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歷史總復習專題四西方政治文明的發展歷程第11講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與美國1787年憲法課件人民版.pptx_第1頁
2020版高考歷史總復習專題四西方政治文明的發展歷程第11講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與美國1787年憲法課件人民版.pptx_第2頁
2020版高考歷史總復習專題四西方政治文明的發展歷程第11講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與美國1787年憲法課件人民版.pptx_第3頁
2020版高考歷史總復習專題四西方政治文明的發展歷程第11講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與美國1787年憲法課件人民版.pptx_第4頁
2020版高考歷史總復習專題四西方政治文明的發展歷程第11講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與美國1787年憲法課件人民版.pptx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1講 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與美國1787年憲法,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2.美國共和制的確立。,名師導語,考點一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光榮革命”后,議會頒布權利法案,英國開始確立君主立憲制,這有利于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歷年高考中,考查頻率較高:題型除選擇題外,15分開放性題型也多有涉及(如2013、2014、2016年第41題);內容主要涉及國王權力的變化、責任內閣制的確立以及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從新高考對學科素養的要求來看,英國的憲政傳統、議會改革以及蘊含的政治智慧需重點關注。,知識點一“光榮革命” 1.原因: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限制王權,發展資本主義。 2.歷程 (1)內戰階段:16401649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以國王為首的封建勢力進行了兩次內戰。 (2)獨裁階段:克倫威爾奉行獨裁統治。 (3)復辟階段: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威脅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 (4)“光榮革命”:_年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被迎立為英國國王,復辟王朝的統治結束。 3.意義:為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提供了政治前提。,1688,“光榮革命”的影響 大不列顛國通過“光榮革命”馴服了專制王權,使得議會成為國家的最高權威。在君主立憲制的政治框架內,英國又用和平、漸進方式實現權力轉移,從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歷程。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知識點二 限制王權的法案 1.目的:限制王權,擴大議會的權力。 2.內容 (1)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權力受到議會的制約。 (2)王位繼承法:把包括王位繼承和任命法官等權力掌握在議會手里。 3.意義:確立了_權力高于王權、司法權獨立于王權的原則,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礎。,議會,知識點三 責任內閣制形成 1.歷程 (1)“光榮革命”后內閣取代樞密院。 (2)1721年,沃波爾開創了多數黨領袖任_并組建內閣的先例。 (3)18世紀中葉,_形成并得以完善。,2.內容:議會取得了對行政權力的監督控制權;國王只是最高權力的象征。 3.影響:英國成為典型的資產階級_國家。,首相,責任內閣制,代議制,內閣責任制是英國憲政的核心制度之一,而內閣集體負責制則是內閣責任制中使內閣(政府)團結一致面對國王、議會和人民的重要機制。內閣集體負責制加強了首相的政治權利,因為它強調內閣制政府的集體本質特征而不強調內閣成員個人負責。,知識點四 1832年議會改革 1.背景 (1)歐洲大陸革命潮流的沖擊。 (2)英國群眾斗爭的高漲,以及工業資產階級為謀取參政權進行的積極斗爭。 2.內容 (1)降低城市與農村居民選舉權的財產資格限制。 (2)取消“衰敗選區”,減少小選區的選舉名額,并將空出的席位分配給新興的工業城市。 3.影響:_獲得了更多的參政權和選舉權,工人、貧民的政治權利仍受到種種限制。,工業資產階級,工業革命對1832年議會改革的影響 這一(產業)革命把經濟力量的重心完全轉移了。仍然留在貴族手中并且被貴族用來抵制新工業資產階級野心的政治權力,已經同新的經濟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須同貴族進行一次新的斗爭。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知識點五 英國議會中的“第三院” 1.原因:資產階級奪取政權的任務已經完成;政黨組織的日益完善。 2.表現 (1)內閣幾乎壟斷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權和取得一部分立法權。 (2)內閣篡奪了議會的_。 (3)首相和內閣對議會下院的控制加強。,財政權,【漫畫說史】 “國王”與“議會”的較量,信息提取:在英國代議制確立過程中一直存在著王權與議會權力的斗爭。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標志著國家權力正式由國王轉移到議會,議會至上原則得以確立。,【形象記憶】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易錯易混】 英王“統而不治”,權利法案頒布時英王仍有較大的行政權,可以領導政府和內閣,但受議會制約。隨著責任內閣制的形成,英王才開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君主立憲制最終確立。,【圖解歷史】 責任內閣制的運轉,信息提取:國王是國家的象征,處于“統而不治”地位;議會是國家權力的核心,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首相對議會負責。,探究1 重要“歷史概念”解讀,1.代議制,代議制指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議機關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是間接民主的形式。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議會主權形式,主要以英國為典型;另一種是人民主權形式,主要以美國為典型。這一制度得以實現的根本途徑是普選。,2.責任內閣制,責任內閣制是資本主義國家由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力并向議會負責的一種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由于內閣制政府具有對議會全權負責的特征,故又稱為議會內閣制。責任制內閣以議會(國會)為權力核心,行政系統受議會的節制,行政權與立法權合一,政府(內閣)則對議會負責。,(2018河北保定模擬)1649年,當查理一世被處死時,數以萬計的英國民眾齊聲痛哭;1660年,查理二世回國時,英國民眾夾道歡迎;1688年,威廉和瑪麗登陸英國也同樣受到民眾的歡迎。據此反映英國( ) A.受歷史傳統影響大 B.民眾民主意識淡薄 C.君主立憲制確立艱難 D.君主專制影響深遠,解析 材料內容一定程度上雖受到傳統的影響,但更多反映了民眾的民主意識較弱,故A項錯誤;近代君主仍然受到民眾歡迎,說明民眾的思想仍有待解放,民主意識比較淡薄,故B項正確;材料主題是君主受民眾歡迎,C項與材料主題不符,故C項錯誤;D項表述與“1688年,威廉和瑪麗登陸英國”內容不符,故D項錯誤。 答案 B,探究2 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及特點,1.君主立憲制下國家權力的轉移 (1)第一階段:立法權由國王轉向議會,以1689年權利法案為標志。 (2)第二階段:行政權由國王轉向內閣,開始于1721年下院多數黨領袖沃波爾主持內閣會議,責任內閣制確立。 (3)第三階段:立法機構議會主導權由土地貴族轉向工業資產階級,開始于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2.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1)國王為禮儀性的國家元首,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 (2)議會是國家權力的中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 (3)首相是政府最高行政首腦,由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擔任,全體內閣成員對首相負責,并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 (4)以代議制為基礎,內閣是君主立憲制的核心,掌握行政權并對議會負責,議會監督內閣。,1.(2015課標全國,33)18世紀中葉,一位英國內閣成員在議會發言中說:“諸位都知道,媾和與開戰的權力是由國王掌握的我們的憲法始終表明,國王在決定和平與戰爭時有權利讓議會參與,也有權利不讓議會參與。沒有哪位明智的國王真的會冒險不讓議會參與。”這表明在當時的英國( ) A.光榮革命成果受到侵蝕 B.立憲政體未能阻止國王專權 C.內閣依舊為國王所控制 D.國王仍舊保留某些名義權力,解析 據題干“18世紀中葉”“媾和與開戰的權力是由國王掌握的”“沒有哪位明智的國王真的會冒險不讓議會參與”可知,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下,真正權力掌握在議會手中,國王只是名義上仍保留權力,故選D項。A、B兩項說法不符合“光榮革命”后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后的史實,排除;內閣對議會負責,國王并未控制內閣,故C項錯誤。 答案 D,2.(2019北京朝陽模擬)“由溫和開始,繼而是一個不斷激化的過程,過了一個臨界點之后便開始退潮并進入反動時期,其間將發生激進與保守之間的反復較量,最后回到起點,并實現最初的成果。”英國革命呈現出這一規律性現象的根源在于( ) A.專制王權同國會矛盾尖銳 B.革命派動員發動群眾不力 C.克倫威爾與專制王權妥協 D.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力水平,解析 隨著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利益與王權專制產生矛盾,由于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一度出現反動的現象。伴隨工場手工業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最終達到革命目標,故D項正確。 