判于年月年月在英國托奎舉行,有個成員參加。談判達成了約項關稅減讓,從而把年確定的關稅水平下調了。 第四輪多邊貿易談判于年年月在瑞士日內瓦進行,個成員參加了談判。由于美國國會對美國政府的授權有限,使談判受到嚴重影響。所達成的關稅減讓只涉及億美元的貿易額。,第五輪多邊貿易談判(亦稱“狄龍回合”談判)于年月年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個成員參加了這一回合的談判。談判達成的關稅減讓涉及億美元的貿易額。 第六輪多邊貿易談判(亦稱“肯尼迪回合”談判)于年月年月在瑞士日內瓦進行,有個成員參加。這輪談判確定了削減關稅采取“一刀切”的辦法,在經合組織成員間工業品一律平均削減的關稅。,第七輪多邊貿易談判(亦稱“東京回合”談判)于年月在東京舉行的關貿總協定部長級會議上發動,年月談判結束,個成員參加了這一回合的談判。最終結果是將世界個主要工業品市場的關稅平均削減,制成品的平均關稅由關貿總協定成立時的左右降至。另外東京回合還產生了一系列關于非關稅壁壘的協議。,第八輪多邊貿易談判(亦稱“烏拉圭回合”談判)是年月在烏拉圭的埃斯特角城舉行的關貿總協定部長級會議上決定的,開始旨在全面改革多邊貿易體制的新一輪談判,經過年多艱苦的談判,于年月日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結束。參加方從最初的個,增至談判結束時的個。談判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平均降稅,發達國家工業制成品平均關稅水平降為左右。談判最重要的成果是簽署了世界貿易組織協定。 (資料來源:新華社記者顧德偉:“背景資料:歷次全球多邊貿易談判成果”,新華社北京2001年1月14日電),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宗旨和原則,根據1994年4月15日在馬拉喀什部長會議由104個政府代表簽署的關于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世界貿易組織建立的宗旨是: 協定的成員方認識到在發展貿易和經濟關系方面應當按照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和大幅度穩定提高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并擴大生產和貨物與服務貿易的觀點,并為著持續發展的目瞪口呆以擴大對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尋求對環境的保護和維護,并根據它們各自需要和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情況加強采取響應的措施。,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宗旨和原則(續),WTO的宗旨與1947年簽訂的關貿總協定的宗旨基本相似,但由于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補充: 第一,有關全球性環境保護的補充:協定提出了“尋求對環境的保護和維護”,烏拉圭回合雖然未對環境保護簽訂專門的協議,或在大多數協議中都有環境保護的條文。這種補充是必要的,但是,需要防止某些國家借環境保護推行貿易保護的非關稅壁壘措施。 第二,有關發展中國家待遇的補充內容。宗旨中對于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待遇提出要“根據它們各自需要和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情況加強采取各種相應的措施”,并且在宗旨中指出了”進一步認識到有必要作出積極的努力,以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能獲得與它們國際貿易額增長相適應所需要的經濟發展?!?Final Act(original text): Recognizing that their relations in the field of trade and economic endeavour should be conducted with a view to raising standards of living, ensuring full employment and a large and steadily growingvolume of real income and effective demand, and expanding the production of and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while allowing for the optimal use of the worlds resour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bjective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eking both to protect and preserve the environment and to enhance the means for doing so in a manner consistent with their respective needs and concern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WTO多哈回合談判,年月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的世貿組織第三屆部長級會議計劃發起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由于種種原因,會議以失敗而告終。原定于年月開始的“千年回合”談判也未能按時啟動。 