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其它相關論文-歷史上的民間組織與中國“社會”分析.doc_第1頁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歷史上的民間組織與中國“社會”分析.doc_第2頁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歷史上的民間組織與中國“社會”分析.doc_第3頁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歷史上的民間組織與中國“社會”分析.doc_第4頁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歷史上的民間組織與中國“社會”分析.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歷史上的民間組織與中國“社會”分析【摘要】本文考察了中國民間組織的發展歷史,指出中國民間結社的互助互利性、非權利性、救濟性慈善等特征。文章進而追溯了中國歷史上“社會”的發生和觀念形成,分析倫理秩序格局中國家與社會的關系特征。本文指出,這一特征的核心意義表現為個體與群體(社會)之間的“私”、“公”之對立、取舍關系,以及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官”、“民”之上下、包納關系。這兩種關系通過“公”與“官”的等價模糊了社會的群體空間。【關鍵詞】民間組織,社會,歷史民間組織在中國越來越成為一個熱點話題。西方社會舶來的“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等等詞匯,往往難以與中國民間組織發展的現象恰當對應。中國的民間組織和民間社會與之有著不同的文化含義和制度背景。本文想要探討的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結社現象具有什么特性?反映了中國民間社會與國家之間的什么關系特點?這種民間社會與西方制度文化背景中的非營利部門和公民社會有何不同?這應該是我們理解中國當今民間組織發展的基礎。1中國歷史上的民間結社中國社會中的結社活動和各種互助行為、慈善相關組織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些組織被稱為“民間”結社。有學者考證,中國突破血緣、家庭或氏族的結社活動興起于春秋以后。中國歷史上的結社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五種類型:第一類是政治性結社。春秋末期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產生就出現有政治結盟,東漢時期朋黨的形成是政治性結社的代表。朋黨主要指官僚士大夫的結黨,在此之外還有戚黨、太子黨、閹黨等,是以同門、同道、同鄉等為紐帶結成的政治幫派。至明代漸出現近代政黨的雛形。清末民初政黨勃盛,特別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建立形形色色的學會為起始,出現一批改良、立憲取向的政治性社團,如1895年設立的“強學會”,其后陸續設立的“保國會”、“粵學會”、預備立憲公會、憲政會、憲政公會等。第二類是文化學術性結社。文化學術性社團是中國傳統結社中較為發達的一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學術繁榮、百家爭鳴,就有各種學術集團應運而生,嚴格意義上的學術社團則興起于魏晉之后的各種形式的文人結社,魏氏春秋中記載的“竹林七賢”,常被看作最早的文人社團。文化學術性社團有多種表現形式,最重要的包括:1)“詩社”和“文會/社”為代表的文學社團。前者是文人雅士間崇尚風雅、以詩會友的文學團體,后者主要是宋代科舉制度盛行以后,士子共同研習經典、會客會文的集團。2)以講學會為主的學術社團。早期有帶有學派性質的學術團體,如儒家學派、墨學團體等。宋元之間講學的書院盛興,如著名的岳麓、嵩陽、白鹿洞、應天府等四大書院。明代講學會還演變出“讀書社”、“明經會”、“經社”、“讀史社”、“文藝會”、“經濟會”、“博雅會”等各種形式。清乾隆以后,理學衰微,講學會一度沉寂,直至清末在西方思想的震動下,各種新式學會相應崛起,例如“志學會”、“教育會”、“公法學會”、“南學會”、“強學會”等。3)多種多樣的文藝社團,包括:宋元時期各種戲劇、曲藝人員結成的同業“書會”,各種劇“社”等。其成員既有出身貴族的官僚文人,也有大量失意文人,和倡優等。另有以“謎社”、“茶社”、“酒社”、收藏結社等為代表的娛樂性社團。文人結社,成為文人士子獲得超脫境界、進入仕途、傳教民眾、實現在野的政治抱負等等目標的途徑,體現了多重功能。第三類是經濟互助性結社。最初的舊式經濟合作制度就是“合會”,俗稱“蟠桃”,是會員間相互救濟金融的組織。各省還有“集會”、“邀會”、“請會”、“聚會”、“做會”、“賒會”等稱謂,又通稱“義助會”。合會出現于隋代,在唐宋時期得到全面發展,并發展出多樣形態,如自愿結合耕作的鋤社、金融互助的錢會、共同輪充鄉里職役的保正會、輪值社廟會飲的吃會、祭社、共同集資應酬婚喪嫁娶諸事的搖會、集資救濟的義賒會等等。所謂“合”,就是集眾人之資辦事的意思,涉及的內容包括勞作互助、金融互助、共同負擔地方事務等,具有勤儉儲蓄、相互保險、扶危濟貧等多方面功能,是民間自行組織起來應對無法獨自承擔的事務的方法。除了民間互助組織,自宋代以后,還有士大夫賢士們設立義倉、社倉,以及借行義田、義莊、義役等制,兼具濟貧和維護家族聲望的功能,成為家族互濟制度的典范。經濟互助型會社中另一種重要形式是行業性結社,主要包括同行工商業者集中經營的市“肆”模式,以及后來發展起來的商業行業的會館、行會、商會等。第四類是慈善團體。中國古代社會規模最大的慈善救濟事業是國家救濟的“荒政”制度,以及依靠家庭和宗族的力量實施的救濟。佛教傳入之后,在“行善”的理念下推動了宗教慈善事業發展,如福田院、安濟坊等慈善機構大量設立。16世紀以后的明代,同善會作為一種新型善會興起,其主要任務是濟貧,但與以前的救濟組織有所不同,它的救濟對象不拘泥于家族或者特定身份成員,面向世俗問題而不以宗教傳教為目的。清代的善會更加多樣化,并開始建立更具有固定性的善堂,所行善舉領域廣泛,常常諸善并舉。第五類是秘密結社。民間各種秘密結社活動早在先秦就存在,宋元便有一些秘密的“會”,明代這些“會”漸趨組織化,至清代達到極盛。秘密結社既是下層平民謀求生路和聲音的反映,又帶有與政府統治秩序對抗的政治色彩,同時也帶著類似黑社會組織的種種弊端。20世紀的民間組織出現了一些新特點,它們既是民間傳統的延承,又受到西方理念和慈善模式的影響。這些新式社團的類型包括:1)學聯、工會、婦聯、青年團等革命性社團,以及在抗戰期間興起的各種戰地服務組織、救國會等政治性社團;2)各種“學會”、“研究會”、“學社”、“協會”等新式學術文化社團,它們一部分是清末洋務運動時期思想啟蒙和西學東漸的產物,另一部分是19201930年代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產物;3)從傳統商會、行會延續而來,或者是伴隨民族工商業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新型行業組織;4)外國傳教士興建的傳承基督教義的各種慈善機構,它們也帶動了傳統互助組織和慈善組織的演化,形成新式慈善公益模式;5)在動蕩時局下活躍的幫會和秘密組織等。對比西方公民社會發展歷程中的權利斗爭和民間公益兩條主線,可以發現中國的民間組織具有這樣兩個特性:第一,以經濟上的互助互利和文化上的互友互娛為主,一般具有非權利性和非對抗性;第二,與王權構成制衡或對抗性的組織,一種是在官僚士大夫內部的結黨,另一種是民間的秘密社會,均屬于非公開的、被禁止和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