答案 D,探究3 從“唯物史觀”角度解讀近代英國社會的變革和“妥協”藝術,1.從傳承與創新角度認識英國近代社會的變革,(1)“革命”創新:“光榮革命”后,創造了一種適合英國歷史和政治傳統的新的社會進步方式。 (2)“政治”創新:確立君主立憲制、責任內閣制、政黨政治,率先完成了政治的近代化。 (3)“技術”創新:最早爆發了工業革命,發明了蒸汽機、珍妮紡紗機、火車等,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4)“科學”創新:牛頓經典力學體系和達爾文進化論推動了思想解放和近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2.“妥協”藝術在英國社會的影響,(1)政治:維護了政局的穩定。權利法案頒布后,英國長期以來議會與國王的斗爭趨于緩和,政局漸趨穩定,為英國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2)經濟: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17、18世紀英國政府采取各種措施保護知識產權,拓展海外市場,保護英國經濟的發展,為工業革命的到來創造了條件。 (3)對外:加緊了殖民擴張。君主立憲制確立以后,在資產階級的推動下,英國加緊了對世界殖民霸權的爭奪,18世紀下半葉取得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4)文化:推動了文化的繁榮。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推動文化的繁榮,出現了雪萊、拜倫等浪漫主義文學大師,牛頓建立經典力學體系,達爾文提出進化論。 (5)世界:為世界許多國家樹立了民主政治的楷模,君主立憲制成為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重要形式。,(2019遼寧重點高中協作校模擬)美國法學家卡爾文達伍德在談到某國憲政的特點時說:“沒有(憲政)傳統的支持,一部成文憲法不過是一紙空文,而有了那種傳統,一部成文憲法就沒有必要了。”這一評價是基于( ) A.英國憲政根植于悠久的歷史傳統 B.近代德國帝國憲法暴露了軍國主義傳統 C.美國成文憲法未能有效貫徹實施 D.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是各派妥協的結晶 答案 A,探究4 從“史料實證”角度解讀英國權力中樞的演變,1.“光榮革命”體現的政治智慧,素來尊重傳統、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極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榮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復辟解決”兩方面的教訓,既摒棄了無限制的斗爭,又避免了無原則的調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現的君主專制主義趨勢,根本改變了英國政治制度的發展方向,同時又沒有割斷歷史,超越傳統。 程漢大英國政治制度史 核心論點:“光榮革命”體現了尊重傳統、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性格,它從根本上改變了英國政治制度的發展方向,既沒有割斷歷史,也沒有超越傳統。,2.英國內閣權力的演變,“外交委員會”,是一個完全依附于君主、輔佐君主處理外交事務及其他重要國務的秘密機構。到斯圖亞特王朝后期,即16891714年間的威廉三世與安妮女王統治時代,內閣已成為一個公開的、合法的政治機構,并事實上承擔著中央政府的職能,這標志著內閣制在英國的形成。 劉金源論近代英國內閣制的形成 核心論點:史料論述了斯圖亞特王朝時期英國內閣權力的變化趨勢:從私密的御用咨詢、決策機構演變為公開的、合法的國家最高決策和行政機構。,(2013課標全國,27)1688年,英國議會迎立荷蘭執政威廉為國王,并擁立他的妻子瑪麗(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為女王,目的是( ) A.加強英國與荷蘭的友好關系 B.否定王位世襲男性優先原則 C.通過雙王相互牽制防止獨裁 D.為光榮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解析 “光榮革命”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迎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和女婿為王,目的是為這次宮廷政變披上合法的外衣,故D項符合題意。材料著重強調威廉與瑪麗二人的身份,體現了英國議會對內部延續性的考慮,A項不符合題意;B項不能通過材料體現出來,故排除;雙王是夫妻關系,無法達到C項所述的效果,可排除。 答案 D,考法1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特點,【考題1】 (2016課標全國,33)1702年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當時議會內部存在兩個黨派,安妮厭惡占多數席位的輝格黨,于是解除了輝格黨人的行政要職,代之以托利黨人。這說明在當時英國( ) A.議會無權制約國王 B.君主立憲制尚未完善 C.內閣制已基本確立 D.權利法案遭到破壞 答案 B,明立意 從英國君主立憲制演變歷程角度考查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 抓關鍵 “安妮女王即位”“安妮厭惡占多數席位的輝格黨,于是解除了輝格黨人的行政要職”。 清誤區 本題屬于歷史情境型選擇題,難度較大。考生對權利法案中有關國王權力的界定理解不到位,責任內閣制形成后,國王才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考法2 從制度創新角度考查英國君主立憲制,【考題2】 (2018江西師大附中考前調研)(25分)英國是現代政治制度的發源地,制度創新推動國家發展。