2001年11月,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第四屆部長會議上,世貿組織142個成員一致同意自2002年1月31日開始啟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亦稱多哈回合談判。多哈回合是世貿組織自1995年成立以來發動的首輪多邊貿易談判。,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切實落實烏拉圭回合協議。在發展中國家普遍關注的農業和紡織品問題上,發達國家卻未真正對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對此發展中國家感到不滿,要求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在討論和確定新議題之前,首先應檢查烏拉圭回合協議的執行情況,而不是搞更多的新議題。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同意將發展中國家的要求作為多哈回合貿易談判的重要議題列入議程,并設立一個特別機構負責審查。,多哈回合談判確立的新議題:包括貿易與投資關系;貿易與競爭政策互動;貿易便利化和政府采購透明度。此外,還涉及農產品、非農產品市場準入、服務貿易、世貿組織規則(反傾銷、反補貼和區域貿易安排)、貿易與環境等議題。 全部談判將以一攬子承諾方式于2005年1月1日前結束。為此,世貿組織成立了貿易談判委員會,委員會及其下屬的7個談判小組在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授權下,監督和實施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 Final Act(original text): Recognizing that their relations in the field of trade and economic endeavour should be conducted with a view to raising standards of living, ensuring full employment and a large and steadily growingvolume of real income and effective demand, and expanding the production of and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while allowing for the optimal use of the worlds resour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bjective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eking both to protect and preserve the environment and to enhance the means for doing so in a manner consistent with their respective needs and concern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世界貿易組織的產生,背景:80年代,NTBs明顯增多;美國貿易平衡惡化,美國國內保護主義壓力增大,力圖開啟新一輪談判,把服務、農業納入到新的貿易機制中。加拿大首先提議成立更為正式的貿易組織,取代GATT。 WTO:1995年成立,包括了GATT,GATS,TRIPS,TRIMS等。,WTO的主要機構,部長會議:最高權力機構,兩年一次會議。 處理日常事務的機構: the General Council( 所有成員,代部長會議行使日常職能),下設the councils for trade in goods,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PR, and trade in Services的活動。 專門委員會:trade and development,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balance-of-payments restrictions, and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General Council必要時以兩種形式開會: the Trade Policy Review Body the Dispute Settlement Body,發達國家對貿易談判的影響,因為按照互惠原則,國內市場大、貿易額的大國要作出最大的減讓,因此,他們也具有最大的談判籌碼(the most leverage)。 GATT四邊貿易部長委員會(the Quadrilateral Group of Trade Ministers or Quad):1981年在渥太華G-7會議上成立,指導全球貿易體制的非正式委員會,由歐洲委員會(指導歐盟的貿易政策)、美國、日本和加拿大。在新加坡部長會議后作用減弱,面臨挑戰。機制:部長定期舉行會議,在烏拉圭回合中所有階段起了重大作用,1993年月1日東京7個工業國首腦會,四方宣布重新發起談判,打破僵局。 歐、美、日最重要,其中歐美又是重中之重。東京回合,美歐在不同的領域達成協議,標志完成談判;通常是美歐先提出協議,其他國家來討論。,3. 發展中國家與國際貿易體制,在WTO中,發展中成員現已占世貿組織的80%左右,商品貿易已超過全球貿易總額的35%,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WTO中的重要力量。,與過去相比,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多地關注和參與多邊貿易規則的制定,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將決定著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方向。 