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榮革命,”后英國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度,這在當時的世界是最為開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國家不可望其項背。但國家政權掌握在貴族手中,在選舉上存在著議席分配不合理、選舉權狹小及選舉手段腐敗現象,而工業革命孕育的兩個新的階級(工廠主階級和工人階級)卻完全沒有政治權利,這不能適應變化的社會現實,因而被當時的人稱為“舊制度”。 錢乘旦主編世界現代化歷程總論卷,材料二 1832年6月7日,經過18個月的激烈斗爭,改革法案由國王簽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議會改革成功了。從內容上看,第一次議會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變動。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會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義就在于:它表明制度變革是可以進行的,而且不可阻擋,適時的變革最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爭,統治者適時的讓步。從改革的最終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階級,但其他階級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歷史進程中反而有所得。 摘編自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當時的人”所稱為的“舊制度”存在的問題,并概括這一時期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12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10分) (3)綜合上述材料,你能從英國議會改革中獲取怎樣的啟示?(3分),提示 (1)問題:貴族掌握政權;議席分配不合理;選舉權狹小;選舉腐敗。特點:議會權力至上;國王“統而不治”;實行責任內閣制。 (2)原因:工業革命的推動;人民的斗爭;統治者的讓步與妥協。成效:擴大中等階級選舉權;有利于其他階級參與政權;推動代議制發展。 (3)啟示:注重制度創新;改革應適時、適度;妥協的智慧;和平漸進的政治制度變革。,關鍵信息 信息1 從材料一中“國家政權掌握在貴族手中,在選舉上存在著議席分配不合理、選舉權狹小及選舉手段腐敗卻完全沒有政治權利”得出貴族掌握政權;議席分配不合理;選舉權狹小;選舉腐敗。 信息2 從材料二“人民持久的斗爭,統治者適時的讓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工業革命的推動;人民的斗爭;統治者的讓步與妥協。 信息3 從材料二“制度變革是可以進行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階級”等可得:擴大中等階級選舉權;有利于其他階級參與政權;推動代議制發展。,思路點撥 “舊制度”存在的問題和1832年議會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可根據史料信息進行分層提煉。回答特點的關鍵是正確理解“這一時期”的內涵,即1832年議會改革以前。改革的啟示可從改革的方式、進程等角度進行思考歸納。,名師導語,考點二 美國共和制的確立,1787年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在歷年高考中,本考點考查頻率較少,題型以選擇題為主;內容主要涉及1787年憲法制定的背景(松散的邦聯體制)、憲法賦予總統的職權以及憲法的局限性(黑人按五分之三計算人口)。從新高考對學科素養的要求來看,美國憲法在維護國家統一和實現政府權力制衡等方面需重點關注。,知識點一 美國1787年憲法 1.背景:_體制使剛剛獨立的美國很快遇到了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 2.制定:1787年9月,費城制憲會議通過。 3.內容 (1)_的權力大大加強,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獨立性。 (2)中央政府的權力構建體現了_的原則。,邦聯,聯邦政府,三權分立,4.評價 (1)地位:美國聯邦憲法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2)積極:體現了“_”的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為美國的長期穩定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局限:沒有廢除南方的奴隸制度,打上了_的烙印。,制約與平衡,種族歧視,美國聯邦制的確立 “對于一個聯邦的持久存在,必要的文明同質性不亞于各成員的結盟需要各州不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語言,而且處于相同的文明水平。這便使它們的聯合幾乎永遠成為容易的事情。” 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知識點二 從“邦聯”到“聯邦” 1.依據:1788年,正式生效的聯邦憲法。 2.措施 (1)中央:集中財政、外交和制定各項經濟政策的權力。 (2)地方:各州保持一定程度的_地位,擁有一些州權。 3.