發展中國家的活動表明,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對WTO談判進程以及對整個多邊貿易組織的影響力增加了: 2003年5月,38個最不發達國家的貿易部長在孟加拉的達卡聚會,就最不發達國家在世界貿易談判中應采取的共同立場達成共識,呼吁并要求發達國家在世界貿易談判中做出讓步,兌現其承諾,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增加最不發達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并向它們轉讓技術及提供與貿易相關的支持,幫助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2003年6月中旬,40個非洲國家的貿易部長共同發表大灣宣言,制定了參加世貿組織多邊貿易談判的共同立場,表達了對在農業、知識產權、衛生、特殊與區別待遇等方面的談判尚未能取得進展的憂慮,要求發達國家對紡織、服裝和海產品的進口多開“綠燈”。 2003年9月14日WTO的坎昆會議: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矛盾與沖突的爆發:坎昆會議上,以印度、巴西、中國為代表的“21國集團”堅持反對美歐的農產品自由化方案,并得到了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支持。與此同時,反對正式啟動以歐盟、日本為首的發達國家 提出的 “新加坡問題”談判。新加坡議題包括:包括貿易便利化、政府采購透明化、貿易與投資、貿易與競爭。,對多邊貿易體制的政治經濟分析,多邊貿易體制的貢獻 制約了以國家為基礎的保護主義 推動了全球經濟的整合 政治意義明顯,經濟利益紛爭有了機制化解決的渠道,為其他領域沖突的解決提供了一個范例 多邊貿易體制的局限 發達國家的主導問題:存在為其政策目標服務的問題 貿易分割問題存在,正在得到逐步解決 對發展中國家利益的照顧問題,即特殊待遇問題 灰色領域問題 區域化問題,秘書長人選的斗爭,GATT和WTO秘書長人選斗爭激烈:GATT時叫secretary-general,現在叫director-general。 Sir Eric Wyndham-White(48-68,British), Olivier Long (1969-80, Swiss), Arthur Dunkel(80-93, Swiss), Peter Sutherland (1993-95, Irish), Renato Ruggiero(1995-, Italian). 素帕猜(2001,泰國人),秘書長人選的斗爭(續),第一任WTO秘書長之爭:在歐美之間存在一個默契(tacit agreement):即美國人擔任世界銀行行長,歐洲人擔任IMF總裁(managing director)。但是GATT人選上沒有這種默契。 WTO首任秘書長:美國支持非歐洲人,前墨西哥總統Carlos Salinas de Gortari; 日本、多數亞洲國家:韓國貿易部長Kim Chul-su; 歐洲支持意大利前任外貿部長Renato Ruggiero。后來,美國支持魯羅杰,條件是:魯羅杰只任一任四年,下任由非歐洲人擔任。(Theodore H. Cohn, p.216-217),WTO決策程序與IMF、WB的比較,WTO一國一票制(與GATT一樣)。根據不同的問題,WTO投票時需要簡單多數(simple majority),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特別多數(a special majority of two-thirds or three-fourths)或unanimity (全體一致)。看起來,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上升,實際不然,這是因為consensus decision making is far more common than formal vote taking. 發展中國家通常不會采用正式投票方式來反對發達國家。此外,四邊委員會仍是決定談判議程的重要的非正式組織。(p.217),解釋保護主義政策,Cletus Coughlin等的文章:Protectionist trade policies: A survey of theory, evidence and rationale (p.303) 按照public choice的理論:保護對某些集團有利。保護還來自幾個方面的動力:資源重新配置的成本,心理成本(轉業不輕松),政治體制等。,保護主義的形式:關稅、配額、管制壁壘、補貼、外匯管制(tariff, quotas, regulatory barriers, subsidies, exchange controls) 貿易保護的代價: 美國:消費者損失:1983年,僅在汽車、紡織品、鋼鐵和糖等方面損失127億美元,所得方:政府和國內生產商。(p.308)1984年,僅衣服、糖和汽車,消費者損失140億美元。其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少于10000美元)損失最大:這些相對于23的收入附加稅;對于收入超過60000美元的家庭只有3。因為收入的差異。(p。309),支持限制貿易或保護主義的理由:,國防:都認為自己對國家安全重要,忽視了:可以從友好國家進口;在石油等方面,存貨而不是限制進口更有利。 收入再分配:國家的職能之一。即保護弱勢群體。貿易并不對收入不平衡負責,最好的辦法是:征稅,支付轉移(transfer payment) 最佳關稅論(optimum tariff argument):對于對世界市場有控制力的國家,可以有所謂“最佳關稅”,即可以通過此,使外國產品更便宜。但是,大多數國家無此能力;計算不易;外國報復。,平衡貿易論:貿易赤字未必不好,如資本與貨物貿易要平衡;減少進口,也將導致出口下降 保護工作職位: 幼稚工業論: 外溢效益論(spillover effects):對其他產業、個人的好處,如技術擴散效應,非市場交易行為,政府含義確定補貼的行業對象。,戰略貿易政策:所謂比較優勢是政府干預的結果。Krugman(1987)指出,波音與空中客車的競爭。問題:信息問題,外國政府的同樣政策;補貼誰難以確定。 貿易互利(reciprocity)和“鏟平競技場”(level playing field):雙邊貿易不可能完全平衡。批評:是披著偽裝的保護主義;不關心國家的整體競爭地位;赤字與否不能代表公平不公平,因為供需不同決定雙邊平衡的不同。,Ronald Rogowski,Ronald Rogowski,Commerce and Coalitions: How Trade Affects Domestic Political Alignments. (1989) 根據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經濟理論,認為:自由貿易將有利于供應豐富的生產要素,如土地、勞動和資本等,傷害相對希缺的要素。指出:隨著貿易的增多,加強了當地資本(?)稟賦豐富的要素的政治權力,而貿易下降,則傷害它們的政治地位。也即資源豐裕者支持自由貿易,相反,資源希缺者則支持保護貿易的政策。,根據此理論,提出了貿易政治的假設和模型: p320:土地勞動力比率,預測城鄉斗爭(土地與工人、資本的斗爭),階級斗爭(工人與資本的關系)。兩次大戰,都提高了工人、婦女和黑人的地位。 土地勞動力比例(land-labor ratio)最能貿易政治的問題:因為一個國家不可能在土地和勞動力方面都豐裕。以資本豐裕程度,來判斷給出了土地勞動力比率(p.320322):,1) capital rich, land rich, and labor poor; (當前的美國)階級沖突:擴大貿易,有益于資本家和農場主,結果勞工遭到很大的競爭,結果階級沖突擴大,即資本對勞工的斗爭。 (2) capital rich, land poor, and labor rich (19世紀末的英國)城鄉沖突:結果:擴大貿易,有益于資本家和工人,不利于農業、畜牧業。因此造成城鄉差別。 (3) capital poor, land rich, and labor poor (19世紀末的美國)城鄉沖突:結果:經濟落后,:資本家和勞工均主張保護主義,而農場主則主張自由貿易。 (4) capital poor, land poor, and labor rich. (19世紀末的德國)階級沖突:工業資本家和地主聯合,反對自由貿易,而勞工則主張自由貿易,結果導致階級沖突。,貿易擴大即increasing exposure to trade的政治影響:,產生兩種經濟形式的城鄉沖突,其他兩種經濟形式的階級沖突。(P.322) 18701900年間: 德國:經濟相對落后,即資本匱乏:大量引進資本,人均工業生產能力低于英國或比利時。勞動力豐富,但是土地缺乏,結果:勞工要求自由貿易,土地和資本團結起來要求保護和推行帝國主義政策。自由主義遭到了打擊,州一級的普選權受到了限制,資產階級革命的熱情更高。德國:階級斗爭激烈。,美國:經濟相對落后,即資本匱乏:大量引進資本,人均工業生產能力低于英國或比利時。土地豐富,勞動力貧乏,結果:美國:城鄉斗爭,土地要求自由貿易,民粹主義嚴重。 英國:經濟發達,工業生產能力第一,資本豐富;同時,勞動力豐富,英國的勞動力土地比率是日本的一倍,是美國的30倍。結果:資本家和工人團結在自由黨周圍,要求擴大普選權,限制土地貴族的權力。結果:英國,radicalism,城鄉斗爭。 作者還強調了一個概念:即“潛在獲益者”和“實際獲益者”的區別,潛在獲益者會受到利益的驅動,團結起來進行行動。,貿易下降的政治影響:,由于成本提高,或安全感下降,導致對外貿易的風險或成本大幅度上升,受益者和受損者正好與貿易擴大時的情形相反(p.324): 1土地勞動力比率高的發達國家,階級沖突大規模展開,工人主張保護,作為豐裕要素的土地和資本因素,它們成為利益受損者。工人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將把它們的經濟力量轉變成經濟影響力。資本家和農場主將聯合起來,反對勞工的要求。例證:美國新政。,2土地勞動力比率低的發達國家,貿易下降引發城鄉沖突:資本和勞動力作為豐裕因素,成為利益受損者,而土地作為稀有要素,則成為潛在獲利者,它們動員起來影響政策。例證:西歐法西斯主義的崛起。 3經濟落后的土地豐裕國家,導致城鄉沖突:資本和勞動力是匱乏資源,是潛在受益者,而土地是唯一豐裕要素,是潛在受損者。例證:南美民粹主義。 4經濟落后的土地勞動力比率低,階級沖突:資本和土地要求保護,而勞動力者要求開放貿易,結果導致資本和土地所有者的聯合,反對勞工的聯合。亞洲和東歐的法西斯主義的崛起。,貿易政治聯盟:sectoral approach(部門),James E. Alt等文章: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ing States: Factor Specificity,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s, and Domestic Political Institutitions” 關鍵詞:集體行動成本(指群體所遭致的組織政治行動的開支) 貿易政策實際上是“集體政治行動”的結果。Vilfredo Pareto與Schattscheider則都認為:保護主義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少數人得益甚多,而成本被分攤到消費者頭上并不算多。(p.328),以部門為標準劃分的理論依據:Ricardo-Viner model: Samuelson model假定:要素可流動: Ricardo-Viner model假定:資本等要素不能流動,這些要素是某些產業特有的。產業衰落時,它們不能流向其他產業。實際上是“進口競爭集團”和“出口促進集團”的理論基礎。 流動要素對真實收入的影響取決于使用量,也取決于消費。,兩個模型的比較: Samuelson假定簡單:過于宏觀。 RicardoViner模型(又叫個別(特殊)要素模型,specific factor model):認為,不同產業有不同產業的特性,例如資本并不能很容易的從一個衰落的部門轉向另一個新興的部門或產業。當然,不能轉移是相對的。要素之所以“特殊”或“個別”,主要是因為下面的幾個原因: 經濟發展要求的專業化的結果; 不同部門轉移的交易代價,地理分隔,種族斗爭等等構成了進入的門檻(entry b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