作用 (1)使美國成為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 (2)有利于形成全國性的_,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3)維護國內統治秩序,鞏固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的新政權。 (4)恰到好處地協調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自治,市場,知識點三 兩黨制的雛形 1.起源:獨立戰爭時期,美國已有了民主派和保守派之分。 2.確立:19世紀后半葉,美國的兩黨制度正式確立。 3.本質:兩黨交替上臺執政,本質上都是為了維護_的根本利益。,資產階級,兩黨制是美國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強化了競爭,迫使兩黨不斷調整政策來適應民眾與社會的需求;同時也迫使其不斷選出杰出的人才,從而鞏固資產階級統治;兩黨互相監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權政黨濫用權力。但兩黨制下也不可避免地出現金錢政治、互相誹謗等弊端。,【圖示解史】 美國政體中的分權制衡,信息提取: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制衡原則,主要體現在大州與小州、南方種植園主與北方工商業資產階級、聯邦政府與地方各州之間的關系上。它們之間通過斗爭和妥協,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漫畫解史】 “驢象之爭”的實質,信息提取:圖片一方面表現了共和黨(象)與民主黨(驢)之間的爭權奪利,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兩黨都是維護美國資產階級統治。,探究1 重要“歷史概念”解讀,1.“邦聯”與“聯邦”,(1)邦聯:指若干獨立的國家為軍事、外交或貿易等方面的利益而組成的聯合體,實際上不是一個主權國家;各成員國擁有完全獨立的主權。 (2)聯邦:具有統一主權的國家,其成員(國、州、邦)加入聯邦后不再享有完全的主權,但保留一些管理內部事務的權力。,2.分權制衡,分權制衡是西方國家民主政治設計的重要原則,分權制衡政治體制使權力相互制約,最終保障國家權力不被濫用、異化,從而保障公民的自由。“分權”是實現“制衡”的前提和基礎。“制衡”是分權的目的和結局。但過度分權也會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的問題。世界各國分權制衡的政治體制在形式上并不相同,但是本質是一致的,其中,美國是分權制衡政治體制最為典型的國家。,1.(2013課標全國,33)華盛頓在1787年3月致麥迪遜的信中說:“凡是有判斷能力的人,都不會否認對現行制度進行徹底變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這一問題能在全體會議上加以討論。”這里所說的“徹底變革”是指( ) A.革除聯邦體制的弊端 B.建立三權分立的共和體制 C.廢除君主立憲制 D.改變松散的邦聯體制,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聯系歷史背景分析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注意時間信息“1787年”,結合1787年憲法的背景可以判斷,華盛頓所說的“現行制度”即美國當時實行的松散的邦聯制,而對其進行的“徹底變革”即為1787年憲法所確立的聯邦制,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改變松散的邦聯體制。故D項正確。 答案 D,2.(2015北京高考,22)1845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禁止總統在未經過國會同意撥款的前提下授權建造海上緝私船。總統約翰泰勒否決了該法案,但國會推翻了總統的否決。根據美國憲法,隨后( ) A.這項法案將會自動生效 B.國會將自行建造緝私船 C.最高法院可廢除該法案 D.總統可再次否決該法案,解析 根據美國憲法總統有權否決國會通過的法律,但國會復議時若以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則法案自動生效。國會推翻了總統的否決,說明該項法案最終成立,故A項正確。 答案 A,探究2 從“歷史解釋”角度解讀美國1787年憲法的特點,1.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的“憲法精神”,(1)聯邦制精神:憲法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聯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 (2)中央集權精神:聯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聯邦政府的權力由各州賦予,地位高于州,但各州擁有部分自主權。 (3)分權制衡精神: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相互制約。 (4)民主制精神:總統和議員均由民主選舉產生并有任期限制,對選民負責。,2.美國民主政體下分權與制衡的表現,(1)聯邦政府內部:立法權歸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國會;行政權歸總統;司法權歸最高司法機關聯邦法院。美國總統對憲法負責,不對國會負責。運行機制和主要原則是三權分立,即“分權與制衡”原則。 (2)聯邦政府與州政府:除憲法規定的歸屬聯邦政府的權力外,其他權力歸州政府。兩套平行的政府分別由選舉產生,聯邦和州之間構成了一種制衡。 (3)議會內部:國會實行兩院制,調和各州議員分配比例。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每州兩名,任期六年;眾議員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選出,任期兩年。 (4)兩黨制的分權制衡:按照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美國國會和總統的競選分別進行,兩者的結果沒有必然的聯系,因而執政黨不一定同時是國會的多數黨。多數黨主導國會事務,少數黨發揮制衡作用。兩黨相互制衡,互有競爭,監督力度 加強。,(2014課標全國,33)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眾議員名額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數“按自由人總數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確定”。這一規定違背了獨立宣言中提倡的( ) A.主權在民原則 B.天賦人權原則 C.各州自治原則 D.各州平等原則,解析 材料中“所有其他人口”指的是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隸。只能按“五分之三予以確定”的規定使美國1787年憲法打上明顯的種族歧視的烙印,顯然與獨立宣言中提倡的“天賦人權”相悖。故答案為B項。 答案 B,探究3 從“唯物史觀”角度解讀美國政體新模式的影響因素,(1)美國人民有反對君主專制的政治傳統。美國的歷史并不長,但從初建殖民地時就開始了反對英王推行專制統治的斗爭。 (2)民主革命的勝利成果,阻止了君主專制的建立。例如,許多州廢除了保留封建殘余的制度、獨立宣言使主權在民思想深入人心、各州新憲法都規定實行共和體制等。 (3)多樣性的社會結構。如多種經濟成分(既有資本主義的工商業、金融業,也有奴隸主的種植園)、既獨立又相互滲透的經濟利益、豐富的民族文化等。 (4)微妙的均勢狀態。特殊的歷史條件使大州與小州、工商業發達州和農業州、蓄奴州及廢奴州之間的力量對比沒有出現一邊倒的局面。,(2019河南鄭州調研)1787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民眾認為,憲法應由人民(通過自己選出的制憲會議)自己來制定,然后把它交給政府,而不應該預先由政府制定它,然后把它“恩賜”給人民。如果一個政府能夠制定自己的憲法,那么這個政府也就可以任意改變憲法,從而墮落為暴政。這反映馬薩諸塞州民眾認為( ) A.反復無常的政府易走向暴政 B.制定憲法要遵循民主的程序 C.聯邦憲法的內容要體現民主 D.制憲會議要由地方選舉產生,解析 材料著重敘述了憲法制定的方法和程序,沒有談到政府的多變性,故A項錯誤;“通過自己選出的制憲會議”說明憲法的制定必須有民主的程序,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說明聯邦憲法的內容,故C項錯誤;材料強調憲法必須體現人民的意愿,保證民主的程序,故D項錯誤。 答案 B,探究4 從“史料實證”角度解讀美國的選舉制度及貢獻,1.非選民直接選舉的美國政府,最高法院為非民選的機構,在美國的憲政結構沖突中擁有最終的裁判權。參議院的人員每州兩名,和每州的人口數量不構成比例關系,其人員由各州議會指定而不是民眾直接選舉。總統由每州選舉的選舉人團選舉產生,而不是由全體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萬紹紅共和主義與美國憲法的主要原則 核心論點:美國實行權力制衡的運行機制。最高法院、總統和各州參議員都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2.美國對現代民主制的貢獻,首先,表現在對民主原則的確立:1776年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第一次把天賦人權、主權在民原則寫入政府文件中,為民主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原則基礎;其次,美國重視民主程序的建設,其集中體現就是聯邦憲法的制定。美國按照三權分立原則,實現了權力部門間的制衡;在聯邦內部實現了州與聯邦政府間的制衡;立法機構實行兩院制,形成了制衡。 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 新知識 核心論點:美國對現代民主制的貢獻首先表現在對民主原則的確立:天賦人權、主權在民、民主程序、三權分立、權力制衡、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2019安徽淮南、淮北模擬)下圖為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數據,其中布什最終以271張選舉人票當選美國總統。可見美國總統選舉( ),A.是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的結合 B.選舉人制度是典型的金錢政治 C.出現平民政治日益衰落的趨勢 D.違背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解析 選舉人由各州選舉產生,再投票選舉總統,體現了間接民主。選民直選選舉人則體現了直接民主,所以美國總統選舉是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的結合,故A項正確。 答案 A,考法1 1787年憲法體現的“憲法精神”,【考題1】 (2017課標全國,34)1800年,美國總統、聯邦黨人亞當斯要求政見不同的內閣成員皮克林辭職,遭到皮克林拒絕,于是亞當斯將其免職。皮克林因此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總統免職的內閣成員。亞當斯此舉( ) A.加強了聯邦政府的行政權力 B.體現了總統與內閣之間權限不明 C.行使了憲法賦予總統的職權 D.反映了聯邦黨與其他黨派的斗爭 答案 C,明立意 從美國總統職權角度考查歷史解釋。 抓關鍵 理清歷史概念:美國總統制。即總統直接領導政府,政府不對議會負責。 清誤區 本題屬于歷史情境型選擇題,難度較大。多數考生對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